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痛风位置图推荐文章1:脚后跟疼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莫不是痛风在背后作崇

  【文章出自于:医狮会公众号,联系客服领免费降酸茶一盒】


  每逢佳节,许多人都在忙着走亲戚和走访老朋友,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然而在走访亲戚的过程中,有许多朋友会发现,自己走着走着忽然会觉得脚后跟痛,脚后跟疼痛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走太多路,穿不合适的鞋,脚部皮肤干裂等多种原因引起。很多朋友觉得只要休息一下就好了,但是还是有些人发现脚后跟一直疼,过几天后还没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痛风发作的征兆?接下来就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吧!


  脚后跟疼痛是痛风搞的鬼?


  引起脚后跟疼痛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走太多路,脚后跟损伤等外部因素,脚后跟疼痛我们首先要知道是不是这些因素造成的,然后再去加以分析。


  通常来讲,脚后跟疼痛是正常现象,但是一旦经过休息不见好转,很多人想到的就是会不会是痛风。理论上来讲,痛风确实有可能会使脚后跟出现疼痛,但若是脚后跟经常性疼痛,那么一般就不是痛风。痛风发作往往伴随着红肿发热,严重者会产生全身性疼痛。若只是单纯的脚后跟疼痛,一般不在痛风的考虑范围之内。


  既然不是痛风,那脚后跟总疼,到底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其实造成脚后跟疼痛的原因有很多,首先脚内部出现炎症,会引起脚后跟疼的现象。脚内部出现炎症,比如说脚内部的筋膜发炎了,或者是脚部的跟腱发炎了,都会使人出现脚后跟疼痛的现象。这种疼,往往是越走越疼,等到休息了之后,疼痛感会变好,或者是早晨刚下床,脚部很疼,过一会,疼痛感会渐渐消失。


  脚后跟经常疼,还有可能是脚后跟长了骨刺造成的。关节内长骨刺,是一种很常见的情况,很多人认为长骨刺不是好事,但其实长骨刺是关节的自我修补,是件好事。长骨刺,一般不会很疼,但是如果骨刺长歪了,就会出现脚后跟疼的情况。


  这种情况在老年人中比较容易常见,若是发现脚后跟疼痛,就要考虑是否缺钙。岁数大,食欲就会变差,很多老年人吃饭比较简单随意,喝点小粥吃点小菜简简单单一餐就过去了。老年人饮食过于简单,会营养不良和缺钙。人一旦缺钙,骨质会下降,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的情况,还有可能出现脚后疼的现象。


  脚后跟总疼,会对人们的生活出行带来诸多不便,给日常生活带来不利影响。那么这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若你脚后跟疼痛发生频繁,最好先去检查一下,看看是炎症,还是什么问题。脚后跟总疼的人,在平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少走路,给脚部减负。穿鞋的时候也要注意,尽量穿平底的运动鞋。若疼得比较厉害,在刚开始的时候,可以采取用冷毛巾冷敷的方式来缓解疼痛,等到不那么疼的时候,可以用温水泡脚或者用热毛巾热敷,改善足部的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缓解疼痛。脚后跟疼的人,日常饮食也要注意,应该多吃些富含钙质的食物,比如牛奶、黄豆、菠菜、奶酪、瘦肉等,特别是老年人,更要注意荤素搭配,否则容易缺钙。


  除此之外,大家在生活当中还要形成良好的作息规律,足够的休息时间才能尽量避免各种不良情况的发生,还要避免脚后跟过于干燥,多泡脚,也可以稍微帮助缓解疼痛。


  脚后跟痛风位置图推荐文章2:痛风急性发作只会在大脚趾上?不,手脚等四肢关节都可能发作

  “刘医生,我的踝关节这两天疼得有些厉害,是不是痛风?”


  “刘医生,我前不久吃了一顿火锅,回家后出现克膝头儿疼,是不是痛风发作啊?”


  “刘医生,是不是痛风的关节痛只会在大脚趾上发作呢?”


