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的童年回忆
70后的童年回忆推荐文章1:70后的童年记忆之二
年味是什么?在我的印象中,是母亲做的新棉袄,是父亲拆分的猪头肉,是甜糯糯鲜美的团子,是一杯一杯的爆米花糖水……
“一过冬至,只吃不做”。东北童谣中说“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时候的冬天,比现在冷多了。可当热气腾腾的杀猪水烧起来,当猪的嚎叫声响起来,我瞬间觉得不冷了,瞬间意识到:年要到了!而杀年猪就是顶顶重要的一件事,是新年到来的序曲。
我父亲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个胆大的人,这种感觉在童年时尤甚。因为他居然敢杀猪!
几户邻居早早和父亲约定了杀猪后要分一份,父亲也早早精心挑选了一头亲自喂养的肉猪,只待一个大晴天。
这一天终于到了!一大早,邻居们就齐心协力把墙角的大缸搬到门前的水泥场上。母亲就开始架起大锅,“咕嘟咕嘟”,烧出一锅又一锅的热水,倒到早就清洗干净的大缸里。那缸,肯定比“司马光砸缸”里的缸大多了。而父亲,穿上了厚厚的皮裤,和几个邻居一起把猪绑起来。
猪不甘束手就缚,挣扎、嚎叫,但逃不脱作为一头猪的命运,最终四蹄被捆绑起来。我在一边观看,既害怕又不甘心走开。母亲总是大声喊我:“你走开呀,有什么好看的!”邻居姑姑就会说:“看不出小姑娘胆子蛮大的!”
放血、褪毛、分割,父亲手脚麻利,忙个不停。这一干往往就到了中午。中午吃什么呢?猪内脏里面,猪肝最容易清理,母亲往往会马上炒一盆猪肝炒大蒜,那香味此后经年不散。猪血汤也早早熬好了,撒上少许大蒜叶,一大碗一大碗地盛出来,大家人手一碗,边吃边说笑,邻里守望相助的感觉特别美好,“远亲不如近邻”也具像化了。
吃完中饭父亲继续分割,猪被分成了四份,邻居们欢欢喜喜拿走属于自己家的一份。而那些猪头、猪血、猪舌头等都是我家的。它们被放在堂屋的席子上,和猪蹄膀、五花肉等排列在一起,似乎在告诉我:过年可以美餐啦!此时我特别兴奋。
而这种兴奋在香喷喷的猪头肉出锅后尤甚。
分完肉后,父亲就会拿一把刀、一把镊子,开始细细清理猪头,把毛都一一刮掉,刮不到的地方一根一根拔,总之处理得干干净净。然后把整个猪头放到大锅里煮。
印象中要煮好久好久,久到我都睡着了。等我被母亲摇醒的时候,一股香味扑鼻而来,让我直咽口水。父亲已经在拆分猪头肉了,我凑过去,他塞一块肉进我嘴巴里,入口即化,肥而不腻,满口都是年的味道。
父亲还会用猪头肉做猪头糕,倒入酱油,放入盐,冷冻后切成一块一块,肚子饿的时候去偷偷吃一块,美味无比。
长大后猪头糕也成了我的食物执念,冬天必要吃一回。美食是一种记忆,总会让人回味无穷。
现在应该没有人杀年猪了吧?它曾是农村过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随着社会变迁,一些传统的东西慢慢淡化了,消失了。旧时风俗,已成过眼烟云,终被时代抛弃,徒留回忆!
70后的童年回忆推荐文章2:70后童年回忆之七:网船与洋脚炉船
小时候,从我家往东走大约两三百米,便是外塘的大河,我们习惯称它新开河。这是当时的主航道,连接着四面八方。河里经常停着一艘艘网船。今天来,明天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应了一首诗:“船漏网破断橹梢,无田无屋无依靠,东漂西荡真难熬,网船叫化浮萍草。”
印象中网船不大,长约七八米,宽约两三米。船尾摆着一个烧饭用的炉子,两支橹静静躺着,似乎累了在休息。船头摆放着渔网,还有一只大鸟。父亲称它捉鱼鸟,我想大概是鸬鹚吧?
我对它既充满好奇又感到害怕。好奇的是:怎么会有人住在船上呢?人不都应该睡在房子里吗?他们睡在船上万一刮大风了怎么办?万一发大水了怎么办?
我问过母亲类似的问题,母亲是怎么回答的早就忘记了。大概是说他们早就习惯了吧!
