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多少个省份
我国有多少个省份推荐文章1:“稳”、“进”、“新”!全国31省份经济“三季”出炉
日前,全国31省份经济“三季”均已出炉。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各地全力以赴拼经济、谋发展,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总体呈现出以“稳”应变、以“进”促稳、以“新”提质的特点。
经济大省“挑大梁”
从经济总量看,经济大省继续“挑大梁”。前三季度,6个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占全国近45%。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939.18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0.5%。江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7744.3亿元,与广东的差距从去年同期的2981.63亿元缩小至2194.88亿元。山东、浙江分别为71981亿元、62618亿元。河南、四川两省位于“4万亿”档,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47881.96亿元和45441.82亿元。
数据显示,6个经济大省中,除广东(3.4%)外,其余省份经济增速都快于全国水平。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广东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新”意在多个领域得到体现。前三季度,广东省外贸进出口6.75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占全国外贸的20.9%,规模和比重继续稳居全国第一;新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经济的25.5%,同比增长7%。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魏琪嘉表示,经济大省同时也是工业大省,具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和发展条件,用足用好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对全国经济稳健运行特别是四季度经济企稳向好具有重要的牵引作用。
记者梳理发现,10个省份前三季度增速较上半年有所加快,分别是西藏、甘肃、新疆、安徽、河南、江西、陕西、海南、青海、黑龙江。河北、湖南、广西3个省份增速与上半年持平。此外,东北全面振兴的潜力正在显现,辽宁省经济增速连续7个季度赶上或超过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连续18个月高于全国。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周毅仁认为,今年以来,各地区发展各有亮点,东部地区稳住基本盘,中部地区波动中回暖,西部地区增势强劲,东北地区加快转型。特别是西部地区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赋能带动下,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展现出可喜增势。前三季度,西部12个省份中有10个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庆、贵州、广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增速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以上。
政策效应加速释放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此前介绍,“两新”政策中支持地方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的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已全部直接安排到地方;支持设备更新的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已分2批全部安排到项目。“两新”“两重”等政策加快落地,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加速释放消费潜力。前三季度,北京市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连续4个月增长。辽宁省9月份汽车类零售额增长7.0%,在连续3个月下降后实现转正。前三季度,江西省限额以上新能源汽车、可穿戴智能设备和高能效比家电消费分别增长43.1%、49.3%和18.1%,居民对绿色、新型、智能商品等升级消费的需求增长提速。
有力拉动投资增长。前三季度,受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带动,江苏省固定资产投资中单纯购置设备投资增长42.7%,比上半年加快38.9个百分点。福建省设备工器具购置(不含房地产)投资增长22.4%。其中,基础设施和工业领域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分别增长46.8%和21.4%。
当前,各地正在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产业支撑作用更加明显,向“新”向“绿”步伐加快。
江苏省统计局工业统计处处长汪雪敏介绍,在“两新”政策加力显效、新动能加快成长、小微企业加快发展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江苏省工业经济增长动能转换有序推进。前三季度,江苏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为60.5%,贡献率较上半年提升4.3个百分点。安徽省统计局副局长陶宗华表示,安徽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工业技改投资增速连续17个月超过20%,前三季度达25.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0.8%。
在四川,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中的动力电池、钒钛产业分别增长41.7%和18.4%;装备制造、先进材料产业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稳定在四成以上。在河南,充电桩、锂电子电池、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83.4%、51.4%、28.9%。
奋力跑好全年“最后一棒”
四季度是生产和消费旺季,在全年经济总盘子中占比高,也是“一季关两年”的关键节点。近期多个省份密集召开会议部署做好四季度经济工作,强调要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从经济大省的动向来看,各地正在抢抓机遇,加压奋进。比如,广东省就落实中央加力推出的一揽子增量政策、加快推动项目建设提速增效等多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江苏省要求各地既为完成今年目标任务多作贡献,更要高质量谋划好明年工作,不断提高对全省乃至全国发展的贡献度。山东省表示,要高水平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继续发挥好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努力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
