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敢说半导体投资是“雷声大雨点小”?2025年刚过三分之二,国资母基金就用真金白银打破了质疑——大基金三期首个落子项目浮出水面,长三角动辄百亿的基金连番出手,就连武汉、深圳这些城市也攥紧了“钱袋子”,可偏偏有些地方连入场资格都没有,这背后的逻辑,藏着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未来走向。

  

半导体投资变天!大基金三期落子,长三角百亿基金连出手

  先看最受关注的“国家队”动作。2024年注册成立、规模高达3440亿元的大基金三期,此前一直被业内猜测“何时出手”,如今答案终于揭晓。今年1月,它持股99.9%的三支子基金(华芯鼎新930.93亿元、国投集新710.71亿元、国家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600.60亿元)完成备案时,不少人还在等“慢动作”,没想到9月12日就放出大招——上市公司拓荆科技公告,子公司拓荆键科拟融资超10亿元,国投集新直接砸出不超过4.5亿元,拿下约12.71%股权。

  

  要知道,拓荆键科做的是高端半导体专用设备,主攻的三维集成设备,正是芯片制造环节的“卡脖子”短板。这可不是随便投的“面子工程”,完全延续了大基金“补链强链”的老思路,更透着三期基金“精准发力、快速落地”的狠劲——以前还会观望一阵,现在认准了短板就直接砸钱,效率肉眼可见地提升。

  

  再看长三角,这地方简直是半导体投资的“土豪聚集地”,撒钱的节奏根本停不下来。上海作为产业重镇,去年成立的国投先导集成电路基金,注册资本就有450.01亿元,今年直接火力全开:先后设了五支子基金,合作方既有临港科创投、国盛资本这样的“国资队友”,也有中芯聚源、元禾璞华这样的市场化老手。就说和元禾璞华合作的新基金,不仅要覆盖全产业链,还打算帮被投企业江波龙在上海建研发中心、搞并购平台,连长远布局都想好了,比单纯给钱贴心多了。

  

  除了设子基金,上海的直投也没落下。今年4月,国投先导参与华力微C轮融资,一下子拿到7.98%股份,这步棋走得又稳又准。旁边的江苏、浙江也没闲着,江苏把50亿元的无锡集成电路产业专项母基金落在“芯片高地”无锡,几天前刚披露要参股总规模20亿元的中电科电子基础产业基金,还和毅达资本签约要搞另一支20亿元子基金,目标很明确:聚焦设计、制造、装备这些核心领域,不搞虚的。

  

  浙江更实在,50亿元的富浙绍芯基金落在绍兴,虽然还在招子基金团队,但直投已经出手两次:年初投了芯联集成子公司芯联先锋,这家公司要搞12英寸数模混合芯片制造,总投资222亿元,规划每月10万片产能,专门对标车规级功率半导体的国产化;上个月又入股晶瑞电子,这家在扩产8英寸碳化硅衬底片,年产60万片,投的全是新能源、光伏产业急需的关键材料,每一笔都踩在产业痛点上。

  

  不过,不是所有地方都有长三角这样的“钞能力”,2025年半导体投资的“分化”比想象中更残酷。今年没再出现新的省级集成电路母基金,新玩家只有深圳、杭州两家,而且规模都不算大——深圳的“赛米产业私募基金”50亿元,5月刚注册,由深创投管理,专门盯着本地重点项目,就想把本地产业链扎紧;杭州的基金50.01亿元,由模拟芯片龙头矽力杰牵头,只投模拟芯片、功率器件这些细分领域,不搞“大而全”。

  

  为啥会这样?一位长期跟踪半导体的投资人说的话很实在:“一个晶圆厂项目就要200亿-300亿元,后续设备、研发更是无底洞,投资周期至少5-8年,万一技术迭代或市场变了,前期投入全打水漂。普通城市根本扛不住这压力,一个省也就敢集中资源投一个区域。”现在政府母基金也精明了,不是光有热情就行,得有明确的项目清单才会点头,没项目的地方,连入场券都拿不到。

  

  仔细看就会发现,不管是上海、武汉,还是绍兴、无锡,能落地集成电路母基金的地方,都有两个硬条件:要么有完整的产业链,要么有行业龙头企业,缺一不可。国内能同时满足这两点的地方没几个,这就导致半导体投资越来越“集中”——好资源全往重点城市跑,中小城市短期内根本没机会参与核心环节,区域发展不平衡可能会更明显。

  

  但换个角度想,这种集中也不是坏事。重点城市集中砸钱,能快速整合资源,比如上海的研发中心、无锡的制造基地、绍兴的材料产能,拧成一股绳才能更快突破技术短板。以前大家还会担心“资金分散、重复建设”,现在方向更明确,钱花在刀刃上,反而能让中国半导体少走弯路。

  

半导体投资变天!大基金三期落子,长三角百亿基金连出手

  当然,还是要提醒大家,半导体产业前景好,但投资风险一点不小,基金动作再快、地方投入再大,也不代表每个项目都能成。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还是要理性看待,别盲目跟风。#股市分析##上头条 聊热点#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仅为经验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