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苦得乐什么意思推荐文章1:周易智慧:快乐有三层境界,你在哪一层?

  兑卦是第五十八卦,也是一个纯卦——上下都是兑卦,是前面巽卦颠倒之后的卦,也叫反卦。


  “兑”是什么意思呢?兑卦在自然界中代表沼泽,沼泽里有水,可以滋润万物,这样万物就喜悦了,所以兑卦有喜悦的意思。《说卦传》说“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意思是能使万事万物喜悦的没有能比得过兑卦的。兑卦卦象是下面两根阳爻,上面一根阴爻,阴爻可以看作羊角,所以兑卦也表示羊,羊是最温顺、最讨人喜欢的动物。我们再来看“兑”字,“兑”字好像是一个人张开了嘴,中间是口,张开嘴做什么呢?一个是说话,另一个是笑,所以“兑”字加“言”字旁是“说”,加“心”字旁是“悦”,兑卦讲的就是喜悦 、快乐之道。


  我们来看卦辞:


  兑,亨,利贞。


  兑卦是亨通的,有利于守持正道。


  因为它心里喜悦,所以能守持正道,自然就亨通了;反过来说,守持正道,心中必然是喜悦的。


  《彖传》解释:


  彖曰:兑,说也,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


  “兑,说也,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兑卦是主喜悦的,它是阳刚居中而柔和处外,心情喜悦,就有利于守持正道,所以兑卦既符合天道,又顺应人道。“刚中而柔外”:“刚中”是指中间的两根刚(阳)爻——二爻和五爻,这是心怀诚信;“柔外”:柔和在外面,指兑卦的最上面的柔爻,上下卦最高处都是阴爻,最高处就是最外。心中阳刚,外在柔弱、谦逊,这样就会受到大家的喜爱,当然最重要的是“顺乎天而应乎人”:既顺应天道,又顺应人道。


  “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君子从内心发出喜悦,并且身先士卒,总跑在前面,老百姓就会任劳任怨,忘记自己的疲劳;如果君子能诚心诚意地奔赴艰难,老百姓也必然会舍生忘死。所以喜悦的意义多么伟大,老百姓可以按照喜悦之道自我勉励。《彖传》说出了快乐之道的本原。为什么快乐?因为君主身先士卒了,下面的老百姓就会真正的快乐。


  按照佛家的说法,人一生下来就是苦,人生八苦,哪八苦呢?生、老、病、死、爱别离(相爱的人分别)、怨憎会(冤家对头一天到晚见面)、求不得(求名、求利、求钱、求权,最后啥也得不到)、放不下(“五取蕴”,执着于五蕴),既然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下来就要离苦得乐,无论学习、工作、生活,真正的目的都是追求人生的快乐。快乐的本质在哪里呢?兑卦告诉我们,要“顺乎天而应乎人”:首先自己要顺应天道,还要和周围的人处理好关系。怎么来做呢?最主要的做法就是“刚中而柔外”:内心要有原则、诚信、正直,外在要柔和、谦逊,与人处理好关系,不要太有棱角。这样自己快乐了,然后使周围的人都快乐,这才是真正的快乐之道,有句话叫“女为悦己则容,士为知己者死”,就是这个道理。


  下面我们来看《象传》:


  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泽连着泽,构成了兑卦之象。所以君子要用喜悦的心态和朋友一起研习学业。


  兑卦上下卦都是沼泽,就好比沼泽连着沼泽,沼泽里的水可以互相滋益,表明喜悦是和朋友在一起互相影响的。什么叫朋友?古人说“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同一个师门又有同样的志向的人聚集在一起,互相切磋学问、讲习道义,心中是十分喜悦的,这就是《论语·学而》第一章里说到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认为这三个“乎”就是人生的三重快乐境界。第一个层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之后立即去实践的喜悦,我认为是偏于自己的乐,或者叫自我觉悟;第二个层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同志、同门从远方来和自己一起切磋学问,这种快乐是更高一层次的快乐;第三层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有三达德——知、仁、勇,仁者是不忧的,知者是不惑的,勇者是不惧的,所以君子的这种快乐是更高境界的快乐。孔子在《论语·学而》里说的这三句话实际上是对兑卦的引申。


