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的持续调整确实为长期持股收息者提供了战略性配置窗口,但市场波动和行业分化加剧的背景下,需结合风险收益特征动态评估。以下从核心逻辑、风险变量、配置策略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核心逻辑:估值与股息的双重吸引力
  1. 股息率处于历史高位区间
  2. 当前银行板块平均股息率达 4.09%,国有大行 A 股股息率普遍在 4%-5%(如交通银行 4.51%、工商银行 4.32%),H 股溢价更高(如建设银行 H 股股息率 7.49%)。部分城商行如上海银行(5.46%)、北京银行(5.41%)的股息率已接近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 3 倍。这一水平不仅显著高于存款、理财等传统固收产品,也优于长江电力(3.3%)等红利资产。
  3. 需注意的是,股息率计算基于 2024 年分红数据,若 2025 年盈利下滑导致分红减少,实际股息率可能低于预期。例如,贵阳银行因净利润下降,2025 年股息率可能从 4.8% 降至 4% 以下。
  4. 估值安全边际显著增厚
  5. 银行板块 PB 仅 0.54 倍,处于历史 10% 分位数。国有大行 PB 普遍在 0.6-0.8 倍,如工商银行 PB 0.61 倍对应隐含不良率超 10%,但实际不良率仅 1.42%,拨备覆盖率达 218%。这种估值与基本面的背离,反映市场对房地产风险的过度定价。以兴业银行为例,其对公房地产不良率 3.89% 虽高于行业,但关注类贷款占比仅 1.71%,风险暴露处于可控范围。
  6. 政策托底与资本补充增强韧性
  7. 2025 年 3 月财政部以特别国债注资四大行 5000 亿元,不仅缓解资本充足率压力(如建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提升 0.5 个百分点至 14.98%),更释放 “国家队” 长期看好信号。此外,监管层明确要求银行 “应分尽分”,2024 年行业分红比例达 30.5%,预计 2025 年仍将维持高位。
二、风险变量:市场情绪与行业分化
  1. 短期资金流出压力仍存
  2. 7 月分红季后,套利资金集中撤离导致板块回调超 11%。近一个月北向资金净流出银行股约 6000 亿元,转向科技、消费等高弹性赛道。这种资金再配置可能延续至四季度,尤其是在市场风险偏好回升时,银行股的防御属性会被削弱。
  3. 净息差收窄与盈利增长放缓
  4. 2025 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净息差同比收窄 12 个基点至 1.85%,主要受 LPR 下行和存款成本刚性影响。兴业银行等股份行净息差已降至 1.75%,接近 1.6% 的 “警戒线”。若下半年消费贷贴息政策(年化 1%)全面落地,预计进一步压缩息差 3-5 个基点。
  5. 区域银行与股份行的结构性风险
  6. 部分中小银行面临资产质量压力:贵阳银行房地产不良率升至 1.75%,青农商行更是骤增至 21.32%。这类银行的高股息(如贵阳银行股息率 4.8%)可能是 “陷阱”,需警惕分红不可持续风险。此外,可转债转股(如工行可转债余额 1200 亿元)可能稀释每股分红约 2%。
三、配置策略:精选标的与动态平衡
  1. 优先选择国有大行与头部股份行
  2. 国有大行凭借低估值(PB 0.6-0.8 倍)、高拨备(平均 250%)和稳定分红(30% 比例),是收息策略的 “压舱石”。建设银行 H 股(股息率 7.49%)、交通银行 A 股(4.51%)等标的在防御性和收益性上达到较好平衡。招商银行(PB 0.85 倍)虽估值偏高,但其零售业务优势和财富管理转型可能带来超额收益。
  3. 警惕伪高息陷阱,关注资本充足率
  4. 对于股息率超过 6% 的中小银行(如某城商行股息率 6.2%),需重点核查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应高于 7.5%)和拨备覆盖率(应高于 150%)。例如,某股份行因资本充足率仅 8.2%,可能通过减少分红补充资本,导致股息率虚高。
  5. 技术面与资金面辅助判断
  6. 从超卖信号看,兴业银行等个股 KDJ 指标已进入 20 以下超卖区,存在短期反弹需求。但中长期均线(如 MA60)仍呈空头排列,显示趋势未改。建议采用 “金字塔式建仓”:在当前价位(PB 0.54 倍)买入 30% 仓位,每下跌 5% 加仓 20%,直至满仓。
  7. 关注政策催化与盈利拐点
  8. 四季度可能成为关键时间窗口:一是中期分红密集实施(如沪农商行 9 月底派息),二是房地产销售数据若企稳回升,将缓解市场对资产质量的担忧。此外,险资等长期资金配置比例已达 28.24%,若市场利率进一步下行,可能引发增量资金流入。
四、历史经验与未来展望

  从 2018 年、2020 年两次市场底部看,银行股在 PB 低于 0.6 倍时布局,三年期年化收益可达 12%-15%。当前板块估值已进入这一区间,叠加 “中特估” 政策支持,长期配置价值凸显。但需注意,银行股的 “戴维斯双击”(估值修复 + 盈利增长)需等待宏观经济复苏信号,短期内仍以 “持有收息 + 低吸摊薄” 为主。

结论

  银行股的下跌对长期收息者而言是机会而非风险,但需具备三个前提:

  1. 投资期限至少 3 年以上,以平滑短期波动;
  2. 精选国有大行及头部股份行,规避高风险中小银行;
  3. 采用 “分批建仓 + 股息再投资” 策略,动态优化持仓成本。

  关于后续走势,市场可能呈现两种路径:

  • 情景一(概率 60%):四季度市场风险偏好回落,银行股因低估值和分红预期反弹 5%-10%,但难改震荡格局;
  • 情景二(概率 40%):若房地产风险超预期暴露或经济数据恶化,板块可能进一步下探至 PB 0.5 倍,但这将是历史性买入机会。

      最终建议: 对于资金久期匹配的投资者,当前可逐步配置国有大行 H 股(股息率 7%+)和高分红股份行,持仓比例控制在家庭金融资产的 20%-30%,并做好持有 5 年以上的准备。这种 “类债券” 配置既能提供稳定现金流,又能在经济复苏周期中享受估值修复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