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的,印度也得有?莫迪追加7000亿,印度:要动摇中日韩地位
7000亿卢比砸下去,印度就能追上中国、韩国、日本的造船业?印度造船业全球份额从40%跌到5%,现在莫迪重启造船计划,是雄心勃勃还是再次豪赌?
最近,印度总理莫迪拍板了一项大手笔,追加约7000亿卢比扶持造船业。
这事一出,《印度时报》立刻打出标题,称印度要“动摇中日韩的造船霸主地位”。看起来是要来一场强行逆袭,补上这几十年掉队的老账。
这不是印度第一次喊出“印度制造”的大目标了。上次押宝制造业,五年过去,不但没起飞,反而还掉了个头。这次造船业的“再出发”,不知会有怎样的发展。
现实撞墙2020年,莫迪政府推出了“生产挂钩激励计划”,用补贴和政策刺激吸引企业来印度设厂,提升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
原本想把制造业占比从17%拉到25%,结果五年过去,不升反降,现在只剩15%。手机制造本是重点项目,但产能和预期比还是差了四成。
问题出在很多地方,基础设施是个老大难。世界银行的物流绩效指数显示,印度港口效率全球排在第58位。别说跟中国比,连越南都比不上,供货周期一拖再拖。
政策也不稳定。比如苹果公司,一度计划在印度扩大供应链,但因各邦政策不统一,税收、用地、工人招募都遇阻。企业在印度设厂,得看哪个邦政府好说话,不是看国家政策。这种“各自为政”的局面,让国际企业极难做长期规划。
还有一个老问题,就是研发投入。
印度的科研经费只占GDP的0.7%,而中国早就超过2.4%。没有技术积累,光靠装配线,印度制造难以做大。
造船业也一样,《经济时报》早就指出,印度造船业从上世纪70年代全球占比40%,一路跌到现在5%,核心就是缺技术、缺配套、缺稳定政策。
所以说,这次再砸钱搞造船,听起来像是卷土重来,但稍微往回看看,就明白这条路得多难走。
内外夹击印度制造的难,不只是内部问题。外部环境也没给它多少好脸色。最近美国H-1B签证新规一出,直接把申请费用抬到10万美元。这对想靠IT出口撑起经济的印度来说,压力不小。硅谷的印度裔工程师很多,但现在想去,门槛越来越高,人才流动受限,反过来也影响印度本土的创新能力。
再看贸易层面,美国对印度输美的太阳能板加税加到了50%。理由是印度买了太多俄罗斯原油,触了美方的“红线”。
所以说,喊“印度制造”容易,但真要做出口型经济,就得看全球规则。而印度的政治立场和外交策略,常常让它吃力不讨好。
产业结构也是个硬伤。根据印度商务部的数据,电子产品进口额已占到外贸逆差的30%以上。这意味着,印度虽然喊着自力更生,但手机、电脑、芯片这些关键零件,几乎全靠进口。尤其是芯片,连28纳米技术都得靠台积电授权。这就像你说要造船,但连螺丝钉都得从别人那儿买。
再说“抵制中国制造”这类口号,听起来有气势,但现实却是,苹果、三星这些品牌的供应链根本离不开中国。印度本土企业难以替代,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场面,一边喊着要自力更生,一边还得靠进口零件撑起组装线。口号和现实的落差,没法靠情绪填平。
造船业的三道坎这次莫迪政府拿出7000亿卢比,说是要彻底激活造船业。但从行业情况来看,这一波想翻身,真的不容易。
有机构曾对印度港口做过调研,数据显示全国港口起重机的老化率高达60%。这意味着就算有订单,也没法快速装卸,耽误效率。
造船不像造手机,体积大、流程长,从码头到运输都得配合上。基础设施跟不上,造船企业只能空转。
第二是人才流失。据《日经新闻》报道,印度每年有2000多名造船工程师流向日韩。这些人都是印度培养的,却在别国发光发热。国内留不住人才,怎么谈技术升级?中国、韩国造船强,是因为几十年一套产业链和人才体系磨出来的,靠一波投资砸不出来。
第三是配套产业缺失。造船需要的钢铁、焊接、涂料、电子系统,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而印度目前的配套企业零星分布,难以形成产业集群。
对比来看,中国有江苏、辽宁的造船基地,韩国有蔚山的现代重工集群,印度却还在为“先造厂还是先招工”争论。
此外,技术引进也不顺利。现代重工曾计划在印度设厂,但最终推迟了项目,原因是投资环境不确定。这背后既有政策变动,也有审批流程复杂的问题。外资不敢来,本土技术又跟不上,印度的造船梦,就容易变成“有钱也难办”的局面。
从这次造船业的投入来看,莫迪政府意图很清晰,想在全球制造业中抢一个位置,尤其是中日韩长期主导的领域。但问题是,光有资金不够,配套、制度、技术、人才一样都不能少。
根据2025年世界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印度排在第30位,和它的体量完全不匹配。
这背后反映出的,不是缺资源,而是缺整合能力。政策换得太快,企业怕“今天说补贴,明天就变卦”;基础设施拉胯,企业怕“订单接了,货却出不去”;科研投入不足,企业怕“永远只能打价格战”。
如果不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今天扶持造船,明天搞半导体,后天谈新能源,最后可能全都半途而废。制造业发展靠的是长期积累,不是突击战。中国用了四十年才把“世界工厂”的名号坐稳,中日韩的地位,也不是哪天一拍脑袋就能动摇的。
制造业不是靠口号堆起来的,是要靠产业链一环扣一环撑起来的。印度这次7000亿砸下去,如果只是为了追“有的不能让中国独有”,那恐怕还得多准备点“止损基金”。
印度想造船不是坏事,问题是怎么造、能不能造成。如果方式还是老一套,五年后制造业占比继续下滑,就不只是资本打水漂,而是产业信心再被消耗一轮。雄心不缺,差的是一套能让它落地的系统工程。想追上中日韩,得先学会怎么稳住自己。
参考信息:印度宣布一项7000亿卢比计划,旨在吸引日韩企业来前来本地设厂造船2025-09-28 10:42·观察者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