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推荐文章1:解放军修改三大条令,反复强调4个字,美媒发现事情很不对劲
#春日生活打卡季#
文/小刀
据中国军网消息,前几日,军方发布了新修订的“三大条令”,即《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统称共同条令。
(解放军战士)
我们发现新修订的共同条令,与之前的旧共同条令相比,反复强调了“备战”、“打仗”这4个字,特别是“战时”这两个字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大概出现了49次。
(反复强调“备战”、“打仗”)
这是非常特殊的一个信号,所释放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大了,美媒也关注到了这一点,发现事情很不对劲。
美国知名期刊《外交家》杂志(The Diplomat)也注意到了我军新修共同条令的事情,该杂志在其官网上撰文称,中国修改军队条令,重点加强“自觉纪律”,
作为军队的行为准则,修订后的条令有望进一步强调战斗力,是解放军的重中之重。
(美国杂志《外交家》文章截图)
香港《南华早》表示,解放军条令进行了一系列修订,更加强调战备和海外任务的重要性,与解放军在2035年完全实现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世界一流军队遥相呼应。港媒还称,在中美、南海地缘政治局势加剧的背景下,这一变化是中国完善和加强其法律框架和法规的努力之一。
(到2050年,解放军将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美国精英层普遍认为,近十多年以来,中国进行了一场令全球瞩目的军事建设,解放军一改过去“较为落后”的面貌,成为了一支与美军相媲美的强大军队,甚至在某些方面反超了美军。美国国防专家多轮兵棋推演发现,如果中美爆发战争,在中国沿海地区,特别是台海,美军无法与解放军匹敌。
但是,就在解放军修改共同条令的前几天,美国有限新闻网(CNN)发布了一个消息,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推出了其最新涉华告,告称,中国尚未做好“战争准备”,中国推行现代化强军建设,主要是为了维护自身安全,而不是去海外与对手作战。
(兰德公司:中美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很小)
该告在美国引起了很大争议,但告的——中国问题专家蒂西莫-希思坚持认为,中国与美国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很小。希思在其文章中提出了一个非常“奇怪”的观点——因为我军实行双长官制,成为“分散的指挥系统……降低了指挥官灵活快速地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美国专家希思补充说,与其关注中国军事“威胁”,不如多关注一下中国在其他方面给美国带来的“威胁”。
显而易见,美国智库对中国的研究还是不够“深入”,也不“了解”中国人的行事方式。借用国防部发言人的话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解放军究竟有没有做好“准备”,美国人说了不算。
(解放军战机)
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是新时代赋予的强军总动员令,历史已经证明,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得不到保障。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我们必须打起100%的精神时刻准备着。我们也深信,强大的人民军队一定会继续发扬光荣传统,挫败一切来犯之敌。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推荐文章2:狙击手最喜欢的目标是指挥官?别再被骗了,这才是狙击手最喜欢的
【军武次位面】:概略北方
上厕所也不能丢失目标
如果让喜欢“吃鸡”的网友投票选择最讨厌的敌人,恐怕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狙击手,这个战场幽灵往往经常神出鬼没,稍不留神就会被它的冷枪狙杀。
▲好不容易弄了把好枪
没走两步被爆头,真是日了狗!
的确,狙击手全身伪装,满脸油彩,神秘兮兮又悄无声息,手持装着高倍瞄准镜的步枪远距离一枪毙敌,因此军迷这个角色一直非常关注。但由于这个角色过于神秘,也产生了一系列以讹传讹的传言,比如“战场上狙击手第一枪就要消灭敌方指挥官”之类的,那么这个传言靠谱吗?狙击手要优先消灭什么目标呢?
狙击手一般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狙击手一般独来独往,在隐蔽的情况下超远距离狙杀有战略价值的目标;而广义的狙击手一般指的是“精确射手”,是从步兵中挑选出来的射击训练水平较高的枪手,主要远距离打击普通步兵无法命中的敌人。
▲拿狙击枪的不一定是狙击手
也许是萝莉...
