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政府工作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本期理论精选聚焦两会代表及专家观点,深度解读“人工智能+”的无限可能。

  

人工智能与产业创新

  Q:产业深度融合往哪走?

  A:制造业在生产侧要降本增效提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简单任务重复化等问题,提高生产效率。传统企业管理者要洞察行业技术与业务耦合关系,敢于主动用智能化赋能生产流程。在人工智能技术侧要加强平台工程能力,做到技术工程平台与企业业务流程的高度适配,让技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起”。同时,建议相关部门和企业共同挖掘新场景,提供有效的制度与资金等保障。

  

——朱松纯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专家谈:

  人工智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既是推动效率提升的工具,更是重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力量,推动生产方式全面变革。人工智能通过重构生产要素配置,推动人类从依赖体力与经验的生产模式向数据与算法驱动的智能模式跃升,实现生产效率的跨越式提升。

  

——《以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

  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重在发挥企业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功能,彻底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一方面,提升科技领军企业在国家科技创新决策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积极牵头承担或参与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带领中小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新格局;另一方面,成长型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中小企业要发挥灵活敏捷、快速迭代的优势,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出一批颠覆性创新成果。

  

——《如何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

  

人工智能与教育

  Q:AI是工具还是竞争对手?

  A:职业教育要跟产业完全融合在一起,人工智能是工具而非竞争对手。好比用锄头和挖土机挖渠,效率不可同日而语。科技的不断进步会带来新的机遇,我们不必太过焦虑。

  

——丁光宏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

  Q:培养人才怎样更有效?

  A:人才是行业发展的核心话题之一。中国、美国等国家的高校在人工智能领域各有所长,但我们绝不能自满,而应更加开放地接触多样、高效的技术力量。国内一些高校部分教材和课程在实践中已显老旧,教学研究与产业需求间存在一定脱节。建议将最新技术及时融入教学体系,并加强产学研结合,推动联合培养模式,以培养更多适应行业发展的高水平人才。

  

——赵同阳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专家谈:

  人工智能教育行动,重在知识筛选、传播、分配,推动实践发展,并在实践中提出更多、更高、更复杂的知识需求。按照人类知识产生、发展、增长的进程与经验,任何新兴学科内容进入学校课程,都需要有统领概念、体系框架和经典脚本,一般都会经历长时段的创建、积累、实验与循证,沉淀和炼制标准知识体系,找到具有“定海神针”作用的核心点,然后体系化,进而开发分级分类的教学材料以支撑教学。

  

——《把握底层逻辑,构建人工智能教育体系》

  完善科技领军人才选拔、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大力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重点解决顶尖人才缺乏问题。

  

——《找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键抓手》

  

人工智能与文化

  Q:“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作为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灵魂的技术工具,AI应不应该有其文化属性或者民族性?

  中国人创建的AI应不应该有中华文明特性,应不应该更加具有东方智慧,更加符合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A:当今,我们正在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处在这样一个知识大爆炸、文明加速迭代、生态体系不断重构的时代,不论技术如何进步,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变。

  我们在关注AI时,通常会聚焦技术层面,而文化对AI的影响往往容易被忽视。从根本和长远来看,文化对AI的影响更加深远。

  不同的文化承载着各自独特的价值观体系,这些价值观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决策和社会发展方向。高质量、正能量的数据基础也能够保证人工智能向上向善发展,冲破信息泛滥和数据主义倾向下的技术异化、知识误导、信息茧房等问题,更防止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在算法推荐、虚拟仿真技术等包装下,以更加隐蔽的方式进行文化入侵。

  

——熊远明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中国东方研究会会长、国家图书馆原馆长

  专家谈:

  科技是无国界的,然而伦理却有其界限。伦理是一个民族或共同体的精神生命,其内在的思维方式和核心价值观构成了区分不同文化共同体的基本特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技伦理必然有着国别或民族之分,有所谓的中国科技伦理与西方科技伦理之别,在当下科技伦理西方化现象较严重的情况下,强调科技伦理的中国转向十分必要。

  

——《科技伦理的中国转向》

  

人工智能与法治

  Q:人工智能高速发展,带来哪些方面的问题,面临哪些法律挑战?

  A:人工智能发展,除了带来隐私泄露、欺诈等问题,还带来了传统产业下法律方面的挑战。比如,目前相关法律法规中要求驾驶员手握方向盘,这与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不一致。

  

——周光权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

  Q:当前对于人工智能的治理,我国有哪些立法执法成效?

  A:目前,我国已经施行《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共302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在网信部门完成备案。

  

——吕红兵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监事长

  专家谈:

  人工智能治理的国际合作不仅关系到全球科技创新的方向,也关乎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类共同福祉。只有通过国际协调与合作,才能携手打造公平、安全、可持续的人工智能未来,让科技进步真正造福全人类。

  

——《加强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和合作》

  

人工智能与生活

  Q:如何塑造AI就业友好型社会?

  A:人工智能技术正重塑人才核心素养,AI技能成为未来公民必备能力。

  

——刘庆峰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Q:走进更多家庭要多久?

  A: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上大有可为。要明确机器人分类及应用场景,可将面向消费端的机器人分为虚拟数字人和实体机器人。虚拟数字人如数字员工、虚拟老师等,能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多样化需求,在教育场景中辅助教学,在心理关怀方面为人们提供情感慰藉等。实体机器人方面,以陪伴机器人为切入点,借助大模型的多轮对话、指令跟随、个性化声音模仿等功能,实现用药提醒、健康指引等功能,为居民健康和安全提供助力,比如养老机器人的日常使用可能在未来3—5年内逐步变成现实。

  

——刘庆峰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专家谈: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生产模式,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比如,DeepSeek的“古籍活化引擎”已复原敦煌遗书、西夏文残卷等2.3万页;AI断句准确率达95%,推动传统文化保护从“数字化存档”转向“智慧化再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AI,继续“深度求索”》

  机器人(Robot)是一种能够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智能机器,而人形机器人(Android)是一种旨在模仿人类外观和行为的机器人。无论是模拟人类行为或思想,还是模拟其他生物的机械(如机器狗、机器猫等),都是机器人。在现代工业领域,机器人专指能自动执行任务的人造机器设备,用以取代或协助人类工作,它们一般是机电设备,由计算机程序或电子电路控制。

  

——《人形机器人走进生活还有多远》

  内容:新华网、新华社、学习强国、人民日、经济日、光明日、北京日

  责编:翟婧 校对:王静静 审核: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本文标题:两会Q&A:“人工智能+” 创造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