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推荐文章1:【学习时间】为什么说中国坚持民主与专政有机统一,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
学习时间
为什么说中国坚持民主与专政有机统一,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
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坚持民主与专政有机统一,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一方面,始终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中的“民主”,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另一方面,始终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中的“专政”,充分履行国家政权的专政职能,依法打击破坏社会主义制度、颠覆国家政权、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等各种犯罪行为,维护法律尊严和法律秩序,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民主和专政不是矛盾的,都是为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打击极少数是为了保护大多数,实行专政是为了实现民主。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编辑:青海戒毒政务融媒体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推荐文章2:百年党史关键词 |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图 // 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重要讲话。(据人民网)
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了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邓小平在讲话中提出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即“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1981年,全国人大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无产阶级专政”改为“人民民主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在粉碎了“四人帮”后,社会上和党内出现一些思想动向。一方面,在一部分人中,仍然存在着思想僵化或半僵化状态,阻碍着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贯彻;另一方面,极少数“四人帮”的党羽,利用中国共产党发扬民主的机会和“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造成的困难,宣扬无政府主义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主张,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反对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从右的方面歪曲和反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在这样两种思想倾向的影响下,造成了一部分青年思想混乱。针对这种情况,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了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对此进一步明确规定:四项基本原则,是全党团结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共同的政治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一切偏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和行动都是错误的,一切否定和破坏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和行动都是不能容许的。
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四项基本原则又作了记载和肯定,并明确规定,中国人民将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实现新时期的根本任务而奋斗。
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重要内容写进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992年10月18日,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新党章,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正式载入党章。
2007年10月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党章,关于四项基本原则的表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关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说,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论。中国的经济、文化等目前比较落后,从根本上说,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造成的。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最大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由于社会主义的这些特点,我国人民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和道德标准。这些是资本主义国家所不可能有的。
