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丝竹主要乐器推荐文章1:以新带新,古老非遗江南丝竹迸发年轻活力

  慢板轻盈优美;快板则热烈欢快,层层加快,氤氲出浓厚喜庆的生活气息。这是被誉为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行街四合》散发的独特魅力。殊不知,这个长达18分钟的江南丝竹代表性乐曲几近失传,是上海江南丝竹乐团5年的倾力打磨,使它重回人们的视线中。9月26日上午在上海音乐厅举行的“丝竹雅集会知音”——上海江南丝竹乐团建团五周年星期播音乐会专场音乐会上,以《行街四合》为代表的一批精心复原的江南丝竹曲目亮相,令业界备受鼓舞。


  整场演奏会可谓“三代同堂”,涵盖江南丝竹代表性曲目、民乐经典曲目和有新意的创作曲目,意在展现江南丝竹“小、轻、细、雅、活”的艺术特色。这里既能听到江南丝竹传统八大曲《行街四合》《熏风曲》《三六》《欢乐歌》等;也能听到《六板·三代同堂》等上世纪江南丝竹鼎盛时期广为流传的联缀套曲形式,还能听到用现代的作曲手法打造的新作《云卷云舒》和《绣腔》。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该场音乐会特别选用了经典的丝弦五重奏形式演绎红歌《映山红》,以百年江南音韵礼赞华诞。音乐会还特邀上海师范大学锦瑟民族室内乐团做演出嘉宾。


  江南丝竹于2006年被列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种产生并流行于苏浙沪一带的传统器乐合奏形式,以二胡、笛子为主要乐器,演奏者少则二三人,多则七八人,有“中国的轻音乐”之称。其特点是演奏风格精细,在合奏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个性又互相和谐。作为江南水乡文化杰出的代表之一,江南丝竹所蕴含的不只是艺术魅力,还有中国人世世代代承传下来的处世哲学。丝竹演奏,上海话叫“合(ge,沪语旧时发音) 丝竹”。这里既有你进我退,崁挡让路的礼仪,又有点互相竞争的意味,其最高境界是和谐共处、协同创新。


  由于曾经赖以生存的慢节奏生活环境已经不复存在,江南丝竹也陷入了后继乏人的传承危机之中。为了推进这一宝贵遗产的普及传承,2016年底,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和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牵头的上海江南丝竹乐团成立,今年整整五周年。这是目前上海唯一一个所有人员都是民乐专业科班出身的专攻江南丝竹演奏的非职业乐团。13名成员平均年龄仅31岁,全部由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民乐专业毕业的青年新秀组成,80%以上为研究生,拥有过硬的专业背景。乐团特聘上海市江南丝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成海华担任艺术指导。在他看来,五年的时间证明了这条专业和非职业相结合的内涵式发展传承道路是正确的。江南丝竹源于民间,很多乐团的老艺人都是非专业出身,这些专业出身的年轻人演奏起来音准更准,江南丝竹依靠母曲加花,谱子之外,给予了演奏者更多的创新的空间。“年轻人爱动脑筋,创新性更强。假如没有把他们聚集起来,让他们把江南丝竹重新学起来的,等老人们走了,江南丝竹危矣。这个平台给年轻人创造了一个很好交流学习的机会。也为江南丝竹的传承闯出了一条路。”


  “刚开始的时候,也有老人怕我们韵味不足。”项目负责人、乐团成员蒋薇坦言,音准是他们的优势,然而民间的江南丝竹与西方的交响乐不同,它秉承中国传统美学,为演奏者留白多,给他们自我发挥的空间大,演奏者们通过多年的密切合作使得乐曲融为一体,不同的乐团的演奏都能奏出自己的风格和味道来。而专业科班出身的他们,虽然在乐谱和音准上有了突破,但是一开始在加花和彼此配合上尚弱,这就是老人们说的“韵味”。于是成海华老师带着大家去和老人们一起交流、演出、学习,“大家笔记做得很认真”,经过五年的历练,“现在老人们也都向这些年轻人竖起大拇指”。百年社团仙霞国乐社负责人陈伦孚表示自己也“抢”了几张这次演奏会的票,“大家都想去听,年轻人有自己的理解,他们是我们的榜样,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为年轻人的成长开心。”