  离苦得乐什么意思推荐文章2:善用人生,离苦得乐

  未尝糟糠,不辨甘苦;


  受尽荼苦,其甘如荠。


  不觅捷径,守拙而成;


  先为牛马,再成龙象。


  镜 庐


  “善用人生,离苦得乐”意指人生究竟是苦,还是乐,不同的人一定有不同的答案,关键就是在于人心态的不同。心里觉得苦的人,无论你给他再多东西,让他极尽享受,他同样感觉不到快乐,而心态富足的人,就算拥有得很少,也会无时无刻不感到快乐和满足。


  “未尝糟糠,不辨甘苦;受尽荼苦,其甘如荠”意指我们在遭遇苦难,病痛种种不如意之时,首先要学会识苦,苦是无常的,变化的,不会长时间的压迫在你身上。能承受住它,时间一到,受得了苦,未必觉得这是苦,机缘到了,这个苦也就消了。这就是我们人生的大智慧。古代圣贤颜回就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种境界虽然是圣贤的境界,非普通凡夫所能达到,但是却是很好的榜样,值得效仿学习。


  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承受痛苦的准备,一旦苦难来临,你就会非常难受,很迫切的想要去除它,或者想尽办法把这个苦转移到别人的身上去,这就是没有智慧的表现。因为,苦难并不会因此而消失,它又会以另外的一种方式回到你的身上来,如此反反复复,我们就会陷入与其斗争的漩涡中,难以自拔,于是苦上加苦,越来越觉得苦,甚至觉得整个人生都是苦的,这其实是很没有必要的。


   “不觅捷径,守拙而成”意指世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巧与拙,能与庸,精明与蠢笨,灵敏与迟钝都是相对的,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老子曾说:“大巧若拙。”苏东坡也说过:“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越有成就的人,越不会被流俗所困扰,越认为自己笨拙无知。守拙是心中有道,曲线取之,以退为进,是最稳健的进取之道,这种才是更高层次的进取大智慧。


   “先为牛马,再成龙象”意指生活中小小的细节往往能够决定许多重大事情的成败。从微小处开始精心打磨,是向成功之路迈出的第一步。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也是说明这个道理。想拥有一件没有瑕疵的玉器,需要长期的精心雕琢与打磨,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理想付出应有的努力。眼光要放长远,但脚步要近,做人、做事、求学,都要放大眼光,但是不能好高骛远,脚步要从近处开始,要脚踏实地。虽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成为龙象的愿望,但是从牛马做起,从低处做起,从细节做起,才会距离事业的巅峰更近一步。先做牛马,再做龙象,这也是颠扑不破的道理。


  #头条创作挑战赛#


  离苦得乐什么意思推荐文章3:

  离苦得乐什么意思推荐文章4:

  离苦得乐什么意思推荐文章5:人人都能掌握的离苦得乐的法则

  前言


  我几乎跟身边所有人都讲:


  你可以不懂心理学,可以不学佛,但是, 你一定要了解“空性”。


  如果来咨询我的人,都懂得“空性”,就不需要任何心理咨询师求助。


  佛陀说:“人的一切苦皆因妄想执着,只有彻底地了悟空性,才能完全放下妄想执着,究竟涅槃。”


  在我看来:


  我们普通人这一辈子确实很难达到彻底地证悟空性"的境界。


  即便如此,我们哪怕只是理解了“空性”一个层面的含义,也会给我们的生活、生命质量带来巨大的改变——会变得具有积极的思维模式,会变得能够从容应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能够变得包容、自信、积极等等。


  现代社会把“熵增(热力学第二定律)”视为宇宙第一法则,但在我看来,“熵增”也包含在“空性”的含义中,“空性”才是宇宙第一法则。


  “空性”是什么?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我们绝大多数人知道“空性”,大概是从《心经》和《金刚经》来的。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波若波罗密多心经》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


  “空性”是佛法的核心思想,如果用最精炼的语言来总结佛法的核心内容,那就是四个字:“缘起性空”。了悟"缘起(因果)"和"性空",并真正实践,既能解脱一切苦。


  我不是道听途说的,我所分享的,是我自己的真实收获和体验,以及我从帮助他人走出痛苦的实践中所验证的体会。


  初心


  全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字眼:


  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国际形势的压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的压力......