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关于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他说,无产阶级专政对于人民来说就是共同享受的社会主义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这是确定无疑的。但是,对一切反社会主义的分子仍然必须实行专政。没有无产阶级专政,就不可能保卫从而也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
三、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
关于坚持共产党领导。他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谁来组织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谁来组织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取消党的领导,只能导致无政府主义,导致社会主义事业的瓦解和覆灭。
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关于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说,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这些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过去是中国革命的旗帜,今后永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反霸主义事业的旗帜。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四项基本原则虽不是新的东西,但是我们党长期以来所一贯坚持的。但在新的形势下,重申和宣传四项基本原则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应当牢记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权威评说
邓小平同志多次提出,共产党对于人民群众的伟大领导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它之所以成为先进部队,它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在当代中国,如果离开共产党的领导,谁来组织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谁来组织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在今天的中国,决不应该离开党的领导而歌颂群众的自发性。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推荐文章3:毛泽东这样写出《论人民民主专政》,他身边人都感觉到有大事发生
《论人民民主专政》总结了中国近百年革命的历史经验,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基本思想。
中共中央驻香山时期,是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时期,是毛泽东一生中工作繁忙、思想活跃、意气风发的时期之一。相较战争年代成就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的美名而言,毛泽东作为理论家、组织家、宣传家的全面才能,在筹备新中国之际达到高峰,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党即将迎来28岁生日之际,毛泽东写信给胡乔木,“写一篇纪念‘七一’的论文”,但胡乔木未能准确领会写作意图
1949年4月下旬南京解放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迅猛推进:军事斗争取得基本胜利,政治上人心归顺,经济上“四面八方”政策已经明晰,外交上向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一边倒”政策逐渐形成。6月中旬,新协商会议筹备会结束后,毛泽东加紧筹建新中国的步伐。这段时间里,国内外瞬息万变的局势,让他处于日理万机的状态,他一面指挥解放西北及国内其他零星战场;一面频繁接见各界人士、协商建国大计;派出由刘少奇、王稼祥等人组成的中共代表团,秘密访问苏联,争取最大共识和支持;请周恩来牵头起草《共同纲领》,完成新中国政治设计。
半个月后,历经沧桑的中国共产党将迎来28岁生日。这样重要的时刻,总结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理论上阐明新国家的构想,系统宣传党和国家的内外政策,成为一个经过长期革命考验,即将执掌全国政权的政党必然的选择。正是在此时,毛泽东开始酝酿写作一篇纪念论文。
解放战争时期,从转战陕北,到西柏坡,再到迁入北平香山双清别墅,新华社一直是毛泽东器重和坚持留在身边的少数单位之一。西柏坡时期,根据毛泽东指示,新华社迅速组建了一个精干的班子,号称总编室“小编辑部”。毛泽东亲自过问稿件乃至写稿,获得“新华社首席记者”之美誉,传出城南庄“三篇雄文退五师”的佳话。在迎接建党28周年的重要时刻,繁忙的工作迫使毛泽东将目光投向新华社的“同僚们”。
6月24日下午6时,毛泽东写信给他的秘书、新任新华社社长胡乔木,内容是:“写一篇纪念‘七一’的论文(似不宜用新华社社论形式,而用你的名字为宜),拟一单纪念‘七七’的口号(纪念‘七七’,庆祝胜利,宣传新政协及联合政府,要求早日订立对日和约,消灭反动派残余力量,镇压反动派的破坏和捣乱,发展生产和文教)此两件请于6月最近两天内拟好,以便于6月28日发出,6月29日各地见……以上工作很繁忙,都堆在你身上,请你好好排列时间,并注意偷空睡足觉。你起草后,我帮你修改,你可节省若干精力。”
书信的寥寥数语,显然没有清楚交待写“七一”论文的主旨要义。第二天上午,胡乔木将起草文稿一事,交给国内新闻编辑部副主任廖盖隆办理。循着职业习惯,廖很快写出文章送交胡乔木。据当事人回忆,胡乔木初看不太满意,曾交给曾彦修去修改。曾彦修也不得法,无从下手,于是文章直接退回廖,由廖再送胡乔木。几番“踢皮球”之后,新华社的“笔杆子”们败在毛泽东掌控全局的驾轻就熟和如椽巨笔面前。即便拥有“党内一支笔”称号的胡乔木,这次也因未能准确领会写作意图,没有完成任务。