  我经常会遇到不少痛风患者问我类似的问题,似乎在大家的理解里,痛风发作只会在大脚趾上出现。但实际上真是如此吗?膝盖、脚踝等部位出现疼痛就要排除是痛风性关节炎吗?今天,我就来为大家来解除这个痛风认识的误区。


  典型大脚趾急性痛风


无缘无故大脚趾痛,应该警惕可能是痛风

  大脚趾,在医学上被称为第一跖趾关节,为了让痛风及高尿酸血症患者理解方便,我还是援引“大脚趾”这样通俗的说法。从统计学上说,60%~70%的痛风患者首次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就是在大脚趾,请注意我说的是“首次”,而且“40%~30%的痛风患者首次痛风发作并不是在这个部位”。当然,痛风患者的大脚趾容易“倒霉”是有原因的,其中原因有三点:


(1)大脚趾关节位于肢体的末端,血液循环相对缓慢,组织相对缺氧,局部pH稍低,尿酸盐结晶更容易沉积。(2)大脚趾关节虽小,却要承受整个人体的重量,而且平时受伤的机会要高于其它关节,我们要知道尿酸盐结晶在关节损伤处相对要容易沉积些。(3)大脚趾关节的皮下脂肪很少,而且局部温度相对较低,尿酸盐不容易溶解,所以更容易形成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处。(4)大脚趾关节有丰富的末梢神经,对疼痛的敏感度要高于其他部位,出现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后会显得更为“敏感”。

  典型大脚趾急性痛风出现关节红肿、发炎和疼痛


  总而言之,大脚趾容易痛风的原因,还是在于这个关节的特殊性,包括局部承重大、运动多、血运差、氧含量低等,所以容易出现尿酸盐结晶沉积导致关节受损。在大脚趾出现急性痛风发作,是痛风患者中常有的现象,只不过有些大脚趾疼痛是“一过性”,有些则是持续性疼痛,甚至会导致行走困难。


  那么,是不是大脚趾容易出现痛风,其他关节部位就不会发生痛风呢?其实也并不是,临床发现除了大脚趾外,其它脚趾的根部、脚踝、跟腱、膝盖、手腕、手肘等四肢关节都可能发生痛风性关节炎而导致疼痛,只是下肢关节多发而已。而这些关节与大脚趾关节具有相似的特征,那就是离心脏较远、温度较低、经常运动、容易承受或负担较大的压力等。


  痛风容易发作的部位不仅仅是大脚趾


  也就是说,容易沉积尿酸结晶的这些部位,容易出现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也容易产生结节状的尿酸结晶硬块,就是痛风石。如此说来,其实痛风的关节疼痛不仅是发生在大脚趾,其他关节也会发生。而且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病程越长的患者,其他关节发生痛风的概率也会越大。


  当然,躯干部位比如髋关节、骶髂关节、胸肋关节等,因为局部有肌肉及较多的脂肪组织包围,温度相对末端小关节高,血液供应也较为丰富,血液循环较末端关节要好,因而尿酸盐不易沉积,发生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及痛风石的可能性相对较少。


  典型手部多关节痛风石


判断是否痛风发作,还需要考量其它因素

  大脚趾痛除了有明确的原因,比如外伤、长期负重、长期站立、长途步行、感染等原因导致,出现了急性痛风的红、肿、热、痛等典型症状外,其它原因引起的大脚趾痛,也不一定是痛风。我们先看一项荷兰医生纳入159例大脚趾疼痛患者,跟踪随访6年的研究:


  在这项研究中,77%的患者诊断为痛风,8%的患者为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15%的患者为一过性单关节炎。研究发现,占比达77%的痛风患者中,具有的典型临床和实验室特点包括:男性,既往有关节炎疾病、痛风病史、高血压和(或)心血管疾病,使用利尿剂、心血管相关药物或降压药物,饮用啤酒,体重指数>25kg/㎡,血尿酸>349.7μmol/L、血肌酐>105μmol/L、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1.73㎡)、C反应蛋白>1mg/L。


  实际上,判断一个关节的疼痛是不是因为痛风性关节炎或者高尿酸血症引起的,还是要多放考量。对于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来说,发病部位只是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还需要考虑相关疼痛的性质、疼痛缓解的因素、药物治疗的反应、血尿酸水平等,有时候还需要借助肌骨超声、DR等辅助手段才能够明确诊断。


  DR下足部痛风症状,大脚趾明显肿大、骨质受损、尿酸盐结晶沉积


  其实临床上痛风患者的关节疼痛还是比较典型的,其特点相比其他关节炎的特点要突出不少,大家可以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来初步判断自己是否患上了痛风:


(1)发病前兆:多数患者发病前并没有明显的前兆,部分患者出现疲乏、全身不适、关节刺痛、体温升高、头痛等症状。(2)发病诱因:暴饮暴食、饥饿、应激、情绪压抑、服用某种药物、果糖摄入过多、关节局部受累、受伤、受寒、受损等为常见诱因。(3)发病时间:多于凌晨或半夜等夜间骤然发病。(4)发病表现:关节出现疼痛,大脚趾、趾间关节、膝关节、距小腿关节等受累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呈暗红色、明显肿胀、局部发热和发亮,疼痛有渐进过程,往往发病后12~24小时内达到疼痛高峰,疼痛症状如同撕裂、刀割或咬噬状,其后程度慢慢缓解。有的患者会出现游走性关节疼痛,多个关节轮流疼痛。(5)持续时间:痛风发作有自限性,轻微发作数小时后可以缓解,一般7~14天左右发作缓解;缓解后关节症状消失,活动恢复正常,部分患者局部皮肤有色素沉积,出现瘙痒和脱屑。

