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9日清晨,北京亦庄南海子公园,随着一声发令枪响,全球首场人类与人形机器人共跑的半程马拉松正式开跑。

  

21.0975公里的赛道上,既有1.2万名人类跑者挥洒汗水,也有来自20余支队伍的机器人选手迈着机械步伐奋力前行。

  人形机器人“天工Ultra”冲线夺冠。

  

最终,身高1.8米的“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率先冲线,成为全球首个完成半马的人形机器人。

  

这场比赛的未来感与震撼力,恰似科幻电影照进现实。那些“笨拙”而坚定的机械身影,藏着比冠军奖杯更珍贵的故事。

  

从“吉祥物”到“运动员”

  

就在一年前的2024年北京亦庄半马赛场上,人形机器人“天工”还只是起点和终点的“吉祥物”,用“笨拙”的挥手为选手加油。

  

而今天,它已进化成一名真正的“运动员”——奔跑时速从6公里提升至12公里,关节散热技术突破、轻量化设计优化,甚至穿上了定制跑鞋以应对复杂路面。

  

这背后,是无数科研团队日夜攻坚的缩影——

  

来自清华大学的“夸父”机器人,原本设计并不适合跑步,但学生们通过算法创新,让机器人在少量数据中自主学习稳定步态;松延动力的“小顽童”机器人虽因身高仅1.2米被戏称为“小孩哥”,却在稳定性和耐力上交出亮眼答卷......

  

一个个细节与每个微小的进步,正是技术突破最真实的注脚。正如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CEO熊友军所言:“这不只是简单的体育竞技,更是对技术突破、产业发展的‘极限测试’。”比赛考验的是机器人关节稳定性、算法协调性、续航能力等核心技术的综合成熟度。

  

机器人的进化史,何尝不是一部人类突破自我的寓言?

  一场有温度的赛事

  

当天,令人动容的一幕之一,是某品牌机器人“摔倒再起”——它开跑即踉跄倒地,却迅速站起挥手致意,继续投入比赛。

  

大家自发用掌声为它加油打气,仿佛它们就是赛场上的“运动员”。一位亲眼目睹的观众表示:“看到机器人摔倒又爬起来,我仿佛看到了人类的坚持和勇气。”这种人机互动,让这场赛事充满了温情。

  

比赛现场,20多台人形机器人在赛道上缓慢前进,几十位工程师则在后方一路陪跑。他们忙着调整算法、更换电池、抵抗信号干扰。这些工程师就像是机器人背后的“教练”和“后勤保障团队”,时刻关注着机器人的状态,确保它们能够顺利完赛。

  

比如,“天工Ultra”机器人在比赛过程中,工程师们需要在其开跑约37分钟后为其更换电池,以确保其能够持续前进。

  

此刻,“人与机器”的冰冷界限被悄然抹去。科技不再是实验室里的精密数据,而是化作了有温度的生命力。

  一次有关未来的对话

  

这场“共跑”,更像是一次关于未来的对话。

  

它验证了人形机器人的实用化潜力。天工Ultra的夺冠,证明了全尺寸机器人已具备复杂地形适应能力;而“轩辕”机器人手臂负载20公斤,还可以进行AI智能问诊;小巨人队的人形机器人,能够拟人化180°大角度运动范围、10米范围内人机对话等,这些功能展现了人形机器人在服务场景中的多元可能性。

  

人形机器人选手松延动力小顽童

  

其次,它重新定义了人机关系。优必选首席战略官谭旻指出:“人形机器人的竞争高地不是取代工人,而是缔造先进生产力。”当机器人不再被视作“取代人类”的威胁,而是成为“增强人类”的伙伴,技术发展的伦理边界也随之清晰。

本文标题:“摔”出来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