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琳追悼会
邓小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伟大政治家和外交家,革命时期立下赫赫战功,建国后更是带领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而他的妻子卓琳,同样是革命时期的重要人物,勇敢投身革命,为中国的独立与富强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她的坚韧和无私支持,成为邓小平事业背后的坚强后盾。
卓琳原名蒲琼英,1916年4月出生于云南一个名门望族。1926年,卓琳和家人搬到了昆明,这时候她开始接受新的思想和教育。13岁时,她考入了北京女子一中,后来又顺利考上了北京大学。卓琳本来打算做一名老师,把知识传授给别人,但没想到一场战争彻底改变了她的计划。让她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还让她遇到了未来一生的伴侣。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国家陷入战乱。卓琳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历经艰难,最终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在那里她进入了陕北公学,继续深造。即使出身富贵,但卓琳很快适应了延安艰苦的生活。她表现非常出色,不久后就在193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正式改名为“卓琳”。
当时的卓琳,心无旁骛,完全把精力集中在革命事业上,她从没想过要追求婚姻和爱情,甚至对于家庭生活也没有丝毫想法。直到某个偶然的时刻,一位重要人物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卓琳成绩优异,又对革命充满热情,所以领导非常看重她,特地把她调到延安的保卫处接受培训,准备派她去日本占领区做地下工作。
邓公一家
恰好当时,红军的三大主力部队陆续集结在延安,邓小平也在其中,担任八路军129师的政委。那时候去延安参加革命的女性并不多,所以邓小平在工作之余,特地去了一趟保卫处,遇见了年轻漂亮的卓琳,对她一见钟情。
邓小平那时心里想着,第一个念头就是:我要和她结婚。
但卓琳对邓小平的了解不多,除了知道他是个干部外,其他一无所知。那时的卓琳还带着知识分子的眼光,希望自己找的伴侣也能是一个有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
后来卓琳回忆起这件事时说:“我有个朋友告诉我,有个工农村干部想和我结婚,问我有没有意见。我一听,连忙摇头拒绝了。而且那时我还很年轻,心思全放在工作上。”
邓公
她还笑着给朋友讲了一个笑话:“两个人晚上一起沿着延河看月亮,那个女的说,‘你看月亮多美呀’,她丈夫却说,‘有什么漂亮的,根本看不出来’。这事后来还成了延安的笑话。我想,我结婚可不能找这种工农干部,要找就找个知识分子。”
因此邓小平通过朋友给她提亲两次,卓琳都拒绝了。
虽然被拒绝了两次,但邓小平没有放弃。他亲自找到了卓琳,两人进行了两次深谈。邓小平聊起了他在国外的留学经历,讲述了自己对革命的热情,以及革命道路上的艰辛和困苦。
卓琳后来回忆说:“我知道他大概是对我有好感,所以他曾经来找过我两次。我听了他很多话,心里开始觉得,他其实是个有见识的人。从那时起,我就有了个想法,觉得我和他迟早会结婚。”
邓公和卓琳
“反正迟早都得结婚,那不如就和他在一起吧。”这个念头最终推动她做出了决定,于是邓小平和卓琳的婚礼就在延安杨家岭一个简陋的窑洞前举行。
婚礼虽然简单,没有华丽的婚纱,也没有鞭炮声,但卓琳能够真切感受到丈夫身上的特别魅力,也看到了他们共同的未来。大家围坐一起,聊天喝酒,婚礼就这样简单而温馨地结束了。
在卓琳的要求下,组织把她调到了邓小平所在的129师,从那以后,两人就一直在一起,风雨同舟。
二人婚礼后没多久,邓小平便带着卓琳离开了延安。一方面,邓小平需要回到前线,继续带领队伍进行反围剿的战斗规划;另一方面,卓琳这个年轻姑娘心里也有些顾虑,她担心其他女同志不理解邓小平的背景,甚至可能会嘲笑自己嫁给了一个工农干部。于是他们商量之后,决定在婚礼过后的几天里,就离开黄土高原,重新回到太行山的前线。
邓公和卓琳