  也有不典型的痛风发作临床表现,比如并未出现疼痛,而只是关节刺痛、麻木、异物感或僵硬感;也有颞下颌关节、单肩锁关节、脊柱关节出现病变等情况出现,这时候就需要相关辅助检查来确诊。


  2015年痛风分类与评分诊断标准


是否痛风关节痛,要与其他关节痛作比较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鉴别诊断不仅仅是在于发病时的临床表现,也要与假性痛风、化脓性关节炎、急性蜂窝织炎等关节炎急性区别,尤其需要作区分的,还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扭伤或骨性关节炎等导致的关节痛。


类风湿性关节炎与痛风发作的区别:类风湿性关节炎同样也会出现关节疼痛、发红和肿胀等,但是类风湿关节炎的轻度、中度或重度疼痛的决定因素是与关节僵硬有关;类风湿性关节炎常见的受影响的关节是手、脚、腕等小关节,而且常常是出现对称性的关节疼痛,这和痛风性关节炎的单关节疼痛有明显不同。

  类风湿性关节炎出现的典型双手对称性关节变形


扭伤与急性痛风发作的区别:扭伤同样会导致关节肿胀、疼痛、发红以及活动异常,这与痛风十分相似。但是,一方面扭伤的特点是有明显的外伤史,而痛风如果是外伤引起的会及时发作;另一方面扭伤的症状只在特定时间出现,并且很快就会缓解;而痛风的症状常常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病情会反复发作。

  扭伤的症状仅仅在特定时间出现


骨关节炎与痛风发作的区别:骨关节炎全身关节都可以累及,但一般都以手指、掌指、脚趾和膝、颈腰椎关节明显;骨关节炎刚开始关节活动时疼痛明显,稍微活动后疼痛减轻,但是关节负重或者活动过频繁疼痛又会加剧。而痛风则是在疼痛时无法活动,或者越活动越疼痛。

  骨关节炎会出现稍微活动后症状缓解


退行性关节炎与痛风发作的区别:退行性关节炎以老年人多见,一般临床是关节疼痛、功能障碍、关节肿大,此外还有晨僵、关节积液及畸形等,常发与颈椎、腰椎、膝关节、足跟骨和手指关节等。与痛风性关节炎不同的是,关节疼痛、麻木等症状会逐渐加重,而在手指、足趾等关节可以出现无症状的骨凸出物。

  膝关节严重退行性关节炎病变


  总而言之,痛风既不能只靠临床疼痛情况来判断,也不能只依靠症状表现来判断,一般来说,通过血尿酸、尿尿酸、炎症指标、关节液晶体分析以及关节影像学检查可以做出全面的鉴别诊断。


痛风急性发作时,如何缓解疼痛和消肿

  综上所述,痛风好发于青壮年男性,疼痛常常突然发作,多有饮酒、饮食、寒冷、运动等诱因可循,通常能自行缓解,可以单关节也可以多关节发作,常常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


  痛风急性期常用的药物治疗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首要治疗目标当然是消肿和止痛。当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时,很多患者因为关节疼痛或者活动受限的原因,无法到医院及时治疗,或者无法及时采用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那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呢?刘医生告诉您三个可做,三个不可做:


可以做到卧床休息抬高患肢:由于痛风急性发作时,关节尤其手脚部位会出现红肿现象,基本不能动。这时候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与床面呈30°角,这样可以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减轻疼痛,躺在床上休息时,可以在患肢下垫枕头,避免受累关节负重;但是要注意,夏天不要让风扇或者空调口直接对着患处吹。

  急性痛风发作时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


可以做到多喝热水:痛风急性发作时,患者可以在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每天喝温开水2500ml以上,不宜饮用浓茶、浓咖啡、酒、碳酸饮料等,这样有利于排尿酸;当然一次饮水量不要超过500ml;当痛风患者合并严重心功能不全、严重肾功能不全,尤其有严重水肿时,要严格限制饮水量。

  天气炎热时,也尽量喝温开水而不是喝冰水


可以做到少吃高嘌呤食物:急性痛风期的患者应避免摄入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大骨汤等高嘌呤食物,摄入食物总热量应该在平时食物的80%,蛋白质摄入量要适中,糖类和脂肪尤其是动物脂肪要控制,做到平衡膳食,合理搭配,防止嘌呤摄入过多或者营养过剩;可以多吃蔬菜、含糖量少的水果等食物。

