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何以中国”的文化密码
民族之魂,文以化之;千年根脉,文以铸之。在《求是》杂志新近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这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站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高度,我们要自觉扛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任,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扎实做好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工作。
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是不可替代、不能重生的珍贵资源。我们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建立健全,以文物保护法为统领,6部行政法规、10部部门规章、400多部地方立法,逐步构建起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这些务实的文物保护举措切实让“何以中国”的文化力量在时代的浪潮中持续点燃。
中国作为文物资源大国,像古蜀道、姑苏城等迄今有数千年历史的文物资源不胜枚举。据统计,我国拥有76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40项世界文化遗产及4项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不久前,吉林和龙市大洞旧石器时代遗址、浙江仙居县下汤新石器时代遗址、甘肃临洮县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聚落、陕西宝鸡市周原遗址、安徽淮南市武王墩战国晚期一号墓、江西景德镇市元明清制瓷业遗址群等六项国内考古项目获评“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这些丰富的考古成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填补了诸多领域的“空白”,它们或以文字、或以符号、或以器物的形式印证、充实着中华文明发展史。
一件件历史文物历经岁月沉淀,跨越千年依旧熠熠夺目,独特而又生生不息;一代代考古工筚路蓝缕、俯身田野,沿着历史的足迹探寻赓续中华民族血脉的文化根基,他们令书中泛黄的文字在现实生活中逐步展现,让古老的文明再现昔日的辉煌,为中华儿女提供了“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天下为公、民为邦本、自强不息、亲仁善邻等重要思想,是中华民族长期积累形成的智慧结晶。我们通过传承中华文明的智慧和经验,兼收并蓄、上下求索,持续为其注入当代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不断阐释和升华其时代价值,更加积极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切实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精神归属感和历史使命感,让世界看到一个文化繁荣、文化自信的中国。
文明立世,文化兴邦。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提供源源不断的奋进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须秉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理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不断开创“何以中国”的文化新局面。
项目基金: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时代工匠精神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4XJC710008);中共甘肃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公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研究课题“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和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GS[2024]SZJYGZ003)的阶段性成果。(宣讲家网 慕宝龙 张跃平)
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
【声明:本文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
本文标题: 探寻“何以中国”的文化密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