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赎回的时机:避开3个误区,该止盈时不贪心,该止损时不犹豫
前几天去小区便利店买生抽,刚蹲在货架前挑口味,就听见旁边传来一声叹气,抬头一看是李姐,手里攥着卷没开封的竹浆纸,手机屏幕亮着,她盯着那串绿色的数字皱着眉。见我看过来,她干脆把手机递过来:“你瞅瞅这新能源基金,去年最高能赚2000多呢!我当时就琢磨‘再涨500就卖’,结果倒好,现在利润全没了不说,本金还亏了500多,你说这事儿闹心不?”
巧的是,同事小王上周午休时也跟我吐槽基金的事。他今年2月跟风买了只医药主题的债券基金,没成想刚买完就“踩了坑”,连着跌了一周,总共跌了6个点。他说自己那几天晚上都睡不好,半夜爬起来摸手机,没多想就把基金赎了,结果赎回后才三天,医药行业出了政策利好,那只基金连着反弹了4个点。小王拍着桌子说:“早知道多等等了,这亏得也太冤枉,感觉自己白熬了好几天!”
其实这两年买基金的人是真不少,我之前看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2025年3月发布的数据,截至2025年2月底,咱们国家公募基金的投资者数量已经突破7.2亿人,其中个人投资者占比超过95%。但很多人买基金的时候挺干脆,看别人说“这只靠谱”就下手,一到赎回环节就犯了难:到底啥时候卖才合适?赚了吧,怕卖了之后继续涨,总觉得“再等等能多赚点”;亏了吧,又怕接着跌,想着“万一涨回来呢”,不敢轻易赎回。最后要么眼睁睁看着到手的收益慢慢缩水,要么在低位割肉离场,事后对着账户后悔半天。
今天就结合这些最新的行业数据,再加上身边人的真实经历,跟大家好好聊聊基金赎回的关键——避开3个最常见的误区,搞懂“该止盈时不贪心,该止损时不犹豫”的门道,帮大家在赎回这件事上少走点弯路。
要选对赎回时机,第一个必须避开的误区就是:赚了钱就想“再多赚点”,一直拖着不止盈。
很多人买基金赚了钱之后,心态就变了,总觉得“都涨这么多了,再涨点也正常”,抱着侥幸心理一直等,结果原本赚到手的钱慢慢回吐,有的甚至还亏了本金。就像李姐持有的那只新能源基金,2024年11月的时候收益率已经达到15%,她之前还跟我念叨过“赚10%-15%就卖,见好就收”,结果真到了目标收益,又觉得“新能源行情这么火,再涨点也说不定”,就这么拖着没操作。等到2025年3月再看,那只基金的净值比之前的高点跌了22%,不仅之前赚的钱没了,本金也亏了不少,她现在提起来还懊恼:“当时要是按自己原计划卖了,现在也不用心疼这500块。”
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说白了就是被“贪心”牵着鼻子走,忘了基金涨跌是市场常态,也没给自己定一个“到点就卖”的明确目标。之前看支付宝理财平台2025年1月发布的《个人基金投资行为报告》 ,里面提到一个数据挺有意思:有明确止盈计划的投资者,平均收益率比那些“凭感觉止盈”的投资者高8.3个百分点,而且持有期间的心态也更稳,不会因为市场小幅波动就慌里慌张,一会儿想卖一会儿又想留。
那止盈点到底该怎么设?其实不用搞得太复杂,可以根据基金类型来定。像股票型、混合型这类波动比较大的基金,止盈点设在10%-20%就行,如果遇到特别好的市场行情,最多提到25%,可别太贪心,想着“赚翻倍”;而债券型、货币型这类比较稳健的基金,止盈点设5%-8%就够了,毕竟这类基金涨得慢,能达到这个收益已经不错,见好就收才是最稳妥的做法。另外,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用钱计划来定止盈点,比如这笔钱是准备明年用来买房、给孩子交学费的,那到了计划用钱的时间,不管收益多少,都可以赎回,别被短期的市场涨跌打乱了自己的节奏。
除了止盈时犹豫,第二个容易踩的坑就是:亏了钱就“死扛着”,不敢止损,怕“割在地板上”。
小王的经历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今年2月买的那只医药主题基金,刚买没几天就开始下跌,一周时间跌了6个点。他说自己那几天早上一睁眼就摸手机看账户,越看越慌,连基金公司发布的公告里写的“短期市场调整,长期看好医药行业发展”都没仔细看,手指一点就把基金赎了。结果赎回后没几天,医药行业出了政策利好,那只基金连着三天反弹,累计涨了4个点,小王现在想起来还拍大腿:“当时要是多看看公告,别那么慌,也不至于亏这么多,感觉自己把‘筹码’卖在了最差的时候。”
但也有一部分人跟小王的做法相反,基金跌了之后就抱着“总会涨回来”的想法死扛,不管基金本身出了啥问题,就是不肯卖。比如我邻居张叔,2024年听人说“地产基金能抄底”,就买了一只,后来地产行业进入调整期,那只基金的净值跌了35%。我劝过他好几次,让他看看基金的持仓和行业趋势,不行就及时止损,可张叔总说“都亏这么多了,现在卖了就真的亏了,再等等说不定就涨回来了”,一直不肯赎回。到2025年3月的时候,那只基金还在低位徘徊,不仅亏损没减少,还占用了张叔的资金,他想换其他有潜力的基金都没多余的钱,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的基金赚钱。
其实大家要明白,止损不是“割肉”,不是承认自己亏了,而是及时避免更大的亏损。关键是要分清基金下跌的原因:如果是因为市场整体调整,比如大盘跌了,基金跟着跌,但基金本身没有问题——比如基金经理没换、持仓的行业有长期发展潜力,那短期的下跌不用慌,甚至可以适当补点仓,摊薄一下成本;但如果是基金本身出了问题,比如基金经理频繁更换、持仓的行业出现长期利空,或者基金规模跌到5000万元以下,那就要果断止损,别等着亏得更多,到时候想卖都卖不出去。
根据天天基金网2025年2月发布的投资者调研数据,那些能分清“市场波动”和“基金本身问题”、并及时止损的投资者,比死扛着不赎回的投资者平均少亏损12.5个百分点,而且还能更快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抓住其他行业的投资机会,不至于把资金都套在一只基金里。
第三个容易被忽视的误区是:跟着别人赎回,盲目跟风,自己没有主见。
我发现很多人买基金的时候听朋友推荐,赎回的时候也跟着别人操作,完全不看自己的实际情况。比如去年年底的时候,小区里有几个人听别人说“新能源基金要跌了,赶紧卖”,就不管自己手里基金的持仓情况、收益多少,跟着一起赎回了。结果其中有个人持有的那只新能源基金,前十大持仓早就换成了新能源上游的优质企业,跟那些单纯炒概念的基金不一样,赎回后没多久就涨了10个点,他只能看着别人赚钱,自己在那儿拍大腿后悔:“当时要是自己看看基金持仓,也不至于卖早了!”