  痛风急性发作时,尽量避免高嘌呤、高热量、高蛋白食物


不可以做冰敷或泡脚:痛风急性发作时,受累关节部位出现红肿等炎症反应,这时候用热水泡脚会加重病变部位充血、水肿的症状,反而会让病情加重;如果用冰敷尤其是冰块等对患者直接作用,会让皮肤破溃,从而可能导致痛风石的快速出现;同时,任何导致皮温升高、局部血流循环加快的理疗也不建议采用。

  泡脚可能导致痛风患处肿胀


不可以做按摩:痛风大多属于热痛,无论患者自己按压疼痛部位,或者做按摩等理疗,都可能对病变部位造成刺激,会加重病情,不利于康复;由于痛风是尿酸升高到一定程度后发生的疾病,即使关节好转,按摩等理疗方法也无法做到让痛风消失或者尿酸降低。

  关节疼痛处按摩可能加重病情


不可以做降尿酸治疗:痛风急性发作时,不少患者认为需要降尿酸。其实不然,这个时期并不建议立即降尿酸。如果这个时候选择初次服用降尿酸药物,就有可能导致尿酸骤然降低,让痛风病情再次加重。但是如果已经在服用降尿酸药物,也不建议加量,而是规范服用。

  使用降尿酸药物的注意事项


  脚后跟痛风位置图推荐文章3:足跟痛别冤枉骨刺,带你寻找真正的病因

  张老师的脚后跟一直有点儿疼,最近疼痛加剧了,特别是早上起来疼得特别厉害。他赶紧去医院拍片子看看是不是长骨刺了,而医生却告诉他,她的问题并不是骨刺造成的。


  足跟痛的医学名称是跟痛症,是由于跟骨周围组织损伤造成无菌性炎症引发的,主要的表现就是足跟疼痛,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和喜欢运动的青年人身上。足跟疼痛可由不同的疾病所致。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小腿后侧的组成跟腱的三头肌损伤、跟骨内侧脂肪垫损伤、跟骨外侧脂肪垫损伤、髌骨下脂肪垫损伤、踝关节扭伤后的附骨窦综合征。上述软组织损伤不仅会导致足跟痛,有人还伴有夜间小腿抽筋。同时,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足部关节的滑膜炎和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也可有此症状。其中,小腿三头肌损伤常由长时间的步行,尤其是大步伐的快速步行以及剧烈运动(打球、跑步等反复起跳)所致。


  要找到足跟痛的真正病因,首先要检查小腿三头肌在腘窝的起点处有无压痛;跟骨内侧和外侧脂肪垫有无压痛;髌骨下脂肪垫有无压痛;附骨窦有无压痛。临床上主要采用双手双侧同时查体的方法,即用双手相同的手指、用尽可能相同的力量按压相同的部位,当发现双侧疼痛或感觉不一致时,该部位就可能与疼痛相关,或是疼痛的原因之一。找到疼痛的原因,即找到了损伤的肌肉和损伤的部位,治疗才能有的放矢。


  临床上治疗足跟痛主要是对因治疗,就是治疗该肌肉远离疼痛部位的另一个端点或肌腹的损伤处。如果是跟骨内侧和外侧脂肪垫损伤、髌骨下脂肪垫、附骨窦综合征,均需要治疗损伤处。急性损伤所致足跟痛可用针刀或针灸松解。由于组织损伤后常常会发生水肿,针刀或针灸可起到减张作用。急性损伤发生时,亦可用冷敷、口服或外用药物、热敷、理疗等其他方法治疗。对慢性损伤导致的足跟痛,可首选针刀或针灸等微创手段,或冲击波疗法,而口服药物或外用药物则作为二线治疗。(衣晓峰 李华妍整理)


  文/大庆油田总医院疼痛科主任医师 姜长林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授权。


  

  脚后跟痛风位置图推荐文章4:脚痛不是痛风?脚不痛却是痛风?究竟怎么才知道自己患上了痛风?