在很多人对狙击手的印象中,狙击手开枪的首要目标就是指挥官,道理很简单,擒贼先擒王嘛。对于专业狙击手来说,高级指挥官确实是个不错的目标,是一个战场的首脑,狙杀掉指挥官确实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战场的形势。
▲拿望远镜的一般都是军官
但指挥官也是有大小之分的,如果见到指挥官不分高低都开枪杀掉,对一个专业狙击手来说其实是得不偿失的,不但暴露了自己,还使自己无法再完成原有的潜入和侦察任务。
▲长时间潜伏,只为致命一击
另外,在战斗开始前,指挥官都会明确指挥顺位,根据我军条令,如果某个团单独执行作战任务,那么团长阵亡或昏迷后,接替指挥权的依次是政委、副团长、参谋长、政治处主任、各营长。
▲抗战中的“连长死了排长上”
其实也是一种指挥顺位的明确
可见,无论什么情况下,狙杀一名指挥官,确实可能会造成敌方短时间混乱,但很快就会有人员接替指挥位置,按照作战决心继续指挥作战,除非狙杀了巴顿那样的灵魂人物和一代名将,否则对敌方影响非常有限,更谈不上扭转战场局势。
比如中国各个集团军都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的“朱日和之虎”蓝军司令满广志,就曾在央视《相聚中国节》中自曝过被“击毙”,而后又反杀红军的经历。
▲朱日和绝凶虎--满广志
在“朱日和-2016”演习中,红军的侦察/狙击小组发现了一辆“四根天线”的指挥车,觉得肯定是个大鱼,但一个小组又对付不了两辆装甲猛士,于是召唤了炮火覆盖,车内三个“士官”身上冒烟就下来了,很失望的狙击小组不知道,其中一个“士官”就是满广志。
▲满广志你不能戴个士官军衔来骗人啊
这是红军距离胜利最近的一次,可惜的是,战前蓝军对整个战斗会出现的极端情况,如主帅被斩杀、指挥网络被侵扰等情况,都有了相应的规划和预案。满广志“阵亡”后,参谋长很快接替了指挥进行反击,最后红军还是输了。
▲不服气想拼命?你已经“阵亡”了!躺下!
红军唯一的一次惨胜“朱日和”,也体现了指挥顺位的价值。在面对蓝军狂轰滥炸和强电磁干扰,红军重回抗战时代,电台全部放弃,靠传令兵传递命令,部队分散进军,稀释蓝军空袭成果,在旅长、政委、副旅长、参谋长先后阵亡后,依靠政治部主任指挥作战,集结2个营的残余力量决死突击,终于端掉了蓝军指挥部,取得了惨胜。
▲我很欣慰
可见,对于专业狙击手来说,指挥官并非什么最佳目标,就算干掉了也影响不了大局。最起码,在指挥官之前,还有个更加需要消灭的目标:敌方狙击手。
俗话说同行相克,的确,只有狙击手才能有效地打击狙击手,他们非常清楚了解同行的行动习惯和心理,善于观察和搜索一切适合狙击手隐蔽的角落,然后狙击或呼叫炮火歼灭之。
▲狙击手的最大敌人永远是狙击手
除此之外,通信兵也是狙击手必须干掉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讯兵已经不再是一战二战时期的传令兵了,现代战争中,通讯兵可以通过通讯设备保障各部队之间的联络畅通,是部队的耳朵和眼睛,一切战术情和火力打击信息都要通过通讯兵来发送和接收,打掉了通讯兵,就算指挥官是巴顿,也没法有效指挥了。
▲《红海行动》中通讯兵牺牲给小队造成了巨大麻烦
此外,对于支援步兵连行动的精确射手来说,首先打击的,就变成了敌机枪手和炮兵观察员。先打机枪手非常好理解,机枪压制火力强,是己方战术行动的最大障碍,因此是首选目标。
▲干掉敌人的机枪手可以有效减弱敌人火力
很多人忽视的炮兵观察员其实也非常重要,由于现代火炮阵地往往采取间瞄射击,在阵地周围往往会埋伏着一个炮兵观察员给炮兵提供炮击坐标和校正参数,如果你不想让己方部队在冲锋时被炮火覆盖的话,一定要找到敌方炮兵观察员!干掉他!
▲观察手就是炮兵的眼睛
可见,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场上没有教条主义,指挥官虽然是作战行动中的重要角色,但战场上还有其他很有价值的目标,先打谁后打谁,要根据战场形势具体判断,最终以获得战果最大化为主要目的,如果死板规定先打谁,是打不了胜仗的。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推荐文章3:兵无常势 水无常形
听《孙子兵法》3
经常听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之说法,却没有太深的印象。
现听了马俊教授的《孙子兵法》,对这句话有了不一样的解读。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本质在于变。
水是因时因地而变;同样,用兵作战也是根据战场上的各种各样的变化来决定己方军队的的战略战术,不能拘泥于一格,否则就成了纸上谈兵。
按南怀瑾老先生讲,中华文明均源自于“易”,《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纲。
那么《易经》为什么叫“易”呢?