  是的,整个社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前段时间,张家界年轻人“四连跳”,天津中学生“七连跳”,这样的事件其实每天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发生。


  我们所面临的压力是真实的,是复杂的,是巨大的。


  很多人都需要心理援助,需要心理支持。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真实的压力本就是经济压力,生存压力,怎么还能支付得起被称为“奢侈消费”的心理咨询呢?


  所以,我才真心地建议:


  你可以不用真正的学佛,但是你一定,而且完全可以,掌握“空性”的原理,并将这个原理运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这是最低成本的摆脱痛苦方法,真正的养成积极思维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空性”思维,帮助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充满创造力,从而能够从容应对。


  除此之外,你还要真诚且有实质性地帮助他人。


  逐渐地,你会发现:人生越来越顺,贵人越来越多,事业有所成,财富有所积。


  “空性”不是什么也没有


  空亦非无有一物,而是相有性空


  “空性”是日常的说法,事实上准确的表述是“性空”。


  我们必须明确这一点,否则就很容易误入“真空”的歧途——以为“一切如梦幻泡影”就是这世间归根结底什么也没有,或者我们什么也抓不住,于是干脆彻底放弃任何作为和努力了。


  在我看来,这样的理解是非常消极的,是对佛法的误用,可能带来消极的后果。


  比方那些在逆境中选择以“死”为解脱的人,就是错误的认为死了就什么都不复存在了。


  实际上,按照佛法所说,“一死了之”不仅不能得到彻底的解脱,因为累生累世的业障没有消除,始终还得再来受苦,而且,很有可能此举又制造了更大的业,下一生要受更大的苦。


  如果你觉得这个说法是违心的,那么用量子物理学来解释一下你可能就能理解:


  研究“灵魂、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并不是哲学家的专属,科学家们同样好奇于此。


  正是因为一代代科学家们的好奇,才不断推动科技的进步。如今人类的科技已经来到所谓的物质的终极层面——量子的世界。


  科学家们认为:我们称之为灵魂的东西——心理学称为“意识”,它的本质是光(这与几千年来哲学的说法是一致的)。


  光子属于物质世界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科学家管不能再分的基本粒子称之为量子。


  理论上来说,这些量子本应随机散布在宇宙空间中的,但是为什么会有一些量子在这,有一些在那?


  因为宇宙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场,这些场把这些量子聚合在一起,当聚合足够量时,就成为了我们能够观察到的物质。


  所以,只要我们与这个世界是关联着的,就在这个世界的各种场中。即便死了,灵魂或者意识的光依然会再聚合在一起,最后因为场的作用可能进入到某一人或某一动物的体内。


  所以,人会带着前世的记忆,会有轮回,那都是量子携带的信息。


  佛法说的空,指得是“相”的“性”为“空”,不是什么也没有。


  《金刚经》所言:


  如来一切诸相,即是非相......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


  鸠摩罗什的弟子,被誉为“解空第一”的僧肇在其著作《不真空论》中所言:


  一切存在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是无自性的虚妄假相,虚妄即不真,不真故空。空亦非无有一物,而是相有性空。


  “相”是什么呢?