  “这几年来,我们没有人退团,外面还有很多年轻人想要加入,但我们有我们的标准。”成海华老师自豪地说。一开始上惯了学校课堂的他对大家有时因为单位开会、孩子生病这些原因请假而生气,时间久了,他也感受到了业余排练不易和大家对江南丝竹的那份热爱。江南丝竹的曲目大多长而绕,背起来很难,很多老年人乐团都无法脱谱,而他们为了演出有更好的效果,坚持背谱。“每个人的谱都不一样,我们不仅要背自己的谱还要背其他人的谱。”“有的有孩子的团员是把孩子哄睡了再背稿,有的加完班来背稿。”但是,没有人放弃,大家都很珍惜这个平台。


  这些年,在成海华老师的指导下,上海江南丝竹乐团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曲目,团队越来越受到关注,逐步登上各种舞台,逐渐成为中外交流、海派文化的“形象大使”。他们赴韩国济州参与第57届耽罗文化节、参加“大阪府?上海市友好交流演奏会”等对外交流活动。2019年、2020年,受邀参加第二届、第三届上海进博会公益专场演出,代表“上海的音乐”展示给各国贸易代表。2020年赴央视录制4首作品,在“风华国乐”栏目播出。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耳边丝竹绕梁、眼前霓裳飘飘,霓裳雅韵为江南美加上最美好的注脚。


  “他们年轻、靓丽,有朝气,适合当下语境。”星期广播音乐会负责人何红柳谈及为何会在上海九十多支江南丝竹团队中选择这支乐团来演绎江南丝竹时这样解释道。创办于1982年的《星期广播音乐会》是“经典947”的节目品牌。它是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普及型系列音乐会。自创办以来,主办者一直坚持“高质量、低票价、普及型、服务性”的定位,精心策划节目内容,注重表现形式的时代感和创意性,深受市民喜爱。


  上海江南丝竹乐团对江南丝竹的创造性传承,其专业性及民间性的结合,让他们一步一步走向更高的舞台,“他们的成功本身就体现了非遗的活态传承。”何红柳说。


  江南丝竹兴于民俗节日、红白喜事,是适应江南地区大众民俗生活的一种“民俗型”“实用型”“消费型”器乐类型。每到传统佳节和喜庆日子,社区殷实人家,即聚会享乐,或请乐班唱昆曲、摊簧,行鼓吹、奏丝竹,热闹非凡。今天,当江南丝竹在都市渐渐失去民间的生活环境,它的传承将何去何从?


  “尊重前人,保护传统精髓,为未来发展而创新,我们一直在朝两者兼具的方向发展。”团员桂好好说。从曲谱挖掘、复排,创编新曲,演奏方式创新,脱谱演出到增强表现力、更新演出服饰,他们注重演出的质量,也注重演出的艺术形象和现场感受,为的是江南丝竹能以更优雅的姿态呈现在市民百姓面前。


  成海华老师最近发现排练室的谱子都不见了。后来他才知道,原来这群年轻人在自己排练之余,还在忙着帮其他的团队排练。他很开心:“我们把他们培养好了,引导这些人为自己单位培养特色丝竹人员,他们再传下去,江南丝竹就活了。年轻人最懂年轻人,没有什么比年轻人去传承给年轻人更好了。” 而在成海华任教的上海音乐学院,名参加江南丝竹课和组合的学生也很多。“以前大家都说江南丝竹是老年人玩的,年轻人不喜欢,但是历史上都是年轻人玩的,上海江南丝竹乐团就用实践证明了年轻人也喜欢。这让我们这些老人很振奋,也给大家指了一条路。”他说,“我们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看到江南丝竹的一棵树生发出另一棵树,直到枝繁叶茂、树木成林。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作为上海市唯一的江南丝竹国家级项目保护单位不仅创建了上海江南丝竹乐团,也努力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着力扩展对全市江南丝竹基层团队的辐射和影响,全面提高上海市的江南丝竹团队业务水平,以促进江南丝竹的传承与发展。


  据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吴鹏宏介绍,目前全市已有基层江南丝竹团队近100家,且数量仍在上升,传承队伍也在不断扩大。为响应国家文旅部“非遗在社区”工作部署,根据《上海市江南丝竹项目保护传承基地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19年12月启动了第二批上海市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基地(2021-2023年)认定工作,进一步恢复江南丝竹基层传承环境,促进江南丝竹在本市的发展与弘扬。目前全市共有24家江南丝竹保护基地,有市工人文化宫、上海城隍庙、街镇文化活动中心、学校等,各基地注重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工作。多年来组织策划海内外江南丝竹展演交流。去年年底,还专门成立了长三角江南丝竹保护联盟,下一步将通过开展赛事、巡演、研讨等方式,加强江南丝竹保护和传承工作,并通过编撰出版《江南丝竹通识》教材,进一步推广江南丝竹走进更多校园,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李婷