从多个省份工作部署来看,稳增长、扩内需、强创新等是重要抓手。比如,浙江省提出,全力促进消费和服务业回暖,大力提振大宗消费,发展服务消费,培育消费新业态新场景。河南省提出,抓住“两重”“两新”等政策机遇,加快谋划布局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创新平台、产业项目和头部企业,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应用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四川省提出,抢抓政策窗口期,充分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上海市提出,加大力度抓好稳增长工作,紧盯提振消费、“两重”建设、外贸稳增长、招商和服务一体化推进、助企纾困等方面工作。
“四季度对今明两年经济运行具有重要的信号指示作用。”魏琪嘉认为,一揽子增量政策是普惠性政策,各地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优势和实际情况,谋划好项目,就能得到支持,拓宽经济发展空间。在落实落细一揽子增量政策的前提下,各地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在优化结构的过程中也将释放发展潜力。
(:经济日)
我国有多少个省份推荐文章2:中国34个省市口诀
我国有多少个省份推荐文章3:最新公布!31省份人均可支配收入
国家统计局网站21日公布31个省份202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数据显示,去年有6个省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5万元。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1%。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18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1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
分省份来看,去年有6个省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万元,其中上海、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超过了8.5万元。2024年,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366元,位居第一。北京以85415元紧随其后。整体来看,其他省份与上海、北京均有较大差距。
31个省份202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国家统计局
整体来看,上海和北京作为城市经济体,城镇化率高,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十分发达,总部经济突出,高薪岗位多,吸引了大量人才集聚,居民的平均收入也高。比如,近年来,我国收入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京沪是这些高收入行业最集中的地区。
对2024年北京居民收入情况解读时,北京市统计局网站1月21日刊发的文章分析称,工资性收入是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全市出台一系列稳就业、促增收举措,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54670元,同比增长5.9%,拉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涨3.7个百分点。
浙江202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7013元,位居第三。浙江省统计局发布的2024年浙江经济运行情况显示,城乡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01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41314元)高2569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0%。其中,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8251元和42786元,分别增长4.3%和6.1%。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1.83,比上年缩小0.03。
浙江之后,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处于5万元梯队的有江苏、天津和广东三个省份。福建、山东、内蒙古和辽宁去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列7到10位。内蒙古、重庆、湖南、湖北、安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中西部地区位居前五,这些省份也是中西部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
综合自国家统计局、第一财经
: 中国新闻社
我国有多少个省份推荐文章4:31省份GDP出炉:广东连续35年居首,西藏增速最快
: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2月1日电 (万可义)随着新疆于1月31日发布202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31省份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GDP)数据已全部出炉。总量方面,广东连续35年全国居首;增速方面,17省份跑赢“全国线”,西藏增速第一,达到9.5%。
广东总量连续35年全国居首
从GDP总量上看,广东、江苏、山东经济前三强排名仍岿然不动,浙江、四川、河南、湖北、福建、湖南、上海分别位居四至十位。
2023年广东GDP再创新高,达到135673.16亿元,同比增长4.8%。广东省政府工作告显示,广东是全国首个GDP突破13万亿元的省份,总量连续35年居全国首位。其中,广州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深圳成为广东第二个万亿元消费城市,佛山成为广东第二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的城市。
广东省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3万亿元,同比增长4.4%。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 0.4%,制造业增长4.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2%。重点行业发挥稳定支撑,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6%、8.8%、11.2%。
“苏大强”江苏2023年GDP也逼近13万亿元。同时,随着常州加入“GDP万亿俱乐部”,江苏已经拥有5座“万亿之城”,分别是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江苏省政府工作告显示,2023年,江苏制造业增加值4.66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6.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达91.9,居全国第一。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41.3%和49.9%,13个设区市全部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百强市。
中新经纬注意到,还有多地2023年GDP总量迈入了新台阶。其中,山东2023年GDP突破9万亿元,浙江突破8万亿元,四川突破6万亿元,湖南跻身“5万亿俱乐部”。辽宁、重庆、云南成功迈入“3万亿俱乐部”。
