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太监是谁推荐文章1:中国最后一个太监,死于1996年

  当慈禧身边的大红人、太监总管小德张(张兰德)回到故乡天津静海时,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沸腾了。


  这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也是31岁的小德张自宫后进宫当太监的第十六年,风光返乡的小德张不仅在村里请戏班唱了三天大戏,并且还邀请全村人一起吃肉馅包子,对于深陷贫困的乡亲们来说,小德张简直就是太监里的神话和“成功楷模”。


  有鉴于小德张的“成功榜样”,在狠心犹豫几年后,1911年底,天津贫民孙怀宝最终决定,要亲自给10岁的儿子孙耀庭“净身”,让他争取进宫当太监“光耀门庭”去。


  后来,末代太监孙耀庭回忆起自己被“净身”的不堪往事时说,由于出不起十几两银子请专业的刀手,为此,他的父亲孙怀宝用自己用来剃头刮脸的剃刀亲自动手,两个舅舅则负责按住他的手脚,一刀下去,10岁的男孩孙耀庭,从此永别了自己的“宝贝”和男儿身。


  但就在“净身”后等待康复的几个月里,武昌起义爆发,再后来,有一天父亲孙怀宝进门后开始嚎啕大哭起来说:


  “缺了大德了,皇帝下台了。”


  ▲晚清太监们


1

  尽管早自商代、周朝时,太监就已开始出现,但在隋代以前,中华帝国皇宫中的太监,大多是战俘或罪人和罪人的家属,唐代以后,由官员进贡和高丽(朝鲜)、安南(越南)等外藩进贡的阉人日多,而唐宋以后,来自民间自愿或被迫阉割的太监才开始日益增多。


  明清时期,由于家庭贫困生活没有着落,或是出于逃避赋役考虑,许多家庭开始对幼男私下实行阉割,然后等待机会送入宫中以求富贵,对此,明代的《菽园杂记》就写道:


  “京畿民家,羡慕内官富贵,私自阉割幼男,以求收用。”


  由于明朝时期宦官专权,这就使得民间看到了榜样,《万历野获编》就记载道:万历皇帝时期,“宦官宠盛,愚民尽阉其子孙以图富贵,有一村至数百人者,虽禁之不能止”,甚至有“为人父者,忍于熏腐其子,至有兄弟俱阉。”


  万历皇帝时期,当时光是北京城周边,就有几万人在自宫后,仍然无法进入皇宫当太监,因此只能通过拉关系、走后门进宫,由于付不起高昂的手术费请专业的阉割刀手,因此许多贫困家庭甚至直接由父母亲自给孩子“净身”,为了禁止这种私刑,明清两代对于私自宫刑一直给予重判,明朝弘治六年(1493年),军人马英的妻子罗氏,就将自己的儿子马五私自阉割、希望他能入宫效力,事情被发觉后,罗氏作为下手之人,被暴怒的明孝宗亲自下令处斩。


  但贫困的力量是可怕的。


  到了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直隶安肃县民人王二格由于家贫,将自己年仅11岁的儿子王成私自净身,事发后父子两人被捕收监,王成作为受害者更是被判死刑,在县牢里关押了一年,案情经乾隆皇帝亲自提审后,最终乾隆下令释放王二格父子,并将王成安排到热河行宫当差,考虑到民情复杂,乾隆下旨取消了自宫要判处斩刑的刑律,从此,因为贫困自宫净身,在清代开始合法化。


  与孙耀庭类似,末代太监马德清也是被自己的父亲残酷地施行了宫刑:


  “我九岁的那一年,大概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有一天,我父亲哄着我,把我按在铺上,亲自下手给我净身。那可真把我疼坏了,也吓坏了。疼得我不知道昏过去多少次。这件事,我从来不愿意对人讲,我并不是害羞,实在是太痛苦了。从旧社会来的苦寒人,人人都有不少伤心的事儿。可是最伤心的事,自己总是不愿意想的。想起来,心就像挨针扎一样疼啊!”


  ▲电影《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剧照


2

  作为末代太监,晚清时期的太监们,注定是悲剧的。


  与明代宦官的专权不同,为了防止重蹈覆辙,清代自从建国初期,就对宦官干政进行了严厉控制,顺治皇帝福临甚至亲自在清宫中竖立铁牌,警告后世子孙,太监宦官们凡有涉及“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接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行凌迟处死,定不姑贷。”顺治还特地注明“特立铁牌,世世遵守。”


  在满清皇帝的严肃干预约束下,有清一代,虽然有不少宦官受到宠幸,但是并未出现像明朝的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宦官干政情况,到了晚清时期,当时清廷内务府中,针对太监的行为规范达到了50多条,太监们一旦触犯规范,轻则发配、杖责,重则处死,由于在清代当太监不像在明代一般吃香,因此有清一代,清廷中的太监始终处于缺额的状态,像明朝中后期一样,动辄几万人自宫争夺一两千个太监名额的情况始终没有出现。