  编辑:徐璐明


  图片:叶辰亮


  江南丝竹主要乐器推荐文章2:江南丝竹仍有深厚民间基础,传承要靠年轻人

  《阳八曲》、《行街》、《欢乐歌》、《出水莲》、《朝元歌》、《云卷云舒》……用笛子、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笙、阮等传统民族乐器,奏出“柔美糯”的丝竹之声,一首首江南丝竹乐曲勾勒出地道的江南韵味。


  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后一天,上海市江南丝竹乐团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为市民带来一场清丽雅致的专场音乐会。


  本次音乐会是2018年上海市江南丝竹社区巡演活动的最后一场,给为期3个多月的大规模社区巡演活动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江南丝竹”包括笛子、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笙、阮等传统民族乐器


  非遗雅韵重回大众视野


  慢板甚似“梵音佛曲”,中板又若“翩翩乐舞”,热烈之处如“赛龙夺锦”……当天参加巡演收官演出的上海江南丝竹乐团是一支非常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仅28至29岁。


  “江南丝竹的传承,以后就要靠年轻人了。” 乐团的艺术指导老师,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江南丝竹市级传承人成海华表示,如此年轻的团队还不多见,江南丝竹的发展需要民间和专业结合,更需要年轻人的热情参与。


  据乐团牵头人、市非遗保护中心蒋薇回忆,乐团成立于2016年底,当时面向全市公开招考,有近90位丝竹爱好者名,经过三轮严格的筛选,有13位成绩最佳者被录取为乐团正式成员。


  其中,古筝演奏者史婷是江南丝竹市级传承人孙文妍教授的弟子,二胡演奏者施悦是二胡演奏家王永德教授的学生,琵琶演奏者史文靖是浦东派琵琶传承人周丽娟教授的学生,扬琴演奏者桂好好、笛子演奏者杨仁杰、阮演奏者刘芳都曾获得过文华奖。他们本身就是江南丝竹这门艺术优秀的新生代力量。


  成海华对这些年轻人也倾注了心血,他每场排练必到,悉心指导学员,给队员们排演的曲谱,不少都是祖辈流传下来的,“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江南丝竹可以传承得更加原汁原味,发展得更加与时俱进。”


  6月10日,上海市江南丝竹乐团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为市民带来专场音乐会。


  在民间仍有旺盛生命力


  本次江南丝竹社区巡演是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与上海市音乐家协会民族管弦乐专业委员会、全市各区非遗保护中心和相关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基地齐联手,于今年3月首次启动的重要活动。


  在走进群艺馆前,巡演已走遍16个区的20个社区。20个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基地乐队在3个月内一共进行了21场演出。


  “非江南丝竹,不能体现江南的山水。”面对历史悠久的江南雅韵,市民也表现出了极大热情。据悉,10日这场演出在文化上海云上开票后,150张票10分钟就被抢光,有的市民更是千里寻音而来。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江南丝竹在上海非常繁盛。一时之间,上海聚集了大量优秀的丝竹乐手,江南丝竹开始向更高雅、更精致的方向发展。历史悠久、文脉广博的江南丝竹与上海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体现着上海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民俗风貌,是上海文化中一张极具标识性的音乐名片。


  近年来的传统文化升温,使江南丝竹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面对台下热情观众,乐队成员既惊讶又欣喜。本次巡演让江南丝竹这一传统音乐重回大众视野,再展其在民间的旺盛生命力。


  这次巡演不但社区居民得以聆听江南丝竹、感受海派文化,各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基地也由此开启了相互交流学习的新模式。观众中经常坐着其他乐团的成员“偷师”,有的人甚至一场一场地跟演出,“偷学”其他乐团的演奏技巧。


  上海音乐学院昕悦丝竹组合是一支专业院校的队伍,指导老师是成海华。巡演中,他在带着组合观摩其他乐团演奏时,会小声地提醒学生们注意别人,尤其是老艺人弹奏的一些细节。民间的老人们身上有教科书上没有的演奏技巧和特点,别有一番韵味。


