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最近楼市这行情,真是让人一言难尽!我正扒拉着各家房企的财报,同花顺的数据直接给我来了个暴击:2025年第14周,30城新房成交量断崖式下跌,只有16788套,比前一周猛掉45.7%!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连清明小长假都没能救市,简直是凉凉。


  我的朋友肖颖,在一线城市卖房,她每天的销售日报看得我心惊肉跳。


  4月前8天,她所在的-神盘-二期只卖了3套!带看量直接腰斩,曾经人山人海的售楼处,现在门可罗雀,只剩中央空调的嗡嗡声在回荡。


  想当年,杭州西溪湿地那个高端盘,多少人连夜排队抢房,绿城老总郭佳峰还放话说杭州楼市的需求能撑18个月。


  现在看来,估计他自己都得怀疑人生了。


  南京那边更惨,一个蓄客三个月的网红盘,200组认购客户最后只有不到20个签合同。


  购房者用脚投票,那些救市政策,什么限购松绑、利率下调、契税补贴,到底有多少水分,大家心里都有数了吧?


  我翻了翻各大机构的研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2024年四季度开始的成交量回升,就像长跑运动员的-虚假冲刺-,看着热闹,后劲不足。


  一个央企在二线城市的项目,去年12月日均成交400套,今年4月直接掉到270套。


  这种过山车式的波动,说明政策刺激下的需求释放只是-脉冲型-的,不是-持续型-的。


  就像一位国企营销大佬说的:-我们以为打开了水闸,其实只是抽干了蓄水池。


  -疫情三年积压的改善需求、被限购憋坏的刚需,在半年内集中释放后,市场就原形毕露了。


  站在售楼处沙盘前的肖颖们,可能还没意识到,她们正站在楼市新旧动能转换的断层线上。


  我整理了一下数据,发现一个明显的信号:单价10万+的豪宅,在北上广深和杭州依然坚挺。


  杭州钱江世纪城有个项目,4月前十天逆势成交15套,平均总价3000万+!妥妥的-口红效应-啊!经济越是不稳定,核心资产越是香饽饽。


  但是,那些均价4万的-伪改善盘-,打着-地铁上盖--公园住区-的旗号,却卖不动了,三个月才卖了20套。


  过去十年粗放式开发的苦果,现在尝到了吧?


  政策制定者也闻到了危机的气息。


  广州、苏州等城市开始把-存量房去化周期-纳入土地出让条件,这是要给开发商戴上-紧箍咒-啊!开发商的反应也很有意思,一个TOP20房企的投资总说,他们现在拿地必须-3个月开工、6个月开盘-,这节奏,简直比芯片行业的-摩尔定律-还快!地产圈的生存法则变成了-速度比品质更重要-。


  这种转型阵痛在土地市场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深圳前海地块溢价率飙到28%,郑州某新区地块却因为没人要而流拍了。


  晚上我看了央行一季度信贷数据,居民新增中长期贷款同比减少23%,创下2022年以来的最大降幅,-小阳春-的幻觉彻底破灭了。


  这让我想起三年前一个房企高管的酒后真言:-我们总说中国楼市有10亿人潜在需求,但没算过其中多少人真有钱。


  -现在95后都开始讨论-租房结婚-了,二胎家庭也发现换房比养娃还贵,-积压需求-早就不是政策能轻易刺激的了。


  从行业观察者的角度来看,有三道分水岭正在形成:城市维度,年新增人口能不能突破10万是生死线;产品维度,真正能提升生活品质的项目才能穿越周期;政策维度,如何在短期刺激和长效机制之间找到平衡是必答题。


  那位预测杭州能撑18个月的郭总,也该更新一下模型了。


  南京、武汉等新一线城市客户到访量都环比下跌40%,说明这场需求端的-供给侧改革-比想象中更残酷。


  关电脑前,我又看了一眼肖颖的信息:-今天唯一一组客户是给儿子看婚房的阿姨,她说再等等利率会不会降。


  -这场景,像极了日本地产泡沫破裂前,当时东京68%的市民都认为-房价永远会涨-。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押韵的旋律总在循环。


  真正的转折点,或许就藏在无数个肖颖和购房者的拉锯战里,藏在那些从-连夜排队-变成-再等等看-的微妙转身中。


  免责声明:本文的时间、过程、图片,人物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本文标题:新房成交量转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