  当时,清代的太监,主要有自动投充、礼部咨送、太监引荐、太监牙行引进等方式。由于清代对太监管束很严厉,这就使得太监不仅有被惩罚出宫的,还有自残以求出宫,甚至冒死逃亡的,有的太监甚至逃亡高达六七次,或者自杀。因此,清宫中太监一直缺额。乾隆年间,清廷规定太监名额为3300人,但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宫中太监只有2605人,缺额695人。


  由于投充者并不踊跃,加上地方官害怕推举的太监出事后要承担责任,往往不肯给投充者具结,因此清宫中的太监日益枯竭,以致皇宫和各个王府家中要用“重价寻觅”太监。


  到了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廷将紫禁城中的太监定额改为2500人,但实际上太监仍然一直缺额。到了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廷中只有太监1693人,缺额700多人,此后清廷中的太监人数虽然略有回升,但也只有2000人左右,始终无法达到满额数量。


  由于在清宫中当太监地位低下、生活贫苦,因此嘉庆十八年(1813年),紫禁城中的太监甚至作为内应配合打开宫门,以致200多名天理教徒直接攻入了紫禁城中,试图斩杀嘉庆皇帝,史称“癸酉之变”。


  ▲晚清太监合影


3

  尽管清代的太监已不如明代吃香,但因为贫困被迫自宫的人,仍然络绎不绝。


  就在孙耀庭被父亲强行阉割前九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已经考上秀才功名、娶妻生子的信修明,因为无力养活母亲、妻儿和弟妹,也被迫自宫当了太监。


  到了清朝末年,清廷不再补充太监,新进去的太监叫做“效力”,得有太监死了,改姓他的姓,顶他的缺才能成为太监。这样的顶缺进宫,往往得花钱或者找门道。如小德张就是净身后,从县衙门领了50两银子做路费,然后进了北京,托人买了一个死去的老太监(名叫德子)的宫号,才因此得以顶替入宫的。


  回忆这些往事时,信修明写道:


  “我于光绪二十八年八月十二日,由慎刑司冒名张献喜,头顶着刑事,进入了皇宫,酸心哉!……谁想得到我这样无出息,改了姓名当太监,惭愧无比,徒呼天一声,在暗地里掉泪而已。”


  秀才信修明自宫当太监时,已经23岁了,由于清廷严禁太监读书识字,因此像他这样有文化的太监立马鹤立鸡群,很快就博得了慈禧等人的赏识,但是回忆起清宫生活,信修明仍然胆战心惊:


  “太后宫几乎天天有打人声……御前的首领(太监)、回事小太监和妈妈、宫女等殿上的近御者,屁股上常绑一块象皮,以防重杖,其皮名宝贝。”


  当时,慈禧在吃饭的时候,一旦她说菜咸了、淡了,或者菜色烙烤大小不匀的话,则御膳房的首领太监、回事太监、效力厨师等大大小小全部都要挨打,经常是慈禧一边吃饭,一边太监们被打得死命求饶,而慈禧则在一边跟个没事人一样继续吃饭,一直到她吃完饭,暴打才告结束。


  当时,慈禧跟前的御前首领太监姚兰荣有一次穿的袍子不利索,立马就被慈禧下令抽嘴巴,等到下次姚兰荣用好料做了件新袍子穿上,慈禧又当面臭骂他说:“你瞧这个胚子,还穿这么好的衣服,来人呀,给他豁了。”然后当场命人用剪刀将姚兰荣的袍子从头剪到脚。


  由于慈禧喜欢用酷刑维持宫中的秩序,因此慈禧身边被他打死的太监实在不少,有一次,一个太监奉命和慈禧下棋,在棋局中无意中说了一句“奴才杀老佛爷的一匹马”,慈禧立马勃然大怒,下令将这位太监拖出去活活打死。


  为了不被打死,那些买不起“象皮”当“宝贝”防身的太监们,就都私底下做了两块各一尺长、五寸宽的牛皮,在当差的时候偷偷绑在大腿上,俗称“护身佛”,以防止被慈禧下令杖打,对此连慈禧身边的大红人小德张也曾后怕的回忆说:宫中行刑的竹子,是“多年浸饱了血的。”


  ▲晚清太监“小德张”张兰德(1876-1957)


4

  实际上,清宫的太监们不仅是要受主子们的责打,而且还要受上级太监和老太监们的欺负。


  由于清宫中太监实行师徒制,因此小太监们经常会被作为师父的老太监责打,有时候老太监们受了怨气,就经常殴打小太监出气,即使是后来人前显贵的小德张也回忆说,他刚进宫的时候,偷偷把被师父扇耳光、打竹竿子的次数记录下来,一年竟有两千余次之多,几乎每天都要多次挨打。


  尽管在民间生活艰辛,期待着进入清宫后能飞黄腾达,但实际上,大多数底层太监生活并不如意。


  当时,太监们的生活也分成了三六九等,以大总管太监为例,其每月饭银有100两,每顿菜有四十品和两个汤;而最底层的太监们则是每月只有2两银子,并且吃大锅饭菜。而有的总管太监和首领太监甚至有单人厨房,以小德张为例,小德张混上去以后,就和隆裕太后一样,每顿都有饭菜四十品,并且还有专门的20个太监服侍。


