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昨晚公布的数据,揭示了一个复杂的经济故事。

  北京时间9月25日晚,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公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GDP的第二次修订数据,也是上半年经济的最终终值。数据显示,美国第二季度实际GDP环比增长0.95%,折年率增长3.84%,较此前预估的3.29%明显上调。

  这一修订让美国上半年经济成绩单更加亮眼——未经季节调整,美国上半年名义GDP达到149949.17亿美元,同比增长4.56%。

昨晚,美国向上修正二季度GDP数据,中美差距被拉大

  01 经济数据背后的美国经济现实

  最新修订的数据描绘出美国经济上半年“先抑后扬”的走势。第一季度,美国经济环比下降0.5%,而第二季度则强势反弹。

  细分数据发现,美国消费者支出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第二季度个人消费支出同比增长2.8%,较初值上调0.2个百分点。其中服务消费表现尤为突出,年化季环比增长达3.5%。

  商业投资也呈现回暖迹象。第二季度商业投资同比增长5.7%,较7月初报的1.9%大幅跃升。非住宅类建筑投资同比增长4.2%,主要受益于制造业工厂扩建和数据中心建设等项目的加速落地。

  然而,这份成绩单背后存在特殊因素。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第二季度进口大幅下降29.3%,为经济增长贡献了逾5个百分点。这一异常波动与关税政策带来的贸易活动变化密切相关。

  02 中美经济差距再现扩大趋势

  随着美国上半年经济终值确定,中美经济规模差距也随之显现。2025年上半年,美国名义GDP为14.99万亿美元,中国为9.19万亿美元,两国差距为5.74万亿美元,较去年同期扩大约3600亿美元。

  比例上看,中国GDP相当于美国的61.32%,同比降低了0.86个百分点,较2021年同期峰值(77%)明显下降。这一数据引发广泛关注,但背后原因复杂。

  从经济增长实质动能看,中国上半年实际经济增长率为5.3%,明显高于美国的1.9%。按理说差距应缩小,但名义GDP差距却反而扩大,这揭示了表象背后的真相。

  03 差距扩大的两大关键因素

  中美经济差距扩大主要受两大因素影响:通胀差异和汇率波动。这两个价格因素共同作用,扭曲了实际经济对比。

  美国当前处于通胀环境,上半年GDP平均指数同比上涨2.39%。这意味着美国名义GDP增长中,有相当部分来自价格上涨而非实际产出增加。

  相比之下,中国处于物价增速偏低。因此,即使中国实际生产活动增长强劲,在名义GDP计算上却显得逊色。

  汇率因素同样关键。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较去年同期有所贬值。在将中国GDP从人民币折算为美元时,这一汇率变动导致中国经济规模缩水。

  美国GDP统计方式也带来独特影响。在美国的支出法核算中,进口作为减项。第二季度美国进口大幅下降,反而在账面上推高了GDP增速。这种由贸易收缩带来的增长,其可持续性值得怀疑。

昨晚,美国向上修正二季度GDP数据,中美差距被拉大

  04 经济前景与未来走向

  展望下半年,美国经济面临挑战。高盛已将美国第三季度GDP年化增长率预测下调至1.6%,主要因7月商品贸易逆差意外激增。

  美联储政策走向也存在不确定性。尽管上周美联储自去年12月以来首次降息,但第二季度GDP意外强劲增长,可能降低进一步降息的动力。

  中美经济竞争的长期格局取决于结构性问题的解决。美国面临债务膨胀、财政赤字及关税政策不确定性等挑战;中国则需要应对产业转型、提内需等课题。

  有分析指出,当前中美GDP差距扩大可能是短期现象。随着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美元汇率可能走弱,人民币价值将相应回升,从而缩小两国经济规模差距。

  未来几个季度的关键看点在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走向。如果美联储如市场预期继续降息,美元可能走弱,这将有助于提升人民币的相对价值,缩小中美GDP的账面差距。

  经济数据的背后,是两国不同的发展模式选择。美国依赖消费和服务的增长路径与中国侧重实体制造和基础设施的策略,将在未来几年面临真正的考验。

昨晚,美国向上修正二季度GDP数据,中美差距被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