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阿倍仲麻吕纪念碑推荐文章1:【日本文史漫笔345】大唐长安琉璃瓦下的东瀛孤雁阿倍仲麻吕
◆《日本华侨》总主笔 蒋丰
每次回国到千年古都——长安(西安)出差、观光的时候,我都会挤出时间到兴庆公园,看看那座纪念日本遣唐使杰出人物——阿倍仲麻吕的纪念碑。
阿倍仲麻吕出身不凡,生于日本奈良时代的贵族世家。幼年时便喜读诗文,对当时盛极一时的中国大唐文化心生神往。公元717年(日本养老元年),他随第九次遣唐使船队远渡重洋,航行在波诡云谲的东海与黄海之上。彼时,他只是一个年仅19岁的意气风发的青年,怀揣“慕华之情”,期望在这片文明璀璨的土地上探寻智慧与真理。
抵达长安后,大唐的雄伟气象无处不在:朱雀大街阔若千尺,来往马车、行人、商贩川流不息;青瓦飞檐的宫殿在阳光下金碧辉煌,一如他在日本诗文中想象过的庄严与壮丽。阿倍仲麻吕目不暇接,他在国子监太学里啃读经史,夜以继日,也与四方来客交流切磋。学识与才情,让他得以在众多留学生中脱颖而出。汉字的笔画在纸上铮铮勃发,他那日语的韵律也在唐诗的格律中回荡。很快,他在同窗中赢得了“文采华茂”的名声。
在长安的岁月里,阿倍仲麻吕结交了许多文人骚客,也曾与李白、王维等诗家唱和。酒席间,觥筹交错,李白放情纵酒、才气似游龙,王维清隽的笔调如溪水般温柔,而阿倍仲麻吕则怀抱异域风情与满腔热诚,时常以清丽婉转的诗句令同侪们惊叹。他也曾在御前献诗,惊动宫廷上下,大唐王朝的第六位皇帝——唐玄宗御笔授意,为他赐名“晁衡”。从此,他以“晁衡”为新身份,开始了在大唐官场中的任职生涯。
大唐开元年间,政治与文化交相辉映,阿倍仲麻吕身上的官职也频获升迁,但仕途的荣耀并不能消解他心底的离愁。一次次听闻有新一批的日本使节来唐,他都想方设法打听是否有返乡船队可以捎他回去。公元753年,他终于迎来了机会,得以登船归国。可命运似乎和他开了玩笑:海上风暴骤起,船只触礁,葬送了他重返故乡的愿望。茫茫大海间,他只能再度折回明州(今宁波一带),驻足望向水天相接之处,心中酸楚。此后,数次归国尝试皆被风浪、政局或其他变故阻隔,终究未能了却他的夙愿。
岁月如白驹过隙,曾经的青年已渐渐沧桑,时光在他的鬓角上留下了银丝。成为“晁衡”的他,虽在大唐屡获器重,却更像是飘零的孤雁,虽寄居广袤的天空,却始终渴望家园的那片林木。于是,在思念最浓时,他便以诗歌寄托,写下动人的句子。他曾于明州之滨,倚着江边渔火,对月赋诗;也曾在长安的深巷里,噙着泪光,回想起奈良的静夜与花香。那种对故国的绵长思念,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既是血脉相连的哀愁,更是对命运无可奈何的叹息。
大唐盛世的余晖,照亮了他一生的旅程,也为他的人生勾勒出惊艳的光影。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他兢兢业业地为大唐效力,或往来于边地,或任职于朝堂,却再未能踏上归途。传说有一年他在宴席上与李白偶遇,酒酣耳热后,便相对感叹:彼此虽同饮一江春水,却有不同的乡愁。李白思念家乡青莲故里,而阿倍仲麻吕眺望的,则是千里之外的岛国。二人对酒当歌,默默分尝了此生种种羁旅的酸辛。
公元770年,阿倍仲麻吕客死长安,享年73岁。有人说,他的最后时刻,眼中是泪还是笑,连他自己都分不清。54年的宦游岁月里,他攀过了仕途之峰,却终究未能返乡。
今天再读阿倍仲麻吕的诗文,依然能感受到一个漂泊者的柔肠与担当。他曾在乡愁的悲歌里找寻信念,在万里他乡的官道上彰显赤子之心。或许,他的一生注定是归不得的长别,但也正因这份长别,他才成就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2025年3月10日写于日本千叶丰乐斋)
阿倍仲麻吕纪念碑推荐文章2:西安×奈良:友城五十载!
