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下个月电费单上的数字,或许就像股票行情一样起伏不定;企业想要降低用电成本,就得往西北跑;就连补贴了16年的新能源,也突然失去了“靠山”。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发改委出台的两份新政,给整个电力市场带来的“大洗牌”。从我们习以为常的“固定电费”,到未来的“随行就市”,从发电企业依赖补贴,到必须主动寻找买家,这场变革已经悄然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

  

2025电力变革:绿电直连可“跳过”国家电网?企业省钱、商民都省

  一、新能源补贴终结:新建项目告别“躺赚”,全面拥抱市场竞争

  

  2023年底的136号文件和2024年6月的绿电新政,给新能源发电划出了全新的规则。以往,风电、光伏发电后,国家给予固定补贴,电价稳定如同“铁饭碗”;如今,情况截然不同,新政实施后,整个行业必须“自力更生”。

  

  - 新项目必须投身市场:无论是新建的风电场,还是刚落成的光伏电站,所发电力100%要进入电力市场竞价销售。政府不再统一制定电价,补贴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也就是说,发电企业想要卖电盈利,就得自己与用户协商价格,只有卖得出去且卖上好价钱,才能在市场中立足。

  - 老项目过渡期进入倒计时:已建成的老电站并非被“一刀切”,而是设有明确的过渡期。但过渡期结束后,同样要进入市场参与激烈竞争。曾经依靠补贴就能轻松盈利的日子,最多也就剩下几年时间。

  - 海量电力涌入市场,价格波动成常态:截至2023年底,我国风电、光伏总装机量已达14.51亿千瓦,早已成为电力行业的“主力军”。然而,之前仅有40%的电量参与市场竞争。如今,剩余的60%多、每年上万亿度的新能源电都要进入市场交易。未来,用电高峰时电价可能会有所上涨,发电高峰时电价则可能下降,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口价”。

  

  山东已经率先开启了这场竞争。2024年新增的光伏项目,有15%的电量必须自行对接企业客户,这意味着发电企业得主动去“跑业务”。国家的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所有新能源电力市场化,这表明在未来几年,发电企业之间的“价格战”将会愈发激烈。有光伏企业老板坦言:“如今组件成本已被压缩到极致,如果在中午太阳能最充足、电价最低的时候,成本较高的厂子可能连一天都难以支撑下去。”

  

2025电力变革:绿电直连可“跳过”国家电网?企业省钱、商民都省

  二、绿电直连新政:绕过电网“中间商”,企业用电成本大幅降低

  

  如果说“取消补贴”是让新能源企业“自谋出路”,那么2025年5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能源〔2025〕650号),则是彻底改变了电力输送的传统格局 。

  以往,发电企业将电送入国家电网,用户再从电网购电,电网充当“中间商”,收取输电“过路费”。而新政指出,绿电直连是指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不直接接入公共电网,通过直连线路向单一电力用户供给绿电,可实现供给电量清晰物理溯源的模式。其中,直连线路是指电源与电力用户直接连接的专用电力线路,按照负荷是否接入公共电网分为并网型和离网型两类 。

  

  - 并网型项目:作为整体接入公共电网,与公共电网形成清晰的物理界面与责任界面,电源应接入用户和公共电网产权分界点的用户侧。项目整体新能源年自发自用电量占总可用发电量的比例应不低于60%,占总用电量的比例应不低于30%,并要不断提高自发自用比例,2030年前不低于35%,上网电量占总可用发电量的比例上限一般不超过20% 。在现货市场连续运行地区可采取整体自发自用为主,余电上网为辅的模式;现货市场未连续运行地区,不允许向公共电网反送 。

  - 离网型项目:则完全独立运行,不与公网连接。

  

  以内蒙古的风电场为例,过去其电力需通过特高压输送到东部城市,输电损耗高达8%,用户承担的电价中还包含损耗和电网“过路费”;如今直接卖给旁边的大数据中心,损耗降至2%,数据中心的电价降低了15%,而电网减少的“过路费”收入,一年可达上亿元。

  

  这一政策还引发了“产业搬家潮”。高耗能企业,如硅料厂、矿场,以及用电量大的AI数据中心,纷纷向西北、西南等新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转移。在甘肃、新疆,使用2毛钱一度的风电进行生产,相比东部5毛钱一度的电价,成本优势极为显著。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沙漠、戈壁地区的绿电直连项目同比增长47%,宁夏到湖南的特高压线路也在加班扩容,以满足这种“就近用电”的需求。