毛泽东将纪念“七一”论文主题聚焦于“论人民民主专政”
从延安时期起,毛泽东就主张领导干部要亲自写文章,他反对“秘书代劳”,坚持率先垂范。早在1948年底,毛泽东已提出“人民民主专政”概念,但没作具体阐释。随着形势的发展和需要,毛泽东逐渐将纪念“七一”论文主题聚焦于“论人民民主专政”。6月26日,他曾催稿胡乔木,问“七七口号及七一论文怎样?是否可于日内写起?”胡乔木第二天即送上此前拟定的文章,题为《中国革命胜利的关键何在?——纪念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八周年》。毛泽东阅后,觉得内容没有紧扣形势需要,决定亲自动手,写一篇系统科学阐明新中国国家性质、阶级构成、前途命运的大文章,以回应国内外关切。
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毛泽东几乎足不出户。他废寝忘食,伏案连续作战,以致身边的工作人员觉得一定有什么大事发生。果然,毛泽东写出一篇8000字的文章,题为《二十八年》。手稿共31页,用16开纸横写,前半部分用铅笔、后半部分用毛笔写成,全文用毛笔修改过。论文完稿后,毛泽东要求工作人员出过两次竖排铅印清样稿,都是16页。第一次清样稿他先用铅笔、后用毛笔修改,增加了很多内容,最后将标题改为《论人民民主专政——纪念中国共产党二十八年》,亲笔署名“毛泽东”。第二次清样稿用毛笔作了一些修改,又增加一些内容。 文稿经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研究定稿,于1949年6月30日由新华社发表。7月1日,《人民日》《光明日》头版全文转载。这比毛泽东原先预定的时间,整整晚了两天。
《论人民民主专政》与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告一起,共同构成建立新中国的两块基石
《论人民民主专政》是1949年毛泽东发表的唯一一篇署名文章。文章以人类进步的远景和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开篇,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民主革命的基本经验,回答了全国人民普遍关心的一系列问题,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思想。文章破立结合,深刻指出:“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文章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系统思想,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学说,与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告一起,共同构成建立新中国的两块基石,成为新政协会议通过《共同纲领》的理论和政策基础。
这一天是中国共产党28岁生日,毛泽东如释重负,与周恩来、朱德等一起,冒雨来到位于北平南城先农坛运动场,出席中共中央华北局、中共北平市委召开的纪念大会,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带领群众高呼口号,精神异常兴奋,酣畅之情溢于言表。当天20点45分起,北平新华广播电台用45分钟时间播送了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英播部的工作人员熬了个通宵,译成英文,经周总理签批,7月2日,通过外宣渠道向全世界播发。当月,《论人民民主专政》单行本在全国印刷两版共9万册,仅京津地区发行达4万余册。各国共产主义者和普通民众争相阅读,热情追捧,英文版很快抢购一空。这篇文章传到世界各地,被译成多国语言,在各国共产党人中也广为传颂,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及国际共产主义阵营产生了持久、深远的影响。
今天重温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这篇经典范文,仍能从中感受一代伟人毛泽东身上那种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交相辉映,集雄才大略和思想深邃于一身的独特魅力。
(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北京日 :韩勤英
流程编辑:洪园园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推荐文章4:毛泽东亲笔撰写此文后如释重负,《论人民民主专政》问世始末
中共中央驻香山时期,是中国革命从胜利活跃、意气风发的时期之一。
相较战争年代成就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的美名而言,毛泽东作为理论家、组织家、宣传家的全面才能,在筹备新中国之际达到高峰,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党即将迎来28岁生日之际,毛泽东写信给胡乔木,“写一篇纪念‘七一’的论文”,但胡乔木未能准确领会写作意图
1949年4月下旬南京解放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迅猛推进:军事斗争取得基本胜利,政治上人心归顺,经济上“四面八方”政策已经明晰,外交上向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一边倒”政策逐渐形成。
6月中旬,新协商会议筹备会结束后,毛泽东加紧筹建新中国的步伐。这段时间里,国内外瞬息万变的局势,让他处于日理万机的状态,他一面指挥解放西北及国内其他零星战场;一面频繁接见各界人士、协商建国大计;派出由刘少奇、王稼祥等人组成的中共代表团,秘密访问苏联,争取最大共识和支持;请周恩来牵头起草《共同纲领》,完成新中国政治设计。
《论人民民主专政》总结了中国近百年革命的历史经验,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基本思想。
半个月后,历经沧桑的中国共产党将迎来28岁生日。这样重要的时刻,总结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理论上阐明新国家的构想,系统宣传党和国家的内外政策,成为一个经过长期革命考验,即将执掌全国政权的政党必然的选择。正是在此时,毛泽东开始酝酿写作一篇纪念论文。