五十年携手同行
五十载春华秋实
由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指导
西安业传媒集团策划
西安发布推出的
西安对外传播海·双城记
第④期 @奈良
共话友城五十载
1974年2月1日,日本奈良市友好代表团访问西安,双方正式签订友好城市协议书。
半个世纪前的这封“友好协议”,在历史长河中如同一双友谊之手,连接起两座城市的过去和未来,让城与城隔空相握,也叩响了西安对外交流的大门。
▲奈良市资料图
西安与奈良
同为东方古都
历史渊源深厚
双方往来自古频繁
一千多年前,中国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在奈良主持兴建了唐招提寺,日本也派出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等一大批遣唐使到长安访问,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关键标志、动人佳话。
大量遣唐使将中国的律法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公元710年开始的日本奈良时代,建都平城京(今奈良市)。这座城市正是模仿唐长安城规划建造,可谓唐长安城在日本的缩小版。
▲奈良市资料图
深厚的历史渊源
和强烈的文化认同
成为奈良与西安
缔结为友好城市的
根本动力和坚实基础
奈良不仅是西安缔结的第一个友好城市,也促使西安成为新中国对外结好最早的城市之一。
缔结友好城市50年来,两城人民交往愈发频繁,友谊根深叶茂。双方在多个领域开展广泛交流合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树立了中日两国地方城市交往的典范。
大明宫丹凤门资料图
早在2010年,当时的西安大明宫遗址保护办公室与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在西安签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协议书,双方携手共同探索大明宫和日本平成宫等重要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新途径。
长期以来
西安与奈良
还在文化、教育、体育
科技、环境保护等各领域
展开合作交流
有网友评论称,双方这样大规模、多层次、各领域的交流活动,可谓达到了唐代以来的第二个高峰期。
而在西安市民心中,奈良也如一位相识已久的“旧友”,耳熟能详。
1979年,西安与奈良在兴庆宫遗址上共同修建了阿倍仲麻吕纪念碑,纪念这位出生于奈良的“友好使者”。
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四十五年来,每当市民游客来到纪念碑前,阿倍仲麻吕与诗仙李白的友谊佳话,中日两国源远流长的交流交往,就会被重新述说。
两城携手续写的情谊,仿佛从千年前穿越而来,串联起愈发相识相知的现在和未来。
2024年1月,在西安与奈良缔结友好城市五十周年前夕,相关庆祝活动于两座城市之间举行。“一衣带水”“风月同天”等词句被反复提起,在两城人民心中泛起层层涟漪。
自奈良成为西安“朋友圈”中的首位“成员”之后,“友谊之涟漪”也在更多城市之间,跨越山海,连成更大的汪洋。
今年1月,日本奈良市代表团在空港新城临空经济展示中心参观考察。
截至2024年4月,我市已与34个国家的41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
附:西安友好城市列表
这些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友谊,持续促进着民间情感的共融共通,也为西安带来了携手合作的发展机遇,在助力对外开放,服务西安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不断写下交流合作、促进共赢的新篇章。
西安×奈良
传悠悠古韵
续友城佳话
责编 李佳芯
阿倍仲麻吕纪念碑推荐文章3:为什么镇江的北固山,有一座“阿倍仲麻吕诗碑”
在镇江的北固山风景区内,坐北朝南立有一通石碑。其上刻着阿倍仲麻吕所作的一首有名的和歌:
の原、ふりさけ見れば、春日なる、三笠の山に出でし月かも
这首和歌被收录在《古今和歌集》与《小倉百人一首》中, 在日本广为传诵。据《土佐日记》记载, 此和歌是阿倍仲麻吕归国前在江南所作。阿倍仲麻吕在海边望着月亮,思乡怀远,意境竟与李白《静夜思》神似。
诗碑上用中日两种文字书写,中文由著名书法家沈鹏所写,日文由日本书道院院长田中冻云所书,诗为《望月望乡》:
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
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
阿倍仲麻吕诗碑
为什么镇江的北固山上,会有这么一块阿倍仲麻吕诗碑呢?
