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不能“投资抢劫”
当金融成为现代化国家标志的时候,我们应当警惕,是否陷入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话术。金融的本质是战争与掠夺,如果用关键词来描述金融,可以是“战争贷款”“殖民”“贩卖黑奴”“鸦片贸易”,而不是田园诗。以税收为抵押,由国家背书发债,就构成了发动殖民战争的资本。战争、金融与殖民的三角关系,催生了资本主义。
马克思一针见血: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今天的金融,变了吗?没有。依然是“投资抢劫”的逻辑。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是在众多金融精英算计下,对全世界财富的精准收割。降息时资本涌向各地,推高资产价格;加息时资本迅速回流,留下一个个被榨干的市场。9月份美联储的降息决策,不过是又重玩这个古老戏法。
金融冷血。在利润面前,国家和人民都是可以掠夺的对象。美国政府和人民已经被金融资本绑架,一边鼓吹新自由主义,一边放纵金融行业利润远高于工业利润,实体经济被掏空,产业工人数量减少,金融从业者却翻了一番。金融从服务经济的工具,变成了吞噬经济的怪兽。
看清金融的底层逻辑,对于西方金融殖民那一套,就应该有防范之心。房地产领域,我们吃了亏、走了弯路。城市畸高的房价,随着经济周期到来和资产的贬值,已经掏空了中产阶层三代人的积蓄。三十年前,大学毕业生组成两口之家,在北京可以靠奋斗买一套自己的房子。而现在,即便在房地产低迷的阶段,也是难以实现的梦想。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子,“三不”理念是新生代对金融“投资抢劫”的抗议。当金融把“章鱼手”伸向地租经济,直接控制生活资料的价格,就像英属东印度公司垄断了粮食,“奇货可居”“待价而沽”,那么就只能由老百姓承受这场击鼓传花骗局的代价。
金融应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而非抽血的针管。央行明确要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比例不得低于70%。这个指标应当成为中国金融行业的硬杠杠:服务实体经济,而不是掠夺。
摆脱对地租经济的依赖,中国正在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战略调整,全产业链生态逐步优化,十亿级单一市场提供试错空间,基础设施网络降低物流成本,工程师红利持续释放,能源自主率突破85%。更重要的是,金融资本被严格锚定在实体经济发展上。2025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达18.7%,对GDP贡献率首次突破30%。
但是,金融“投资抢劫”造成两级分化的裂痕仍然需要弥合。我们看到,全球极端民粹主义抬头,国内外敌对势力推波助澜。民粹产生的深层次因素,就是要极端民主、要公平。劳动者光荣,不能只是一句口号,让劳动者有尊严,首先应当保证劳动所得不能远低于资本利得,也不能远低于政府需得。要从“以人民为中心”的高度,持续平衡好三方的利益关系,让劳动者获得劳动贡献相应的财富,让政府收入足以更好支撑社会治理和现代化国防,让资本利得有合理的空间,愿意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由此,共同富裕应该有老百姓看得见、看得懂、可以期待的时间表。
劳动光荣,食利可耻。
金融需要一场革命。“舶来品”的金融方式,应该回归中国原始的“柜坊”和“飞钱”,越简单越好,为实体经济服务,而不是让钱生钱。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金融资本必需从掠夺者变为服务者,从短期逐利转向长期价值创造。即便是境外金融资本,来到中国就要讲规矩,否则就应该被列为不被欢迎者。我们的经济学家、金融人才,屁股不能“坐歪”,不能拿着西方经济学那几本破书,教条式的应用在中国的市场上;更不能笃信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主义,成为暗线里的金融家做空中国的推手。我们的企业家,也要有起码的家国情怀,要对中国、对中国的市场、对人民币充满信心,不能一有风吹草动就将财富向国外转移。要知道,中国是讲信用的,在中国的资产是最安全的。
我们看到,中国政府不断减持美元债务,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占比持续下降,从2000年的72%降至2025年的58%。这个数字背后,是美国金融霸权的弱化,是世界各国对单一金融霸权的厌恶与排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西方金融体系如不能摒弃“投资抢劫”的基因,终将为自己掘墓。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