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口-叠罗汉-现场曝光4月7日上午10时许,G65包茂高速渝湘段重庆进城方向石龙隧道附近上演惊魂一幕:30多辆汽车在隧道口前-叠成小山-,金属碰撞声、警报声与乘客的惊呼声交织成一片。


  目击者王先生用手机记录下现场:-隧道口完全堵死,车头怼着车尾,有的车引擎盖被压得翘起,后挡风玻璃碎成蛛网。


  -重庆高速监控中心证实,事故造成多人受伤送医,具体伤亡数据仍在统计中。


  事故发生后,交巡警部门紧急启动应急预案,调集20余辆救援车、50余名警力赶赴现场,仅用2小时便打通-生命通道-,恢复单向通行。


  -老司机-都后怕的三大细节1. 隧道口-鬼探头-频发据现场民警透露,事故核心区域位于隧道入口50米处。


  多位驾驶员反映,隧道内光线突然变暗,加上前车急刹,根本来不及反应。


  -进隧道前明明是晴天,一进去就像突然‘断电’,眼睛要适应好几秒。


  -车主李女士回忆道。


  2. 大货车成-多米诺骨牌-推手现场视频显示,一辆满载货物的重型货车横在路中央,其后多辆小车被挤压变形。


  交警初步分析,货车可能因制动失灵导致追尾,随后引发连锁反应。


  -大货车刹车距离长,一旦失控,后面的小车根本躲不开。


  -资深货运司机老张说。


  3. -智能驾驶-成-甩手掌柜-部分事故车辆开启了辅助驾驶功能。


  一位车主承认:-想着隧道限速低,就把方向盘交给系统了。


  -但监控画面显示,多辆车在辅助驾驶模式下未及时识别前方拥堵,直接撞向静止车辆。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3月包茂高速另一事故:驾驶员开启-自动驾驶-后打瞌睡,最终追尾货车。


  包茂高速为何成-事故黑点-?1. 历史-伤疤-触目惊心包茂高速渝湘段堪称-事故博物馆-:- 2014年3月,该路段因下坡弯道+雨天路滑,致16人死亡;- 2020年6月,货车逆行撞两车,4人遇难;- 2024年5月,桥墩被落石砸损,引发交通管制。


  有网友调侃:-包茂高速的事故通报,比电视剧更新还勤。


  -2. 隧道设计暗藏隐患石龙隧道全长1.2公里,入口处为S形弯道,且未设置减速震荡带。


  重庆交巡警总队曾指出,该隧道-光线过渡不自然,驾驶员易产生视觉盲区-。


  对比安徽高速-前方隧道,慎用智能辅助驾驶-的警示标语,包茂高速的安全提示显得-佛系-。


  3. 驾驶员陋习成-定时炸弹-- 跟车过近:事故现场车辆间距普遍不足50米,而隧道内安全车距应保持100米以上;- 随意变道:部分驾驶员在隧道内实线变道,加剧拥堵;- 疲劳驾驶:清明假期返程高峰,许多司机连续驾驶超4小时未休息。


  网友热议:-老司机-支招,新手速收藏!@方向盘在手:-隧道口必须减速!我每次进隧道前都默念‘减速、开灯、备刹车’。


  -@货运老王:-大货车进隧道前一定要检查刹车,宁愿多花10分钟,也别省这点时间。


  -@智能驾驶受害者:-辅助驾驶不是‘代驾’!上次开智驾在隧道差点追尾,现在只敢手动开。


  -@安全专家:-建议包茂高速推广‘智慧隧道’系统,通过LED屏实时预警前方路况。


  --这些保命常识须刻进DNA!-1. 隧道行车-九字诀-- 进隧道前:减速(比限速低20%)、开灯(近光灯+示廓灯)、备刹车;- 隧道内:禁变道、保车距、防-鬼探头-;- 出隧道后:缓提速、防横风、察路况。


  2. 事故应急-三字经-- 车靠边:能移动就挪到应急车道;- 人撤离:立即到护栏外,别在现场争论;- 即报警:拨打12122,说清位置和伤亡。


  3. 智能驾驶-三不原则-- 不依赖:双手不离方向盘;- 不松懈:时刻观察路况;- 不侥幸:复杂路段果断切换手动。


  包茂高速事故频发,你认为最该改进的是:A. 优化隧道照明和警示标志B. 加强货车载重和刹车检查C. 严惩隧道内违规变道行为D. 推广-智慧高速-实时预警系统包茂高速的这场事故,再次敲响了交通安全的警钟。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既要拥抱智能驾驶的便利,更要敬畏生命的脆弱。


  每一次事故背后,都藏着无数个-如果-——如果货车司机检查了刹车,如果车主没有依赖辅助驾驶,如果隧道口多一块警示牌……(本文根据新京报、潇湘晨报等媒体报道及网络信息整理,事故原因以官方通报为准。


  )


本文标题:包茂高速突发30车连环相撞!隧道口成“停车场”,原因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