今天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这块诗碑的来龙去脉。
01
先谈阿倍仲麻吕,这位祖籍日本奈良的著名遣唐使,生于公元698年。
公元717年,阿倍仲麻吕和许多留华日本学生一起,远涉重洋来到中国,时年19岁。在长安,在大唐高等学府太学研读汉学,后在中国中进士,受唐玄宗赏识,在唐朝担任秘书监、镇南都护等多种要职,同时取汉名晁衡。
阿倍仲麻吕画像
在长安,晁衡与唐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人交往甚密。公元750年,日本孝谦天皇派第十次遣唐使来华,邀请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去传授佛教戒律。753年正月初一,唐玄宗在大明宫含元殿接见日本使团,晁衡受命作为唐臣陪同、接待。
见到扶桑亲人,使已在中国生活36年的晁衡不禁涌起回归祖国的念头,上书唐皇请准回国。唐玄宗同意,并让他以唐王朝使臣的身份与日本使臣一起返日。
这年十月,晁衡和日本使者们离长安启程返国,唐玄宗写了首五言诗《送日本使》以赠,晁衡捧读,十分感动,也写首五言诗《衔命还国作》以表心愿,“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在东归故乡的途中,他经常眺望长安,感念激皇帝的恩典。当时,王维也写了首《送秘书监晁衡还日本》送行。
不久,遣唐使四艘船组成的船队启航。十ー月十五日,船泊扬子江,当晚月色辉洒,江中闪烁着无数碎银,水中月,天上月,不由激起晁衡对家乡的怀念,思绪万千,轻轻吟出那首著名的和歌:
の原、ふりさけ見れば、春日なる、三笠の山に出でし月かも
东渡途中,真像唐玄宗诗中所说,充满艰险,又遇风暴,鉴真乘的船东渡成功,晁衡乘的船遇风暴在海上漂流到安南,全船180余人绝大部分遇难,只剩下晁衡等少数人生还,又从陆路返回长安,继续在唐朝任职。
唐大历五年(770年),阿倍病逝于长安,享年78岁,被唐代宗追赠为潞州大都督(从二品)。
望乡的阿倍仲麻吕,最终也没能回到故乡。
《小仓百人一首》插图中的阿倍与月亮
阿倍仲麻吕画像
02
再谈这首和歌,和它的中文版本。
和歌是日本的传统诗歌形式,一首作品由日语“57577”音构成。这首和歌的原文为「あまの原、ふりさけ見れば、春日なる、三笠の山に出でし月かも」,大意是“仰首望到长空中的明月,那就是位于春日的三笠山上曾经升起过的那轮明月吧”。“春日”是地名,相当于今天日本奈良市春日野町一带,“三笠山”是位于奈良市东的山名。这首作品最早收入在公元905年问世的日本第一部由天皇下命编纂的和歌集《古今和歌集》之中,在日本非常著名。
和歌一般没有标题,这首和歌在《古今和歌集》中附有前言“唐土见月咏”。
很多人以为,这首诗是阿倍仲麻吕写了和歌之后,他又译将之成了汉语诗句,这是误会了。
翻译这首和歌的,是当代人邓友民先生。
1972年中日两国恢复邦交,周恩来总理、中日友好协会廖承志会长和日本大平正芳外相等人提出在天津与神户,上海与横滨,西安与奈良、京都之间建立友好城市关系。
第二年,专业对口的邓友民先生调入西安市外办的前身,西安市政府办公厅外事处。
