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推荐文章1: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

  《富春山居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由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于1347年至1350年,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描绘了江两岸的山水景色。这幅画不仅是黄公望的代表作,更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属国宝级文物。


  《富春山居图》的流传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明朝末年,这幅画原为董其昌所收藏,后几经辗转流离,传至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对画痴迷至极,决定死后焚画殉葬。所幸其侄子在火中救下了这幅画,但画卷从此成为残卷,被烧成两截。前段较小,被称为“剩山图”,流落民间;后段较长,通称为“无用师卷”,后被清廷收藏。


  1933年,为避日军战火,无用师卷随故宫重要文物南迁,15年辗转过四川、贵州、南京等多地,最终被运至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而“剩山图”也在几经流沛后,于1956年走进浙江省博物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剩山图”是《富春山居图》的前段,纵31.8厘米,横51.4厘米,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这部分从一座顶天立地的浑厚大山开始,拉开了整幅画卷的序幕。黄公望运用其独特的“长披麻皴”笔法,用毛笔中锋有力向下披刷,形成画面土壤厚实的质地,山岚白色雾气迷蒙,表现出江南山水湿润的独特气候之特色。


  “无用师卷”是《富春山居图》的后段,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部分描绘了黄公望晚年山居的景色,包括春明村、庙山、大岭及富春江等一带的山川景致。画中有坡陀沙岸,房舍散聚,以及冈陵起伏,山势层层叠叠,林木交错。景物排列疏密有致,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


  2021年6月,前后两段在台北故宫首度合璧展出,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不仅是对黄公望艺术成就的致敬,也是对这幅画传奇经历的最好见证。


  《富春山居图》的前段“剩山图”。


  ▲浙江省博物馆藏《富春山居图》剩山图


  《富春山居图》的后段“无用师卷”。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摹本


  《富春山居图》的影响力之大,以至于历代画家竞相临摹。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明代沈周的《仿富春山居图》、清代王翚的临本《富春山居图》、元代黄溍临本的《富春山居图》,子明卷。这些摹本不仅传承了原作的艺术精神,也成为研究《富春山居图》的重要资料。


  沈周仿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沈周仿《富春山居图》


  王翚临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王翚临《富春山居图》卷,作于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年)


  黄溍临本


  ▲黄溍《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子明卷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富春山居图》子明卷


  《富春山居图》以其深远的意境、精湛的笔墨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艺术成就上享有极高的声誉。画中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黄公望在笔法上取法董源、巨然,而又自出新意,笔墨纷披,林峦浑秀,为黄公望水墨山水的扛鼎之作。


  这幅画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种哲学思想和审美理想的表达,能够引发观者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和思考。它婉委地表达了元代文人画家自甘隐逸、寓兴和平的心情,这就是《富春山居图》艺术价值所在。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推荐文章2: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元代著名画家,本名陆坚,幼时承嗣黄家,年届九旬的黄公非常欢喜:“黄公望子久矣!”遂成其名字,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为“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之首。黄公望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散曲。尤擅画山水,曾得赵孟頫指授,宗法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水墨、浅绛俱作,以草籀奇字法入画,气势雄秀,笔简意赅,自成一家。至正七年(1347年),七十九岁的黄公望结束云游,定居于富春山中。暇日于南楼作画,缓缓勾勒出胸中的富春江画卷。据清代王原祁《麓台题画稿》记载,“昔大痴画富春长卷,经营七年而成。”这幅山水巨制直到黄公望谢世前不久才完成,前后倾注了七年的心血,是他毕生绘画集大成之作。


  在中国艺术的璀璨星空中,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智慧与灵感的光芒。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在79岁高龄时开始创作的,历时数年,直到82岁才大致完成。它描绘的是杭州附近桐庐一带富春江的自然风光,画卷长达6米,横幅展开时,宛如一条蜿蜒的江河,流淌在观者的眼前。初见此画,观者常常会被其磅礴的气势、流畅的韵律和开阔的意境所震撼,仿佛置身于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此图层岩叠翠,高松小舍。山上云雾迷朦缥缈,殿阁半露。林木葱茏,一人策杖寻幽。用笔筒劲洗炼,笔法苍秀,设色淡雅。构图上较繁密,山头多置矶石,敷以浅绛色彩,正如清吴修所说:“赭色微黄画里春,墨青墨绿染精神。”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展现了一种别样的韵味。它以精湛的笔触,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边的初秋景色,山峰与江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卷。亭舍点缀其间,疏密得当,为画面增添了自然生动的气息。黄公望以80岁的高龄,用沉稳而热情的笔触,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深深眷恋。这幅作品不仅展现了画家高超的绘画技艺,更传递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由此可见,《富春山居图》这一经典之作实现了诗、书、画的有机结合,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特色。诗、书、画的有机结合更是提升了作品的内涵,突显出了作品的艺术境界。


