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门支持境外机构投资者开展债券回购,债市“磁吸力”持续释放
编辑:康康
对于管理着庞大人民币资产的境外投资者来说,过去的日子总有点“左右为难”。市场一有风吹草动,筹钱补保证金的压力就来了。
过去最直接的法子,就是忍痛抛售手里的中国国债。这招实在算不上高明。不仅会让整个组合的稳定性大打折扣,还会凭空增加一买一卖的交易成本。
而这种情况,以后可能再也不会有了。9月26日,央行、证监会和外汇局联手放大招,允许境外机构投资者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债券回购业务。
这一下,事情的性质彻底变了。这不再是一块新的“补丁”,而是一次系统性的全面升级!
新政策的价值,不在于多了一个工具那么简单,而在于它精准地瞄准并解决了过去那些让境外机构头疼不已的制度性“摩擦点”。
这些摩擦,过去不仅意味着高昂的成本,更深层次地限制了外资在中国市场施展更复杂的投资策略。
比如每当欧美市场剧烈震荡,机构急需现金救火时,唯一的选择几乎就是卖掉中国国债。可这些债券本是他们资产配置里的“压舱石”,是准备长期持有的。
为了应付短期的资金周转,却要牺牲精心构建的长期战略,这笔账怎么算都觉得亏。
现在,债券回购业务的开放,等于给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截至今年8月末,境外机构在中国持有的债券规模已达到约4万亿人民币。这笔巨大的资产,过去在急用钱的时候就像“沉睡的黄金”,看得见摸不着。
如今,通过回购,这笔庞大的持仓瞬间就变成了可以随时激活的流动性来源。投资者再也不用为了应对短期冲击而被迫抛售核心资产了,长期策略的稳定性得到了根本保障。
另一个核心摩擦,源于境内外市场在制度上的隔阂以及由此产生的高昂交易成本。而离岸的回购业务,也因为做市商报价不给力,始终没能形成气候。
可这次的新政策巧妙地将这些需求引导回了中国境内的银行间市场。这里的市场活跃度高,报价也更市场化,从根本上为境外机构的流动性管理降低了成本,打通了过去堵塞的环节。
这次新政在具体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中国监管层的审慎与智慧。它没有简单地全盘照搬国际惯例,而是在积极接轨和保留风险控制主动权之间,找到了一个精妙的平衡点。
一方面,监管层在关键操作环节上,主动向国际核心准则靠拢,展现了十足的诚意。像韩伟这样的FOF机构,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作为质押品或交易标的的债券,能否实现真正的“过户及可使用”。这是国际金融市场的主流做法,也是机构风控的核心要求。
监管层显然深刻理解这一点。因此,在政策初期,优先推出的是操作模式与国际主流更接近的买断式回购。而对于中国特色的质押式回购——也就是标的债券仅被冻结在正回购方账户,而非实现过户——则明确表示,要等到未来操作细则完善、能够实现债券过户之后,再向境外机构开放。
这种“先易后难”的安排,清晰地表明了监管层尊重并愿意满足国际投资者核心关切的态度。此外,境外机构普遍关注的券款对付结算机制效率、资金到账时效等问题,也都是此次改革着力优化的方向。
另一方面,新政又通过一套有中国特色的“防火墙”设计,牢牢守住了风险底线。最典型的就是差异化的回购额度设置。对于主权类机构等风险较低的投资者,回购余额上限设定为不超过其持债余额的100%。
而对于其他类型的机构,在初始阶段,这一上限被设定为80%。刘浩然认为,这样的额度设计堪称一举两得。它既能充分满足绝大多数机构在紧急情况下的流动性需求,又精准地规避了部分机构可能利用回购业务进行过度杠杆投机的风险,在“扩大开放”和“有效风控”之间取得了完美平衡。
债券回购新政带来的影响,绝不会仅仅停留在债券市场。它通过极大地优化外资的风险管理工具箱,正在从底层改变外资对中国整体资产的配置逻辑,其稳定效应和可能释放的增量资金,有望像涟漪一样,间接传导至A股市场。
汇丰银行的徐飞评价说,新政策极大地丰富了境外投资者的流动性管理“工具箱”。当一个投资者能够更高效、更低成本地利用债券回购来融资时,他原本为了应对不时之需而预留的那些“闲置”资金,自然就会被释放出来。
这部分被解放的资金,有一部分很可能会寻找新的投资机会,流向风险收益特征不同的A股市场。事实上,外资增配中国的趋势早已显现。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就新进入了1145家A股公司的前十大股东名单,持股市值增加了212.9亿元。新政无疑会加速这一进程。
传导的逻辑还不止于此。债券回购不仅是一个防御性的风险管理工具,对某些机构来说,它更是一个进攻性策略的催化剂。刘浩然就已经在考虑,是否可以利用回购工具,适度增加一些杠杆,来增厚投资组合的回报。
当外资能够更灵活地管理风险和运用杠杆时,他们在中国的整体投资策略就会变得更具韧性和攻击性。
这自然会提升他们对A股这类权益资产的风险偏好。其中,作为债市主力的券商、银行业绩将直接受益,其股价表现值得期待。而外资一向偏好的高股息蓝筹股,以及具备高成长潜力的科技股,也可能迎来更多关注。
回过头来看,这次债券回购业务的全面开放,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解决一个具体操作问题的范畴。
它标志着中国金融市场正在经历一次深刻的转型——从过去那种简单开辟通道、让资金“流进来”的“通道式开放”,迈向一个更深层次的、在规则和制度层面与国际接轨的“制度型开放”。
这不仅仅是为全球1170家、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机构投资者送上的一份大礼。
它的深层目标,是持续提升人民币债券资产的国际吸引力,为人民币国际化再添一把火,同时进一步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制度,并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可以预见,随着未来推动内地债券成为香港乃至全球市场的合格担保品等延伸举措的落地,一个更开放、更高效、更与国际接轨的中国资本市场正在加速形成。
这无疑将为包括A股在内的整个市场,引入更多稳定、长期的海外“活水”。当然,前路上依然有全球货币政策转向、地缘政治博弈以及国内经济复苏力度等不确定性,但这扇制度性开放的大门,已经毅然决然地推开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