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奔跑吧》节目组发布“禁援令”,全面禁止应援物,这一举措不仅是现场管理的升级,更是对畸形饭圈文化的有力回击。当灯牌、横幅和口号逐渐掩盖节目内容时,这场以“禁”为名的行动,实际上是为行业树立起“内容为王”的标杆。


  近年来,综艺录制现场俨然变成了粉丝应援的“战场”。某选秀节目录制时,粉丝为抢占有利应援位置通宵排队,导致公共场所秩序混乱;某户外综艺因粉丝疯狂追逐明星车辆,引发严重交通险情。这些乱象背后,是饭圈逻辑对综艺创作生态的侵蚀——节目不再是内容的展示平台,而成了明星人设的附庸,观众也沦为数据打投的工具。《奔跑吧》的果断禁援,正是对这种本末倒置现象的有力纠正。


  “禁援令”的背后,是对综艺行业价值的重新审视。当某旅行类综艺因刻意制造明星冲突而遭到观众投诉,某竞技节目为追求流量强行加戏导致节目环节混乱,这些教训都表明,单纯依靠粉丝经济堆砌起来的繁荣,犹如空中楼阁,不堪一击。浙江卫视2025年推出的《无限超越班第三季》,专注于演技切磋,凭借扎实的内容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和好评,就是优质内容战胜饭圈逻辑的有力证明 。


  要让“禁援令”发挥长效作用,还需构建起三重防线:制作方应建立严格的“内容考核”机制,比如芒果TV的《声生不息》以音乐品质作为核心衡量指标,让节目回归艺术本身;明星团队要摒弃对“数据虚荣”的追求,像演员王凯早在2015年就主动解散后援会,呼吁粉丝关注作品 ,为行业做出了良好示范;平台则应优化评价体系,将类似豆瓣“内容力评分”等更科学的指标纳入推荐算法,减少流量对节目传播的过度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让节目创意摆脱饭圈的束缚,自由生长。


  这场没有应援物的综艺录制,是行业觉醒的开端。当镜头前不再被花花绿绿的应援物遮挡,观众才能真正将目光聚焦在节目内容上,重新发现:优秀的文艺作品,从来不需要荧光棒的加持,只需要扎实的创作和真诚的表达。


本文标题:蓝媒热评丨《奔跑吧》禁止“应援物”让综艺回归内容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