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安睿轲-当大马力变得廉价 超豪华如何-重塑价值-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汽车4月30日道在全球奢侈品行业动荡、新能源技术冲击传统汽车价值体系、中国本土品牌向上突围等多重变量交织的市场环境下,宾利对中国市场的判断显得尤为关键。宾利汽车中国掌门人安睿轲(Kim Airey)直言:“我们持谨慎乐观态度。”
宾利汽车中国内地及香港、澳门执行总经理的安睿轲(Kim Airey)
现任宾利汽车中国内地及香港、澳门执行总经理的安睿轲(Kim Airey)拥有30余年汽车行业经验,于2002年加入宾利汽车,曾先后主导宾利美洲市场和中国市场运营,是一位深谙东西方汽车市场和中国超豪华消费群体需求特质的领导者。2023年他重新回到曾经深耕4年之久的中国市场,重掌宾利在华业务。此时的中国超豪华汽车市场,正站在一个微妙的历史转折点上。
一方面,市场需求持续分化,高净值人群对于超豪华汽车的价值认知愈发多元化;另一方面,当电动化浪潮袭来,超豪华品牌的护城河不再是由大排量、大马力、高成本构筑的价值壁垒,“奢华”正在被重新定义。
乐观的一面在于,尽管2025年市场依旧充满挑战,但当前的市场规模仍是安睿柯2016年初次执掌中国市场时的两倍。
安睿轲认为,市场的周期性波动是常态,“关键在于能否用满足用户期待的产品矩阵穿越周期”。宾利正在通过产品矩阵的革新蓄力——第四代飞驰与欧陆(参数丨图片)GT搭载的插混系统、2025年新款高性能混动版本,均瞄准了市场对“性能与环保平衡”的期待,并将助力其在严峻的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
宾利飞驰"鲤"特别版
宾利添越长轴距"鲤"特别版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价值定义权的争夺。当大马力变得不再稀缺,超豪华品牌必须重构叙事逻辑。中国本土品牌以智能体验和廉价的大马力开辟新赛道,但宾利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径:将“极致工艺”作为价值锚点。从克鲁工厂航天级铝材的“超塑成形”,到中国定制版座椅的“锦鲤点睛”刺绣,这些耗时数百小时的手工细节和量产车难以企及的工艺,正在成为抵御“参数内卷”的护城河。
“所有宾利车型,过去、现在与未来,都只会诞生于克鲁。”当被问及纯电车型的生产归属,安睿轲的回答毫无迟疑。这座拥有85年历史的英国工厂,正在进行一场史诗级改造。
2025年2月17日,宾利汽车在英国克鲁总部揭幕了新的质检与发布中心(Excellence Centre for Quality & Launch)。该中心设有车型生产试验场,以及一条用于测试未来纯电动车型组装的迷你装配线,还设有一个技术中心,用于未来材料测试、高精度尺寸测量、车辆分析及可靠性评估。2025年3月5日,宾利汽车在英国克鲁总部工厂正式动工建设新综合物流中心(Integrated Logistics Centre),旨在提升运营效率、灵活性和可持续性,将支持未来所有宾利纯电动车型的生产。
采访现场,安睿轲兴奋地为我们展示了一张宾利汽车位于英国克鲁总部工厂历史最为悠久的建筑“A1”的照片,纯电动车型装配线将在这里正式开工建设。
可以提供近100种个性化漆色选择的新喷漆车间也已动工,并预计于2025年完工;更多新建配套设施还包括设计工作室、欧洲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覆盖的停车场等。
