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的盘面又给股民上了一课:38家上市银行里超30家飘绿,厦门银行、华夏银行跌幅靠前,中证银行指数已经连跌3个月,累计跌幅快摸到12%。更糟的是中字头也跟着砸盘,中国电建、大秦铁路等多股跌超3%,不少重仓的投资者直呼"抗跌神话碎了"。

银行连跌3个月!指数跌超12%,中字头也砸盘,该割肉还是等反弹?

  表面看是"利空突袭",但扒完最新数据才发现,这根本不是突发状况,而是4个深层矛盾集中爆发的结果。今天用大白话拆解症结,再说说这波调整是该割肉还是等反弹。

先看盘面:跌得有多惨?数据里藏着资金出逃痕迹别光听"下跌"的说法,数据能直观告诉你情况有多严重。

  从时间线看,银行股的颓势从7月就开始了。中证银行指数7月以来跌了近8%,要是算上分红再投资,跌幅也有6%,彻底跑输大盘。到了9月,跌势更凶,9月29日当天银行板块主力资金净流出超4亿元,10天累计净流出高达130.5亿元,资金用脚投票的态度很明确。

  中字头的情况也没好多少。中国电建、中国建筑这些前期热门股,9月以来跌幅都在10%以上,大秦铁路单只个股一天就跌超7%。更关键的是,这些股之前都是"红利抱团"的核心,现在连机构都在减仓,比如中国电建半年报净利降6.49%后,机构持仓占比直接降了3个百分点。

  最扎心的是"指数跌+个股惨"的双重打击。9月29日沪指没跌多少,但银行和中字头权重股拖了后腿,不少股民持仓"大盘涨不赚,大盘跌更亏",这就是资金从权重股出逃的直接后果。

深扒4大症结:不是突发利空,是矛盾早藏不住了

  很多人把下跌归为"突发利空",但其实这4个症结早有苗头,只是现在集中暴露了。

症结一:业绩"爆雷"是导火索,盈利增速真的顶不住了

  业绩差是最直接的原因。2024年一季度国有大行净利润同比直接降了4.57%,是所有银行类型里唯一负增长的,工行、农行这些巨头净利都在下滑。到了中报,情况更糟,厦门银行净利降15.03%,中国电建净利降6.49%,大秦铁路净利降幅超22%,这些数据一出来,资金肯定要跑。

  更关键的是,业绩差不是个别现象。银行利润的核心来源是净息差,2024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跌到1.54%,创了历史新低,国有大行、农商行的息差降幅都在15个基点以上。说白了,银行放贷赚的利息差越来越小,利润自然上不去,之前靠"低估值"撑着的股价,现在没了业绩支撑,跌是必然。

症结二:息差还在收窄,银行赚钱的根本逻辑受冲击

  要是说业绩差是"果",那息差收窄就是"因",这才是最致命的长期矛盾。

  一方面,贷款端利率一直在降。房贷利率下调、LPR多次降息,银行放出去的钱收益越来越低,交行在一季报里就明说,存量贷款重定价让生息资产收益率降了不少。另一方面,存款端成本降不下来,居民存钱更爱选定期,银行吸储的成本刚性很强,一增一减之下,息差只能越来越薄。

  更头疼的是,这个趋势短期内改不了。现在稳经济需要宽信用,意味着贷款利率可能还要降,而存款定期化的习惯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变的,银行的盈利压力只会越来越大,资金自然对这个板块没了信心。

症结三:资金"抱团散场",之前的"安全垫"成了"烫手山芋"

  前半年银行和中字头是"香饽饽",因为资金觉得它们"安全",扎堆抱团推高了股价,南京银行、农业银行这些股之前都涨超40%。但现在抱团散了,原因有两个:

  一是赚钱效应没了。既然业绩和息差都不行,高股息的吸引力就弱了,资金没必要死扛。二是市场风格变了,9月29日早盘科创指数涨超1%,美容护理、电力设备这些板块表现亮眼,资金都往成长股跑,权重股自然被抛弃。这种"跷跷板效应"一出来,银行和中字头的调整就成了必然。

症结四:政策预期差,"利好"没落地反而添了新顾虑

  之前大家盼着政策救场,但现在预期落了空,还多了新担忧。比如市场一直传降准降息,但迟迟没落地,反而银行要面对"服务实体经济"的压力,得给小微企业放贷,这些贷款收益低、风险高,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还有中字头的定增问题,建行、中行等四大行之前定增5200亿元,虽然长期夯实资本,但短期会摊薄ROE和股息率,比如交行股息率可能摊薄0.93个百分点,这让看重分红的资金直接用脚投票。

真见顶还是假调整?3个信号判断后续方向

  很多人最关心:现在该割肉还是抄底?关键看这3个信号,比猜指数管用。

  第一个看息差能不能企稳。要是后续LPR不再降,存款定期化趋势放缓,息差跌到1.5%左右稳住了,银行的盈利底就来了,到时候股价才可能止跌。但从目前情况看,息差还在探底,至少得等1-2个季度才见分晓。

  第二个看资金流向会不会反转。10天主力资金净流出130亿,这个趋势不扭转,跌势就停不了。但要是哪天银行板块突然净流入超20亿,而且连续两三天,说明资金开始抄底了,那就是调整到位的信号。

  第三个看风格切换会不会持续。如果科创和成长股能一直有赚钱效应,资金就不会回权重股;但要是成长股涨不动了,资金可能会回流低估值的银行股避险,毕竟现在银行股的估值还在历史低位。

给股民的实操建议:别乱割肉,这3点才是保命招面对这种行情,瞎操作不如稳着来,做好这3点更实在:

  第一,仓位分情况调。手里要是持有的是厦门银行这种净利降超15%的城商行,别犹豫,趁反弹减仓,业绩雷没排完还得跌;但要是农业银行这种高股息大行,仓位不重的话别割肉,跌多了有反弹机会,毕竟分红率还在30%以上。

  第二,选股盯紧"双确定"。要么选业绩确定的,比如杭州银行、常熟银行这些一季度净利涨超13%的区域性银行,它们受息差影响小,区位优势明显;要么选政策确定的,比如受益于化债的渝农商行,机构也在推荐这类标的。

  第三,别抄底抄在半山腰。现在还没看到止跌信号,千万别满仓进场,想布局的话先拿2-3成仓位试试水,等息差企稳、资金回流这两个信号都出现了,再慢慢加仓位。

  最后提醒一句:银行和中字头的调整,本质是"高估值泡沫破了+盈利逻辑变弱"的双重结果,不是短期利空能救的。但也别太慌,毕竟银行的资产质量还稳着,不良率1.59%没涨,拨备也充足,跌透了反而有长期机会。与其天天盯盘焦虑,不如等这波调整结束,找那些业绩硬、息差稳的龙头——这才是穿越震荡的真本事。(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