还有一部分人喜欢看“基金排行榜”来决定是否赎回,只要看到自己持有的基金不在榜单前列了,就觉得“这只基金不行了”,赶紧卖掉换成榜单上靠前的基金。可中国基金报2025年3月有篇报道提到,过去5年里,年度收益排名前10的基金,第二年还能留在前20%的不到30%。很多人追着榜单换基金,今年买这只、明年买那只,不仅没赚到钱,还因为“高买低卖”多花了不少手续费,算下来反而亏了钱,得不偿失。
其实每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标都不一样,别人的赎回理由不一定适合自己。比如别人可能因为急用钱,比如要买车、装修,不得不赎回;而你手里的钱是闲钱,可以长期持有,不用急着卖。别人能接受的亏损幅度是5%,稍微跌一点就慌;你能接受10%,觉得短期波动很正常,那自然不用跟别人一样慌着卖。所以赎回前一定要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卖这只基金?是基金本身出了问题,比如经理换了、持仓变差了,还是我有其他的用钱需求?”别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就随便操作,毕竟钱是自己的,得对自己的投资负责。
分析完这3个误区,大家肯定想问:到底该怎么把握赎回时机,才能做到“该止盈时不贪心,该止损时不犹豫”?其实不用想太复杂,记住3个简单的方法就行。
第一个方法:提前制定“止盈止损计划”,并且严格执行。买基金的时候就想清楚,这只基金赚多少就卖(止盈点)、亏多少就赎(止损点),把这些写在手机备忘录里,或者记在本子上,甚至可以设置个提醒。等达到目标的时候就果断操作,别犹豫。比如你买了一只混合型基金,可以定15%的止盈点和8%的止损点,等基金涨到15%的时候,就赎回一部分或者全部,落袋为安;如果跌到8%,就先看看基金本身有没有问题,没问题就继续持有,有问题就及时止损。这样做能避免被情绪左右,不会因为贪心想着“再涨点”,也不会因为恐慌“一跌就卖”。
第二个方法:定期“复盘基金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别买了基金之后就不管不问,觉得“买了就不用管了”。建议每个月或者每季度花个十几分钟,看看基金的情况:基金经理有没有更换?持仓的行业还符合当前的市场趋势吗?实际收益率有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比如你持有的一只消费基金,如果发现基金经理把大部分仓位换成了你不看好的行业,或者消费行业出现了长期的利空消息,那就算没达到之前定的止盈止损点,也可以考虑赎回。根据同花顺iFinD 2025年2月的数据,那些定期复盘基金的投资者,投资收益比“不管不问”的投资者高10.2个百分点,而且能及时避开一些潜在的风险。
第三个方法:用“分批赎回”的方式降低风险。如果不确定要不要把基金全部赎回,就试试分批赎回的方式,别一下子卖完。比如基金涨到止盈点的时候,先赎回一半,剩下的一半继续持有,如果后续继续涨,就再赎回一部分;就算跌了,也不至于把所有收益都亏进去。如果基金跌了,确定要止损,也可以分2-3次赎回,比如先赎30%,看看后续走势,再决定要不要继续赎,避免刚好卖在最低点。我有个朋友2024年持有一只科技基金,涨到20%的止盈点时先赎回了60%,落袋了大部分收益,剩下的40%后来又涨了8%,他再赎回一部分,最后整体收益比一次性赎回多了5个点,还没那么担惊受怕。
最后跟大家说句实在话,基金赎回没有“绝对完美的时机”,没人能精准卖到最高点、买到最低点。关键是避开贪心、恐慌、跟风这3个误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决定。买基金是一件长期的事,别想着靠基金赚快钱,也别因为一次赎回失误就放弃投资。就像李姐后来跟我说的:“现在买基金前,我都会先定好止盈止损点,到点就卖,虽然没赚到最多的钱,但至少落袋为安,心里踏实,不用天天盯着账户看。”
希望大家都能搞懂基金赎回的门道,做到该止盈时不贪心,该止损时不犹豫,在投资的路上少走弯路,慢慢实现自己的理财目标,不管是攒钱旅游,还是为养老做准备,都能通过合理的投资离目标更近一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