  人们对于痛风有着自己不同的“待客之道”,最近看到的一个比较有趣的说法就是:痛风就是一款恐怖游戏,虽然可怕但终究还是游戏;游戏有规则、策略和目标;游戏的参与者就是痛风患者们,痛风患者对待痛风的态度就是痛的时候“关机”,不痛的时候“挂机”。


  当然,有些朋友并不怎么玩游戏,我就得用通俗的方法说:不少痛风患者对于痛风这种晶体性关节炎的态度就是:痛的时候“病急乱投医”,不痛的时候不管不顾,尿酸降下来就停药;但这些做法确实欠妥当。


  也有患者,却连自己所患疾病是不是痛风都不知道。虽然痛风起病是以第一跖趾关节和趾间关节疼痛剧烈难忍、肿胀和局部发红发热为主,但并非脚痛就非要确认为痛风,也并非脚不痛就不是痛风。今天我就来讲一讲,痛风容易被误诊的六种情况。


  不能只把脚痛当作是痛风,脚不痛也有可能是痛风


脚痛除了痛风,也有可能是其他炎症

  患者:“医生,我脚一直在疼,是不是痛风?”


  医生:“疼在哪儿?疼了多久?有没有用药?”


  患者:“我不知道啊!总之就是一直疼。”


  大概因为痛风常常是脚的大拇趾疼痛剧烈的原因,不少朋友就想当然地认为脚疼就是痛风。其实并非如此,常见引起足底疼痛的原因还真有不少,除了痛风,还有足底筋膜炎等。


痛风引起的脚痛:常常是因为长期尿酸高于420μmol/L,因为过量进食、过量饮酒、过量摄取嘌呤和蛋白质、持续工作、持续熬夜、人际关系出现问题、进行激烈运动、运动导致出汗又未能及时补水、穿比较紧的鞋走路等,诱发脚的大拇趾关节红、肿、热、痛,常常发病是在没有任何先兆的夜晚或凌晨关节剧痛而惊醒,在24~48小时内疼痛就会达到高峰,一般有60~70%左右的患者首发于脚的大拇趾关节。

  典型痛风发作是在第一跖趾关节炎症


足底筋膜炎引起的脚痛:常常是因为长时间走路或者跑步,导致足底肌肉长期处于持续负担较大压力的紧张状态;或者是因为短时间内下肢关节的剧烈运动等,对足底筋膜造成损伤,出现足底的筋膜和肌肉劳损,引起的无菌性炎症。一般是长时间步行或者早晨起床后,足底会出现疼痛与不适,压痛点常在足底近足跟处,有时压痛较剧烈且持续存在,常常发生的部位是靠近足跟的部位。

  足底筋膜炎疼痛部位常在足底近足跟处


跟腱炎引起的脚痛:常常是在运动过程中,由于小腿腓肠肌和跟腱长期承受反复过度牵拉导致;另外,突然增加锻炼强度或频率也常引起跟腱炎。跟腱炎一般是跟腱急慢性劳损后形成的无菌性炎症。通常跟腱炎表现是足跟部上方或内部的酸痛、疼痛、压痛,而且出现活动后加剧的情况。跟腱炎的痛感通常是在清晨或者是剧烈运动后的休息期间发作,可以发生在跟腱部位的任何一个区域。

  跟腱炎/阿基里斯腱钙化的常见原因或症状


拇指外翻引起的脚痛:是指脚拇趾底部凸出的骨头和组织出现疼痛,也称为拇囊炎或“大脚骨”,一般女性居多。拇外翻常常是拇趾向外偏斜移位超过正常生理角度的一种足部畸形,是具有遗传倾向的一种软组织失衡,同时伴有骨结构畸形的疾病;拇外翻也会和长期穿窄头高跟鞋或扁平足等足部疾病有一定的关系,除了大脚趾内侧疼痛和红肿之外,还有前足畸形等情况发生。

  拇外翻的几种发生情况


跟骨滑囊炎引起的脚痛:炎症可以由损伤引起,部分是直接暴力损伤,有些是关节屈、伸外展、外旋等动作过度,经反复长期、持续的摩擦和压迫,使滑囊劳损产生的炎症。早期在足跟后上方只可见一个小的轻度变硬有压痛的红斑,当发炎的滑囊增大时,在跟腱上就会出现一个疼痛的红色肿块,红肿热痛症状明显。根据病人所穿鞋型,有时肿胀扩展到跟腱的两侧。趾骨痛引起的脚痛:常表现为前脚掌疼痛,同时前脚掌中间位置会出现很厚的脚垫。可能与足部的不正常结构和不正常的跖趾活动有关。常见因素包括穿着不适的鞋子,如足跟太高的鞋、前足窄的鞋,反复长时间慢跑或跳舞,前足压力过大,活动幅度过大,年龄大,足底脂肪垫变薄或退化等。

  除了以上常见的脚痛外,还包括老茧造成的脚底疼痛、足底疣造成的足底痛、脚跟骨刺造成的脚跟痛、槌状趾或嵌甲造成的脚趾疼痛、骨关节炎造成的大趾关节疼痛、脂肪垫萎缩造成的足痛等,这些都需要和痛风相区分。


  脚部疼痛部位不同,炎症不同,疾病也不同


痛风除了脚痛,还可能其它部位疼痛

  患者:“我脚不痛,可是我的膝盖痛,是不是痛风呢?”


