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数学之父推荐文章1:他被称“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后官至副国级,却曾差点与数学错过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加入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感谢您的支持

  文|墨卿烟


  编辑|墨卿烟


  

前言:

  在中国现代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出生于民国初年的江苏农家,年少时被同学戏称"罗呆子",却凭借惊人的天赋和毅力,一路过关斩将。


  从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杂货铺伙计,成长为蜚声国际的数学巨匠,在新中国成立之际,他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投身祖国建设,为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倾注毕生心血。


  他是谁?他究竟是如何完成这场逆袭的人生蜕变?


  

少年显露锋芒

  1910年,华罗庚出生在江苏金坛的一个普通商户家庭,父亲经营着一间不大的杂货铺,童年的他性格内向,说话含糊,学习成绩也不尽如人意,多门功课不及格。


  同学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连语文老师都因为他字迹潦草,断言他将来不会有出息。


  可数学老师王维克却在华罗庚身上看到了不一样的光芒,这位老师注意到,华罗庚解答每道数学题时都会尝试多种不同的方法,展现出独特的思维方式。


  有一次,王维克在课堂上出了一道《孙子算经》中的数学题,华罗庚仅凭直觉就准确说出答案,并能清晰地解释自己的推理过程,这件事让王维克确信了华罗庚的数学天赋。


  从此,王维克开始特别关注这个与众不同的学生,他经常邀请华罗庚去自己家中翻阅数学书籍,耐心解答他的疑问。


  在期末考试时,王维克甚至破例给华罗庚布置了特殊的论文题目,因为他认为普通的考题配不上这个天才少年的水平。


  在王维克的引领与激励下,华罗庚渐渐摒弃了贪玩习性,全身心地沉浸于数学研究之中。


  在教育领域,一个好老师的慧眼识珠何其重要,如果没有王维克老师的发现和培养,也许华罗庚的数学天赋就会被其他学科的不及格掩盖。


  这个看似"呆笨"的少年,在遇到伯乐后究竟会绽放出怎样的光芒?


  

磨难中的坚持

  正当华罗庚的数学天赋初显之际,生活的重担却压在了这个少年的肩上,初中毕业后,他考入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可即便这所学校的学费已经很低,贫困的家庭仍无力承担。


  无奈之下,华罗庚唯有辍学归乡,在父亲的杂货铺中充当店员。


  但他并未放弃对数学的追求,在繁忙的店务之余,他常常借来王维克老师的数学书籍钻研,清晨开店前,深夜打烊后,甚至是生意冷清时,他都会抓住机会埋头学习。


  就这样,他耗费了整整五年光阴,凭借一己之力自学完从高中至大学低年级的所有数学课程。


  命运似乎总喜欢考验意志坚强的人,1929年,年仅19岁的华罗庚染上了伤寒,这场大病夺去了他左腿的健全。


  此后他走路时必须先画一个圆圈,再迈出一小步,这种特殊的步态被他幽默地称作"圆与切线的运动",面对身体的残疾,他立下誓言:"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带着这份倔强,华罗庚开始将研究成果整理成文章投稿,虽然多次被退稿,但他并不气馁,因为那些被退回的文章大多证明了国外专家已经解决的问题。


  这反而坚定了他的信心,即便没有系统的指导,他也能独立思考出这些难题的答案。


  在不懈的努力下,他终于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从此开启了崭新的人生篇章。


  年轻的华罗庚用实际行动证明,命运的阻碍只会让天才更加坚韧,那当机遇之门终于向这位自学成才的数学家敞开时,他又将如何施展自己的才华?


  

学术之路开挂

  华罗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那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恰好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看到。


  当熊庆来获悉这篇高深的数学论文竟出自仅有初中学历的青年之手时,当即决定把这位数学奇才延请至清华大学。


  1931年,21岁的华罗庚来到清华大学,起初只是一名图书馆员,但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利用工作之余自学了英语、法语、德语和日语,几乎每天都在图书馆待到深夜。


  这种超乎寻常的勤奋换来了丰硕的成果,短短两年内,他就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三篇重要论文,清华大学破例提拔这位年轻人为助教,随后又破格任命他为讲师。


  1935年,美国数学家维纳访华期间,留意到华罗庚才华不凡,遂向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代举荐。


  次年,华罗庚赴剑桥大学进修,在这所世界顶尖学府里,他的数学才能得到充分施展,短短时间内就发表了15篇学术论文,其中关于高斯的研究论文更是让他声名鹊起。


  回国后,他先后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并在1939年至1941年间完成了开创性的著作《堆垒素数论》。


  这本专著很快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广泛关注,陆续被译成俄、德、英、日等多国文字,在他的引领下,中国的数学研究开始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他培养的学生中,陈景润、王元等人都成为了享誉国际的数学家,1948年,美国伊利诺依大学向这位东方数学大师抛出了橄榄枝,诚邀他出任正教授。


  一个农家子弟,仅凭初中学历和自学能力,就能在数学领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这在中国现代科学史上堪称传奇。


  但对于站在事业顶峰的华罗庚来说,更大的抉择还在前方,1949年,当祖国迎来历史性的转折时,这位数学大师又将做出怎样的选择?