17省份跑赢“全国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23年我国GDP为126058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对比该数据,17个省份GDP增速跑赢“全国线”。
这17个省份分别是西藏、海南、内蒙古、新疆、宁夏、甘肃、吉林、重庆、山东、浙江、四川、湖北、江苏、安徽、河北、辽宁、青海。
西藏GDP增速位居全国第一。西藏自治区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全区2023年GDP2392.67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5%,增速较上年提高8.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5.01亿元,增长14.9%;第二产业增加值882.97亿元,增长7.7%;第三产业增加值1294.69亿元,增长9.9%。
值得一提的是,西藏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重点领域投资支撑明显。2023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5.1%(不含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西藏境内投资)。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4.8%,工业投资增长48.1%,民生领域投资增长31.8%。
海南以9.2%的增速紧随西藏。海南省统计局局长杨雷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3年海南工业增加值增长16%,百万吨乙烯、京博石化稳产增产,新能源汽车扩大外销,带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5%,增速位列全国第一。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接触型集聚型服务业恢复迅速,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引擎”。来琼客流显著增长,全年旅客周转量增长188.6%,旅游总收入增长71.9%,带动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零售业等接触型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6.3%,对经济的贡献率为29.3%。
此外,从31省份公布的2024年GDP增速目标来看,最高的也是西藏和海南,均定在8%左右,多数省份集中在5%至6%。此外,同上一年相比,北京、天津、浙江、辽宁等地上调了增速目标,增幅为0.5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
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1月17日在发布会上表示,202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供给需求稳步改善,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就业物价总体稳定,民生保障有力有效,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
展望2024年,康义指出,综合来看,我们面临的机遇要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在不断积累增多,预判2024年的中国经济将持续回升向好。(中新经纬APP)
我国有多少个省份推荐文章5:25省份已公布人口总量数据:广东人口总量与增量均列第一,这些省份止跌反弹
2024年各个省份的人口数据逐步披露。
据21世纪经济道记者不完全统计,截止到3月31日,有25个省份公布了人口总量数据,河北仅公布人口机械增长数据,即人口迁入、迁出引起的人口数量变化数据,未公布人口总量,因此不计算在内。其中,8个省份实现常住人口总量正增长。
从数据上看,2024年各省份人口呈现一些明显特征。
首先,一些此前人口持续增长的省份,比如江苏,出现人口零增长。
其次,一些前一年人口下行的省份出现反弹,比如陕西、安徽和福建在2024年实现人口增长。
再次,广东和浙江保持人口增长态势,从人口总增量上看广东排名全国第一,从人口机械增长看浙江排名全国第一。
人口格局新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后、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特别副研究员史薇对21世纪经济道记者表示,近年来,跨省流动人口的比例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全国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差异逐渐缩小,一些原本吸引人口流入的大城市由于生活成本过高、竞争激烈等原因,导致流动人口趋于减少。
“在这样的情况下,浙江、广东仍然保持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与两省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潜力相关。浙江在数字经济、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表现突出,广东的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使其对就业和创业颇具吸引力。”史薇表示。
人口大省的新变局截止到3月31日,共有25个省份公布了人口总量的数据。具体来看,人口数量排名前五位的省份中,仅有河南尚未公布人口数据,广东、山东、江苏和四川2024年的人口总量分别为12780万人、10080.17万人、8526万人和8364万人。
其中,广东不仅人口总量继续排名全国第一位,且人口增量超过浙江,也排第一位。根据2024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广东2024年末常住人口127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4万人。扣除自然增长人口47万人,广东全年人口机械正增长(即人口净流入)27万人。
史薇认为,广东的优势在于其开放的经济环境、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以及相对较高的年轻人口比例。“广东的自然人口增长并未像其他省份一样出现快速下滑,这说明广东的生育水平相对较高,许多外来人口也愿意在此定居生育。”
人口总量排名全国第二位的山东,则出现了自然人口和人口机械的负增长。具体来看,2024年,山东全年出生人口64.9万人,出生率6.42‰;死亡人口81.7万人,死亡率8.09‰;人口自然增长率-1.67‰。这意味着山东当年自然人口负增长16.8万人,而当年山东人口的总量减少42.8万人,这意味着2024年山东人口机械负增长(即人口净流出)26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人口总量排名第四和第五位的江苏和四川。
自2010年以来,四川人口一直呈现正增长的局面,但2023年这一势头被打断,当年人口负增长约6万人,2024年人口负增长约4万人。
而江苏更是常年保持人口增长,江苏统计年鉴显示,1990年以来的数据是每年均实现人口正增长。不过,在2024年,江苏人口保持平稳,与上一年的人口总量相当。
2024年各地人口格局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人口大省出现新变局,一些此前常住人口持续增长的人口大省,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者连续负增长。与此同时,一些人口大省仍然保持常住人口快速增长。影响这一人口变局的关键因素,是人口老龄化进程下的自然人口增长变化。
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全年出生人口113万人,自然增长率3.69‰;山东出生人口64.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67‰;四川出生人口53.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02‰;江苏人口自然增长率-2.5‰。
