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9万二手房“凶宅”风波:情与法的碰撞
“759万的二手房是‘凶宅’?”这一事件近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它不仅涉及房屋买卖中的信息披露问题,更牵扯到法律、伦理、市场规则以及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以下将从事件的基本事实出发,结合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视角,进行理性思辨,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一、事件的基本事实
2025年,杭州王女士以759万元购入一套二手房,入住一年后得知该房是原房主孩子自杀的“凶宅”。法院一审判决支持退房并返还购房款。卖家是一位单亲失独母亲,其孩子在卖房流程完成后、返租期间去世。
二、各方观点
(一)买家角度
买家王女士认为自己在购房时未被告知房屋内曾发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依据《民法典》第148条,卖方故意隐瞒“凶宅”事实,构成欺诈,其有权撤销合同。她强调“凶宅”这一事实显著降低了房屋的心理预期与交易价值,卖方未主动披露关键信息,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
(二)卖家角度
卖家是一位单亲失独母亲,其在卖房流程完成后,孩子才在返租期间去世。她可能认为自己在卖房时并不知道房屋会成为“凶宅”,因此不存在故意隐瞒的情况。而且,她可能也面临着生活的困境,卖房或许是出于经济等多方面的考虑。
(三)中介角度
中介坦言“这类房源价格打对折都不止”,说明中介深知“凶宅”对房屋交易价值的重大影响。但在此次交易中,中介是否尽到了充分的告知和提醒义务,是否存在为了促成交易而有意隐瞒或淡化相关信息的情况,值得探讨。
(四)社会舆论角度
- 支持退房派:认为买房时连死过人都不知道,这跟买盲盒有什么区别,法律必须给个说法。
-质疑买方责任派:认为760万买二手房,连产权调查都没做,成年人要为自己的决策负责。
- 中立反思派:“凶宅”本身不是法律概念,但社会忌讳是现实,中介不披露、买方不调查,三方都有漏洞。
三、理性思辨
(一)关于“凶宅”的认定
“凶宅”并非法律概念,它是日常生活中人们追求喜庆吉祥、忌讳死亡和趋利避害心理而演化的产物。在审判实践中,对“凶宅”的判断规则主要有两点:一是死亡形式为非正常死亡,二是死亡地点发生在房屋本体结构内。在本案中,孩子的自杀行为符合非正常死亡的形式,且死亡地点在房屋内,因此从社会共识的角度来看,该房屋应被认定为“凶宅”。
(二)卖家的告知义务
诚实信用原则是我国民法确立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房屋买卖合同中,若作为交易标的物的房屋为法律意义上的“凶宅”,出卖人在明知该交易房屋系“凶宅”的情况下,基于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应主动告知可能会对交易产生重大影响的“凶宅”情况。然而,在本案中,孩子的死亡发生在卖房流程完成之后、返租期间,卖家在卖房时并不知道房屋会成为“凶宅”,因此不存在故意隐瞒的情况。但是,当孩子死亡后,卖家是否应及时通知买家,这涉及到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信息披露问题。
(三)买家的权益保护
买家在购房时有权利知晓房屋的真实情况,包括是否存在可能影响房屋价值和居住心理的重大瑕疵。如果卖家或中介故意隐瞒“凶宅”事实,买家有权依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主张撤销合同并要求赔偿。然而,在本案中,卖家并非故意隐瞒,且买家在购房时也未对房屋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双方都存在一定过失。
四、建设性建议
(一)完善法律法规
- **明确“凶宅”定义**:虽然“凶宅”是民俗概念,但鉴于其在房屋交易中的重要性,法律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解释和规范,明确其认定标准和范围。
- **细化告知义务**:进一步细化卖家和中介在房屋交易中的告知义务,明确规定哪些信息必须主动披露,哪些信息在询问时必须如实告知,以及违反告知义务的具体法律责任。
(二)加强市场监管
-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建立房屋信息共享平台,将房屋的交易历史、重大事件等信息进行登记和公示,让买家能够方便地查询到房屋的真实情况。
- **强化中介责任**:加强对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监管,要求中介在房屋交易过程中,必须对房屋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了解,并如实向买家告知可能影响交易的重大信息。对于故意隐瞒或提供虚假信息的中介,应依法进行严厉处罚。
(三)提升社会认知
- **加强法律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房屋交易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买卖双方的法律意识,让卖家清楚自己的告知义务,让买家明白自己的权益和责任。
- **引导理性认知**:通过教育和宣传,引导社会公众对“凶宅”等概念形成更加理性的认知,避免过度的恐惧和歧视,减少因民俗观念而产生的交易纠纷。
(四)完善交易流程
- **增加信息调查环节**:在房屋交易流程中,增加信息调查环节,要求买家在签订合同前,必须对房屋进行全面的信息调查,包括房屋的历史、现状等。同时,卖家和中介应积极配合买家的调查工作。
- **设立冷静期**: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做法,设立房屋交易冷静期,在冷静期内,买家可以进一步了解房屋情况,如发现存在重大问题,可以无条件解除合同。
总之,759万二手房“凶宅”事件是一起复杂的民事纠纷,涉及情与法的碰撞。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应充分考虑各方的利益和诉求,既要维护买家的合法权益,也要理解卖家的困境,同时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引导,促进房屋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
本文标题:759万二手房“凶宅”风波:情与法的碰撞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