解放战争时期,从转战陕北,到西柏坡,再到迁入北平香山双清别墅,新华社一直是毛泽东器重和坚持留在身边的少数单位之一。西柏坡时期,根据毛泽东指示,新华社迅速组建了一个精干的班子,号称总编室“小编辑部”。毛泽东亲自过问稿件乃至写稿,获得“新华社首席记者”之美誉,传出城南庄“三篇雄文退五师”的佳话。在迎接建党28周年的重要时刻,繁忙的工作迫使毛泽东将目光投向新华社的“同僚们”。
6月24日下午6时,毛泽东写信给他的秘书、新任新华社社长胡乔木,内容是:“写一篇纪念‘七一’的论文(似不宜用新华社社论形式,而用你的名字为宜),拟一单纪念‘七七’的口号(纪念‘七七’,庆祝胜利,宣传新政协及联合政府,要求早日订立对日和约,消灭反动派残余力量,镇压反动派的破坏和捣乱,发展生产和文教)此两件请于6月最近两天内拟好,以便于6月28日发出,6月29日各地见……以上工作很繁忙,都堆在你身上,请你好好排列时间,并注意偷空睡足觉。你起草后,我帮你修改,你可节省若干精力。”
书信的寥寥数语,显然没有清楚交待写“七一”论文的主旨要义。第二天上午,胡乔木将起草文稿一事,交给国内新闻编辑部副主任廖盖隆办理。循着职业习惯,廖很快写出文章送交胡乔木。
据当事人回忆,胡乔木初看不太满意,曾交给曾彦修去修改。曾彦修也不得法,无从下手,于是文章直接退回廖,由廖再送胡乔木。几番“踢皮球”之后,新华社的“笔杆子”们败在毛泽东掌控全局的驾轻就熟和如椽巨笔面前。即便拥有“党内一支笔”称号的胡乔木,这次也因未能准确领会写作意图,没有完成任务。
毛泽东将纪念“七一”论文主题聚焦于“论人民民主专政”从延安时期起,毛泽东就主张领导干部要亲自写文章,他反对“秘书代劳”,坚持率先垂范。早在1948年底,毛泽东已提出“人民民主专政”概念,但没作具体阐释。随着形势的发展和需要,毛泽东逐渐将纪念“七一”论文主题聚焦于“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举行,毛泽东在全会上作告。
6月26日,他曾催稿胡乔木,问“七七口号及七一论文怎样?是否可于日内写起?”胡乔木第二天即送上此前拟定的文章,题为《中国革命胜利的关键何在?——纪念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八周年》。毛泽东阅后,觉得内容没有紧扣形势需要,决定亲自动手,写一篇系统科学阐明新中国国家性质、阶级构成、前途命运的大文章,以回应国内外关切。
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毛泽东几乎足不出户。他废寝忘食,伏案连续作战,以致身边的工作人员觉得一定有什么大事发生。果然,毛泽东写出一篇8000字的文章,题为《二十八年》。手稿共31页,用16开纸横写,前半部分用铅笔、后半部分用毛笔写成,全文用毛笔修改过。
论文完稿后,毛泽东要求工作人员出过两次竖排铅印清样稿,都是16页。第一次清样稿他先用铅笔、后用毛笔修改,增加了很多内容,最后将标题改为《论人民民主专政——纪念中国共产党二十八年》,亲笔署名“毛泽东”。
第二次清样稿用毛笔作了一些修改,又增加一些内容。 文稿经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研究定稿,于1949年6月30日由新华社发表。7月1日,《人民日》《光明日》头版全文转载。这比毛泽东原先预定的时间,整整晚了两天。
《论人民民主专政》与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告一起,共同构成建立新中国的两块基石《论人民民主专政》是1949年毛泽东发表的唯一一篇署名文章。文章以人类进步的远景和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开篇,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民主革命的基本经验,回答了全国人民普遍关心的一系列问题,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思想。
文章破立结合,深刻指出:“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
文章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系统思想,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学说,与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告一起,共同构成建立新中国的两块基石,成为新政协会议通过《共同纲领》的理论和政策基础。
这一天是中国共产党28岁生日,毛泽东如释重负,与周恩来、朱德等一起,冒雨来到位于北平南城先农坛运动场,出席中共中央华北局、中共北平市委召开的纪念大会,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带领群众高呼口号,精神异常兴奋,酣畅之情溢于言表。当天20点45分起,北平新华广播电台用45分钟时间播送了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英播部的工作人员熬了个通宵,译成英文,经周总理签批,7月2日,通过外宣渠道向全世界播发。
当月,《论人民民主专政》单行本在全国印刷两版共9万册,仅京津地区发行达4万余册。各国共产主义者和普通民众争相阅读,热情追捧,英文版很快抢购一空。这篇文章传到世界各地,被译成多国语言,在各国共产党人中也广为传颂,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及国际共产主义阵营产生了持久、深远的影响。
今天重温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这篇经典范文,仍能从中感受一代伟人毛泽东身上那种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交相辉映,集雄才大略和思想深邃于一身的独特魅力。
: 理论周刊 韩勤英 (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流程编辑:RB013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推荐文章5:《论人民民主专政》的诞生
《论人民民主专政》是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撰写发表的一篇重要文献。这篇文章与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告一起,奠定了建立新中国的重要思想基石,成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的理论和政策基础。这篇文章从动议起草到公开发表,虽然只有短短几天时间,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匆忙中迎来党28岁生日
