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的名字被人偷走了”

  1990年,18岁的席某(化名)参加了高考。在那个中专毕业生包分配、农村孩子有望“跃龙门”的年代,他满怀期待地等待录取通知书,却最终杳无音信。无奈之下,他只能放弃学业,踏上打工谋生之路。


  30多年后,席某才偶然得知,自己当年并非落榜,而是被人顶替——同届考生李永刚将他的档案姓名篡改为“李席南”,并冒用他的身份进入一所中专院校就读。毕业后,顶替者顺利进入当地卫生院,一路晋升至副院长,享受着本应属于席某的人生。


  图源网络


二、两种人生:顶替者的“成功”与被顶替者的挣扎

  顶替者的顺遂之路顶替者凭借冒用的身份,毕业后获得干部编制,进入医疗系统工作。30年间,他从基层医生升至卫生院副院长,生活稳定,社会地位优越。


  被顶替者的坎坷半生而真正的席某,却因“落榜”被迫四处打工,做过建筑工人、搬运工,直到中年才通过考试成为一名辅警。他的人生轨迹被彻底改变,曾经的医生梦早已破碎。


  “如果当年我能读中专,现在也该退休了。”席某苦笑着说。


三、迟来的正义与未解的追问

  2022年,当地卫健委调查发现“李席南”身份造假,最终将其开除公职。然而,对于席某而言,这样的处理远远不够——他失去的30年光阴、错失的人生机遇,再也无法挽回。


  更让他心寒的是,事发后,顶替者始终避而不见,连一句道歉都没有。当记者尝试联系顶替者时,对方一听是媒体采访,立刻挂断电话,拒绝回应。


四、还有多少“被偷走的人生”未被发现?

  这起案件并非孤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学籍管理不严、权力干预等因素,类似冒名顶替事件时有发生。许多受害者因缺乏证据或维权成本过高,最终选择沉默。


  如今,随着法治的完善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这类事件已大幅减少。但对于那些已被改变命运的人来说,迟到的正义能否真正弥补他们的遗憾?而那些尚未被揭露的顶替者,又该如何追责?


  席南的故事,是一个关于身份、公平与救赎的沉重寓言。他的名字虽然最终物归原主,但被偷走的30年人生,却成为永远的伤痛。这起案件提醒我们:教育公平是社会底线,任何践踏这一底线的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严惩。


  或许,唯有不断完善制度、严查历史遗留问题,才能让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让每一个努力奋斗的人,都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本文标题:5旬辅警30余年前被顶替上中专:冒名者官至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