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天长假,股票到底卖不卖?”随着国庆、中秋双节临近,A股投资者又陷入经典纠结。有人盯着节后“红包行情”想持仓,有人怕长假“黑天鹅”要清仓。其实不用二选一,看完这3组关键信息,按自身情况对号入座就行。

  

  先搞懂:持仓派到底在赌什么?

  

  敢“带着股票过节”的人,不是盲目乐观,而是抓准了两个核心逻辑。

  

  一是政策+消费双托底。近期“活跃资本市场”动作不断,从降低融资成本到引导险资入市,市场稳定预期越来越强;加上中秋国庆是全年消费旺季,旅游订单同比涨超2倍、餐饮预订量翻倍,这些板块节后业绩兑现概率高,相当于给持仓加了层“缓冲垫”。

  

  二是历史数据给信心。近5年国庆后5个交易日,上证指数上涨概率60%,2023年节后更是涨了3.2%;而且当前A股估值处于历史30%分位以下,科技、高端制造等板块“业绩好、估值低”,长假期间若海外市场平稳,节后很可能迎来资金抄底。

  

  别忽视:持币派的3个现实顾虑

  

  选择持币的人,也不是看空市场,而是更在意“风险管控”。

  

  首先是8天休市的不确定性。长假期间美联储是否放“加息鹰派”信号、地缘冲突会不会升级,这些变量一旦发酵,节后开盘可能直接低开,持币能完美规避这种“黑天鹅”。

  

  其次是当前市场“选股难”。前期活跃的消费、科技板块已经开始分化,有的股票涨了一波后面临回调,有的还在底部震荡,短期选股容错率特别低,与其拿着不确定的股票过节,不如把钱转进货币基金,还能赚5-8天的假期收益。

  

  最后是资金灵活性。不少人国庆要出去玩、买东西,或者想等节后市场方向明确了再入场——毕竟节后若真有行情,不差开盘那一天;若没行情,持币也能避免被套。

  

  终极方案:按“自身情况”对号入座,不用纠结

  

  其实持股还是持币,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是匹配自己的仓位和风险偏好。

  

  按仓位调整:不同仓位,做法完全不同

  

  - 重仓(7成以上):如果手里是消费龙头、高股息蓝筹,这些业绩稳的股票,不用慌,留6-7成仓就行,别轻易卖飞;但如果是高位题材股、业绩差的股票,赶紧减到3成以下,避免长假期间出利空。

  - 轻仓/空仓(3成以下):想博节后行情的,可以挑消费、科技里估值低的股票,建3-4成底仓,剩下的钱留着节后补仓;不想冒险的,直接持币,等节后开盘看清楚了再动手。

  

  按风险偏好选:激进和保守,各有玩法

  

  - 激进型(能接受10%以上波动):可以聚焦“消费复苏+科技自主”,比如旅游、半导体板块,再配5%-10%的黄金ETF对冲风险,博弈节后政策红利。

  - 保守型(只想赚稳钱,怕被套):直接把股票卖了,钱转进货币基金或做国债逆回购,既能赚假期收益,又能睡个安稳觉,节后再根据市场情况决定要不要入场。

  

  说到底,假期前的市场波动,都是资金在“算机会账”和“算风险账”。与其跟着别人吵“持股好还是持币好”,不如先想清楚自己能承受多大风险、想要什么样的收益——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