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一段“美人鱼在泛绿浑浊水中表演”的视频引发全网热议。辽宁盘锦黑风关古镇的“美人鱼秀”被曝因水缸过滤系统故障导致水质浑浊发绿,却仍坚持售票表演。景区回应称“因票已卖出,只能继续”,这一荒诞操作不仅让网友直呼“这算哪门子表演”,更暴露出部分景区“重利益轻安全”的短视思维。本文将从事件本身、行业乱象、责任归属三个维度展开,探讨这场“臭水沟表演”背后的深层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根据网友发布的视频,黑风关古镇的美人鱼表演池内,水体泛着诡异的绿色,浑浊程度堪比“臭水沟”。表演者身着鱼尾在其中游动时,水面漂浮着不明杂质,甚至有网友调侃“是不是把蛇扔进酒缸了”。面对质疑,景区工作人员回应称“过滤系统坏了,但票已售出,只能继续表演”。而修复系统所需的配件需从广州发货,预计最快4月8日才能恢复。


  这一回应引发更大争议:明知设备故障,为何不暂停表演?*若水质污染导致表演者健康受损,或游客误触污水引发纠纷,责任该由谁承担?景区用“已售出的票”作为继续表演的借口,无异于将风险转嫁给消费者和员工,这种“涸泽而渔”的行为,既缺乏对游客的尊重,也暴露了景区管理的混乱。


  黑风关古镇的“浑水表演”绝非个例。近年来,景区为追求流量和收益,常以“凑合”心态对待设施维护,甚至出现更严重的安全隐患: 设施故障时,景区优先考虑的是“损失门票钱”,而非游客体验和安全。例如,此前有水上乐园因水质问题被曝光,仍坚持“消毒后继续营业”,结果导致游客腹泻频发。


  更换过滤系统配件需从广州调货,可能涉及运输成本或时间成本,但景区显然更在意“暂停表演”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这种“小修补”的思维,本质是将长期风险转化为短期利益。


  部分景区认为游客“只图热闹”,不会较真细节。但如今社交媒体时代,任何瑕疵都可能被放大,最终反噬景区口碑。


  谁该为这场“浑水生意”买单?这场风波的责任链,远不止景区一方。 景区作为服务提供方,有义务确保设施安全和表演环境达标。明知水质不达标仍冒险营业,已涉嫌违反《旅游法》中关于“保障旅游者人身安全”的规定。若因此引发健康问题,游客可依法维权。


   过滤系统供应商需从广州发货,耗时过长,暴露出景区在采购环节的漏洞。若关键设备的应急维修方案不完善,供应商的响应机制也需反思。


   大洼区文旅局在事件曝光后才介入,反映出日常监管的松懈。景区设施是否定期检修、应急预案是否完善,本应是常态化管理的容。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绝不能建立在牺牲安全和体验之上。对此,我们呼吁: 设施故障时,应优先保障游客权益,及时公示情况并暂停高风险项目,而非用“已售门票”当挡箭牌。 对屡次违规的景区,应建立“黑名单”制度,倒逼其规范运营。


  面对低价或“网红”噱头,游客应提高辨别能力,对不合规项目积极投诉,用脚投票。


  “美人鱼在臭水沟表演”的荒诞画面,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某些景区的功利主义与傲慢。旅游业的繁荣,需要的不是“浑水摸鱼”的投机,而是对品质的坚守与对责任的敬畏。当游客的健康与体验被当作可牺牲的筹码时,这样的“生意经”注定走不远。期待这场风波能成为行业反思的契机,让每个景区都明白:没有安全与诚信的“流量”,终究是过眼云烟。


  你觉得景区在设施故障时应如何处理?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本文标题:美人鱼在“臭水沟”里表演?景区的“生意经”何时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