为什么害怕呢?首先怕那只大鸟。总觉得它仰头把鱼吞下去的样子特别恐怖,好像那张大嘴也能把我一口吞下去似的。
大概所有的孩子都会好奇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吧?你的父母是怎么回答你的?垃圾桶里捡的?充话费送的?我母亲的回答是:“网船上抱的!”
我对此深信不疑,因为之前陆续听到有小伙伴说自己是网船上抱来的。当我听到自己也是如此的时候,天都要塌了。母亲还吓唬我:“不乖就让网船上的人抱回去!”从此只要看见网船,看见网船上的人,我就逃得远远的,总担心他们把我抱回去。
除了网船,新开河里经常还会停着一艘洋脚炉船。“洋脚炉船”是我母亲的土话,我将之理解为船上的人以帮村民做脚炉为生,脚炉是以前人们冬天暖脚的神器,一般以铜做成。“洋”其实是“融化”的意思。
与网船今天来、明天走不同,洋脚炉船一停往往就是两三个月,停留的时间较长,跟当地的人也更为熟悉。
母亲到现在都念念不忘,对洋脚炉船充满感激。这事跟妹妹有关。
以前村里的水沟很多,每条水沟都又大又宽,沟里经常放水,便于农田灌溉。尤其是机埠放水时,沟水湍急,翻翻滚滚,源源不断。而这些水沟对于小孩子来说,却隐藏着潜在的危险。
母亲说我妹妹从小大大咧咧,走路不稳,经常这儿摔一跤,那儿摔一跤。那一回,她带着妹妹下田,刚去一会儿,她就掉在沟里了。母亲只好把她带回家换衣服。
换好衣服又把她带到田里,嘱咐她在田埂上站着。谁知等母亲干一会儿活回来一看,妹妹又不见了。
母亲吓得魂飞魄散,四处寻找。最后在洋脚炉船上找到了她,身上裹着老爷爷的大棉袄,冻得瑟瑟发抖。原来在我母亲干活的间隙,妹妹又掉到了沟里,幸亏洋脚炉船上的老爷爷看见了,一把捞起了她,又给她衣服取暖。妹妹因此逃过了一劫。
这两种船在我的童年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在以此为生的人应该没有了吧?时代衍生出很多独特的行业,随着发展,随着需求消失而逐渐消失,一些新的行业却在诞生,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70后的童年回忆推荐文章3:70后童年回忆之三:那些被视为正常的“偷”事
与同龄人闲聊,说到童年,好像都绕不过一个话题:“你偷过东西吗?”最后发现,原来我们都一样:偷瓜、偷花、偷番薯,甚至偷草。大家乐不可支:按现在的标准,原来小时候大家都是“坏”孩子!可在当时,似乎再正常不过了。
我童年的记忆中,自己好像偷过三回东西:
第一回是偷瓜。其实算不上偷。立秋过后,田野里的西瓜已经所剩无几,瓜藤已经油尽灯枯。主人家在田里一搜索,把像样一点的几个瓜采回家,把瓜藤一扒拉,结束任务回家。
我又是蠢蠢欲动,偷偷溜出家门,直奔这片瓜地。睁大眼睛,东翻西扒,总想着主人会不会不小心漏下一个大瓜。事实证明,大瓜是没有的,小瓜不少。
我欣喜若狂,东捡一个,西捡一个,一会儿工夫聚起一堆小瓜。当我一身脏兮兮抱回家时,父母早已知道了我的蠢行,切开一个给我看,全是白瓤,根本没法吃。我好像也没有多伤心,不能吃就不要了,转身就出去玩了。
我想我当初可能根本就不是为了吃瓜吧!我只是喜欢那种寻宝的感觉,当我发现一个又一个瓜,那份欣喜一直记得清清楚楚。
第二回是偷花。小时候对花有一种迷恋。家旁边的空地上,撒满了凤仙花籽,成片地长大,成片地开花,粉红、大红、玫红……绿叶婆娑起舞,花瓣似展翅欲飞的蝴蝶。我和几个小伙伴有时会摘下花瓣套在手指头上,有时用它给指甲染色,自觉成了大美女。等它结了籽,一捻一爆炸,一捻一爆炸,我经常一玩就是大半天,不亦乐乎。
鸡冠花也是特别钟爱的,总觉得它的名字起得绝了。我特别爱数它的花朵头上有几个弯曲,先猜再数,也是童年自娱自乐的项目之一。
虽然爱花,但条件、能力有限,只能养一些好种易活的花。所以当我在同学邻居家看到房檐下的宝石花时,一下子惊艳了:我还从来没见过这么肉鼓鼓、嫩乎乎的花呢!