  

  三、新能源企业生存新法则:依靠“绿证+现货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

  

  补贴取消,电网“中间环节”被简化,但新能源企业的生存之路并未因此变得轻松,反而对其自身实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今,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生存并盈利,必须学会“两条腿走路”,缺一不可,否则很可能被市场淘汰。

  

  - 绿证成为“香饽饽”,带来额外收入:绿证即绿色电力的“身份证明”。2024年3月国家明确规定,出口企业、高耗能企业必须购买绿证,以证明其使用了绿电,否则可能面临处罚。这一规定使绿证从无人问津变为市场刚需。苹果、特斯拉等大厂在国内的工厂,每年采购的绿证数量都在翻倍,以满足环保要求。对于发电企业而言,每卖出1度绿电,除了获得电费,还能额外赚取5到10分钱的绿证收益,相当于增加了一笔“零花钱”。但这笔收益并非轻易可得,绿证与实际发电量、发电效率紧密相关,只有那些发电稳定、设备先进的企业,才能获取更多绿证,而效率低下的小厂则难以分得一杯羹。

  - 现货市场如“炒股”,电价波动频繁:电力现货市场的运行模式与股票交易有相似之处。一天24小时被划分为多个时段,电价随供需关系实时变化。例如,早上7点到9点是用电高峰期,电价可能会有所上涨;中午12点到2点太阳能发电充足,用电需求相对较少,电价可能降至低谷;晚上10点后用电需求减少,电价又会下降。

  发电企业需要学会“看时段卖电”,在电价高时多发电、多卖电,电价低时则适当调整发电计划,否则可能面临卖电收入无法覆盖成本的困境。新疆的一个光伏电站,如今每天密切关注现货市场的价格曲线,在中午电价较低时,适当减少发电量,将更多电力留到下午电价回升时出售,一天下来可增加不少收益。

  对于企业用户来说,也可以通过合理安排生产时间来降低用电成本。例如,工厂可将高耗电生产环节安排在凌晨、中午等电价较低的时段,一个月下来,电费可节省10%到20%。浙江的一家纺织厂通过调整生产时间,每月电费从20万降至17万,相当于每月多盈利3万。

  

  四、政策变革对普通人的影响

  

  或许有人会问,这些政策主要针对企业和发电站,与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关系密切,未来我们的用电方式可能会出现以下新变化:

  

2025电力变革:绿电直连可“跳过”国家电网?企业省钱、商民都省

  - 电费实现“按需调整”:尽管目前居民用电尚未完全进入现货市场,但部分地区,如江苏、广东,已开始试点“分时电价”,早上和晚上用电高峰时电价稍高,中午和深夜低谷时电价较低。未来,这种模式可能会进一步推广,我们在晚上给电动车充电、使用洗衣机等,成本可能会更低。

  - 绿电走进日常生活:过去,人们觉得“绿电”离生活很遥远,但如今,不少城市的居民已可在网上国网APP上直接购买绿电。虽然绿电价格略高于普通电,但能为环保贡献一份力量。随着绿电直连项目的不断增加,绿电价格有望降低,普通人将更轻松地用上“清洁电”。

  - 用电稳定性显著提升:以往,风电、光伏受自然条件限制,发电不稳定,可能影响电网稳定性。如今,新能源企业为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会主动增加储能设备,如建设大型电池组,将多余电力储存起来,在用电高峰时释放。这样一来,我们在用电时遇到停电、电压不稳的情况将会越来越少。

  

  这场电力市场的变革,表面上是国家政策的调整,实际上是整个行业从“计划时代”迈向“市场时代”的必然趋势。对于发电企业而言,依赖补贴“躺赢”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如今必须依靠技术和运营能力“拼实力”;对于企业用户来说,过去被动购电,现在可以主动寻找低价绿电、合理调整用电时间来节省成本;对于普通人而言,未来用电将更加灵活、稳定,甚至能够参与到“绿色用电”的潮流之中。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与其被动等待政策变化后再去适应,不如提前了解这些新规则。毕竟,未来电费如何缴纳、电力从何而来,可能真的要“自己说了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