刚到太行山,邓小平便带着卓琳去见了队伍里的其他同志。那时彭德怀看到卓琳后,忍不住开玩笑道:“哎呀,老邓你真行,找了这么一个年轻姑娘做老婆,脸圆圆的,像你。你这是不是给自己找了个妹妹?”话音未落,周围的人都笑了出来,气氛十分轻松。
这一番玩笑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但也透出了他们的亲切和对卓琳的喜爱。
在平凡的生活中,邓小平对待卓琳就像对待亲妹子一样细心体贴。无论多忙,邓小平总是尽力照顾卓琳,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到工作中的烦琐,他都会尽可能亲力亲为。比如每当卓琳眼睛不适,邓小平都会亲自拿起眼药水,耐心地为她点上,生怕她受一点点不适。那时战斗的号角经常在前线吹响,但邓小平总能在这些细小的事情上投入关怀和温暖,让卓琳感到无比的安心。
邓公和卓琳
彭德怀和刘伯承这两位“大老粗”对卓琳也特别关心。他们在生活上时刻照顾她,还常常拿出太行山最珍贵的食材来给她做饭。虽然大家都很忙,特别是邓小平常常在前线指挥,没多少时间照顾她,但他每次看到彭德怀和刘伯承对卓琳的照顾,心里满是感激。
卓琳虽然是一个读书的姑娘,但她从来没有觉得太行山的条件艰苦。相反她主动要求加入到最前线的革命工作中去。领导们看到她这么坚定的态度,也不好拒绝,于是将她安排到了八路军总部的妇女部,负责做教育工作。
在战争岁月里,很多革命夫妻都得经历聚少离多,邓小平和卓琳最开始也不例外。时间长了,卓琳觉得这样下去不行,毕竟他们见面的机会实在太少了。有一次,邓小平回家的时候,卓琳提出了一个建议:“你总是在前线打仗,我们也很难见面,至少你应该给我写写信吧。”
邓小平听了就问:“那我写什么呢?”卓琳笑着说:“也不用写什么复杂的,写写你每天都做了什么,吃了什么,反正就是一些日常的事情就好。”
邓小平想了想,居然说:“好吧,我让秘书给我写个模板,然后打印几十份,每个月寄给你一份。”
卓琳有些哭笑不得,她没想到邓小平理解的“写信”竟然是让他给自己汇工作。为了避免邓小平真的这样做,卓琳赶紧拒绝道:“那算了,你还是专心工作吧,别写信了。”
不过卓琳始终觉得,两个人聚少离多对婚姻不好。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觉得这样的生活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卓琳决定不再坐等,而是主动申请从总部调到与邓小平同在的一二九师,和他共同生活。
邓公和卓琳
上级了解了卓琳的想法,深知她的决心和勇气,虽然条件艰苦,但还是很快同意了她的请求。不久后,卓琳终于回到了邓小平的身边。
从此二人算是彻底地走到了一起。虽然前线的生活异常艰难,周围的环境充满了战争的硝烟和不确定的危险,但他们俩并不在乎这些。对于卓琳来说,能够与邓小平一起生活,就是她最大的安慰。
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卓琳并没有抱怨过一句。相反,她努力让自己适应这里的一切。她从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生活较为优越的姑娘,渐渐变成了一个能够开荒种地、缝补衣物的坚韧女人。
这一切都被邓小平看在眼里,他看到妻子的变化,既感到骄傲,又有些心疼。于是他对卓琳的关心和照顾变得更加细心和周到。
卓琳
在这动荡不安的战争岁月里,卓琳为邓小平生下了三个孩子。由于战局变化频繁,队伍常常需要不停地转移基地,卓琳每次都带着几个孩子,紧跟着大部队一起转移。无论有多辛苦,她从来没有抱怨过,一直陪着邓小平坚持到抗日战争胜利。
1945年,抗战胜利后,刘邓大军的指挥部从山区迁到了河北的武安县,生活相对稳定了一些。邓小平和卓琳终于把寄养在老乡家的三个孩子接回了身边:四岁的女儿邓林、两岁的儿子邓朴方,还有刚出生两个月的小女儿邓楠。经过多年分离,他们一家五口终于团聚在一起,这是他们第一次全家在一起。
然而平静的日子没多久,内战爆发了。卓琳坚持带着孩子们跟随邓小平前往前线,虽然丈夫忙于指挥作战,所有的家庭琐事都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那段日子,卓琳一边照顾三个孩子,一边要面对随时可能爆发的战斗,常常一夜未眠。她的每一天都在忙碌和疲惫中度过,但从未抱怨过。
邓公和卓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卓琳担任了重庆市的小学校长。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许多领导干部由于繁重的工作无法关注子女的教育,而卓琳则不同。她知道哪怕生活再艰难,再贫困,孩子的教育也不能妥协。所以她亲力亲为,从筹集资金、选择教师到招生,每一个细节都亲自操办。即便再累,她也从不怨言,因为她深知教育对于国家未来的意义。
