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一名7岁女童小怡(化名)近两个月突然视力骤降,双眼视力仅0.2且矫正无效,医院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经心理科医生深入沟通,最终揭开“怪病”真相:半年前弟弟出生后,父母精力转移导致小怡情感被忽视,引发癔症性视力下降。目前,通过心理疏导,小怡视力已恢复至1.0。


  小怡来自普通双职工家庭,父亲工作繁忙,此前她一直由母亲悉心照料。2023年10月,弟弟出生后,母亲将更多精力投入新生儿护理,小怡的日常陪伴时间大幅减少。据家人回忆,小怡起初只是反复说“看不清楚黑板”,随后发展到吃饭时碰倒碗筷、走路频繁撞墙,甚至在学校因视力问题无法完成作业。


  就医谜团:器质性检查“全军覆没”,心理医生抽丝剥茧


  12月初,父母带小怡到眼科专科医院就诊,散瞳验光、眼底照相、脑部CT等十余项检查均显示正常,但视力始终停留在0.2。“我们甚至怀疑孩子是不是故意说谎。”小怡母亲坦言。转机出现在儿科心理门诊,医生注意到小怡谈及弟弟时眼神躲闪,反复追问“妈妈是不是更爱弟弟”,最终通过沙盘游戏和情绪疏导,小怡哭着说出心声:“妈妈抱弟弟时,我觉得自己像被扔掉的玩具。”


  医学解析:癔症性视力下降——心理创伤的“身体表达”


  接诊医生、福建省儿童医院心理科主任陈芳解释,癔症性视力下降属于“躯体化症状”,常见于儿童情绪压抑时,表现为突然视力骤降、失明等,但眼部结构无异常。“这类孩子往往敏感细腻,不知如何用语言表达需求,只能通过身体‘呼救’。”她指出,该病在临床中易被误诊为弱视、近视或脑部疾病,耽误干预时机。数据显示,近三年科室接诊的儿童心身疾病中,15%与二胎家庭情感忽视相关,且6-8岁学龄期儿童发病率最高。


  确诊后,医生共同参与心理治疗:母亲暂停夜间哺乳,每天固定1小时“专属陪伴时间”,父亲每周陪小怡完成手工或绘本阅读。奇迹在48小时后发生:小怡主动说“妈妈的脸变清楚了”,一周后视力恢复至0.8,两周后达到1.0。“原来孩子要的不是更多玩具,而是爸爸妈妈的‘目光’。”小怡父亲在家长会上分享时红了眼眶。


  “二胎家庭的‘老大焦虑’不应被视为‘不懂事’。”儿童心理学专家林悦提醒,学龄前儿童正处于“安全感构建关键期”,弟妹出生可能触发“被取代”的恐惧。她建议家长做到“三个优先”:迎接二宝时,先向老大解释“弟弟是来陪你玩的”;照顾二宝时,优先回应老大的情感需求;出现矛盾时,优先肯定老大的感受。“父母的一句‘你永远是我们最重要的宝贝’,胜过千言万语。”


  小怡的故事绝非个例。随着三孩政策推进,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二胎及以上家庭占比已达58%,但相关家庭教育指导仍存缺口。当医学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家长是否能意识到,孩子的“异常举动”可能是情感匮乏的信号?当我们关注儿童视力表上的数字时,是否也该定期检视他们“心灵


  视力表”上的刻度?


  这场“视力保卫战”的胜利,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破镜重圆,更敲响了社会对儿童心理健康的警钟:在追逐物质保障的路上,别让情感忽视成为伤害孩子的“无形之刃”。毕竟,每个孩子眼中的光,都需要父母用爱来点亮。


本文标题:7岁女童突发“怪病”视力骤降 医生:二胎家庭情感忽视是隐形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