当时的主要工作是为建立友好城市作准备,收集奈良、京都市以及阿倍仲麻吕、空海等历史人物的相关资料。邓友民当时既是翻译又做研究,撰写了包括调研材料、领导讲话稿、友好城市议定书、访问告等在内的各类文件,西安先后于1974年2月1日和1975年5月10日同奈良和京都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
1977年,“中日友好”如火如荼,阿倍仲麻吕这个历史人物的故事被挖掘出来,日中友好协会京都府本部会长、剧作家依田义贤创作,著名演员河原崎长十郎主演的戏剧《望乡诗》在日本公演,引起了很大反响。
第二年,西安率团访问奈良时,奈良键田忠三郎市长提出阿倍仲麻吕是中日友好交流史上的著名人物,为发展奈良和西安的友好关系,奈良决定建立阿倍仲麻吕纪念碑,希望西安也能相应建碑。后来,奈良市于当年9月17日在唐招提寺东的慰灵塔公园内举行了阿倍仲麻吕纪念碑的落成仪式。
1976年西安市友好代表团访问日本奈良,参观奈良东大寺。
回国后,西安决定在与阿倍仲麻吕有着密切关联的唐兴庆宫故址——兴庆公园内建立纪念碑,以此作为两市缔结友好城市五周年的纪念。
纪念碑内容由邓友民策划,决定镌刻阿倍仲麻吕的标志性作品“望乡和歌”的中文译。
当时没有这首和歌的任何先行翻译资料,于是邓友民先生便使用五言绝句的形式,自己翻译了这首诗。
译文经过数次修改,大约在1978年的11、12月间定稿《望月望乡》:
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
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
当时社会不主张工作突出个人,也没有著作权意识。所以纪念碑上镌刻的望乡诗并未署名,加上译文实在太好,大家都以为是阿倍仲麻吕自己写的。
邓友民先生1976年10月摄于日本,时年31岁。
03
最后讲到镇江的这块阿倍仲麻吕诗碑。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日两国经济、文化交往达到了顶峰。
两国研究中日交流史的专家几经考证,发现晁衡当年写诗处,就在镇江北固山下的江面上,于是,致力于中日友好的中日两国人士、团体从1982年起开始酝酿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诗作,在北固山顶临江处立一块诗碑,永志纪念。
1990年,诗碑建成。这座诗碑坐落在花圃中,整个碑园设计为唐代风格。诗碑高3米,宽1.1米,厚0.3米,四周有白大理石围栏及四只石灯笼。诗碑碑额“阿倍仲麻吕诗碑”由赵朴初题写,诗文由中国日本书法家沈鹏、田中冻云分別用中日文书写,碑记亦由中日书法家书写,中文、日文同一碑,交相辉映。
这时,中文版的《望月望乡》已经成为众多诗歌爱好者熟悉的一首“唐诗”了。
这年的12月2日,日本书道院百人访华团在日本书道院院长、全日本书道联盟理事长田中冻云为团长、日本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白土吾夫为顾问的率领下,专程赶来参加诗碑的揭幕活动。
这天上午,北固山后峰一片欢乐气氛,访华团成员准时来到这里。全国政协副主席、书法家赵朴初致电祝贺,镇江市友协会长王云海、访华团团长田中冻云分别致辞,随后,在锣鼓、鞭炮声中,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沈鹏与日本友人一起为诗碑揭幕,红绸徐徐落下,一座巍巍巨碑矗立在中日友好人士面前。
北固山《望月望乡》诗碑,诗文用中日两种文字书写