  乐团的艺术指导老师,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江南丝竹市级传承人成海华对年轻学生倾注极大心血,在演出间隙亲自调整乐器位置。


  面对历史悠久的江南雅韵,台下观众表现出了极大热情。


  既要保持传统,也有创新发展


  “以前江南丝竹的演奏方式就是一些同好相约在家里、茶馆演奏,上海话叫‘合(ge,沪语旧时发音)丝竹’。”丝竹团员介绍,江南丝竹传统的技法中有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即兴发挥等手法,并逐步形成“小、细、轻、雅”的风格特色。这种技法和风格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谦让、协调创新等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


  长桥街道申韵丝竹社由一群中老年爱好者组成,他们常爱聚在一起“玩”丝竹,社员们的丝竹技艺基本都是从祖上传承下来的。


  “乐团要做传统江南丝竹的守护者。”市级传承人、申韵丝竹社负责人周峰表示,多少年来,乐团一直执着于做“原汁原味”的江南丝竹音乐。他们崇尚活态传承,保持着“几个人围坐一桌,用千杯茶去磨炼传承”的原生态。


  在演出之外,申韵丝竹社也是江南丝竹的守护者。为了传承传统江南丝竹,他们在不停地举办讲座、收集江南丝竹老艺术家的访谈资料,以及各流派的文献资料,协助编辑录制民间丝竹系列集锦视频……


  据悉,申韵丝竹社不久之后还会推出一场复古传统丝竹形态的演出,将50年前江南丝竹的演奏形式展现出来。


  上海市工人文化宫茉莉花丝竹乐社则在尝试在传统江南丝竹的基础上创新。“我们不希望江南丝竹走进博物馆。”茉莉花丝竹乐社负责人、常任指挥吴坚认为,江南丝竹的传承不仅仅要通过保护和推广,也要根据现代观众的音乐审美在继承中创新发展。


  本次巡演是10年来上海最大规模的一次江南丝竹社区展示,契合了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市的主题——“非遗在社区”,让江南丝竹回归其孕育发展的社区,回归社区百姓的生活。


  江南丝竹主要乐器推荐文章3:海派非遗过大年⑦ 江南丝竹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短歌行二首》中写下“堂上调丝竹,四座欢且康”,丝弦之音,竹管之韵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用以陶冶性情,抒发快意。江南丝竹,作为流传于江南地带的传统音乐形式,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的《海派非遗过大年》就去听听“江南丝竹”的声声入耳。


  二胡激昂、笛子悠扬、扬琴灵动,松江中山街道的这个年货节上,江南丝竹 搭配着写春联、做窗花、制彩灯,把新春氛围直接拉满。“一个紫竹调,还有一个喜洋洋。”“我喜欢他们吹的那首曲子,有二胡,还有铃铛。”“非常震撼,跟电视上比,肯定是现场聆听更加让我身在其中。”


  江南丝竹起于民间,历史可追溯到明代,当时的戏曲音乐家们,在太仓南码头创制昆曲水磨腔时,用工尺谱演奏,由昆曲班社、堂名鼓手兼奏,后来便逐渐形成丝竹演奏的专职班社,曲目也多由民间曲牌、戏曲曲牌等发展而成,风格多变。


  江南丝竹它最大的特色就是,它并不是旋律的简单堆砌,而是各个乐器之间非常和谐的对话,同样一个《紫竹调》可以演奏出不同的味道。松江区江南丝竹区级传承人杨建国现场演示:“《紫竹调》它的旋律,应该说是很简单的,但是我们听一下二胡是怎么拉的。”“旋律都是加花的,听一下笛子它是怎么演奏的。”


  “你看笛子它就是即兴发挥了,它加花加的字眼也不同,就是你繁我简。”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即兴发挥是江南丝竹合奏中,声部之间的合作方式。正是这二十字的要诀,让江南丝竹的演奏,总让人觉得妙趣横生。2006年,江南丝竹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非遗传承人,杨建国在松江,一手创立起了这个江南丝竹社,希望能带动更多人一起加入“玩”的行列。“只要每次我们区里面搞乐器比赛什么的,我都要去看,哪一个年轻人比较好的,我就把他招收进来。”