  “相”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识)能够觉知到的、想到的、定义的(比如概念、理论等)一切实的、形而上的事物(或称之为“存在”)。


  所有的事物,在没有证得“三藐三菩提”的境界时,当我们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到、想到的那一刹那,我们就不可避免地要描述它,一描述,它就具备了一个“性”,通俗地说就是“性质”或“概念”。


  然而,这个“性”并不是它本身就具有的,是我们妄加给它的。既然是妄加的,怎么能说它是真实存在的呢?所以它是空的。


  举个例子:


  1492年,哥伦布抵达了加勒比海域的巴哈马群岛,他以为自己到达了印度,将该岛称为“圣萨尔瓦多(印度的一个岛名)”。


  然而,1499年,一名意大利的航海家亚美利哥沿着哥伦布的路线再次来到这里时,他对海岸线进行了仔细的考察,发现这里根本不是印度,哥伦布来到的这个叫“印度”的地方,是一个全新的大陆,于是根据自己的名字给这个新的大陆取名为“亚美利加”洲,就是现在的美洲。


  那么,我们想一想,美洲大陆,在被哥伦布发现前真实存在吗?


  当然是存在的呀!只是它并不存在于那时欧洲人的世界中。


  那当时的欧洲人在没有发现它之前会认为它存在吗?


  不会啊!“美洲”这个概念压根就不存在他们的世界中。


  直到亚美利哥重新给这块新大陆命名为“亚美利加”之前,欧洲人的世界里根本就没有“美洲”。


  后来哥伦布告诉他们那是“印度”,他们认为那就是“印度”,他们的世界里依然没有“美洲”。直到亚美利哥说那是“美洲”,他们的世界里那块大陆依然是在哥伦布发现时出现的,只是“印度”这个名字消失了,变成了“美洲”。


  后来,欧洲人才知道,一万八千年前印第安人就已经从亚洲来到那里了。


  因为地球科学的发展,我们现在自然知道印第安人达到那块大陆之前,那块大陆就已存在,我们甚至知道那块大陆从地球诞生就存在。只是,在没有被人发现之前,就不存在于当时人们的世界里,它对于当时的人们而言就是空的。


  但是,此“空”只是概念的空,而非那个物质真的不存在。


  这块大陆先后有各种各样的名字(它的“性”),不是这块大陆天生就有的。是不同的人,因自己所需赋予它的,每一个名字,都只存在于给它命名或恰好接触到,需要的人的世界里。


  所以,这个名字(性)是虚妄的、不真实的,是空的。


  我们人类所能探知的一切事物,都没有与生俱来的、绝对的“性”(佛法称之为“自性”),是我们人类自己赋予它的,这些“性”因我们“所需”而存在,随我们“无需”而消失。所以说,“性”是虚空的。


  理解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我决定一切


  一切唯我心所造


  理解上述“空性”的原理非常重要。


  如果你还没有理解,那么请返回上文重新读一读,直到你真的理解。


  如果你已经理解了上文,你现在就知道:


  任何一个事物,无论是一个人、一个动物、一个物品、一件事情、一句话、一个概念等等,ta出现在我的世界里,是因为我,因为我有某些需要,我做了某些努力。


  正如哥伦布如果不是因为有拓展商业的需要,就不会想着去航海,不去航海,他就永远也不会发现新大陆。


  佛法说,那是我过去种的“因”,在此刻产生了“果”——“缘起”。


  ta是好、是坏、ta有什么功能、有什么价值、有什么意义,ta属于谁等等,不是这个事物本身具有的,是我赋予ta的。


  正如,哥伦布为了让国王赞助他航海,向国王请示时谎称要证明地球是圆的,因为有这个原因,所以他见到的第一块陆地时不是给它取一个新名字,而是认为那就是印度。


  所以,我们遇到的各种人、事、物,是令人欢喜,还是令人讨厌;是幸福,还是灾难,都是我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定义的。


  想想看:


  假设你的孩子这次考试考了60分,如果你对孩子有光宗耀祖、望子成龙的需要,你就会认为这个分数太低了,让你丢人了,你就会生孩子的气,认为他不努力,不争气,你就会越想越气,身心痛苦。


  然而,如果你认为分数不代表什么,通过这次考试呈现了孩子平时的薄弱点,体现了你作为家长在哪些地方做的不足,过去你不知道,现在正好就知道了。如果你这样想,你就会感谢这次考试,并且对找到努力方向而喜悦。


