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话题热度向来居高不下,在如今的经济形势下,楼市更是备受瞩目。当下楼市呈现出多面性,一线城市限购政策的调整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市场逻辑,很值得深入探讨分析。

中国人根本不缺房!京沪深第3次松绑, 分化加剧, 普通人应放弃幻想

为什么一线城市现在解绑?

  今天想从三个角度聊聊当下的楼市:

  一是最近一线城市集体放松限购的特殊背景;

  二是宏观上看看我们国家的住房拥有率,数字可能比想象得更夸张;

  三是告诉大家一个现实,那就是真正缺好房子的人仍是少数,大部分人其实并不缺房子住。

  先说说最近的热点。深圳市刚刚放松了限购,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消息:有人连夜转定金,带看量上涨,二手房签约量大增……这类新闻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来一轮,大家也渐渐不那么容易激动了。

  梳理一下最近京沪深放松的节奏: 8 月 8 日北京先动,外地人 2 年社保可在五环外不限套数购房,五环内维持原政策;8 月 25 日上海跟进,满一年社保的外地人可在郊环外区域购房;9 月 6 日,深圳也放宽,非限购区范围扩大,社保不满一年也可购买两套。

  从力度上看,北京依然最谨慎,上海次之,深圳则明显更放开。至于广州,其实去年就已全面放开,在一些讨论中甚至已被悄悄移出一线阵营。这种放松的次序,其实也反映出各城市的基本面和政策态度。

  从限购政策的从严到松,大体是这样一个排序:北京 > 上海 > 深圳 > 广州,之后才是杭州、成都等新一线,再之后是南京、西安、苏州等城市。限购越严的城市,往往放松时越谨慎。

  那么,为什么一线城市选择在这个时间点进一步松绑?除了缓解非核心区库存压力、应对自去年反弹后再度下行的房价之外,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背景,也就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零)的表现。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零)是衡量消费活跃程度的重要指标,它涵盖了实物商品消费和餐饮服务消费,包括个人、企业和事业单位等各类主体的消费行为。

  社零反映的是消费的 “数量” ,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反映的是消费的 “价格” 。如果消费数量和价格都下降,消费端面临的压力就很明显了。

  根据信达宏观的报告,去年上半年一线城市社零增速为 -0.5% ,低于全国 4.2 个百分点;而从去年 6 月开始,一线城市甚至进入负增长区间。到今年上半年,京沪与全国社零的差距已达到近五年最大值。

  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一线城市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较高,普遍超过 10% ,而中西部省份大多低于 5% 。房产市值缩水,直接影响了高端消费,如商务宴请、奢侈品和汽车等。

  其二,去年启动的 “国补” 政策在实际统计中对大城市并不友好。

  社零数据往往计入商家注册地或仓库所在地,而不是消费发生地。这意味着,大量线上消费的零售额被算在了杭州、武汉、郑州等电商和物流集中的城市,北京、上海、深圳作为消费重地却未能充分受益。

中国人根本不缺房!京沪深第3次松绑, 分化加剧, 普通人应放弃幻想


楼市分化正在加剧

  回头看,一线城市放松限购有几个时间点,去年 “430” 时北京和上海开始试探性放开限购,8 月调整了社保要求,今年 8 月又进一步放宽。

  这些时间点正好和国补推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差距拉大的阶段是一致的。这或许不只是为了楼市,更是在拉动消费、提振预期。

  当前的形势已比较清晰:事实是,大多数低能级城市的房地产流动性下降,并且逐渐和地产经济脱离关系;而少数头部城市,正在通过放宽限购政策、吸引有钱人群、刺激改善住房的需求,来达到提振消费、争夺人才和产业的目的。

  这背后也反映出楼市分化正在加剧。这里给大家一些数据,也许能帮助我们理解这种分化。

  根据央行 2019 年发布的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调查,我国城镇家庭住房拥有率达 96% ,其中拥有 1 套住房的家庭占 58.4% ,2 套的为 31% ,3 套及以上的超过 10% 。户均拥有住房 1.5 套。

  不过得注意,这一统计针对的是 “城镇户籍家庭” ,不包括农村自建房、小产权房,且以产权住房为统计对象。如果以七普的常住人口口径计算,城镇常住人口约 9 亿,折合近 3.5 亿户家庭。

  即便按城镇户籍人口约 6.6 亿、 2.5 亿户计算,仍意味着超过 7500 万户城镇家庭拥有两套及以上住房。

  这个比例之高,在全球都属罕见。它也引出一个结论:从宏观上看,中国人其实不缺房子。

  那么,为什么市场上仍存在大量 “刚需” ?问题可能出在定义上,如果我们把刚需理解为对好房子的需求,而不是基本的居住需求,答案就会不同。

  人天然会追求更好的居住体验:从租到买、从小换大、从旧换新、从楼梯房到电梯房、从高密度小区到低密度改善盘……每一种欲望都可以被包装成刚需。但真正意义上的刚需,或许应该是:在自身能力范围内理性购房,不盲目比较,不过度负债。


普通人买房不得不权衡

  现实是,普通房源供应充足,但“好房子”始终稀缺。所谓的好房,通常意味着优势地段、优质产品和良好资源的结合,也自然对应高总价和低流动性。

  一直以来,判断房产价值存在两派观点:产品主义和地段主义。

  看重数据框架的人,倾向于从城市能级、人口流入、地段潜力入手。常年扎根市场的一线人员,则更关注户型、采光、得房率等产品要素。

  我们不得不承认,几乎没有房子能同时完美满足城市、地段和产品三重要求。普通人买房,终究要在收益、安全性和流动性之间做出权衡。

中国人根本不缺房!京沪深第3次松绑, 分化加剧, 普通人应放弃幻想

  在我看来,未来的房地产市场一定会越来越分层:保障房、人才房、老旧小区、次新房、高端改善和顶级豪宅各自对应不同的需求。选择买还是租、选什么样的房,最终还是要看清自己的存款和未来的收入。

  如果非要对我们普通人说一点建议,那就是:尽量租在生活便利的老城区,买在有发展潜力的新城,回避远郊概念盘。如果买房,尽量选现房或准现房,重视采光、得房率和实用性阳台,避免为不切实际的预期买单。

  理性的购房观,或许比追逐市场热点更重要。房子终归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赌的。能让你睡得着觉的房子,才是真正适合你的好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