  医生:“您平常尿酸高吗?”


  患者:“尿酸一直高,但我就是不敢确定是不是痛风,膝盖红肿、疼痛难忍。”


  从前面我们可以看到,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虽然大多发生在下肢关节,其中又以第一跖趾关节最为常见,全身其他各个关节均可受累。但是,脚痛并不一定就是痛风;痛风也不一定就只会发生在脚部。


  这是因为,持续高尿酸值的状态后,虽然尿酸结晶可能沉淀在身体的每一个关节,但是容易沉积尿酸的关节不只是在脚部。只是痛风容易在脚的拇指关节发作而已,原因在于:脚趾处于肢体末端,血液循环相对较差,而且脚部温度相对较低;另外我们每天都要走路运动,容易导致脚部负担较大的压力,包括支撑体重、保持身体平衡等作用;此外脚部容易沉积尿酸盐结晶,而且体液酸碱值容易偏低,乳酸等代谢产物容易堆积。


  晶体促发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炎症机制


  虽然如此,但是痛风的发作也不只是会发生在脚上,只是以第一跖趾关节关节常见而已。


初次发作痛风常常出现在下肢关节:初次痛风急性发作,脚的大拇趾疼痛、红肿、发热是相对较为常见的单关节炎症,但其实膝关节、距小腿关节也是常见的受累关节;在反复发作过程中,小腿关节、膝关节和第一跖趾关节是三个常见受累关节;根据发作的频率,其他容易受累的关节依次是足、踝、足跟、膝、腕和肘关节。

  痛风容易发作的部位


罕见的关节受累情况:虽然痛风常见于下肢关节,或是全身所有关节都可能受累,但是常常受累的关节还是四肢关节。女性痛风患者首发症状可以表现为超过2个以上的关节受累,多位于手关节,所以容易和类风湿关节炎相混淆;也有痛风偶尔会累及颞下颌关节,病变通常局限在关节部位并引起疼痛和张口困难;痛风还可以累及喉部,典型的症状表现是声嘶、吞咽痛、喘鸣或喉部肿块,有痛风病史的患者尤其要注意;痛风还可以累及肩锁关节甚至脊柱关节,如果脊柱关节出现剧烈疼痛和神经压迫症状,也需要注意。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常常累及多关节: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典型临床表现是痛风石,一般会反复发作及受累关节逐渐增多,严重者可以累及肩、髋、脊柱、骶髂、胸锁、下颌等关节及肋软骨,患者可以出现肩背痛、胸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表现,少数可以发生腕管综合征。

  典型的第一跖趾关节红肿和疼痛


痛风也不一定会痛,确诊痛风需要检查

  患者:“我脚就是一直有不适感,感觉走路就痛,是不是痛风呢?”


  医生:“您做过相关检查没有?”


  患者:“还需要做检查吗?痛风不是比较好判断吗?”


  其实有些痛风患者,在早期急性痛风发作时,疼痛的症状也是不够典型,比如说仅仅表现为关节刺痛或关节麻木、异物感、僵硬感等关节不适的感觉。因为这些不够典型的症状,也没有当作一回事,直到发展到关节畸形或出现典型的痛风影像学改变时才得以明确诊断。


  实际上,站在医生的角度来说:如果出现了关节不适感或者身体关节出现疼痛,建议还是及早到医院做检查;即使不是痛风,对于风湿免疫性疾病、关节炎或骨科疾病来说,早发现、早诊断吃、早治疗才能达到较好的预后。


  部分不同关节的疼痛情况


  而如果怀疑自己是痛风,即使是典型症状,也需要在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以此进行确诊。主要的鉴别诊断与检查内容包括:


常见临床症状诊断:如果符合下述标准的5条或以上即诊断为痛风:①急性关节炎发作>1次;②炎症反应在24小时内到达高峰,14天以内症状缓解;③单关节炎发作;④肉眼可见炎症发作关节发红;⑤第一跖趾关节疼痛或肿胀;⑥单侧第一纸质关节受累;⑦单侧跗骨关节受累;⑧可疑痛风石;⑨高尿酸血症;⑩不对称关节内肿胀。血尿酸检查:血尿酸水平升高是痛风患者主要的临床生化特点,但是不能作为判断是否痛风的唯一标准。尤其是急性期痛风患者,临床有不少会出现血尿酸水平处于420μmol/L以下的情况;血尿酸水平与痛风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并不一定完全平行。所以理想情况下,需要在患者未接受降尿酸治疗和症状发作2~4周后再进行进一步测定。血常规检查:关节炎发作期间可以有外周血白细胞增多、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增高;急性尿酸性肾病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时,可以出现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