  在这种层层的压迫之下,太监们作为人的尊严被摧毁殆尽,清宫老太监赵荣升对此回忆说,宫里有种种规矩,就是培养奴才,让奴才们“别把自己当人看。”


  以光绪朝(1875-1908年)为例,当时紫禁城中大概有1900多名太监,但总管太监只有16人,不到百分之一。为了混成太监中的人上人,底层太监们也用尽了浑身解数。


  《清稗类钞》就有记载,有一次慈禧生病,光绪在一边伺候,慈禧就说“我病恐怕好不了,俗语常说人肉煎汤吃了便好。”慈禧说完就盯着光绪看他有什么表示,但光绪不吭声,没想到在一旁的李莲英听完后,转身回去就割下了一块大腿肉给慈禧熬汤喝,慈禧后来多次叹息说,还是莲英爱我啊。


  由于“行走勤慎,为人诚实”,因此,李莲英年仅18岁时就被破格提升为首领太监,后来又被慈禧提升为大总管,赏加二品顶戴,成为清代太监中的第一人,但李莲英深知“天恩越大,性命越危险”,因此经常只穿着三品的冠服。光绪十二年(1886年),李莲英奉慈禧之命,陪同光绪皇帝的生父、海军大臣、醇亲王奕譞前往巡视北洋海军,鉴于清朝严禁宦官干政,因此尽管有慈禧的懿旨,但李莲英仍然故意低调,以二品的身份,故意只戴了一个七品官帽随同奕譞出行。


  ▲慈禧出行相片,左一为亲自推珍妃落井的大太监崔玉贵,右一为李莲英(1848-1911)


  由于大受慈禧宠爱,因此李莲英40岁生日时,慈禧还按照各位总督巡抚的例子,下令给他制皮袍,亲笔题写“福”、“寿”字赐给他。慈禧甚至还喜欢跟李莲英在颐和园一起化妆合影,慈禧扮观音,李莲英就扮成韦陀。李莲英生病时,慈禧不仅命令御医前去诊治,甚至还亲自给他尝药。


  即使如此,李莲英也免不了时时受罚,光绪六年(1880年),李莲英就曾因做错了差务被摘去顶戴,并罚月银六个月;光绪十一年(1885年),李莲英又因属下太监失误、被罚月银六个月,尽管这些处罚大多只是一时,但即使是权势炙手可热,李莲英心中也时常缺乏安全感,因此经常感慨“今日有权今日贵,明日无权阶下囚”。


  而就在李莲英之前,掌案太监安德海(1844—1869年)骄横跋扈、仗着慈禧的威权甚至敢于顶撞同治皇帝,同治八年(1869),安德海借口要到江南置办龙袍出宫游玩、趁机敛财,而被同治皇帝密令山东巡抚丁宝桢直接处死,鉴于自己的前任安德海之死,以及慈禧和帝王的权术,李莲英一生一直谨慎小心,因此深得慈禧喜爱。


  但尽管如此,7岁时就净身,8岁就入宫、深谙宫廷险恶的李莲英,有时还是会对身边的徒弟说:


  “主人(慈禧)是个老虎,我受恩深重,不可一刻失慎。天恩愈大,性命愈险,吾人不可不慎。”


  在私底下,他还常对手下的太监们说:


  “你们别看老佛爷待我这大天恩,我拿她当老虎看。”


  ▲李莲英


5

  而由于长期身处皇宫,这种单调无聊又精神紧张、压抑的生活,也使得太监们不得不寻求一种外在的精神补偿,也因此,太监们普遍对美食、赌博、养小动物等形成了一种特殊心态。


  由于对自己被阉割始终耿耿于怀,以明朝万历皇帝时期的宠幸太监、福建税监高寀为例,高寀由于听信方士说“食小儿脑千余,其阳道可复生如故。”因此命人到处残杀幼童,取食儿童的脑髓进食,以致他所在的福建税署池中白骨累累,而高寀却由于被万历皇帝宠幸免去一死。


  清朝时,百无聊赖的太监们为了打发日子,经常喜欢在皇宫中聚集赌博,即使到了民国初年,紫禁城中的养心殿大总管太监阮进寿,还因为赌博后欠钱不还,而与二总管太监陆某发生口角,以致互相揭发开设赌局,而被双双革职踢出紫禁城。


  而由于生活贫困、以秀才身份自宫进入紫禁城做太监的信修明,也喜欢在宫中养狗,对此信修明说:


  “其中意味甚多,每日供奉差事于上,提心吊胆,整年整月,不定何时才能出宫洒脱一次,人生亦苦之已极。自己养一犬,下来时先逗逗小犬,说些犬话,一切苦恼皆消释无有。”


  晚清太监张修德等人则回忆说:


  “下层太监,讲活计,倒也没有什么过重的,只是行动处处受限制,同坐牢差不多。服侍上边,无时无刻不提心吊胆。顶头太监要你做什么你就得做什么,不是人做的也得做,一切要看别人的喜怒行事。一旦不知道做错了什么事,也许根本没有做错,只是顶头主子或太监讨厌你,就得听凭人家打骂。有的时候还得跪在地上,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在这‘帝王之家’过久了,我们的思想也自然而然地变坏了。怎样过好寄生生活成了我们的中心思想,把依靠别人过日子当作天经地义。身体毁了,精神也毁了。


