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知名餐饮企业,因为一次失败的危机公关,从行业标杆沦为众矢之的。西贝与罗永浩的这场交锋,堪称中国企业公关史上的“史诗级灾难”。

西贝危机公关:一场赢了法理却输了人心的自我毁灭

  罗永浩一句“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让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气得半夜三点下楼吃烤串,坐凌晨5点的飞机回北京。这位餐饮大佬决定不妥协:“我们一定会起诉他,一定一定会起诉他!”。

  然而,法律上的正确与否并不等于公关上的明智之举。西贝选择硬刚罗永浩的策略,瞬间将自己置于消费者的对立面,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品牌信任危机。

西贝危机公关:一场赢了法理却输了人心的自我毁灭

01 错误判断,西贝公关的致命开端

  西贝应对此次危机的第一个失误,是错把法律当公关,误将舆论场当法庭。贾国龙紧握《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反复强调“按照国家标准不属于预制菜”。

  从纯粹法律和标准定义层面看,西贝或许无懈可击。但在公关领域,它处理的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公众对事实的认知和情绪。

  当消费者支付着“手工现做”的价格,却品尝到“标准化预制”的味道时,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体验和钱包,而非市场监管总局对预制菜的学术定义。

西贝危机公关:一场赢了法理却输了人心的自我毁灭

02 自证陷阱,危机加深的加速器

  西贝的第二个昏招是开放后厨参观。这本可成为有效化解质疑的途径,但由于准备不足,反而变成了“自杀”行为。

  记者和眼尖的网友们发现了更多问题:没有明火只有电磁炉;为了证明没有预制菜,厨师炒的菜是炒鸡蛋;鱼是提前腌制好的,保质期18个月;西兰花是装在塑料袋里的,保质期两年。

  “现熬”的鸡汤只有汤,没有鸡肉,最后不得不承认是用水和料包兑出来的。这好比现代版的“小六子剖腹取粉”,不论你拿出什么证据,永远会有新的质疑在等你。

西贝危机公关:一场赢了法理却输了人心的自我毁灭

03 认知鸿沟,傲慢的定义之争

  西贝回应中表现出对消费者心理的惊人无知:消费者真正反感的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被欺骗感和被剥夺的选择权。

  当消费者支付六十多块一碗的羊肉汤,九十多块一份的牛大骨,期待的不是工业化标准化的产品,而是带有“锅气”和“人情味”的餐饮体验。

  西贝却执着于纠正公众对“预制菜”一词的“误用”,试图改变已经深入人心的普遍认知。品牌与消费者进行定义之争,胜算渺茫。

西贝危机公关:一场赢了法理却输了人心的自我毁灭

04 价值迷失,高端定价与工业化的矛盾

  西贝危机的深层根源,在于其品牌承诺与实际交付之间的价值鸿沟。西贝将自己定位为高端餐饮品牌,其定价策略建立在“地道”、“手工”、“匠心”等传统餐饮价值之上。

  然而,大规模连锁经营的内在逻辑要求标准化、去技能化、高效率化——这一切都与传统餐饮的价值主张根本矛盾。

  西贝试图通过中央厨房模式解决标准化问题,同时又想保持高端现做的品牌形象,这种走钢丝式的平衡术在遭遇质疑时便瞬间陷入两难境地。

西贝危机公关:一场赢了法理却输了人心的自我毁灭

05 更好的应对策略

  西贝其实可以选择完全不同的应对路径。

  中策是不回应,不怼罗永浩,这事三五天就过去了,基本没啥影响。上策是道歉,邀请罗永浩做品鉴大使,称要不断改进菜品质量,还能接一波流量。

  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把争议直接转化为营销资源。智慧的品牌懂得顺应而非挑战公众认知,西贝却选择了一条几无胜算的对抗之路。

  法庭判决需要确凿证据,但舆论场的“判决”却基于感性认知和情感共鸣。

  西贝可能最终赢得与罗永浩的法律纠纷,但它已经在更广阔的舆论法庭上付出了沉重的品牌信任代价。

  ——END——

  欢迎关注【智慧观察】智慧观察,发现价值。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