  

爱国情怀

  1949年,当新中国即将诞生之际,已在美国伊利诺依大学任教的华罗庚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


  彼时的他,在国际数学界已享有崇高声誉,美国多所名校争相邀请,开出的年薪高达八千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令人难以想象的数字,但祖国的召唤让这位数学大师内心激荡。


  在得知国内百废待兴、急需人才的消息后,华罗庚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国,1950年春,他婉拒了美国高校的优厚待遇,带着全家踏上了归国之路。


  当有人问起他为何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时,他说:"我是中国人,自然应该回到祖国去,新中国百废待兴,正需要我们这些科技工去建设。"


  回国后,华罗庚全身心投入到新中国的数学事业发展中,他深知要让中国数学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


  为此,他积极推动建立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担任所长,开创性地提出"集体攻关"的科研模式,在他的带领下,中国数学界形成了团结协作、群策群力的良好学风。


  华罗庚还特别重视数学知识的普及工作,他经常深入基层,为工人、农民、中学生讲授数学知识,并编写了大量通俗易懂的数学读物。


  他常说:"数学要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这种教学理念使复杂的数学原理变得生动有趣,让更多人爱上了数学。


  1972年,华罗庚在工作期间突发脑溢血,但他仍然坚持在病榻上批改论文、指导学生,即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依然心系祖国的数学事业发展。


  受华罗庚的影响,中国数学界快速崛起,培育出众多优秀人才,他开辟的数论、典型群、多复变函数论等研究领域,皆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


  他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更是一位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爱国者。


  新中国成立初期,像华罗庚这样放弃国外优厚条件、毅然回国的科学家还有很多,他们的选择,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更为新中国的科技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结语:

  华罗庚从农家子弟到世界级数学大师,从"罗呆子"到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他用坚韧不拔的毅力、追求真理的执着和赤诚的爱国之心,书写了一部传奇人生。


  只要有追求梦想的勇气,有为理想坚持的决心,再平凡的人也能创造出非凡的人生,只要有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有服务人民的坚定信念,个人的价值追求就能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


  北京科协2024-11-12发布的《回眸丨华罗庚诞辰114周年:追溯数学巨匠的历史足迹》


  澎湃新闻2024-10-27发布的《科学巨匠后人访谈丨我的父亲华罗庚:奋斗一生,努力实践人生追求》


  中国现代数学之父推荐文章2:今天,怀念“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

  :央视新闻


  今天,数学家#华罗庚诞辰111周年#纪念日。他儿时一度数学不及格,因家贫中途退学,全靠自学成才。新中国诞生之初,正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担任终身教授的他舍弃优厚待遇,踏上归国征程。他用一生践行“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的承诺,转发致敬!


  中国现代数学之父推荐文章3:缅怀|民盟先贤 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 他被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的院士他是“人民的数学家”“中国现代数学之父”曾任民盟中央副主席他就是华罗庚37年前的今天74岁的华罗庚在日本进行学术交流时突发心肌梗塞逝世工作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怀念他!

  

  华罗庚(1910年-1985年),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中国民主同盟卓越的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第一、二、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第六届副主席,先后任民盟中央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


数学天赋在苦难中闪光1910年华罗庚出生于江苏金坛县全家人依靠父亲打理一家小杂货铺勉强为生幼时的华罗庚就爱动脑筋还常因为思考过于专心被同学们戏称为“罗呆子”在金坛中学读书时数学老师王维克发现他的数学天赋并尽心尽力予以培养初中毕业后15岁的华罗庚到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求学但由于贫困拿不出学费一年后便退学了此后,华罗庚开始顽强自学用五年的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岁那年华罗庚感染伤寒险些丧命最终落下左腿残疾20岁时,华罗庚发现了数学家苏家驹论文中一处错误并以此发表论文这篇论文轰动了数学界他也因此被破格聘为清华大学助理员初中毕业的教授在清华大学华罗庚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的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还自学了英、法、德语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三篇论文后华罗庚被破格提升为助教两年后成为讲师1936年华罗庚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首席教授哈代鼓励他申请博士学位华罗庚却说:“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两年时间华罗庚写了20篇论文提出的“华氏定理”还改进了哈代的结论哈代赞许他为“剑桥的光荣”华罗庚的每一篇论文都有资格获得一个博士学位但他一生仅有一张金坛中学的初中文凭

  
为了同胞与祖国两度回国1936年夏华罗庚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消息传到英国华罗庚再也无法安心工作他放弃了原来的计划提前整理行装回到当时多灾多难的祖国1938年华罗庚被西南联合大学聘请为教授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著《堆垒素数论》成为20世纪数学论著的经典

  
华罗庚一家在西南联大1946年,华罗庚应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去美国讲学后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终身教授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立即决定返回祖国到达香港后华罗庚发表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信中写道:“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1950年华罗庚到达北京随后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中科院数学所所长等职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之中

  

  华罗庚与青年学生在一起


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天1956年,华罗庚着手筹建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1958年,华罗庚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 华罗庚因病左腿残疾后,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

本文标题:中国现代数学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