  ▲1948年,北平城里的老太监


  在这种寂寞空虚、整日担惊受怕的日子里,太监们也开始寻求感情的安慰。


  早在秦汉时期,太监们普遍就有自己的家室,《史记》就记载秦朝宦官赵高有养女,他的女婿是咸阳令阎乐。北魏、唐朝时,宦官娶妻最为普遍,唐朝时著名太监高力士就曾经娶了位绝色女子、京师小吏吕玄晤的女儿为妻。吕玄晤也因此官“至少卿,子弟仕皆王傅”。


  到了明代时,明朝太监开始流行起跟宫女一起结伴过日子,俗称“对食”,例如魏忠贤的“对食”,就是天启皇帝朱由校的奶妈客氏。客氏当时先是与魏忠贤的好兄弟、太监魏朝“对食”,后来又勾搭上了魏忠贤,以致魏忠贤和魏朝两人半夜在紫禁城中大打出手,甚至惊醒了天启皇帝。


  到了清代,尽管清代管辖太监严格,但是清代也允许太监过家庭生活,乾隆十六年(1751年),紫禁城中的太监赵国宝就与宫女五妞相好,两人一起“对食”过日子,没想到两人后来发生口角,赵国宝就虐待五妞,以致五妞自杀未遂。根据清廷对在皇宫中自杀处分的规定,此后五妞被发配到锦州配壮丁为妻,赵国宝则被发配到黑龙江与披甲人为奴。


  尽管清廷起初严禁太监与宫女“对食”,但到了道光年间(1821-1850年),由于道光皇帝宠幸太监,不仅容许他们各种“非分之情”,而且还出面替太监们娶老婆“复为娶妇,使居南府中”,有了道光皇帝撑腰后,太监们开始自己娶妻。


  以慈禧宠幸的太监小德张为例,小德张(1876-1957年)一生就娶了四个老婆,对此太监张修德就回忆说:


  “说起来,人们也许奇怪,太监们还娶老婆干什么。原来他们虽然不能过夫妇生活,但是家庭的‘乐趣’还是要享受。旧社会里,有了钱,什么不人道的事都干得出来。发了大财的太监有年轻漂亮老婆的不只是小德张一个人。有时候他们还倚仗年轻漂亮的老婆给他们联络大官,拉拢同行,搞钱搞势呢。比如御膳房的首领太监古玉秀,没有哪点出众的地方,凭着他的年轻漂亮的老婆替他奔走,结果爬上了御膳房大总管的地位。”


  在太监们看来,尽管自己已经丧失了性功能,但是他们仍然有着对于性的强烈渴求,也因此,清宫里的太监们,除了“娶妻”之外,也喜欢请假出宫逛妓院。例如慈禧的独子同治皇帝(1856-1875年),就是经常被轻车熟路的太监们带到北京的八大胡同逛窑子,以致染上梅毒身亡。


  当时,大太监李莲英先是娶妻苗氏,后来又娶了京城名妓马芙蓉。


  小德张则在1912年出宫后,搬到了天津,据曾经担任他常年法律顾问的夏琴西回忆:


  “他除雇有各种仆役外,还有由宫中带来的四五名小太监,专门给他烧烟、倒茶、摆饭、招待客人。全家除他母亲外,都得称他老爷。家规、门禁很严,仍保留着宫内的规矩,如男性一律不准进内宅……他的妻子叫张小仙,妓女出身,备受宠爱,但除年节喜寿外,很少与外人见面。”


  而据太监们回忆,小德张有一位妾私下与人相好,甚至被小德张下令杀害碎尸。当时,小德张在天津过着富豪生活,除了在天津拥有十亩地的房产外,他还投资了祥义绸缎店、天成信绸缎洋货店,并且还担任着致中银行的常务董事,拥有两间当铺、50顷稻田,另外还拥有一所道观作为家庙。一直到1945年,小德张才在天津去世。


6

  但满清的覆灭,也成为了太监制度覆灭的前奏。


  1912年,清廷宣告退位,但作为满清皇帝退位的交换条件,民国政府仍然允许满清皇室居住在紫禁城,也因此,作为皇权专制的衍生品,太监制度也在清廷覆灭后,仍然得以继续苟延残喘。根据记载,即使到了民国十一年的1922年,紫禁城内仍然保留着多达1137名太监。


  当时,由于清廷势力没落,加上民国政府许诺的每年400万两银元的抚恤费经常难以下发,因此紫禁城中从溥仪到各个太监,经常都处于经济困窘局面,为了解决经济问题,加上贪婪使然,负责守护紫禁城的太监们就开始监守自盗,经常将皇宫中的珍宝偷盗到外面转卖。


  溥仪后来回忆说,当时紫禁城中盗窃案件高发:“毓庆宫的库房门锁给人砸掉了,乾清宫的后窗户给人打开了”,“我刚买的大钻石也不见了……”到了1923年,恼怒的溥仪下令清查紫禁城中的珍宝丢失情况,在这种情况下,1923年6月26日,紫禁城中突发火灾,储藏珍宝的建福宫,以及400多间宫殿更是被毁于一炬。


  据当时参与救火的消防队员回忆说,火灾现场有很浓的煤油味,对此溥仪愤怒地说:“我刚想查太监偷盗珍宝的罪状,他们就烧毁了建福宫花园毁灭证据!”