从此,这座巍巍“望月望乡”诗碑,成为东亚文化的一座标志性建筑,永远耸立在中日两国人民的心中。
阿倍仲麻吕纪念碑推荐文章4:【日本文史漫笔187】阿倍仲麻吕客死他乡却有和歌“归根”
◆《日本华侨》总主笔 蒋丰
作为日本遣唐使的“天花板”,阿倍仲麻吕的名气无出其右。毕竟,凭借一首《哭晁卿衡》,世人都知他是“诗仙”李白“朋友圈”里的挚友。对于公元7世纪到9世纪末的260多年里的日本而言,可能再没有比阿倍仲麻吕更“拉风”的日本人了。
如今,走进陕西省西安市的兴庆宫公园,就能看到著名古建筑大师张锦秋主持修建的阿倍仲麻吕纪念碑,以及他“翘首望长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的望乡诗。当然,也少不了李白误打“乌龙”为悼念他写的“哭”诗。遥隔千里之外,奈良县樱井市,静谧中尽显历史厚重的安倍文殊院的仲麻吕堂内,立着这位日本才子的像。阿倍仲麻吕的存在,自然远超西安和奈良两座城市的结好,但他远眺故乡奈良而咏唱的望乡之“歌”,却为中日交流留下千古佳话的同时,也留下不亚于此的谜团。
日本的《小仓百人一首》,将阿倍仲麻吕的这首诗作为第七首收纳其中,足见其在日本“和歌”中的历史和文化地位。可耐人寻味的是,从天智天皇的第一首,到顺德院的第一百首,遍览“百人一首”,阿倍仲麻吕的这首是在国外咏唱的“独一份”,即他自唐回国时触景生情而作。在《小仓百人一首》的插图中,寂静夜空,银色辉洒,月即是故乡,故乡即是月。这描述的就是753年回国之际阿倍仲麻吕的心境。思乡心绪万千,全都揉在这轮遥想的奈良三笠山上的明月里。而前来送行的大唐友人,则为之共鸣,泪流不止。不过,关于这首诗在何处所作,还有着一些考究上的争议。
根据《古今和歌集》的“后序”记述,阿倍仲麻吕是回国时来到当时的“明州”,也就是现在的浙江宁波一带,在中国朋友为其举办的送别宴上咏唱而成。这一“别”便千古留名。江户时代的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还专门绘制过两幅关于他的“明州望月图”,近代画家富冈铁斋也为此创作过有名的“明州望月”的屏风。如此看来,“明州说”似乎板上钉钉。但值得咀嚼的是,史料中关于阿倍仲麻吕到过明州的佐证难以寻觅。我倒认为,比起阿倍仲麻吕作为盛唐时期罕见外籍“高官”的身份,望乡之诗为其赋予了更多的文学浪漫色彩。选择“明州”作为“诗发地”,也折射出历史对明州作为双方交流窗口的重视和感情投入。或许,对于当时的中日文人而言,于此地以诗寄情有特别的意味。
然而,被视为鉴真和尚“传记”的真人元开所著《唐大和上东征传》中,记述与鉴真和尚同行的阿倍仲麻吕应是从苏州出发,所谓“明州”实乃虚构。至于具体地点,是作为知名历史旧地的“黄泗浦”,如今也立着遗址石碑。考究证明,日本遣唐使团每次来中国,在黄泗浦靠岸休整,再顺长江到扬州,然后换至陆路前往长安,这应是固定路线。日本学者安藤更生在《鉴真大师与唐文化东传》中认为,黄泗浦是迄今唯一可知的遣唐使船舶停靠点。因此,很难想象,在渡海如渡劫的年代,阿倍仲麻吕会另辟新径。是明州还是苏州,这是阿倍仲麻吕的名诗留下的谜之一。
《古今和歌集》在收录阿倍仲麻吕的诗的卷头处,也注有“唐土见月咏”的解释,意为在中国作成此诗。了解历史的人知道,诗的背后,是因遇海难未能如愿归得故里的寂寞和伤感。阿倍仲麻吕虽幸得活命,但也放弃回国念头,终老在唐土之上。阿倍仲麻吕客死他乡,究竟,谁让这首诗替他“归根”了呢?