因为“易”字本身就是变的意思。会意字,上日下月,交替更迭,就是易,就是天道。
就是说,宇宙万物都在变化中的,变才是宇宙永恒不变的主题。
任何一个人、一件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我们所有的学说、科学都建立在变化的基础之上。
《论持久战》就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最佳解读。
在抗日战争初期,由于敌我的力量悬殊,很多将领都对抗战失去了信心。
当时在舆论界形成两大派系,一类是速战派,另一类是投降派。
速战派主张与日军在正面战场硬拼,死活在此一举;而投降派认为我国根本不存在胜利的机会,只有投降才能保存一点根基。
毛泽东主席依据敌我双方各方面现状的分析,指出我方虽弱,但有广大人民的支持。而且我国有广大的土地可以纵深迂回,因此写出了《论持久战》名篇。
并制定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略,在敌后方开展游击战争。
持久战,表面上看是与孙子兵法中“兵贵速不贵久”相违背的,但其实不然。
因为战争是日本人发动的,所以对于日本人来说,应做到“兵贵速不贵久”。
尤其像日本这样资源缺乏的国家,更应该快速结束战争。
但角色互换,对我们来说就必须反其道而行之,那就必须是持久战、游击战了。
而正是采取了持久战、游击战的战术,以时间换空间,我们才能够以弱胜强,实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就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也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操作说明书。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推荐文章4:三国志战略版:Daniel_兵无常势分析
一、战法介绍
战法定位:
依赖普攻的,谋士向稳定输出、治疗战法。
同类效果:
这个就没有完全的同类效果了。硬要说的话,被动的输出皆在此列,什么士别三日、用武通神,都是这个战法的互备战法。
深度解析:
表面上看兵无常势是依赖普攻的,同时伤害率还低,似乎不行。但是实际上,这个战法比想象中要好用得多。
为什么呢?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谋士有一个兵书,叫奇正相生,还经过之前一次加强,这玩意现在我感觉有25%左右的几率连击,对于兵无常势还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游戏中的缴械,基本上都由“盛气凌敌”来提供了,另一个就是关羽的自带比较热门,其他的缴械效果比较热门,用得多的基本没有(钟会都算是冷门的,也只有独具慧眼的朋友才知道钟会好用)。这就导致绝大多数队伍,在2回合之后都比较缺乏缴械能力,无非就是通过震慑来达成类似效果罢了,不像计穷类的战法特别多,还有个诸葛亮在虎视眈眈。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兵无常势是个被动战法,也就是极其稳定。同时有输出、有治疗,面面俱到,十分适合单核武将同时做补充输出、保住兵力的作用。
二、数值分析
兵无常势这个战法,虽然兼顾输出、治疗,但是大家往往都会认为他的输出跟治疗很低。所以,咱们不妨用数值计算一下。
一般来说3次普攻就有240%伤害率以及180%的治疗,咱们简单一点,以转化率来替代,(治疗本身与敌方伤害率也是互相抵消的),合在一起有420%的转化效率,受智力加成。为了方便看,我就不再啰嗦智力加成了。下面对比一下,用武通神、士别三日。
正常8回合下,普攻8次,只需其中有1回合触发奇正相生,便能达到9次普攻,也就是触发兵无常势3次,这个条件还是比较容易达成的,虽然我没有算缴械跟控制的情况,但是我也没有按奇正相生的几率来算触发连击的次数。这个姑且当作是一个正常状态的输出,约1260%转化率。
用武通神:计算略过,960%伤害率。2/4/6/8回合打出伤害。
士别三日:提高68智力,然后540%伤害率,第4回合打出伤害。
兵无常势:1260%转化率,720%伤害率、540%治疗率。约3/5/7回合附近打出伤害。
总结:我们往常的印象中,用武通神、士别三日都是十分强大的战法。而现在这么一看,兵无常势在伤害、治疗总和的数值方面甚至还要超越他俩(但是兵无依赖普攻,除了虚弱、伪,还怕缴械、震慑,会使得战法向下限降低)。这仨战法的共同点,就是都很稳定,缺点就是需要回合来慢慢造成伤害。另外,兵无常势即使被缴械、震慑了,兵无也会继续累计普攻,也就是总能打出伤害、治疗来,1次都打不出来的情况,那点子也太背了(被控成这种情况,你带啥也没法赢哈哈),一般来说能打出2次兵无常势,就能获得跟用武、士别,比较相近的效果。
三、使用方法
兵法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一个兵法为名的战法,按理是很受欢迎的。但是这个战法在刚开始的时候,其实是经历了一段冷门时期的,一般除非是实在没有战法了,才会有人去用。似乎直到后来的肉弓开始冒出来,大家才真正开始正视这个战法。
比较常见的,就是太史慈兵无了,这个里边还有个发展的历史。太史慈本来不带兵无的,后来因为克敌制胜、当锋摧决这种功能型战法太需要连击了,太史慈也就发展出了法刀形态(我个人比较喜欢物尽其用,玩优势发挥到极致路子,不喜欢物理将的身材去走法系。但是玩儿嘛,存在即是有理。不过有一说一,这种法刀面对法队是很难取胜的,因为智力不够输出),也就顺理成章的拥有了兵无常势来做输出补充,以及自我治疗。