  假设你的丈夫或妻子出轨了,如果你有永远不能有人欺骗你,你的伴侣必须永远忠诚于你的需要,你就会沉醉于自己被欺骗的痛苦和嗔恨中,终日觉得自己不幸。


  如果你接受任何事物都不是长久的,你会说幸好能够及早发现这个人不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能够及时止损;这件事情正好让你能够重新审视婚姻的意义,审视自己过去是否存在不足,如果要变得更好,总要有一个方向,那么方向就是从这件事情的反省中来,如果你能这么想、这么做,你会感恩这次挫折为你提供了变得更好的机会,你会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当你被老板批评了,如果你的内心总装着别人必须用你认为的方式尊重你,你就会认为是老板故意刁难你,你就会觉得委屈,进而对老板怀恨在心,不好好工作,不仅心情不好,还可能丢了饭碗。


  如果你认为老板批评只是自己某一方面的工作有待提高,那你可能会感激老板帮助自己改进了一个地方,自己会变得更优秀,你可能不断升职加薪,也可能成就更大的事业。


  假设你正处于逆境中,各种不顺。如果你内心有一点苦也不要吃的需要,那你就会认为这是自己的命运不好,自己的运气不好,你就会限于无穷的痛苦中。


  而如果你把逆境看做是老天对一个人能力的考验,你相信经历风雨人就会变得更加强大,将来就能担起比眼下更大的责任和事业,那么你就会兴奋于这次考验。


  总而言之,任何事物,它自己没有好与坏的“性”,好与坏完全是我们自己定义的。


  无论我们怎么定义,我们就只能看到我们所定义的东西。


  我们定义为“好”,我们看到的全是好的,我们定义为“坏”,我们看到的全是坏的,我们定义为“有好有坏”,我们既能看到好,也能看到坏。


  必须强调的是:


  一旦我们给它做了定义,它就具备了能量。


  我们定义为“好”,就具有正能量,不仅给我们带来快感,而且吸引来更多的正性的东西。


  我们定义为“坏”,它就具有负能量,不仅给我们带来痛苦,破坏我们的行动力和创造力,而且会吸引来更多负性的东西。


  所以,同样一件事物,它同时为我们开启了两扇门,一扇门通往“极乐世界”,一扇门通往“地狱”,走哪一条由我们自己决定。


  不过,我还要强调:


  尽管一切于“我”,但走入哪一扇门并不是我们的自由意志可以选的。


  只要我们身上还装着贪嗔痴、装着小我、装着自我,无论我们的自由意志如何想,我们必定进入“地狱之门”;一旦卸掉贪嗔痴、卸掉小我、卸掉自我,自然就进入“极乐世界之门”。


  结束语


  终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不知道读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知道了该怎么做?知道了当我们遭遇逆境,感到痛苦的时候该怎么做。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华严经》


  世界上没有真实存在乐,也没有真实存在的苦,事物都是中性的,或者说是没有自性的。


  我们心中装着自我,就体验到苦,放下自我,就体验到乐。


  即便我们不相信或不认可所有遭遇的好的、不好的,都是我自己曾经种下的因而结的果,但是我们永远可以自由选择如何看待它,自由选择体验苦还是乐。


  愿我今天的分享能够帮助身处痛苦挫折中的人找到摆脱痛苦的方向。


  佛法“空性”的含义远不止于此,今日所分享只是其九牛之一毛。但是我认为这么一点,如果我们真的认真去实践,就一定能惊叹其带来的巨大能量。


  如果您觉得我今天的分享能够帮助到他人,请您转发或分享给他人。


  助人者功德无量。


  我是馨然,关注我,陪伴您心灵成长~


  *本文图片来自:可画、网络、《科学世界》,如有请联系删除。


  #心灵鸡汤##励志语录,正能量,心灵鸡汤##抑郁症# #头条创作挑战赛#


  离苦得乐什么意思推荐搜索词:

  

  1.佛语离苦得乐什么意思

  

  2.众生离苦得乐什么意思

  

  3.往生净土离苦得乐什么意思

  

本文标题:离苦得乐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