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路卫兵


  在湖北与河南两省之间,夹着一个奇特而鲜为人知的地理单元—南襄盆地。这个被汉江及其支流环绕的盆地,富饶而颇有文艺气息,却因为连通南、北方的区位价值,历史上曾被反复争夺,战祸频起。一旦丢失它,就有丢掉半个中国的危险。如果把古代中国比喻为一张照片,那么南襄盆地就是这张照片的"刺点"……


  南襄盆地,是沟通中国古代南、北方的一条最优通道


  “北连中原,东通吴会,西接巴蜀,南控蛮越。"这是顾祖禹对南阳区位的评价。一开始,我对他的评价不以为然,因为中国很多地方,一说起重要性,似乎都是类似的说辞。


  但当我翻开地图仔细研究南襄盆地时才发现,顾祖禹对南阳的评价其实很有见地。但有一点,顾祖禹并没有指出来,那就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南襄盆地都是沟通我国南、北方的一条最优通道。为什么这么说呢?


  南襄盆地位于我国南北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上,有地理居中的优势。按照人们的习惯说法,这条地理分界线的北侧,是代表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原,算是北方;分界线的南侧,是代表长江流域文化的江汉平原、江南等地区,以及代表巴蜀文化的四川盆地,算是南方。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大致就是北方的中原(比中原更偏北方的游牧民族如果要与南方竞争,也得先入主中原),与南方的四川盆地、江汉平原、江南地区这几大板块之间的竞争。如果摊开地图,我们不难发现,位于这几大板块之间的,就是南襄盆地。换个角度说,南襄盆地是连接古代最具竞争力的区域板块之间的枢纽。


  南襄盆地还有发达的陆路和水运网络。南襄盆地的河流还有一个特点,流向基本一致——向南流,最后在襄阳附近汇入汉江。正因为条条大河流襄阳,也使得襄阳成为汉江上的一个大港口。


  虽然四面环山,但南襄盆地并不封闭,有许多官道、河谷、山口,与河南、陕西以及江汉平原相通。华中科技大学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夏增民认为,古代南襄盆地的交通线路,主要有三个大方向:一是南下襄阳,进入江汉平原;二是向西经汉江走廊进入陕南,或向西北走汉江支流丹江进入陕南,即武关道(亦称商山道),或向北过鲁阳关直入洛阳盆地,即三垭路(亦称三鸦路),或向东北过方城隘口,即后来的”方城夏道";三是经桐柏山隘口东出。其中,方城夏道因为直接连通中原的许昌、开封、洛阳等地,而最为重要。


  流经南襄盆地的汉江,最终一路向东南流淌,汇入中国第一大河—长江。这一点对南襄盆地来说也非常有意义——从南襄盆地往南,就连接上了长江这条航运大动脉。


  其实,除了上述区位和交通优势,南襄盆地还有发达的农耕和文化。这说明,它不仅是一个重要通道,还是一个”聚宝盆",有足够资源支撑大量人口的生存。


  前面这些足以说明南襄盆地是沟通南、北方的重要通道(当然也有沟通东、西方的作用,但是次要的),不过说是最优通道,就需要跟其他通道比较了。


  在古代,从中原进入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致有三条路线:东线,去往长江下游地区,在隋唐运河开凿前,要面临淮河、长江这两道”天险",湖泊湿地众多。就算运河修通后,也会面临战争、淤塞、维护不力等问题而导致通航能力无法保证(南宋末年,蒙元攻打长江下游的临安,没有走运河,而是选择从襄阳突破,就是一个证明);中线,去长江中游地区,通过桐柏山、大别山,有"义阳三关"(平靖关、武胜关、九里关)把守,通过难度较大;西线,就是通过南襄盆地,这条线路的特点前文已做过描述。比较这三条线路,不难做出判断:南襄盆地无疑是最优选择。


  如果要从中原进入四川盆地,一条线路是从关中、秦岭、汉中进入四川,这条线路由于要翻越秦岭、大巴山两座大山,其艰难险阻不必多说了;另一条线路走南襄盆地,从南阳、襄阳、荆州,进入长江,再溯长江而上到四川。显而易见,走南襄盆地要容易得多。


  由此可见,相比其他线路,走南襄盆地,是沟通中国古代南、北方的一条最优通道。(未完待续)


  注:本文原载于《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第2期,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