  ▲剧照:建福宫火灾之后


  火灾发生后20天,1923年7月,溥仪正式下令,除了保留175名服侍自己和太妃、淑妃们的太监外,其他近千名太监必须在几个小时内“全部裁撤,立即出宫”,在护军的强行驱逐下,近千名太监被迫仓促离开紫禁城,而这,也敲响了中国太监制度的丧钟。


  由于毫无思想准备,许多太监进宫几十年更是积累了一些东西,一时半会难以带走,而更多的人则是压根无家可归,因此驱逐当日,紫禁城中一片混乱,太监们有的苦苦哀求、有的痛哭流涕,有的破口大骂,由于大部分太监没有去处,因此他们只能暂时住在地安门内的雁翅楼内。


  一直到1923年7月底,当时内务府筹妥了遣散费,宣布向首领太监们每人发放200元,一般太监每人发放20元作为遣散费,看到事已无可挽回,这些中国最后的太监们,才无可奈何地各自逐渐散去。


  但此后,紫禁城中的失窃案并未减少,只不过是从太监的监守自盗,变成了护军的监守自盗。


  而很多太监出宫后,由于已经进宫几十年,根本无家可归;有的即使有家,也被亲人鄙视有家难回,甚至死后被禁止葬入祖坟;由于太监们从小被阉割没有气力,又没有一技之长,因此很多人只能流落街头。


  就在溥仪驱逐太监们的第二年,1924年11月,冯玉祥在北京发动兵变,并强行驱逐溥仪离开紫禁城,仓惶之中,作为末代皇帝的溥仪也被迫出走,在听闻“皇上”也被赶出紫禁城之后,有的太监们一边咒骂,一边恼怒地说:“这才是一还一呢!”


  ▲溥仪(1906-1967)


7

  起初,作为帝制的产物,太监们也对自己的养老有一定的安排。


  乾隆时期,北京的太监们开始自发成立太监养老义会,如北京北长街的万寿兴隆寺中的养老义会就规定,太监入会必须要经过别人介绍,然后缴纳180块钱给寺庙主持作为义会经费,三年后就可以到义会所属的寺庙食宿养老,死的时候义会还会出面帮他们买棺材、做法事。当时,北京城中的恩济庄、立马关帝庙等十六座寺庙,都是太监养老义会的下属寺院,有很多寺院的地产物业,甚至都是由太监们捐献所得。


  而在1923年被溥仪从紫禁城中驱逐出宫后,除了极少数太监被至亲接纳回家养老外,大多数太监要么根本无家可归,要么就是被亲人排斥根本无法回归;而像李莲英、小德张这类极少数的大太监则有丰厚的产业,根本无需担心养老问题,剩余的太监们,有点余钱的,还能加入到养老义会,而连义会的份子钱也出不起的太监们,最终只能流落街头,甚至冻饥而死。


  而今天以“中国硅谷”闻名的北京中关村,其原名本是“中官村”,意思是太监聚集之地。从明清开始,如今的中关村(中官村)一带就不断有太监在此买地盖庙修坟,并在退休后扎堆在此生活,并成为了当时京城远近闻名的太监坟场。


  而作为帝制的遗物,本文开头提到的被父亲强行阉割的儿童孙耀庭,也命运坎坷。


  1912年满清被推翻后,孙耀庭先是在家中蹉跎了几年,一直到1917年,15岁的孙耀庭才终于有机会得以进入到了紫禁城,此后,他先后伺候过端康皇太妃和“皇后”婉容,尽管在1923年溥仪的驱逐太监行动中幸运地被留存下来,但是在1924年冯玉祥的兵变中,孙耀庭最终也无奈出宫,并一度到了北京著名的太监养老义会所属的万寿兴隆寺居住。


  1934年,溥仪在日本人扶持下成立“伪满洲国”后,孙耀庭还一度前往长春,到溥仪“老主子”那里当差,后来由于得了肝硬变需要隔离,溥仪还特地给孙耀庭批假并给了500元作为治疗费,“那时候500块钱可值钱了。能买110袋美国面粉呢。”


  离开长春的伪满洲国皇宫后,孙耀庭四处流浪,“就在各庙住着,有点事做点事。没事就在那住着。”


  眼看老太监们流离失所,当初在慈禧手头混得还算不错的秀才太监信修明,则倾尽所有,在1930年牵头成立了恩济慈善保骨会,并收留了400多名太监在北平(北京)万寿兴隆寺居住养老。


  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很多老太监们仍然居住在万寿兴隆寺,1959年,被特赦出狱后的溥仪还曾特地到万寿兴隆寺看望过他们,当时溥仪一进门,还幸存的老太监们惊愕不已,仍然齐声高喊“万岁爷”,溥仪则热泪盈眶、赶紧制止老太监们说:


  “这可使不得,现在什么时候了,怎么还弄以前那一套,现在我已经不是皇帝了,就是一名普通的公民,下次不要这样称呼了,叫我同志就好”。


  而当初由于贫困,被迫以秀才身份自宫做太监,老来又积极为老太监们的养老事业奔走半生的信修明则在1959年去世,临死前他对人说:


  “我是过来的人,为了过去、为了现在、为了未来,日念陀佛三千声。今生不如人,希望来生脱此苦,并希望穷神爷爷别尽跟这类人开这种不人道的玩笑!”