人口大省新变局与各地青壮年人口占比和老龄化程度有关。2024年,广东16~59岁人口占总量的66.38%,山东16~59岁人口占57.39%。由于江苏只公布了16~64岁的人口数据,与广东、山东统计口径不同无法比较,不过还可以从老龄化程度来看,江苏65岁及以上人口159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8.7%,明显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15.6%。
“江苏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其人口零增长反映了生育率的下降和老龄化的加剧。”史薇表示。
如果扣除人口自然负增长的部分,2024年江苏仍然实现了超过20万人口机械正增长。四川的情况也类似,2024年四川自然人口负增长25.3万,扣除这部分人口,四川在2024年也实现超过20万的人口机械正增长。
人口总量在全国排名第七的浙江,尽管在2024年也出现自然人口负增长,但常住人口总量仍然保持增长。2024年末,全省常住人口6670万人,与2023年末相比增加43万人。这与浙江人口自然负增长率相对低(2024年为-0.36‰)和超过45万人的人口机械正增长有关。
陕西、安徽等地人口止跌反弹在人口大省新变局之外,另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此前人口下跌的部分省份止跌反弹。
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陕西。2024年,陕西常住人口39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万人。当年陕西出生人口29.1万人,出生率为7.36‰;死亡人口31.8万人,死亡率为8.05‰;自然增长率为-0.69‰,自然人口增长-2.7万人。这意味着,2024年陕西人口机械正增长3.7万人。而在2023年,陕西人口总量下跌4万人,其中人口自然负增长5.2万,2023年陕西仍然保持人口机械正增长。
事实上,2022年以来,陕西的人口机械正增长已经保持了3年,这背后与产业发展,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快速发展有关。2024年,陕西新能源汽车产量119.8万辆,比上年增长13.9%;太阳能电池产量8262.18万千瓦,增长57.2%;集成电路圆片产量885.4万片,增长36.7%。
与此同时,安徽和福建也实现常住人口止跌反弹。尤其是安徽,2024年出生人口37.8万人,出生率为6.17‰;死亡人口51.5万人,死亡率为8.41‰,人口自然负增长达到13.7万。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徽仍然实现常住人口增长2万人,这与强省会合肥的关系密切。2024年底,合肥常住人口比2023年末增加14.9万人,其中人口机械增长达到13.1万人,占净增常住人口的87.9%。
目前,强省会已经成为各地人口的“定海神针”。比如,河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年末,河北省常住人口由长期净流出转变为净流入2万人。在这背后,省会石家庄功不可没。2024年,石家庄常住人口净流入3.28万人,连续三年实现正增长。
“我在找工作的时候,就重点考虑强省会城市。像成都、长沙、合肥这类强省会城市,近年来发展迅速、产业多元、就业机会多,互联网、金融等行业都有不错的发展。而且,其生活成本相比一线城市较低,能让年轻人过上相对舒适的生活。”某高校毕业生王淼告诉21世纪经济道记者。
史薇表示,一些中西部省份在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创新型产业方面具备较大潜力,尤其随着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年轻劳动力也能够为这些地区提供创新动力。
“虽然一些中西部省份人口迎来正增长,但总体上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仍然是人口流入的主要地区,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则面临人口持续外流的问题。因此,人口变动尚未完全平衡,区域差异依然显著。”史薇表示。
老龄化挑战下需改善人口结构从各个省份的情况来看,目前人口格局已经比较清晰。
专家分析认为,一些省份年轻人口比例较高,这些地区通常有较强的劳动力市场,且生育率较高,意味着劳动力资源丰富,经济增长潜力较大。还有一些省份人口呈现均衡结构,年轻人口和中老年人口的比例相对适中,使得这些省份在面对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时,能够相对平稳地调整。
此外,也存在中老年人口比例较高的地区,这些地区正经历较为明显的人口老龄化进程,这使得劳动力市场面临压力,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的负担加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改善人口结构就非常重要,而调整人口结构需要考虑两个重要因素:生育率与流动人口。
记者采访了多位处于生育期的已婚女性,一些女性表示考虑到经济压力和职业发展,生育计划相对延后。
“我目前在事业上处于上升期,生育可能会对职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杭州工作生活的张梅告诉21世纪经济道记者,在大城市生活,她需要更仔细的考虑经济成本和育儿成本。此外,托育、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对生育决策影响很大。优质的托育服务可以减轻夫妻双方育儿时间压力,良好的医疗资源能保障孩子健康成长,教育更是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
而生活在重庆的苏怡欣表示,她已经生育一对双胞胎,尽管经济负担不低,但在促进生育的政策上,她认为相比直接发钱补贴,完善的公共服务可能更可持续。毕竟经济补贴只能短期缓解压力,长期还得靠社会配套支持生育。
“一些中老年人口比例较高的地区,可以从政策入手,提供更多的生育支持。例如,提供更好的产假制度、儿童抚养补贴、育儿支持服务等,激励年轻家庭提高生育意愿。政府还可加强育儿环境的建设,例如提供更加便利和负担得起的托幼服务、完善母婴设施等,确保家庭在育儿期间能够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史薇表示。
而改善人口结构的另外一环是吸引青年人口流入,目前多地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尤其是针对高校毕业生的留才政策不断。
某高校毕业生张俊告诉21世纪经济道记者,现在城市的落户门槛下降和购房补贴等政策确实具有吸引力,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在新城市立足的经济压力,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然而,他更关注城市的整体发展环境、个人职业发展以及兴趣的契合度。
史薇表示,要吸引年轻人才的流入,除了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和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之外,还需要加强地方文化建设。“打造富有吸引力的城市文化和社区环境,使年轻人在工作之余也能享受丰富的文化生活,可以增强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励年轻人扎根并长期留在这些地区。”
(应采访者要求,王淼、张俊、张梅、苏怡欣均为化名)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我国有多少个省份推荐搜索词:
1.我国有多少个省份及简称
2.我国有多少个省份分别是什么省
3.我国有23个省、5个自治区
本文标题:我国有多少个省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