  5岁就学习二胡的常益,就被老杨看中了,2012年接触到了江南丝竹后,打开了民乐新世界,十几年过去,她不仅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二胡演奏家,更是江南丝竹社的接班人。常益坦言:“由于是即兴发挥,我们两个人也可以,四个人也可以,甚至有时候二十个人也可以,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近几年,通过频繁参与各种各样的展演活动,这个小小的江南丝竹社,吸引到了更多年轻乐手的加入。松江区中山街道江南丝竹社队员谢辰的本职是一名音乐老师,“我想可以多排一些比较创新一点的江南丝竹的乐曲,对于这项非遗,我们不仅是要传承,更需要的是创新,才能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乐手们有时也会试着,用江南丝竹的方式来演绎流行音乐。


  乙巳新年,江南丝竹还能有哪些可能性,传承人老杨和接班人们,都有了不少新想法。“既然是列为了国家级的非遗保护,那我们一定要传承好这个传统,但是我们也要创新,既要保持原来的风格,但是又一定要有江南的味道,这个味道非常非常重要。”传承人杨建国如是说。常益也认为:“江南丝竹,可以进公园、进商圈、进校园、进社区,让更多的市民朋友们能够接触到我们的非遗文化。”


  看看新闻记者: 许馨元


  编辑: 尤颖慧


  摄像: 蒋文越 李会杰


  责编: 顾怡玫


  江南丝竹主要乐器推荐文章4:甘涛与江南丝竹音乐考述

  今年是我国民族音乐家、二胡演奏家、音乐教育家甘涛诞辰110周年。他创立了中国近现代第一支民族管弦乐团;作为“南胡圣手”,培养了一大批著名二胡演奏家;收集整理大量江南丝竹音乐素材,创作一系列作品,为江南丝竹音乐保护与传承作出重要贡献;集结南京地区音乐家,创立“南京乐社”;带领南京地区相关音乐家,开创南京高校民族音乐专业教育先河……


  甘涛的一生正处于中国社会经历大变革的时代洪流之中。近代以来,中国传统音乐人都面临着中、西音乐道路的选择。甘涛亦不例外。他选择坚守传统文化立场,守望“江南丝竹”。可以说,甘涛“为传承和发展江南丝竹音乐作出了他人无法替代的贡献”。


  清末民初,一些具有良好传统音乐基础与丝竹音乐修养的士绅和知识分子汇集于环太湖流域,尤其是在吴文化氛围浓重的“姑苏”地区和上海、南京等大都市,相约为自娱性“乐社”“乐会”……使“民俗性”丝竹乐逐渐演进成为一种“雅集性”丝竹音乐演奏形式。学者伍国栋这段话表明,历史上南京是江南丝竹主要流行地和传播地之一。南京自古以来即有蓄养各种家乐班的传统。


  甘涛1912年5月出生于南京。据其胞妹甘纹轩回忆,二哥甘涛4岁即登台“工工四尺上”地朗朗唱曲。“不仅稚声明亮,且唱做自如,落落大方,此情此景令当时的亲朋两眼为之一亮,彩声不断。”甘纹轩说:“我们兄妹中最有灵性的当数我二哥,我不知多少次听亲友们描述他四岁时(虚年龄),不仅登台高唱,而且能随着伴奏的调门及节奏的变化来改变他稚嫩的嗓音……”


  作为二胡演奏家,甘涛年轻时就被誉为“南胡圣手”。他出生于南京著名的“京昆世家”——甘氏家族。甘氏家族乃书香门第,家庭充满了浓郁的传统文化艺术氛围。甘涛自幼饱受家庭环境良好熏陶,先后学习了笛子、胡琴,以及吹、拉、弹、唱等,尤擅长胡琴,对不同种类的传统音乐广泛涉猎,自民歌小调至京、昆曲牌,进而涉猎江南丝竹、广东音乐以及刘天华乐曲等,此外,在昆曲方面他亦有较高造诣。幼年时,甘涛家中常聚伶界精英,切磋交流京昆艺术,研讨江南丝竹音乐,并常年聘请家庭教师以补充学校教育之不足,特别引导子女学习戏曲、音乐。