法刀出现之后,似乎万物都可法刀,吕布都有走法刀的,仗着有3.04武力成长的蛮勇非勇(我也试过,有趣倒是十分有趣)。其中孙权就是另一个典型法刀代表(一般来说这种身材比较均衡的武将,才有这种法刀的可能性)。后来新出的沮授,按理也是可以走法刀的,不过很少见到有人这么带,似乎不强(沮授本身是辅助他人的,而兵无又恰好比较适合主将,所以有的情况玩不到一起)。法刀的共同点,就是有很强的辅助效果,都是为了突出战法的功能性,而又恰好碰到战法是谋略伤害,为了不完全牺牲输出才走的法刀。
抛开这两个不谈,后面发展出了诸葛亮、陆逊带兵无的,也很常见。这个路线,就是大家正视这个战法的开端。用它来跟用武通神、士别三日一起组合、互换,或是抛掉那些主动战法,使得队伍变得异常稳定、健壮,来获取战斗优势,就是这个路线的用处所在。携带者的共同点,一般都是主将,因为需要生存能力,另一个就是高智力,放大战法效果,同时稳定自己的输出。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推荐文章5:兵无常势,却有常法
“天下之事,莫神于兵;天下之能,莫巧于战。”“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每当读起这些名言警句时,总让人对战争的认知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军事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较之其他社会现象往往最难捉摸,也最具不确定性。在活力对抗的舞台上,敌对双方都会绞尽脑汁,挖空心思,你想置我于死地,我想陷你于绝境;你要因我而定策,我要因你而施计。正所谓,敌动我动、一动全动,敌变我变、一变全变。在这种情况之下,肯定难有“常势”“常形”可言。若是战争不那么神秘,岂不人人都可以打胜仗?
然而,兵无常势,却有常法。三国时期的曹操就讲,“兵法之传有常,而用之也有变。常者,法也;变者,势也。”战争就如同一头怪兽,看起来气势汹汹、煞是吓人,可一旦摸透了它的秉性脾气、掌握了它的行为规则,就不愁不听你的调遣。一些人之所以在“兵无常势”面前手足无措,就在于对战争特征没有深入研究,对战争“常法”缺乏深刻的认知。
古人云:“废阵者败,执阵者愚。”阵者,排兵布阵之法也。从人类战争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排兵布阵艺术,是知识和智慧的载体,传递的是关于战争最为本质、最为重要的信息。战争场景尽管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但总有一些基本的作战元素和规则恒久不变,一旦较好地掌握,将受益匪浅,于时代发展不会过时,于战术创新不会失效。正所谓“最基本的才是最管用的”。很难想象,一个对战法研究一概拒绝甚或一窍不通的人,怎能带领部队练好兵、率领部队打胜仗?
尤其是在现代化战争中,由于作战空间多维化、作战行动多样化、作战节奏快速化、攻防行动一体化,用兵更加无常,只有摸清信息化战争的基本规律、战斗力生成的基本原理,才能真正认清战争的真面目,不为敌人所迷惑,做到用兵如神。因此,要制伏战争这头怪兽,就要加强战争的研究,摸透它的特点和规律。
战不过攻守,术不过奇正。出奇谋、用奇兵,历来是兵家追求制胜的至高境界。然而,许多人在探讨这一问题时,仅局限于以奇说奇、就奇论奇,殊不知用奇与用正是紧密相联的,不能用正,焉能用奇!古今中外那些出奇制胜的战例,很多就是在常法、常理、常规基础上因地制宜、灵活变通取得的。知常才能反常,反常先要知常。只有把常规的战略战术研究透,才可能根据实际情况,创造出奇特的用兵方法。指挥员对“正”的认识愈深,对“奇”的运用才会愈巧。因此,我们要加强战史战例研究,特别是能反映现代战争特点的著名战例,掌握基本的用兵常法,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战法创新。
“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这是汉代抗击匈奴名将霍去病的一句名言。当时,汉武帝要他学习孙吴兵书,而他主张应根据战场情况运筹谋略和战法,没有必要去学习前人的兵法。这话当然有一定道理,但并意味着他不注重理论经验的积累。其实,在霍去病独立率军作战之前,曾跟随另一大将军卫青多次出征,从卫青身上学到了不少兵法战策,从实战中掌握了一定的作战经验。如果没有此等经历,仅凭“一张白纸”,无论如何也成就不了他的巨大功绩。这也启示我们,有效战法只有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只有在练兵备战中不断深化升华,才能显示出应有的光彩和威力。
“常法”教给我们的不是教条,而是启迪智慧的思维方式。学“常法”是为了激“变法”,战场上机智灵活、多打胜仗,才是“常法”的本真之处。
(单位:71352部队)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推荐搜索词:
1.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2.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意思
3.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类比推理
本文标题: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