1952年,邓小平调回中央工作,全家随他一同搬到了北京,迎来了邓小平人生中最为繁忙的十年。那时邓小平肩负着建设新中国的重任,每天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来应对复杂的工作事务。为了减轻丈夫的压力,卓琳毫不犹豫地决定担任邓小平的秘书,帮助他处理繁杂的事务。
在生活上,卓琳对邓小平照顾得非常细致。邓小平常常工作到精疲力尽,需要安静的环境来休息。为了让丈夫能有一个好的休息条件,卓琳制定了家里的规矩,要求孩子们不能在家里吵闹,保持安静。
邓公和卓琳
有时候,邓小平遇到工作上的问题,心情不好,卓琳就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坐下来散散心,帮助丈夫放松情绪。
在工作上,卓琳为了让邓小平能专心处理工作,还自己打理了一个小办公室。她会把邓小平看过的文件分类整理,然后一一登记,整理成册。邓小平在中央工作这些年,几乎所有的生活琐事和工作安排,都是卓琳亲自安排的。她一直充满热情,默默无闻地付出,从不抱怨。
其实中央也曾邀请卓琳担任一些职务,因为她也曾是个高材生,但她都拒绝了。原因很简单,因为邓小平曾对她说过:“你不要去外面工作,不要出风头。”
当时中央领导人的夫人外出需要有专门的人员保护,这对政府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担。邓小平不想给国家增添麻烦,同时也担心卓琳的安全,所以他才这么要求。
邓公和卓琳
夫妻多年,卓琳自然明白邓小平的用心,因此她全心全意地做起了邓小平的“私人秘书”。也正是因为卓琳无私的付出,邓小平才得以集中精力进行国家建设,也才成就了他后来的伟大事业。
然而再深的感情也无法避免分离。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因病去世。邓小平去世后,卓琳决定继续留在北京,她把自己的爱心都倾注到更多的孩子身上。她几十年来积攒下的工资,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
2008年汶川地震时,她又捐出了自己攒下的10万元,用于抗震救灾。而她自己过得简单朴素,从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在北京的米粮库胡同,有一座简单的小四合院,那是邓小平夫妇多年来的家。
2009年,卓琳身体垮了,重病在身。她坚持要回到那个四合院,想在那度过最后的时光。临终前,她嘱托子女,将自己的角膜和器官捐献出去,骨灰则撒向大海,就像她的丈夫一样。她相信,她和邓小平会在另一个世界重逢。
在追悼会的现场,卓琳的遗像被悬挂在正厅中央,遗像上方是一条黑底白字的横幅,上面写着“沉痛悼念卓琳同志”。她安静地躺在一片花海中,身上盖着鲜红的党旗,看起来既慈祥又平和。
许多中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人士都来悼念她,并献上花圈。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悲伤和不舍,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在悲痛的哀乐中,整个追悼会场气氛变得更加沉痛。卓琳的子女们在遗体周围哭成了泪人,满地都是花圈和挽联,每一条挽联上都写着悼念她的人的临别赠言。
花圈
然而当人们看到子女们献给母亲的花圈上写着:“妈妈我们爱你”这六个字时,大家心里都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酸楚。虽然只有简单的六个字,但它们正是对卓琳一生最真诚的诠释。
参考资料:
[1].侯立新.永远的灵魂伴侣——卓琳与邓小平从延河走向大海的爱情[Q].世纪风采,20210410
[2].董邵元,感动中国的巾帼英雄卓琳[Q].巴蜀史志,20201215
[3].秦来来,那年国庆在卓琳家[Q].晚晴,20181015
[4].姚贤玲,卓琳:伟人身边的贤内助[Q].炎黄春秋,20180304
[5].唐亚钧,卓琳:小平同志半个世纪的“拐杖”[Q].中国人才,20091015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