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误解的更年期不是病
科普纪录片《看不见的更年期》近期热播,将“更年期”这个一直容易被忽视或误解的生理现象展现在大众面前,也让更多女性打破了“病耻感”的束缚,纷纷走进门诊寻求帮助。“暴躁”“衰老”“情绪失控”是很多人对更年期的固有印象,但这些并不是疾病症状,而是身体因激素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正确了解和应对更年期,才能更从容、健康地走进下一段人生。
40岁至65岁出现都属正常
《中国绝经管理与绝经激素治疗指南(2023版)》中明确,更年期是女性从生育期过渡到老年期的特殊阶段,一般出现在40岁至65岁之间。
关于更年期,还有一些其他相关名词,如绝经过渡期、围绝经期等。其实,更年期、绝经过渡期和围绝经期都始于月经紊乱,只不过这3个时期的终止时间不一样。绝经过渡期终止于最后一次月经,围绝经期终止于最后一次月经后一年,而更年期终止于65岁。
所以,更年期指的是一段时期,而在此期间因激素波动导致的心理与生理变化而引发的症状(常见潮热出汗、情绪波动、睡眠障碍等),统称为更年期综合征。虽然这些症状会带来不适,但本质上属于人体自然衰老的正常过程,并不是疾病本身的表现。所以,医学上广泛使用“更年期”这一术语来描述这个特殊生理阶段。此外,更年期并不是女性专有,部分男性也可能因为体内雄激素的变化,出现与女性更年期类似的部分症状。
有些情况会让更年期提前到来,如卵巢功能提前衰退、做过卵巢切除手术等。临床上,如果更年期症状发生在40岁之前,即可诊断为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更”。再加上更年期激素水平的波动,早更人群可能比同龄人衰老得更快。因此,当诊断为早更时,需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
症状包括身体“抗议”和“情绪海啸”
更年期的核心原因是卵巢功能衰退导致的雌激素波动,进而引发全身多系统症状。这些症状不仅仅表现为大家印象中的“脾气差”,主要包括生理症状和心理症状两大类。
1.生理症状:身体的“抗议信号”
月经紊乱 更年期最早出现的症状是月经紊乱,即相邻月经周期的时长变化≥7天。具体表现为两次月经之间的时间缩短或延长、经量变多或变少,直至停止月经来潮(我国女性平均绝经年龄为49.5岁)。由于这个阶段也是子宫内膜病变的高发年龄段,所以如果出现大出血或出血淋漓不尽时,需及时就医。
突如其来的燥热感 约80%的女性会经历突如其来的燥热感,自胸部向颈部及面部蔓延,同时上述部位皮肤会出现泛红、出汗,而后畏寒。这种情况容易发生在夜间或凌晨,活动、进食或情绪激动时也较多见,症状通常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严重时会影响情绪、睡眠和工作。
出现骨质疏松 雌激素下降会加速骨质流失,骨骼合成代谢刺激减少导致骨密度降低,从而出现骨质疏松。相关不适症状表现为腰背痛、关节僵硬、驼背、身体变矮,严重者可能骨折。
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激素的下降还会引发生殖系统感染,以及尿频、尿急、尿痛等反复发作的泌尿系统感染,这些被统称为“绝经泌尿生殖综合征(GSM)”。
2.心理症状:被忽视的“情绪海啸”
情绪波动 常见的症状有焦虑、易怒、抑郁、烦躁和情绪低落等。因焦虑身体变化和衰老,会出现自信心下降,甚至可能引发自我价值感崩塌,对以往热衷的活动失去兴趣,感到生活乏味。
认知变化 有些人在更年期易失眠、多梦,导致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而这些表现常被误认为是单纯的“衰老征兆”。
身心不适无需默默忍受
据统计,我国超过75%的女性会经历不同程度的更年期症状,但仅有不足2%的人选择科学干预。更年期的症状虽然普遍,但其实无需默默忍受。目前,医学界已形成多维度的干预方案,帮助女性平稳过渡这一难熬的时期。
