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一段游客与摊贩争执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四川游客李先生在大理古城购买西瓜时,用自带的苹果15手机(标重170克)验证电子秤,发现屏幕显示"0.34千克"(即340克),当场质疑商家存在"短斤少两"行为。这场看似普通的消费纠纷,却因"市斤秤"的争议演变为地域观念的碰撞。


  手机变"秤砣":170克为何显示340克?


  李先生购买的西瓜标价10元3市斤,摊贩称重时电子秤显示为"1.02千克"。出于谨慎,他掏出随身携带的手机复秤,意外发现手机竟显示0.34千克。随后在隔壁特产店复秤确认手机实际重量为170克后,李先生折返理论,却遭摊贩反指"诬陷"。双方争执期间,摊贩坚称"秤没问题",更引发围观群众围观议论。


  事件曝光后,评论区呈现两极分化。外地网友普遍质疑商家"调秤",认为"旅游城市应统一用公斤秤";而部分云南网友则指出,省内多地仍沿用"市斤秤"交易习惯,"秤面标千克实为市斤"是常见操作。有自媒体甚至嘲讽李先生"不懂市斤规则似憨鸵鸟",但更多声音呼吁:"传统不能成为欺诈借口,景区更该规范计量。"市场监管部门坦言,流动摊贩流动性强、监管难度大,加之部分市民长期习惯市斤交易,执法时易陷入"法理与人情"的两难。尽管2024年云南已开展"鬼秤"专项整治,查处680台问题秤具,但类似纠纷仍有发生。大理作为国际旅游城市,应率先统一计量标准,"市斤习俗可通过文化展示传承,而非在交易环节混淆概念"。目前,李先生暂未进一步维权,但其呼吁"以国家标准守护游客信任"的建议,已获超10万网友点赞。


   这场风波折射出旅游城市治理的深层矛盾——如何在尊重地域文化与保障消费权益间找到平衡点?或许正如网友所言:"欢迎各地特色,但别让传统成为宰客的遮羞布。"


  


本文标题:大理古城"市斤秤"争议再起,传统与法规如何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