  甘家大院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便成为南京地区文人音乐家雅集的最重要地点,像梅兰芳、爱新觉罗·溥侗这样的文艺界名流,都是甘家大院的常客。甘涛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江南丝竹音乐对他的影响可谓是深入骨髓。而甘涛后来也不负众望,在江南丝竹音乐保护与传承方面做到了多个“首次”。首次对“江南丝竹”的形成及本体特征进行全面阐述和分析;首次系统性整理和归纳“江南丝竹”流传曲谱;首次系统性整理“江南丝竹”乐器演奏记号和符号。由于其在江南丝竹研究领域所作的特殊贡献,甘涛被后人誉为“江南丝竹大师和活词典”。


  甘涛的第一位二胡老师是家中的一位木匠吴阿大。从这位民间艺人那里,他学习并掌握了江南二胡演奏的基本技巧与风格。另一位老师则是清朝末年的著名京剧琴师徐兰沅(1892-1977)。徐兰沅曾被梨园界誉为“胡琴圣手”,曾为晚年的谭鑫培操琴,更是梅兰芳鼎盛年代的琴师。由于甘家是京昆世家,且财力雄厚,因此,全国各地的京昆名角每到南京,基本上都入住甘家大院。也正是这样的原因,京剧大师梅兰芳及其琴师徐兰沅等都是南京甘家大院的座上客。甘涛在抗战之前就有很多机会向徐兰沅学习京胡。开始时,他跟徐兰沅学拉京胡,后和徐兰沅一起给梅兰芳拉戏。因此,甘涛学习了很多梅派的戏,还曾用简谱或五线谱记录了梅兰芳的唱腔。据甘涛学生李家振回忆,古琴艺术家王生香曾对甘涛的京剧伴奏给予较高评价,称其伴奏和演唱配合得十分和谐,其润腔韵味十足,起到了很好的托腔作用。这也许同甘涛扎实的江南音乐功底有很大关系。伍国栋曾指出,由于胡琴类弓弦乐器声音“柔曼婉扬”,富于歌唱性,适宜配合人声歌唱而为之“包腔”和“修润”。显然,甘涛为京剧伴奏,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江南音乐中二胡演奏的包腔、润腔等手法。


  1931年,甘涛考入上海音专学习小提琴,借鉴小提琴教学规范、系统的优点,结合二胡教学实践,总结出二胡弓法的“十要”,二胡换把、移指、音准、节奏等演奏原则。在二胡的持弓、运弓、揉弦等方面,甘涛也吸收借鉴了小提琴和民间音乐的优点。如他将小提琴的把位以及小提琴与京胡的运弓等运用于二胡演奏中。他将二胡的整弓分为五个部分(以往通常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均有不同的表现力。借鉴小提琴演奏经验的同时,甘涛不忘在传统音乐与民间音乐中汲取养分。如在持弓方面,他融合了戏曲二胡(持弓较灵活)与民间二胡的持弓(持弓方法不够灵活,但演奏声音很扎实)方法。因此,甘涛独创的运弓方式与学院派持弓方法亦有所不同。在揉弦方面,甘涛将小提琴的揉弦以及民间二胡的滚揉运用于不同的乐曲中,以更好地表达音乐内容。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涌入,让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受到极大影响。一些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融合中西、守正创新,是民族器乐音乐发展的重要途径。刘天华等人“作出了开创性的奠基工作和较为成功的尝试”,以郑觐文为代表的“大同乐会”,倡导“复兴雅乐、创改乐器、改编新曲”。而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支专业民族管弦乐队,当追溯到1935年在南京建立的“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国乐队”,甘涛便是这支国乐队建立的倡导者和主力成员。


  音乐组中河北人高子铭擅长笛、笙、箫、管子、唢呐等吹管类乐器,甘涛等人便尝试在南方丝竹乐中融合北方的吹打乐,创编了不少作品,扩大了丝竹乐队的编制,拓展了演奏作品的风格,这也为建立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支民族管弦乐队奠定了基础。


  同时,甘涛等人由于受到过西方专业音乐的教育,加上他有工科学校教育的背景,他“会同陈济略、黄锦培等人创制大胡、低胡和低音阮等乐器,填补了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中低音乐器空白”。同时,甘涛等人首次将十二平均律运用到乐器改革中来,改良弹拨乐器,增加扬琴音位,补全半音,采用六项十八品琵琶;吹管乐器中引入新创制的十一孔新笛;确定标准音A作为乐队定音。