日本学者繁原央提出,这首诗也未必是在中国友人办的送别宴会上所作,很有可能是提前所作。用现在的话讲,难不成,这还是一首“预制诗”?另外,隔海相望,唐土之上所作诗歌,如何“回国”,成为阿倍仲麻吕留给后世的第二个谜。《古今和歌集》的编纂者之一纪贯之在《土佐日记》中,结合自己乘船从土佐到京都途中所见风景,对阿倍仲麻吕咏唱和歌的场景进行了一番身临其境的解说。他谈到,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的阿倍仲麻吕一改作汉诗的风格,面向中国友人咏出日语“和歌”,并自译成汉语。因此,还有不少学者认为,这首出现在日本本土而流芳后世的“和歌”是与之共情的纪贯之的再创造。更有趣的是,还有学说认为,阿倍仲麻吕并未被冲流至越南,而是实现了回国,并亲自将自己的这首和歌带回了日本。不过,史料显示,这只是一种美好的传说罢了。我更倾向于,在现场为阿倍仲麻吕的诗所动容的遣唐使和中国文人无数,定是通过岁月的流转迈过大洋之隔,在日本脍炙人口。
在江苏省镇江市的北固山,也有一处石碑,用中日文写着阿倍仲麻吕的这首诗,分别由当时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沈鹏先生和日本书道院院长田中冻云先生执笔,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碑额,与西安的纪念石碑相映成趣。跨越千年,阿倍仲麻吕的故事依然在传颂,“望月”之诗如何“东归”的学术关注仍然火热。在被更多外界因素冲击的时代变迁中,中日之间扣人心弦的文化互动,还有国民感情之间的彼此珍惜,应当如阿倍仲麻吕和他咏唱的诗一样,始终共享一轮明月。(2024年8月9日写于新疆兵旅天缘酒店)
阿倍仲麻吕纪念碑推荐文章5:阿倍仲麻吕纪念碑——“纪念中日交往的友好先驱”
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消息: 阿倍仲麻吕纪念碑位于西安兴庆宫公园内,立于 1979 年 2 月,是西安市人民为纪念这位中日交往的友好先驱而建。
纪念碑由中国著名建筑大师张锦秋设计,汉白玉砌筑,仿唐结构,碑高 5.36 米。碑正面刻有“阿倍仲麻吕纪念碑”八字,背面镌刻其事迹,柱顶四侧是表现中日友好的樱花、梅花浮雕,柱基是莲瓣雕饰,柱板上刻日本遣唐使船浮雕,两侧分别是李白《哭晁卿衡》诗和阿倍仲麻吕《望乡》诗,具有深邃的中日文化内涵。
阿倍仲麻吕(701—770 年)为日本奈良市阿倍村人。他于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十月随第十次遣唐使团来长安,改姓名为晁衡,在太学中苦读 9 年,后“慕华不肯去”,留居中国长达 54 年。他先后担任唐朝的左春坊司经局校书、左补阙、秘书监、安南都护等官职。在此期间,他与当时著名的文士广泛交往,与李白、王维、储光羲等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天宝十二载(753 年)冬,他任秘书监兼卫尉卿,以唐朝使者的身份随日本访华使者藤原清河等人分乘四船回国,在琉球附近遇风暴,与其他船只失去联系。当时误传晁衡遇难,李白还专门写诗悼念他。其实他漂流到了安南州(治所在今越南荣市)一带,遇海盗,同船死者 170 余人,独晁衡与藤原清河于天宝十四载辗转回到长安。他回到长安后再未离开,直到大历五年(770 年)病逝。(供稿 文/图 碑林区委宣传部 编辑 葛小同)
阿倍仲麻吕纪念碑推荐搜索词:
1.阿倍仲麻吕纪念碑在哪里
2.阿倍仲麻吕纪念碑被泼油漆
3.日本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本文标题: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