首先,选择调整生活方式,这是最容易被低估的有效方法。在运动上,可以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并结合力量训练,改善骨质疏松、缓解焦虑。在饮食上,建议摄入富含钙的乳制品、豆制品等,能有效提高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能帮助身体吸收钙,镁和维生素K也对骨骼健康有益;富含蛋白质的鸡肉、鱼、豆类,有助于保护肌肉;富含Ω3脂肪酸的鲑鱼、奇亚籽、核桃,以及富含植物雌激素的大豆、亚麻籽、鹰嘴豆等,能帮助调节激素水平。在睡眠管理上,应规律作息,睡前泡脚或饮用温牛奶有助入睡,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助眠药物。
其次,寻求心理支持,打破“病耻感”的枷锁。大家可以通过正念冥想调节情绪,具体做法是选择一种自己觉得舒适的姿势安静坐下,全神贯注感受自己的呼吸和身体变化。每天只要抽空冥想10-30分钟,就能有效消除身体和精神的疲惫、恢复精力,对抑郁和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同时,家庭成员也需学习沟通技巧,避免使用“你怎么又无理取闹”等评判性语言,改用“我注意到你最近睡眠不好”等观察式表达。家人的理解,能给予当事人重要的情感支持。
第三,中药+草本调理维持体内平衡。中医辨证施治,如肾阴虚者可用六味地黄丸,肾阳虚者适用右归丸,配合针灸(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调和阴阳。同时,可用草药辅助,如莉芙敏等草本成分能缓解潮热,但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可盲目听信“偏方”。
第四,中重度潮热、骨质疏松高风险、泌尿生殖症状明显者,可考虑激素替代治疗(MHT)。《中国绝经管理与绝经激素治疗指南(2023版)》指出,对于绝经后雌激素缺乏所带来的各种相关问题,激素替代治疗是目前公认的唯一彻底解决方案,其本质是弥补卵巢功能衰竭的治疗措施。在国外一些国家,激素替代治疗比较普遍,使用率为18%至50%。而国内对激素治疗的认知度和接受度相对较低,闻之色变,担心变胖甚至致癌。激素的确不可滥用,尤其是高风险人群(如已知或可疑患有激素依赖性的恶性肿瘤、原因不明的阴道出血等),但经过医生充分评估满足激素替代治疗条件的更年期女性,只要坚持定期随访或复查,可以显著改善其生活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激素替代治疗存在一段“性价比”最高的窗口期——绝经后10年之内或年龄小于60岁。在这期间及时补充激素,能有效对抗体内雌激素下降带来的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的风险。也就是说,抓住激素替代治疗的窗口期,收益远大于风险。若激素下降对身体的伤害已成既定事实,便不可挽回了。
更年期的另一面是“新生”
更年期带来的其实不只是困扰,还有某种意义上的“新生”。
雌激素下降虽然造成了不少情绪和身体上的不适,却也产生了意外的“保护效应”。临床上,有许多疾病都与雌孕激素相关,统称为雌孕激素依赖性疾病,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癌和乳腺癌等。绝经后,由于雌孕激素下降,上述疾病的患病风险自然随之降低。
从这个角度来看,更年期不是终点,而是女性跟生育期说再见,开启人生新旅程的起点。生育期女性的身体资源会倾向于生殖系统,而更年期后,资源和能量会更多分配给大脑、骨骼、肌肉等。事实上,有许多女性在这个阶段都能体会到思维清晰度提升、创造力迸发的变化。此外,更年期往往与子女独立、职业成熟期重叠。面对重新拥有的大量曾被育儿所占据的时间和精神资源,不少女性将其转化为学习新技能、深耕爱好或参与社会活动的“第二人生燃料”。
更年期看似是凋零,实则蕴藏着沉淀与丰收。通过科学管理、社会支持与自我接纳,相信每位女性都能在这场“激素革命”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优雅与力量。正如医学博士希拉·德利兹在著作《身体由我》中所说的:“更年期是浴火重生的夏天,你值得拥有更炽热的生命。”
(为北京市普仁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
本文标题:被忽视误解的更年期不是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