  ▲末代太监信修明(1878-1959),晚年一直在为太监们的慈善公益事业奔走呼吁


  解放后,有人帮孙耀庭出版了自传《末代太监孙耀庭传》,1988年,他的自传被改编成电影。1996年,孙耀庭最终以94岁高龄在北京广化寺去世。


  至此,随着这位中国最后一位太监的去世,那个曾经存在中国达数千年之久的太监制度,终于烟消云散、陨落尘埃。


  ▲中国最后的太监孙耀庭(1902-1996)


  参考文献:


  信修明等:《太监谈往录》,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版


  《回忆晚清宫廷生活》,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版


  杜婉言:《佞幸:中国宦官与中国政治》,东方出版社,2017年版


  张宝贵:《万寿兴隆寺:末代太监“养老院”》


  最后一个太监是谁推荐文章2:中国最后一个太监自述:晚上伺候贵妃,鞋里要放一个苍耳这是为何

  1993年,91岁的孙耀庭来到了故宫。


  彼时新中国已经成立了许多年了,但站在故宫门前,一种熟悉的感觉再次涌上了孙耀庭的心头。他曾经是一名太监,也被称作是“中国最后一个太监”。


  孙耀庭曾费尽周折进入到故宫内部为皇室做事,但是最终却没能落得个好下场。


  面对记者的采访,孙耀庭略作思考,向记者坦露了曾在宫中经历过的事情。


  “要说什么是最难忘的?那一定是宫中严苛的纪律。”


  据说,当年太监们都过得十分不易,他们干着最苦最累的活,却只能接受最卑微的待遇。


  比如,为了照顾宫中的贵妃们,太监们必须时刻睁着眼侯在她们的身边,倘若被人发现眯了眼睛或是睡着了,那么等待他们的便是残酷的刑罚。


  为了保持清晰,许多太监,包括孙耀庭,都会在鞋子里面放上一个苍耳。


  那么,孙耀庭为什么是“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呢,他在宫中到底经历过什么呢?


  又为什么要在照顾贵妃的时候在鞋子里面放一个苍耳呢?


  

严苛的纪律

  1993年,得知“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要来拜访故宫,社媒体都派出了几位经验丰富的记者,要对孙耀庭进行一段采访。


  彼时,孙耀庭已经91岁了,多年的风霜已经将他的身体折弯,他拖着苍老的身躯来到了故宫,人生中最后一次看到了这个曾经自己工作的地方。


  受电视剧和电影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太监在宫中即便不会衣食无忧,但怎么的也算得上是安稳吧。


  其实这个问题要分不同的历史阶段。在王室鼎盛的时候,太监们确实都过着不错的生活,但是当王室衰落,太监们的命运也会变得十分悲惨。


  太监算得上是封建王朝的特殊产物。


  古时候皇帝们都喜欢将自己喜欢的女人带进宫内侍候自己,但是皇帝也知道,这么多美丽的女子聚在一起,不免会让部分人起了歹念。


  因此,皇帝下令,所有进宫服侍贵妃们的人必须“净身”。


  因此,“太监”便产生了。


  刚开始,没有多少人愿意做太监,彼时皇帝就会派人去民间抓一些面容白净的少年去做太监。


  久而久之,人们发现,在宫廷里可以过上不错的生活,甚至可以利用职务便利跟皇帝搞好关系,掌握一些常人达不到的权力。


  对于普通老百姓说,这么做虽然有一定的风险,但是确实是实现阶级跨越的最便捷的方法。因此,不少的家庭都会送家中的男人去宫中做太监。


  但是,据孙耀庭透露,他所在的那个时代,太监可谓是宫中最低贱的存在。


  太监是“不完整的男人”,清朝瓦解之后,王室都名存实亡了,更别提太监们了,他们只是被“皇帝”要求留在身边继续伺候他们。


  虽然仍和位高权重的人呆在一起,但是他们却得不到任何的好处。相反,太监们一直被要求干着最苦最累的工作。


  和宫中其他的工作人员不一样,其他人到了一定的岁数就会被“皇帝”放出去,回到自己的家乡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但是因为太监身份的特殊性,基本上是要一辈子留在“皇帝”身边的。


  太监们不仅身份低微,而且有着十分严苛的纪律。


  虽然彼时封建制度已经瓦解,但是对于太监们来说,这一套规矩在他们身上依然奏效。


  他们不能赌博、不能盗窃、不能偷拿宫中的一针一线。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让孙耀庭感到无比苛刻的是:在服侍王室的时候不能失礼,甚至不允许抬头看他们。


  倘若太监们触犯了这些规定,那么等待他们的将是残酷的惩罚,通常来说,为了省事,王室会直接将这些太监送往边远地区,就像古代发配边疆一样,在那里度过他们的余生。


  除此之外,皇室还会用前朝的法律来对付当时的太监,各种刑罚用在他们的身上。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太监都会产生逃跑的想法,甚至会出现自杀的想法。