  痛风常见的实验室检测告


关节滑液检查: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滑液增多,抽取滑液可见外观多为白色不透明的液体,在偏振光显微镜下可于白细胞内见到双折光的针状尿酸盐晶体。肌骨超声检查:肌骨超声检查可以识别关节滑膜炎及积液、肌腱炎和腱鞘炎、滑囊炎、皮肤及皮下组织改变等,可以显示软组织、软骨、关节及痛风沉积物。DR检测:可以发现手或足至少有一处骨侵蚀,一般在疼痛或受累关节周围软组织偏侧性或弥漫性局限性膨大,有时可以见到密度增高、皮肤或皮下脂肪明显有分界及肌间脂肪线模糊、皮下和肌间脂肪密度增高,软组织肿胀多为唯一的X线表现,而且早期为可逆性。

  痛风急性发作期的X线表现


  通常来说,通过这些相关的检查,不仅能区分其他脚痛与痛风,而且能区分类风湿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蜂窝组织炎、假性痛风等。


  根据我的临床经验,为防止漏诊,一般来说还有几点需要注意:


  ⑴符合痛风的典型症状,但不能以血尿酸正常轻易排除痛风的诊断;⑵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或扶他林软膏、激素药物可以让痛风缓解,但也可以让其它关节炎缓解,也不能作为痛风的诊断标准;⑶反复发作的肾结石有时候也是痛风的首发症状,在血尿酸检查时有条件情况下可以做尿尿酸检查,以进行确诊;⑷单一的关节X线下缺损性改变,也可能在其他关节炎上发生,也需要防止痛风漏诊。


  脚后跟痛风位置图推荐文章5:辟谣I痛风会发作在足跟,但有人说足跟痛就是痛风导致的,真的?痛风可以发生在我们身体的多个部位!

  发生在足跟部的痛风患者也是不少的,下面这个双能ct显示的就是在跟腱与跟骨连接部位内的痛风石,如果在这个部位发生急性痛风发作,患者就会有明显的足跟部位的红肿热痛。


  但是大家要明白,痛风可以发生在足跟的部位,但是不是出现了足跟的疼痛就一定是痛风,即使检查尿酸偏高!


如何理解这句话呢?我们来好好唠一唠。

  其实谢医生写了很多关于足跟疼痛的科普,在文章下方的留言当中,也有很多人也都有这样的认识,那就是跟痛就是因为有痛风了,甚至有一些认为足跟痛是由于尿酸高导致的,这个想法太唯一了,也太唯心了!


  能够导致一个部位出现症状的疾病是很多的,我们不能唯一论,认为只要足跟痛就一定是痛风导致的,足跟附近的结构非常复杂,能够导致足跟疼痛的常见疾病,有跟腱末端病、足底筋膜炎、脂肪垫炎症、足跟部位的骨关节炎、足跟周边神经的卡压等很多疾病。痛风的急性发作在导致足跟疼痛的原因当中,仅占一小部分,发作几率并不高。


  另外为什么说有些人是唯心呢?因为某些人确实因为痛风在足跟部发作,导致了症状,所以就错误的认为所有人的足跟痛都是痛风导致的,这个“何不食肉糜”是一样的认识了!


  还有些朋友认为尿酸高就会导致足跟痛,这也是不靠谱的。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虽然高尿酸血症是诱发痛风发作的病理基础,但是不代表尿酸高了就一定会发展为痛风,大部分的人群尿酸高是不会有症状的!尿高酸诱发痛风发作一般情况下要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有尿酸盐结晶的形成,尿酸在血液内的浓度太高了,就会出现过饱和,有可能形成结晶,这个几率是多高呢?有数据显示,如果尿酸超过540,会有5%的几率形成尿酸盐结晶,持续五年,这个几率会高达20%,但不是100%,这一点请大家要明确。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身边有这样的人,每次体检尿酸都六七百,但没有痛风。对于这样的人群,大家也没有必要拿来举例,因为长时间的高尿酸会导致肾结石、高血压、糖尿病,会加重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没有任何好羡慕的,而且加上时间的累积,患痛风的几率一样会越来越高!


