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1日,仰望汽车宣布累计销量突破10000台,成为中国首个达成此成就的国产百万级豪华品牌。这一里程碑不仅打破了BBA(奔驰、宝马、奥迪)对高端市场的长期垄断,更以新能源技术重塑了全球豪华车竞争格局。然而,与国际豪华品牌相比,中国品牌仍面临技术沉淀、文化输出与全球化体系的多重挑战。


  让我们一起从以下3个视角审视仰望的首个一万台。


视角一:技术迭代的“中国速度” vs 传统豪车的“路径依赖”

  仰望U8仅用17个月实现从交付到销量破万,而奔驰S级在2023年虽销量达3.7万台,但其早期进入中国市场时增速远低于仰望。这种效率差异源于技术路径的根本性革新:


  - 电动化架构颠覆传统:仰望U8的“易四方”四电机驱动、云辇-Z电悬架等技术,对比奔驰S级的机械悬架,实现了毫秒级响应与主动安全冗余,例如应急浮水功能直接对标保时捷Taycan的防水性能,但以更激进的场景化创新出圈。


  - 研发周期压缩:传统豪车研发周期长达5-7年,而仰望依托比亚迪全栈自研能力,将周期缩短至2-3年,例如U7搭载的国产水平对置发动机,以420mm超低重心设计挑战BBA的V8引擎技术壁垒。


  对比与隐忧:尽管特斯拉曾以电动化颠覆市场,但仰望进一步通过“四电时代”(电池、电机、电控、电悬架)构建技术护城河。然而,保时捷的底盘调校精度、迈巴赫的设计美学仍占据高端用户心智,中国品牌需在“显性技术”爆发的同时补足“隐性竞争力”。


视角二:用户生态的“圈层共鸣” vs 传统豪车的“符号化认同”

  仰望U8车主中80%为企业家与高管,形成独特的“仰望朋友圈”。这一用户生态与传统豪车形成鲜明对比:


  - 价值观绑定:俞敏洪选择U8不仅是对技术的认可,更是对“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共鸣,而劳斯莱斯、宾利等品牌依赖历史积淀的“身份象征”难以复制这种文化认同。


  - 社群共创:仰望商业研究院通过车主参与产品改进(如内饰配色投票),与法拉利“客户定制工坊”相似,但更强调商业资源整合,而非单一个性化表达。


  挑战与机遇:国际豪车通过赛事文化(保时捷勒芒冠军)与艺术联名(宝马×草间弥生)巩固品牌调性,而仰望的“技术社群”模式需突破地域局限。例如,欧洲媒体虽惊叹U8的原地掉头功能,但对甲骨文Logo的接受度尚未形成共识。


视角三:本土化突围的“单点爆发” vs 全球化的“体系短板”

  仰望在国内以差异化定位快速渗透:U8L瞄准行政豪华需求,填补BBA因中美关税受挫(如奔驰GLS销量下滑)的市场空缺。然而,对比国际豪车的全球化布局,中国品牌仍存短板:


  - 供应链控制:比亚迪垂直整合产业链(刀片电池自研)使成本低于BBA 30%,但高端芯片、精密传感器依赖进口,制约技术自主性。


  - 品牌溢价半径:腾势D9在香港仅获千台订单,而雷克萨斯上海工厂规划年产能10万辆,显示中国品牌海外拓展仍处初期。


  未来关键:若仰望能将“技术普惠”理念输出至海外(如欧洲电动硬派越野需求),或可复制华为“技术换市场”路径。但需警惕文化差异,U8的5632mm超长车身可能被欧洲用户视为“过度设计”。


破局之后的“最后一公里”

  仰望的10000台里程碑,证明了中国品牌能以技术创新撕开高端市场裂缝,但这仅是起点。


  与国际豪车相比,中国品牌仍需在 品牌叙事深度(如保时捷的赛道基因)、 全球化服务网络(奔驰的全球联保体系)、 文化输出强度(雷克萨斯的东方美学)上持续耕耘。


  正如俞敏洪所言,仰望是“符合中国企业家气质”的车,而中国高端制造的终极目标,是让世界看到“符合全球精英气质”的中国品牌。


本文标题:比亚迪仰望销量破万:中国高端制造的全球突围与未竟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