古塔拆除惊现金棺宝藏
1976年的除夕,安徽寿县的报恩寺内,考古队员们正忙碌地拆除一座残存的3层佛塔。
这座佛塔曾是报恩寺的象征,始建于北宋年间,原高51米,共有9层。
然而,清朝同治年间的一场暴雨,导致佛塔倒塌,仅剩下3层残塔。
到了70年代,这3层残塔也已倾斜,随时可能倒塌,寿县文物部门决定将其拆除,以免危及过往的僧人和信徒。
拆除工作进行得很快,但当拆到第3层时,考古队员们发现了琉璃瓶等器物,这让大家都兴奋了起来。
他们意识到,这座佛塔下可能藏有地宫,而地宫中往往会有珍贵的文物。
果然,拆到塔基时,他们发现了一个狭小的入口,通往一个六边形的地宫。
地宫面积不大,只有2平方米左右,但里面的发现却让考古队员们惊喜不已。
地宫的墙壁上绘有色彩鲜艳的壁画,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更令人激动的是,地宫中间摆放着一个石匣。
当地一直有传言,报恩寺下有一座地宫,供奉着得道高僧的舍利,但始终无人找到入口。
如今,这个石匣的出现,似乎印证了传言。
考古队员们小心翼翼地打开石匣,里面竟是一件制作精巧的鎏金银棺。
银棺打开后,里面还有一件金光闪闪的金棺,金棺中装满了舍利子,底部刻有“重佛舍利”四字。
显然,这是佛教专门用来供奉舍利子的器具。
金棺银椁的发现,让考古队员们无比激动。
金棺由6片黄金薄片铆合而成,长13厘米,宽6.3厘米,通高7厘米,重91.5克,整体为纯金打造。
金棺上饰有精美的佛教纹饰,棺首下边有“台阶”,两端各站着一位柱剑侍者,应是佛教中的哼哈二将。
此外,还有三位栩栩如生的伎乐神,手持箫、拍板等乐器,整体做工精美绝伦。
金棺盖上饰有莲花、鸾鸟纹。
鸾鸟是古代神话中的神鸟,象征着安宁与吉祥。
此外,还有卷草纹,卷草纹是中国传统图案之一,多取忍冬、荷花、兰花、牡丹等花草,以“S”形排列,造型灵动自如,寓意生生不息。
鎏金银椁的做工比金棺更为精美,可惜发现时已严重腐蚀。
尽管如此,银椁上的图案依然清晰可见,尤其是高浮雕工艺塑造的释迦牟尼像,活灵活现,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金棺中供奉的舍利子究竟属于哪位高僧,却成了一个谜。
古时,寺庙佛塔是埋葬高僧的处所,佛塔的层高通常与高僧的身份有关。
报恩寺的佛塔原为9层,表明这位高僧的地位非同一般。
然而,考古队员们在地宫中并未找到任何与舍利相关的文字记录,仅在金棺底部发现了“重佛舍利”四字。
报恩寺金棺银椁的发现,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金棺银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为佛教文化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庄重。
如今,这些珍贵的文物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藏于寿县博物馆,其中金棺更是该馆的镇馆之宝。
报恩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贞观年间,距今已有1300多年。
据传,这座寺庙是唐太宗命唐玄奘建造的皇家寺院,虽隐匿在小巷中,却一直香火旺盛。
明朝时,朱元璋登基后拨银修缮该寺,当地人为了感激皇帝,将其更名为报恩寺。
报恩寺的佛塔始建于北宋年间,原为9层,高达51米。
然而,清朝同治年间的一场暴雨,导致佛塔倒塌,仅剩下3层残塔。
到了70年代,这3层残塔也已倾斜,随时可能倒塌,寿县文物部门决定将其拆除。
拆除过程中,考古队员们发现了地宫,并在其中找到了金棺银椁和舍利子。
这些文物的发现,不仅为报恩寺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人们更加了解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报恩寺金棺银椁的发现,不仅是一次考古的重大突破,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这些珍贵的文物,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承载了人们对佛教信仰的虔诚与敬畏。
如今,它们静静地躺在博物馆中,向世人诉说着那段古老而神秘的故事。
本期封面图:
· 完 ·
发现更多精彩故事【关注掌史嬷嬷】
本文标题:古塔拆除惊现金棺宝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