  新中国成立后,甘涛创立了“南京乐社”,坚守文人音乐传统。1954年,他集结了南京一批著名民族器乐演奏家、昆曲艺术家和优秀民间艺人,成立“南京乐社”。甘涛被公推为首任社长。乐社一开始更多的是为甘涛、甘鑫、夏一峰、王生香、赵云青等传统音乐文人“雅集”活动之用。甘涛既是南京音乐界深孚众望之人,同时有多个社会兼职,还是高校教师。在他和乐社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南京乐社”于1957年归南京市文化局领导。随着乐社规模逐渐扩大,乐社逐渐分为三个组:民乐组、古琴组和昆曲组。1980年乐社恢复活动后,由于众望所归,年近70岁的甘涛再次担任乐社社长一职,其晚年仍为乐社的发展而奔波。


  甘涛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以及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是维系与推动“南京乐社”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乐社”同时也成为甘涛等弘扬传统音乐的媒介。如杨曦帆教授所言,甘涛作为一位杰出的社会音乐活动家,通过“南京乐社”推进了民族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使得“南京乐社”成为江南音乐乃至中国传统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甘涛带领“南京乐社”成员创作、排演民族音乐作品,收集、整理民间音乐素材,参与一系列社会音乐活动。虽然出身名门,甘涛的生活非常俭朴,而许多生活上有困难的朋友和学生,都曾接受过他的资助。在民族器乐演奏与教学方面,甘涛成绩卓著,培养了陈耀星、朱昌耀、卞留念等诸多知名二胡演奏家。


  以甘涛为代表的传统音乐人,自觉从前辈那里继承了传统的衣钵,协调“传统与现代”之优点,兼采“东方与西方”之所长,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体现了深厚的文化自信。


  (:余鑫 吴娜娜,单位分别系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淮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江南丝竹主要乐器推荐文章5:200年后不能还是四大件、八大曲,传承江南丝竹必须创新

  江南丝竹一般要具备四种乐器,笛子(箫)、二胡、琵琶、扬琴,称之为“四大件”。“乐器根据演出场合的不同可多可少,但一般四大件要齐。”市群艺馆项目负责人蒋薇介绍,根据普查资料显示,目前上海已有基层江南丝竹团队96家,且数量仍在上升,传承队伍也在不断扩大。


  上海市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基地创评工作总结大会暨优秀团队展演1月18日在三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行。上海江南丝竹乐团、三林江南丝竹乐队、松江中山万谷江南丝竹乐队、上海城隍庙道乐团、新时代小学等优秀乐团带来演出,传统名曲《欢乐歌》《玉芙蓉》、现当代名曲《春晖曲》、少儿鼓乐《欢庆》等唤起人们对江南文化的热爱。


  2014年,首批上海市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基地创建工作开始,于2017年评选出22家基地。1月18日的总结会上,向第二批24家上海市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基地(2021-2023年)进行了授牌。 “上海的江南丝竹土壤是长三角地区最肥沃的,上海江南丝竹乐团是一张优秀的文化名片。”原上海民族乐团副团长、上海市非遗专家委员会成员周成龙参与了第二批基地评定工作,他发现,上海的江南丝竹传承保护循序渐进、工作扎实,但基层也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丝竹乐团来自民间,但打造高水平的丝竹乐团,离不开街道重视和专家指导。


  被评定为第一及第二批传承基地的三林文化活动中心主任许林涛对此深有同感。基地建设之后,乐团有了专门的排练场所和排练时间;专业力量的介入,也改变、拓宽了江南丝竹的传承方式。“在基层,只有基层政府予以重视,相关机构予以支持,社会广泛关注,江南丝竹班社才能更有活力。”


  通过本次基地创评工作,各基地团队都在有意识地努力创新,积极推新人、出新作。蒋薇介绍,江南丝竹的非遗核心技艺很多通过曲目来体现,传统有所谓“八大曲”,在保护传承上需要继承传统,也要发扬非遗所蕴含的创新基因。“江南丝竹的定义是江南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我们可以按照江南丝竹创作方式来创作新曲目,也可以尝试不同配器。创新是否成功,要交给时代,但只有创新,江南丝竹才能往前走。”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张熠 图片编辑:项建英


  图片摄影:蒋迪雯

  ::钟菡


  江南丝竹主要乐器推荐搜索词:

  

  1.江南丝竹主要乐器有哪几样

  

  2.江南丝竹主要乐器图片

  

  3.江南丝竹主要乐器有哪些

  

本文标题:江南丝竹主要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