  另外,前面提到的5%和20%几率,看起来不是很大的数字,但是放到大量的高尿酸血症人群当中去,大家就会知道它的可怕了,我们国家有一亿两千万高尿酸血症人群,按照最低5%算,也是很可怕的数值了吧!


痛风在足跟部位的急性发作和其他原因导致的足跟痛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痛风诱发的症状和其它慢性疾病导致的问题,鉴别起来还是挺简单的,其中一个主要的点就是痛风诱发的疼痛程度,真的是钻心的剧痛,而且在痛风发作的时候,发作部位会有明显的肿胀,而且皮温会升高,有些患者会在疼痛发作的部位有烧灼感。


  而其它慢性疾病诱发的疼痛,往往疼痛程度是属于那种令人特别困扰的级别,虽然早上下地的时候可能会有比较剧烈的疼痛,但是行走一段时间以后就会有明显的缓解症状,甚至会消失,疼痛程度会弱很多。在临床上有很多有慢性疾病导致足跟痛的人群可以忍着疼痛逛街、工作,但是很少有痛风急性发作的人群,仍然会坚持行走逛街的。


  另外痛风发作的时候与特殊的活动关系不大,动与不动都会有剧烈的疼痛,慢性的疾病导致的足跟疼痛患者往往与活动相关,比如休息的时候并不疼,走一段时间之后才开始出现疼痛,有一些在早上下地是疼,但是走一段时间之后症状消失。


  如果想要进一步明确的话,由痛风诱发的急性发作疼痛患者,化验血尿酸大部分都是超标的,而慢性疾病诱发足跟痛的患者,尿酸往往是正常的。


  其实上面这句话也不是绝对的,因为有不少的痛风患者在发作的时候,血尿酸并不高。也有很多慢性疾病诱发足跟痛的患者尿酸,因为平时的饮食习惯或者是其它因素导致尿酸是超标的。


  这就需要医生进行科学的判断,结合患者的症状到底是否为急性发作,疼痛与运动是否相关,疼痛与活动是否相关,疼痛的程度有多高,疼痛以外是否伴随其他的一些症状,比如特别严重的皮肤发红、肿胀等。


  绝对不能化验一个血尿酸,如果略高,再有一定程度的足跟疼痛,就判定是痛风了,这样太武断了,而且也太轻率了,对一个患者的病情判断和诊断一定要慎重,不能太随意。因为只有正确诊断才能给予正确治疗。


确定是痛风发作诱发的足跟痛,该咋办?

  对于急性期的痛风发作治疗办法几乎都是差不多的,尤其是发生在肢体远端这些部位的痛风,因为在急性的炎性期会有明显的红肿热痛,在发作的时候会迅速的出现组织的肿胀,会发生比较剧烈的炎性反应,那么此时我们要控制住它:


  第一呢,就是要适当的进行冰敷。在患处进行适当的冰敷,可以减轻渗出,减轻肿胀,同时可以收缩血管,减少炎性反应,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冰敷时一定要采用冰水混合物,每次冰敷的时间15~20分钟左右,一定不要长时间的冰敷。


  第二,镇痛。一个人对于疼痛的耐受程度不一样,对于疼痛的部位,可以采取外用镇痛药的办法帮助控制疼痛,如果不能缓解,可以口服镇痛药。可以小剂量的口服秋水仙碱,不要大剂量的口服,毕竟这个药副作用相对来讲比较大。


  第三,积极的控制饮食,多喝水。在痛风的急性期呢,一定要严格的控制自己的饮食,尽量要摄入一些低嘌呤含量的食材,而且一定要多喝水,通过促进尿液形成来促进尿酸的排泄。


  如果经过以上治疗,疼痛仍然不能减轻,甚至有日渐加重的趋势,建议要咨询专业的医生是否需要口服激素或者是进行局部封闭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


总结

  痛风是可以发作在我们肢体大多数部位的,痛风发作有它的特点,比如疼痛比较剧烈,而且会伴有明显的局部肿胀、发热。相对来讲,与一些慢性疾病导致的足跟疼痛,其实是可以鉴别的。


  如果您还有其他的疑惑,可以在下方留言,大家共同探讨。


我是坚持用简单语言解释复杂疾病知识的谢新辉,码字不易,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帮忙点个关注或点个赞吧,谢谢了!

  #生命召集令超能团##健康科普排位赛##【闪光时刻】主题征文第二期#@头条圈子@生命召集令@今日头条青云计划@头条健康@头条辟谣


  脚后跟痛风位置图推荐搜索词:

  

  1.脚后跟痛风位置图片

  

  2.脚后跟痛风位置图维生素b族对人体有哪些帮助

  

  3.痛风一般三处痛

  

本文标题:脚后跟痛风位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