  但是往往他们是无法成功的,他们会被发现,然后被折磨致死,死后还会被丢出去喂给野狗。


  这样惨无人道的惩罚让许多太监整日都十分惶恐,为了生存,他们不等不把自己的姿态放在最低,过着低眉顺眼的生活。面对王室贵族之时,他们只能低着头,绝不会将自己的眼光抬起。


  孙耀庭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


  据悉,孙耀庭当时对宫中的规矩十分不习惯,低眉顺眼什么的他都能做到,毕竟他也是一个干了许多年的太监了,但是有一件事是他无论如何都很难做到的,那就是在晚上看守贵妃的时候是不允许打瞌睡的。


  一个人的身体都是有极限的,打瞌睡也是生理需求,这是完全不受孙耀庭控制的。他尝试过许多方法,比如提前多睡会儿,但是根本不奏效。


  孙耀庭害怕自己会因为打瞌睡失去了自己的性命,因此便向那些经验老道的太监们请教。


  老太监告诉孙耀庭,在晚上值班的时候,只需要在鞋底里面放一个苍耳,便能够防止自己打瞌睡了。


  苍耳是一种植物,个头很小,但是上面密密麻麻的都是刺,这种刺很扎人,但是也不会过分伤害到人。


  只要在鞋底放上一个,困了的时候偷偷踩一下,那么便会瞬间清醒过来。


  脚底是人最脆弱的部位之一,这么做当然也会伤害到自己,虽不致命,但是也疼。


  可是比起掉脑袋,这样做确实是比较划算的。


  

“二进宫”的经历

  说到这里,孙耀庭的眼眶有些泛红。


  身边的记者都知道,这是孙耀庭自己最不愿提起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愿提起的经历,几十年前孙耀庭也不愿意向别人提自己的这些往事,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孙耀庭也慢慢释怀了。


  记者们就在旁边等待着,直到孙耀庭老先生的情绪慢慢地稳定了下来。


  孙耀庭拿手帕擦了擦眼睛,随后表示到“谁能想到,这种不是人过的日子,竟然是我曾经跑断了腿想要过上的生活啊。”


  接着,孙耀庭讲起了自己进宫的艰难过程。


  孙耀庭净身的时候,正巧是中国革命最为动荡的时候,但是作为一个小老百姓,孙耀庭一家人根本无法注意到时局的变动,在他刚刚“净身”之后,便得到了封建制度瓦解的消息。


  这样的消息让刚刚醒来的孙耀庭震惊不已,他原本想着净了身就可以进宫了,但是没想到自己竟然白白地干了件蠢事。


  但是孙耀庭没有放弃,他四处打听,希望能够得到一些有用的消息。


  其实,当时虽然封建王朝已经瓦解了,但是民国仍然保留了前清人的财产和权力。也就是说,那些王室贵族仍然享受着自己的小日子。


  虽然今时不同往日,彼时的王室已经没那么大的权力了,但是他们仍然想过从前那样的生活,于是,他们无视当时的法律,仍然向外面宣布征召太监和宫女。


  得知这个消息,孙耀庭总算舒了一口气,他跑前跑后,终于联系上了稍有权势的人,打点关系之后,进入到了贝勒载涛府。


  虽然不比紫禁宫,但是载涛府也是比较不错的宫殿,在载涛府里面的太监,基本上都是一些年事较高的人,作为宫中最年轻的小太监,孙耀庭受到了不少的照顾,这让孙耀庭十分感动。


  老太监们常对孙耀庭说,如今时局不一样了,做太监不再是一件美差事了,不过,像他们这样“不完整的人”,就这样在这里终老也不是一件差事。


  确实,由于时局的变化,太监们的待遇早不如从前了,载涛府的太监更是如此,他们每天只能吃一顿饭,而且是雷打不动的“白面条”。


  虽然这样的饭菜对孙耀庭来说已经算是不错了,但是时间一长,孙耀庭也有些吃腻了。


  孙耀庭心里很清楚,自己不是来这里混日子的,自己有着更为长远的计划。


  如果一直呆在载涛府,显然自己的计划是无法完成的,因此,他选择离开载涛府,去往更高的地点。


  终于,在一番努力之后,孙耀庭被安排进了紫禁城。


  孙耀庭想要的是权力,他很明白,要想完成这样的目标,就必须接近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因此,孙耀庭不惜任何代价去接近皇室贵族。


  终于,因为勤奋努力,再加上面容姣好,孙耀庭得到了端康皇太妃的赏识,将其安排在了自己的身边,并赐名“春寿”。


  孙耀庭以为,做到了这一步,基本上离自己的目标已经很近了,接下来只要按部就班就可以了。但是不曾想,这是一个开始,但也是一个结束。


  建福宫失火了,这把大火似乎映射了封建王朝的瓦解。皇宫里面的许多太监趁着失火的时候偷走了许多宝物。


  为了保护这些宝物,溥仪决定遣散宫内所有的太监。


  就这样,刚刚步入正轨的孙耀庭被遣散回乡了。


  但是没过多久,就传出了新的消息,说宫里还是需要一批太监和宫女。


  因此,孙耀庭再次入宫。“二进宫”的经历让孙耀庭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怀疑,他开始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选择去做一个太监。


  

悲惨身世

  其实,这也是记者们最为关心的事情,孙耀庭为什么要去做太监呢?