  手里面有老货很多,包括老翡翠、舍利子、老瓷器、老字画、老家具、老和田玉、老田黄印章、景泰蓝铜胎、红宝石、等等............于其收集宫廷唐宋元明清为住并极具有价值收藏。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推荐文章3: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将富春江畔的山水盛景呈现在我们面前!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推荐文章4: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推荐文章5:《富春山居图》到底牛在哪?七米长卷看尽人生起伏

  【导读】北宋国破山河碎,边景式构图暗合画家的创作心理,成为南宋山水画的主流。而历史总是那样无情,随着蒙古的铁骑席卷了整个南宋,元代的汉族文人又要如何面对山河变色呢?


  “迷人的宋画”(之十)——


  边景式构图成为南宋山水画的主流,一种解释是当时北方中原已被金人统治,汉人退守江南,南宋只是残山剩水、偏安一隅的朝廷。所以画家们很可能是受到某种心理暗示,国破山河碎,那就画破碎山河的半边一角吧,这也是“笔墨当随时代”的无奈、大历史中的悲剧。


  【宋】马远《踏歌图》


  南宋的文人画家,好歹还有半壁江山可以作画,好歹还有“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可以期许。但历史总是那样无情,随着蒙古的铁骑席卷了整个南宋,改朝换代再次发生了!元代的汉族文人们,又要怎样面对山河变色,又要怎样抚慰内心伤痛呢?


  虽然我们的主题是“迷人的宋画”,但我不禁想提到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或许,人们能从这幅画中寻找到心灵的解药!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寂静无声,宠辱不惊


  如果要用一句话回答,这幅画好在哪?


  我的答案是:好在没有人间烟火气。


  蒙古的铁骑席卷江南,灭了南宋,国家沦丧,忍辱负重,留下来的汉族士大夫艺术创作时内心是苦闷的。


  黄公望找到了这种安静,在苦闷之中得到解脱。


  归隐山水,放下苦痛


  富春江是浙江境内流经富阳、桐庐一带的河流,自古就以风景优美著称。


  除了“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富春江还有一层文化含义——就是隐居的符号。时至今日,富春江边还有个景点叫严子陵钓台,严子陵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加好友,曾积极帮助他起兵,刘秀称帝后,多次召严子陵做官,但他都拒绝,一直隐居富春山。范仲淹有一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就是称赞严子陵。


  《富春山居图》中的隐士


  黄公望画富春江,也是要表明归隐山水的心愿,这是他经历了改朝换代、宦海沉浮甚至牢狱之灾后,给自己找的安息之所。平复了苦痛,放下了欲望,这时的他已了无牵挂。


  《富春山居图》的传奇“身世”


  关于《富春山居图》,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这幅画是黄公望成为道士后79岁后才动笔画给师弟“无用师”的,但拖拖拉拉到他82岁时,还没画完,“无用师”怕这幅画被别人看到抢走,就请黄公望在画上题款留给自己。等到黄公望画完,他都已经84岁了!


  黄公望画像


  元朝结束之后,《富春山居图》被“明四家”中的沈周收藏过,辗转到了明末清初骨灰极的藏家吴洪裕手中,又差点被他烧毁陪葬,虽然最后关头被吴洪裕的侄子救出了火盆,但已有四尺多长的部分被烧焦,从此断为两截。


  《富春山居图》收入清宫后,乾隆皇帝又闹出把赝品《子明卷》当做真迹的笑话,不过因祸得福,真迹得以免遭乾隆题诗、盖章的荼毒,并在末代皇帝溥仪大肆盗运清宫书画时,再次逃过一劫。


  今天,断为两截的《富春山居图》分藏海峡两岸,一截在浙江省博物馆,一截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四季交替,演绎极致宁静


  我们一起来细看画卷。春夏秋冬的四季交替,被黄公望神奇的记录在了同一画卷之中。


  -前半截《剩山图卷》-


  被烧成两截的这幅画,前半截篇幅较小,纵32厘米,横只有51.5厘米,画了一座顶天立地的山峰,可以自成一幅小景山水,被称为《剩山图卷》,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这座山峰总的走势呈S型蜿蜒而下。整座山峰敦厚圆实,层层叠叠,黄公望主要使用淡墨左右披刷,画出山体的质地与立体感,这是一种源自五代董源的“披麻皴”画法。而三个小山头乱石堆叠、树木葱茏,则使用了浓墨密集的“点苔法”,在淡墨的底色中形成了醒目的三个聚焦点。“山川浑厚,草木华兹”正如江南的春天。


