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馥莉下狠手:1.8 万股东遭波及,上海工厂被迫换品牌!
刚接手娃哈哈不久,宗馥莉就甩出了一套 “组合拳”,这波操作让不少老员工和股东直呼 “看不懂”。一边是杭州总部的饮用水业务被悄悄转移,一边是上海工厂突然失去品牌授权,这位 “娃哈哈公主” 的行事风格,和父亲宗庆后比起来简直判若两人。
其实从去年年底开始,宗馥莉就暗中布局,把原本属于浙江娃哈哈饮用水公司的桶装水订单,一点点转到了另一家名叫杭州迅尔城通商贸的企业。更让人意外的是,她还特意压低了浙江娃哈哈饮用水的订单结算价,反过来给迅尔城通的订单提价,一压一提之间,利润流向早已明了。
有人查了天眼查才发现,这家迅尔城通商贸根本就是宗馥莉的 “自己人”—— 它由宏胜集团控股公司全资掌控,虽然法人代表不是宗馥莉,她只挂了个董事头衔,但论股权关系,宗馥莉才是这家公司真正的话事人。
这波调整带来的影响很快显现。从今年 3 月 25 日方案落地,4 月正式运营开始,浙江娃哈哈饮用水公司彻底没了桶装水销售权,只能沦为迅尔城通的代工厂,每桶加工费被压到 2.75 元,利润薄得像纸。更惨的是,连公司原本的外部加工厂业务也被迅尔城通抢走,收入来源几乎被掐断。
而另一边,迅尔城通却把纯净水终端价从 6.5 元 / 桶涨到 7 元 / 桶,稳稳赚走差价。要知道,浙江娃哈哈饮用水背后还有 1.8 万社会股东,大多是跟着宗庆后打拼多年的老员工,如今公司没了主要利润来源,这些人的年度分红恐怕要泡汤。
杭州这边的变动还没平息,上海娃哈哈饮用水工厂又传来坏消息。早在工厂停工前,一次性桶装水的销售权就被收回,转给了宗馥莉控制的杭州娃哈哈宏辉食品饮料有限公司。这意味着,上海工厂再也不能用 “娃哈哈” 这个金字招牌生产桶装水了。
无奈之下,工厂只能推出新品牌 “沪小娃”,还特意在宣传语里强调 “同宗同源”,试图拉近距离。可提到这事,工厂法人代表宗伟 —— 也就是宗庆后的堂弟,满是苦涩。他说这是集团的决定,明知新品牌难推广,但为了几百号员工的生计,只能硬着头皮上。更让人唏嘘的是,他现在想联系宗馥莉沟通,都根本联系不上。
从宗庆后到宗馥莉,娃哈哈的 “味道” 好像变了。宗庆后在世时,走的是 “合作共赢” 的路子,愿意带着股东、经销商一起赚钱,1.8 万社会股东的存在,就是最好的证明。可宗馥莉接手后,更倾向于把业务和利润攥在自己手里 —— 凡是她不能完全掌控的业务,要么被转出娃哈哈体系,要么就得并入她的宏胜集团。
有人说,这是宗馥莉在推动娃哈哈转型升级,为了规范品牌使用;也有人觉得,这种 “集权式” 调整,伤了老员工和股东的心。但不管怎么说,娃哈哈这艘大船,已经驶入了新的航道。未来它能不能继续在市场上乘风破浪,关键要看宗馥莉的 “狠劲”,能不能转化成真正的竞争力。
娃哈哈的这场变动,远不止是一次业务调整,更像是一场关于企业传承的 “大考”。宗庆后留下的,不仅是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还有 “共享发展” 的经营理念;而宗馥莉要做的,不只是守住这份家业,更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找到属于自己的管理方式。
但企业传承从来不是 “非此即彼” 的选择,如何在掌控核心业务的同时,兼顾老员工和股东的利益,如何让 “老品牌” 焕发新活力,才是宗馥莉需要面对的真正难题。毕竟,一个企业的长久发展,靠的从来不是 “独断专行”,而是凝聚人心的力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