  面对记者的疑问,孙耀庭沉默了很久。最终还是抬起了头,向记者们讲起了那段陈年往事。


  孙耀庭出生于1902年,老家在天津。孙耀庭的家庭是典型的农民家庭,家里的条件十分拮据,再加上家里面的孩子很大,这更让这个贫苦的家庭雪上加霜。


  但是,随着几个孩子慢慢长大,孙家也开始慢慢地稳定了下来。孙耀庭有三个兄弟,几个人长大之后都有能力为家里分担一些压力。


  日子就这么过着,虽然没能大富大贵,但是也算过得简单幸福。


  然而,一次意外打破了这个家庭。


  村里的一个恶霸,为了抢夺孙家的土地,直接与官府勾结,让孙家毫无还手之力。这件事情让孙父十分恼怒,他直接找到官府理论。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孙父没权没势,直接被打入了大牢。


  孙家兄弟都对此事十分气愤,但是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孙母则告诉四个孩子,面对这样的局势,千万不能硬碰硬,平民老百姓是斗不过他们的,只有自己有一定的能力了,才能跟他们抗衡。


  这话让孙耀庭想起了一个人,那个人是同村的张兰德。


  张兰德和孙耀庭是同辈之人,小时候一起长大的。张兰德家里穷,但是生得白净,一次被路过的皇室贵族看中,直接被安排进了宫,净身成为了太监。


  当时孙耀庭还以为这对张兰德来说是个灾难。但是没曾想到,由于比较讨喜,张兰德年纪轻轻就成为了慈禧身边的红人。


  慈禧大权在握,身边的许多事务都交给张兰德来办,而张兰德也因此手握大权。


  孙耀庭便决定,自己也要成为太监,成为和张兰德那样有权有势的人。


  于是,孙耀庭便让家人帮自己净身,那时候没有十分先进的卫生设备,净身风险是很大的,但是孙耀庭还是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只是没曾想,孙耀庭刚刚净身,封建制度就瓦解了,从此便走上了一条艰难的道路。


  这便是孙耀庭的身世了,谈到这里,记者们也不免有些唏嘘。原本以为只要成为了太监便能飞黄腾达,没曾想却造就了自己悲惨的一生。


  但是孙耀庭表示到,其实还好,自己遇见了新中国的成立,离开皇宫之后也算过得不错,不枉此生了。


  1996年,孙耀庭逝世,至此,中国再无太监。


  最后一个太监是谁推荐文章3: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夜晚伺候嫔妃,鞋里必须要放个苍耳,为何?

  提到封建王朝,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帝王将相,后宫佳丽,一直以来影视剧的改编也热衷于去描写皇帝、后妃和宫女之间的爱恨情仇,容易忽略了太监这个特殊的群体,其实在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中,太监的存在是贯穿始终的,其中不乏有一些人例如唐玄宗时期的高力士、侍奉在慈禧身边的李莲英等,还在史书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太监做到一定层次,甚至比官员都要风光,呼风唤雨,把持权柄,但是这样的太监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太监,还是处于这个封建王朝的最底层,服务于皇权,没有尊严。


  巍巍宫墙让旁人无处探听太监的真实生活情况,直到清朝灭亡之后,新中国彻底地终结了太监这一制度,一些历史里的谜团才渐渐有拨云见雾的机会,作为清朝的太监制度下遗留下来的最后一个太监,先后曾在端康皇贵妃和末代皇后溥仪的皇后婉容身边当值的孙耀庭,亲口为我们讲述了封建制度里太监的生活。


  《最后一个太监》就是根据孙耀庭的口述编撰的,在这本书中,详细记录了很多清廷内的规矩和日常,让我们得以借此来窥视封建王朝的冰山一角,书中孙耀庭曾提到,晚上侍奉皇帝和嫔妃们入睡时,他必须要将苍耳放在鞋里。当问及为何时,就需要从头讲起了。


  1902年的一天,天津静海的一户人家迎来了新生的婴儿,这个排行第二的小男婴长得虎头虎脑讨人喜欢,怀着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希冀,父母用“留金”作了他的小名,寓意着可留金银,又把他的大名定为“耀庭”,希望他能有出息,光耀门庭,这是一对贫寒夫妻对孩子最真诚的祝愿了。后来孙家又陆续添了四个孩子,光靠几分薄田的收入已经养活不了这么多张嘴了,为了维持生计,孙家的父母在务农之余还会给当地的教书先生家种田赚一些钱贴补家用。也是靠着这样的便利关系,孙家的几个孩子有了能在教书先生那免费读几年书的机会。


  孙家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原本平静,虽然物质上不富足,但也算靠双手吃饭,安稳温馨,要是能一直这样生活下去,也许就是另一种光景,但平静度日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下都是一种奢望。变故发生在孙耀庭八岁那年。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