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道,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在人大老博士论坛称,由于受国企重组等因素影响,中国要准备迎接第二轮下岗潮了。


  此消息刚出,就有网友吐槽:好可怕!还没从延迟退休的打击中缓过神来,又来一波下岗潮!!这样如何准备生二胎?


  为何会说第二轮下岗潮来了?


  下岗,本是市场经济里的常态现象;有下岗,也就有再就业,只要下岗人数不超过社会正常的吸纳能力,下岗其实并不是多么可怕。事实上,在过去一些年里,下岗也是常有的事儿,只是,“下岗潮”并不多。


  据中国网道,今年以来,受股市不景气,人民币贬值的影响,很多企业倒闭,一些外企撤出中国市场,让很大一部分人失业或下岗。而目前的就业形势也不很乐观,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一些大学生毕业在找工作时总是觉得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一些企业又总觉得岗位根本没人来应聘。


  曾湘泉提出,中国劳动力市场十分复杂,统计局公布的登记失业率缺乏敏感性和参考价值。由于国企重组等因素影响,未来国人可能要准备迎接第二轮下岗潮,而最受冲击的可能就是国企员工。


  第二轮下岗潮会全面爆发吗?


  本次下岗潮被提出,主要是由于国企改革的影响。国企改革启动之后,有可能会造成一大批国企职工的下岗。政府3日公布“十三五”规划建议,强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企改革的重要性。国企改革重头戏,将在“十三五”期间大幕拉开。《国务院关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清理退出一批、重组整合一批、创新发展一批国有企业,建立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处置低效无效资产。推动国有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因此,本次下岗潮首先受到冲击的必然是“老大难”的国企。但民企、个体户也必然会受到影响。举个粗浅的例子。在很多城市,大型国企往往是带动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有了国企工厂在,周边的小商小贩才有了市场。围绕厂区,周边的饭店、超市、菜市场、日杂零售店……都有了稳定的客源。如果这些工人下岗了,各自回家,谁还来照顾原来这些商户的生意呢?如果这些商户的生意做不下去,那他们的供应链上游,也会受到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就是这样一浪推着一浪走,谁也逃不过,只有影响或多或少的问题。


  但就中国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第一轮下岗潮”那样的惨状基本上不可能出现。一是国家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第三产业的占比上升,会提供更多的岗位。二是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势必带来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也将为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技能的下岗职工,带来新的机会。


  所以,面对可能出现的“下岗潮”,要正确面对,不必过于惊慌,要坚定对国家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的信心。与此同时,从思想上、行动上,积极做好面对可能出现所谓“第二轮下岗潮”的各种准备。


  与其担心下岗潮,倒不如担心隐形失业


  民生证券研究院高级宏观研究员朱振鑫指出,由于经济增速放缓、传统工业企业遭遇困难,隐性失业的现象大量存在。很多传统工业企业虽然库存高企、产销下降、开工率不足,但是并未裁员,而是将显性失业转化为隐性失业,常见的手段有降薪、缓发工资、停薪留职、内部休假、推迟入职等。


  而且,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例如:


  (1)降薪。比如煤炭龙头神华集团于今年按全员工资总额的10%下调员工薪酬总额,中石油也传闻降薪15%。这还只是公开的基本薪酬,国企员工的大部分收入来自奖金和各种福利津贴,而根据我们的了解,这块收入的下降更为严重,很多煤炭、钢铁、石化企业的员工实际收入下降了一半。


  (2)缓发工资。今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调研了85家煤企,发现有40家存在缓发和拖欠职工工资问题。


  (3)停薪留职+内部休假,比如山西五大煤企之一的潞安集团特别公布《潞安集团员工停薪留职管理办法》和《潞安集团内部休假暂行管理办法》,规定在集团工作年限满5年、符合有关考核条件的员工可申请停薪留职,停薪留职起步期限不少于5年,到期可继续申请。工作年限须满1年满足条件的就可申请内部休假。


  (4)推迟新员工入职。比如上海神开石化装备公司向部分已签约毕业生发出通知称,受国内外油价持续低迷的影响,公司面临严峻的市场挑战,效益受到巨大冲击,公司方面提出延迟一年入职或者解约的方案,近五成学生接受延迟入职。(中金在线综合中国网、京华时、中国政府网、搜狐财经、融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