“扩建后的工厂的产能已提升至20万辆。宾利汽车正以前所未有的投资力度革新我们的产品周期计划,并推动这座拥有85年历史的工厂转型,以适应新时代的电动化需求,将这里打造成为真正的’梦想工厂’。”
在安睿柯看来,电动化不是对历史的否定,而是“可持续奢华”的新表达。迈入电动化时代,克鲁工厂的革新也在向市场证明,稀缺性与规模化可以并举,手工匠造与智能制造得以共存。
“当前纯电超豪华市场仍处于‘虚假繁荣’。”安睿轲犀利指出。在他看来,超豪华品牌的价值不仅仅以性能表现的参数为指标,客户对品牌的认同也远比性能参数的体现复杂。“真正的竞争在于能否建立情感共鸣”。宾利选择以SUV车型切入,既延续品牌对“Grand Tourer”(超豪华运动旅行座驾)的坚持,又借助电动化拓展场景边界。
这一决策基于对中国市场的深刻洞察:尽管新世代消费者对电动化的接受度正在提升,但发动机的轰鸣所呈现的机械浪漫主义与电动车的特质相去甚远,现有客户中仍有偏好燃油版添越的声音。“首款纯电车型不会取代现有产品线,而是要创造增量市场。”安睿轲透露,新车将搭载“前所未见的科技配置”,并深度接入中国数字化生态。当前,宾利2025年款车型已实现地图的原生车机集成,而非依赖CarPlay映射,“这是本土化智能体验的关键一步”。
不过,中国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更加聚焦的自动驾驶领域并非宾利的主战场。作为强调驾驶体验的超豪华汽车品牌,宾利汽车仍然追求操控的纯粹体验。宾利坚持将智能科技聚焦于座舱体验优化——通过My Bentley App Studio接入流媒体服务,来实现智能出行的无缝连接。“超豪华用户要的是掌控感,而非被机器取代。”
当电动化让“百公里加速3秒”成为平民配置,宾利如何维持溢价能力?安睿轲的答案直击本质:“超豪华与豪华的区别,在于是否追求‘超出必要性的完美’。”
他以两个生动的案例诠释这一理念:
其一是欧陆GT的前翼子板设计,因其面积非常大且造型极复杂,大灯开孔和曲面的变化无法通过冲压制作。为了保证视觉效果,宾利汽车采用的是“超塑成形”工艺,即将铝材加热至超高温后通过气压塑形。这种航空航天领域的工艺使前翼子板的单件成本十分高昂,且无法用于量产车。正是这种独特性定义了所谓的“超豪华”;
另一个是“鲤”特别版的座椅。其靠背上的菱形绗缝呈现出渐变的效果,菱形的大小随着角度和位置而变化,这需要大量的工艺细节设计和特别的缝纫设备才能实现对称性,这种投资和成本是量产品牌无法承担的。在锦鲤图案刺绣的过程中,中国的团队建议保留眼睛的细节,因为在中国文化中“点睛”至关重要。这也是位于英国克鲁的MULLINER定制团队最开始没有想到的细节。这些所有的小细节汇总起来,组成了宾利品牌想要表达的叙事和品牌故事。
“尽管座椅最终的功能仍是‘坐’,但成就超豪华的,正是源于这些超出必要性的细节。”安睿轲强调。
“就像智能表和机械表代表了不同人的个性和选择,其本质区别就在于背后的工艺叙事。机械表机芯的组装需要精湛工艺,这才是豪华的本质。在显示时间这个基础需求被满足之后,所谓的“超豪华”将依托于其主人的故事体验。在电动化的时代,动力将不再是差异化的要素。所以宾利品牌必须做、也擅长做的,就是讲述其背后打动人心的故事。”
新汽车时代,超豪华品牌的终极命题,是如何让‘传统’成为‘未来’的资产而非桎梏。无论是克鲁工厂的改造,还是纯电车型的探索,宾利始终在平衡两种力量:对传统匠造的坚守,和对技术革命的拥抱。
当电动化浪潮消解了“大排量发动机”的光环,当新势力冲击用户对“传统奢华”的认知,宾利以‘超出必要性之完美’的工艺叙事和情感共鸣,重新锚定超豪华的价值坐标。
真正的奢华,从不是技术参数的堆砌;迎面而来的电动化浪潮,也不是传统的终结,而是超豪华叙事的新起点。
本文标题:对话安睿轲-当大马力变得廉价 超豪华如何-重塑价值-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