1949年4月下旬南京解放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迅猛推进:军事斗争取得基本胜利,政治上人心归顺,经济上“四面八方”政策已经明晰,外交上向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一边倒”政策逐渐形成。
1949年6月中旬,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成立,加快了筹建新中国的步伐。领导这一伟大事件的中国共产党,历经血与火的洗礼,将要迎来28岁生日。在这万众瞩目的重要时刻,系统总结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理论上阐明新国家的构想,确定对内对外政策,就显得十分必要。为此,毛泽东在香山双清别墅开始谋划“七一”纪念活动,酝酿写作一篇纪念文章。
新华社未能领会论文要求
解放战争时期,从延安到西柏坡,再到北平香山,新华社一直是毛泽东倚重的宣传部门之一。西柏坡时期,根据毛泽东指示,新华社组建了一个精干的写作班子,被称为总编室“小编辑部”。毛泽东经常亲自过问稿件,乃至亲笔撰稿,曾获得“新华社首席记者”之美誉,留下了城南庄“三篇雄文退五师”的佳话。这一次,毛泽东照例将起草文稿的任务交给新华社。
6月24日下午6时,毛泽东写信给他的秘书、新任新华社社长胡乔木,内容是:“写一篇纪念‘七一’的论文(似不宜用新华社社论形式,而用你的名字为宜),拟一单纪念‘七七’的口号(纪念‘七七’,庆祝胜利,宣传新政协及联合政府,要求早日订立对日和约,消灭反动派残余力量,镇压反动派的破坏和捣乱,发展生产和文教)此两件请于6月最近两天内拟好,以便于6月28日发出,6月29日各地见……以上工作很繁忙,都堆在你身上,请你好好排列时间,并注意偷空睡足觉。你起草后,我帮你修改,你可节省若干精力。”
胡乔木
书信的寥寥数语,显然没有清楚交待写“七一”论文的主旨要义。接到毛泽东的来信,胡乔木深感责任重大。第二天上午,胡乔木将起草文稿一事,交给国内新闻编辑部副主任廖盖隆办理。廖盖隆领命后很快写出一篇稿子送交胡乔木。胡乔木初看不太满意,转交给另一名同事曾彦修去修改。曾彦修也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于是文章又退回廖盖隆,由廖盖隆再送胡乔木审阅。这篇在编辑部“空转”几轮的文章,题为“中国革命胜利的关键何在?——纪念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八周年”。文中相对空泛地议论道:中国革命胜利的关键,“不在于客观的物质条件,而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毛泽东亲自撰笔
给胡乔木写信两天后,毛泽东写信向胡乔木催稿:“七七口号及七一论文怎样?是否可于日内写起?”27日早上,胡乔木即呈上此前拟定的文章。毛泽东阅后,一度试图动笔修改,思来想去,总觉内容不太贴合形势,遂决定亲自动手,写一篇系统科学阐明新中国国家性质、阶级构成、前途命运的文章,主题聚焦于“论人民民主专政”,以应国内外的严重关切。
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毛泽东几乎足不出户。桌边未曾动过的晚饭,昏黄灯光下微微抖落烟烬的手指,毛泽东坐在书桌边一会儿眉头紧锁、一会儿酣畅淋漓地书写。
两天后,毛泽东终于交出了令自己心满意足的成果,一篇8000字、题为“二十八年”的文章。手稿共31页,用16开纸横写,前半部分用铅笔、后半部分用毛笔写成,全文用毛笔修改过。论文完稿后,毛泽东要求工作人员出过两次16排铅印清样稿。第一次清样稿他先用铅笔、后用毛笔修改,增加了很多内容,最后将标题改为《论人民民主专政——纪念中国共产党二十八年》,亲笔署名“毛泽东”。第二次清样稿用毛笔作了一些修改,又增加一些内容。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手稿
《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
1949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28岁生日,《人民日》《光明日》等各大纸头版全文刊登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各民主党派纷纷发来贺电,庆祝中国共产党28年诞辰。这一天,毛泽东如释重负。
1949年7月1日,《论人民民主专政》
在《人民日》发表
《论人民民主专政》是1949年毛泽东发表的唯一一篇署名文章。文章以人类进步的远景和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开篇,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民主革命的基本经验,回答了全国人民普遍关心的一系列问题,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思想。
文章深刻指出:“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工人阶级是(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
文章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系统思想,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学说,与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告一起,共同构成建立新中国的两块基石,成为新政协会议通过《共同纲领》的理论和政策基础。
《论人民民主专政》封面
重温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这篇经典文献,仍能从中领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屋建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和创新精神,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新中国的初心使命和远见卓识。
资料:北京日、香山革命纪念馆、京华丹心
: 北京文博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推荐搜索词:
1.
2.
3.
本文标题: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