  “点苔法”点染江南春色


  在浓密的树丛掩映下,山中隐隐露出几栋淡墨画的民居,暗扣“山居”的主题。黄公望仅以寥寥数笔,画出民居的间架,而不描绘太多细节,看似平淡,实则丰富,一如道教神仙居住之地的超凡脱俗。


  宁静简朴的山居


  -后半截《无用师卷》-


  后半截残卷篇幅更长,有637厘米,被称为《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的。


  起首是一片丘陵和江水。这段墨色很美也很浅,黄公望在《写山水决》中说到“墨法”:“先从淡墨起,可改可救,渐用浓墨者为上。”


  在丘陵的上方,有一抹淡墨远山,如云雾缭绕。可惜精彩的留白上,有一段乾隆皇帝命大臣梁诗正题写的长跋。这一大段楷书,堵住了原来空灵的视野,十分遗憾。


  留白之美被破坏


  留白之美被破坏


  渐渐的,江岸、土坡、树丛、院落……山势拾级而上,一座高不见顶的山峰,引领着群山再次出现。主峰用“长披麻皴”画成正三角形,高耸入云而又不可撼动,小山围绕主峰四周,感觉如君领臣、将率兵,大者尊、小者卑。


  各种树木,则好似夏天一般繁茂,树姿依着山势的变化而变化。山谷中的流水人家,都有小路可以通达。这段画面暗喻了儒家的伦理秩序,也符合道家师法自然的理想。


  顺着山势向左延展,黄公望忽然用浓墨细细的勾出一片水纹,水纹凌动如碧波荡漾。浓墨画完几丛树木后,改用淡墨,一串连绵的大山拔地而起,黄公望将之横向延展,称为“阔远法”。这段群山全用长锋左右披皴,再用尖锐的直笔点苔,山色淡泊,仿佛由夏入秋了。


  水湾里有一艘渔舟,一位渔父正独自悠然垂钓。渔父对面的岸上,有几棵高大松树,松下一座草亭,一位隐士正在斜倚栏杆,欣赏眼前那群嬉水的鹅鸭。隐士与渔父正好相呼相应。


  在隐士的身后,透过树丛,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叶扁舟与独钓的渔翁。


  他们是躲进山林的隐士、也是传说中的严子陵,更是黄公望自己的投影。


  这一组人物,给山水增添了动态,这几分动态,又反衬出山水的宁静。大片、大片的水面,没有一丝涟漪,纯净到了极致。


  天高水阔间,黄公望持续着绵延的留白。这是全卷笔墨最少的一段,构图基本就是一根水平线、几个墨点、穿越一面空白,还原出绘画的本质。画面之简洁,放在当代“极简主义”艺术中,依然足以傲视群英。


  那种极简的荒凉感,也预示着山水由秋天走入了冬天。


  画卷收尾处,一座突兀的高峰又出现了,它与画卷开始的群山遥遥呼应,又与之前的水面相映成趣,就如一首旋律,低音、高音周而复始,迎来了“高潮”,又戛然而止。


  余韵绵绵的一段空白后,黄公望用小楷写下了“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云云,这正是他82岁时,为师弟“无用师”写的题款。


  黄公望在画卷中达到了宠辱不惊的境界。曾经因南宋覆灭而愤懑、悲伤的一代汉族文人,终于在“无可奈何花落去”之后,慢慢觉悟——其实,无论人间发生什么政治的“天翻地覆”,山水都无言以对,沉默不语。


  黄公望用一卷《富春山居图》,解决了自己如何自立世间的问题,也解开了士大夫的民族心结。他自号大痴,又何尝不是大智?可不是嘛,现实世界再如何让人失望,您也可以藏进山水里,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与自在。这正是黄公望一生所追求的,安详。


  中国绘画的美学基因


  我认为,元朝的绘画对宋朝的绘画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


  写了十篇宋画,中国绘画的美学基因,带给我们许多启示:


  1、继承(找相同)——融汇——创新(找不同),三部曲循环往复,从未停歇。


  2、一种风格流行到极点,必有另一种风格来矫正。


  3、创的经过了“师古人”、“师造化”、“师心源”的历程,回到自己的内心,关注主观感觉。


  希望朋友们都能发自内心地去欣赏宋画的美。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推荐搜索词:

  

  1.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现在在何处?

  

  2.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简介

  

  3.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高清全图

  

本文标题:黄公望富春山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