等我从同学家做完作业回家时,四顾无人,一个坏主意冒上心头。我飞快地揣起那盆花,藏在衣服里一路跑回家。心“怦怦”直跳,紧张得头发丝都要竖起来了。
回到家,母亲见我这么急急忙忙,惊讶地问:“怎么了?”我做贼心虚,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母亲起了疑心,上前一扯,发现了那盆宝石花。她一看就明白了:“偷的?”我涨红了脸。
母亲说:“你要死了,居然偷花?有什么好偷的!还回去!”我已经开始后悔自己的行径,连忙答应。
我偷偷摸摸又回到同学邻居家,趁人不注意,又把花放了回去,心里暗暗祈祷他们还没有发现。
后来我再去同学家做作业,经过这个邻居家,总有点不敢正视他家的大门,总觉得他们早就发现了我的行为,只是看破不说破。这个邻居家有个大姐姐,后来认识了我,听说我喜欢宝石花,居然送了我一盆,真是惭愧!
第三回偷桃子。这次是集体行动,也是最惊心动魄的一回。那时放学早,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在一个同学家做完作业,无事可做,就在村里四处溜达。
来到一户人家门前,抬头一看,大家集体眼睛一亮:水灵灵、红彤彤的大桃子!
七零后的零食世界是一片荒芜,果冻、薯片、奶茶……那是不存在的。我读到三年级,才在奶奶的葬礼上第一次看到香蕉。平时有颗糖果吃就不得了了。
所以你能想象这一树的大桃子对我们这些小孩的吸引力吗?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也不知是谁的提议,总之,有人望风,有人爬墙,不约而同行动了。
这户人家的围墙挺高,说真的,那时大多数农户家是没有围墙的。我现在回想,这户人家既能建这么高的围墙,又种这么好的桃树,肯定是当时村里经济条件很好的人家。
我们的眼里只有桃子,我虽然紧张得腿都有点发抖,心都在嗓子眼,但还是忠实地履行着望风的职责,从大门缝里观察着里面的一举一动。
爬到墙上的小伙伴成功摘下来一个桃子,她往下一扔,另一个小伙伴接住了。我们还没来得及高兴,屋里跑出来一个男人,同时声音也传了过来:“谁在偷桃子?”我们吓得魂飞魄散,围墙上的小伙伴不顾危险,往下一跳,大家撒丫子就狂奔,桃子也顾不上了,一路逃到了同学家。一颗心狂跳得停不下来。
这次经历对我影响太大,有种“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草绳”的感觉,所以之后再也没起过偷的念头。
我先生说他印象最深的是偷田里的甜杆。甜杆在河对面,他们几个小伙伴为了吃到甜杆,一个一个游过了河,吃完再游回来。现在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的味道。
我妹妹为了吃到美味的葡萄,把人家种在田里的葡萄苗拔下来,种在屋后。
小姐妹说她上学路上看见邻居家晒的番薯干,忍不住拿几片塞口袋里,边上课边偷偷吃。
………
物质贫乏的年代,我们的“偷”大多与吃有关,与农作物有关,一块红薯、一个西红柿、一根黄瓜……没人觉得我们是“坏”孩子。对方即使发现了,也不会跑上来大吵大闹,大家对此都好像特别宽容,猫嫌狗憎的年龄做这一切好像再正常不过。
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我告别了童年,告别了这纯真的岁月。庆幸长大的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并没有变“坏”,都在自己的人生正轨上一路向前。
回想起来,所有的一切都好像很清晰,似电影一幕一幕回放。70后的我,爱回忆过去了,终究成了老去的一代!
关注我哦!
70后的童年回忆推荐文章4:
70后的童年回忆推荐文章5:70后的童年回忆
#我的童年记忆#作为70后,而且是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童年的回忆里没有什么高级的玩具,有的大多都是泥巴、各种昆虫、自制玩具、还有那纯真的友谊。
生在东北一个农村,平原地区,没有山,也没有河,所以那些美好的上山下河游戏也没有。
没有上学前的那一段童年时光虽然现在留在记忆里的已经不多,但留下的印象却很深。
那时候,还是生产队。父母每天都要上工赚工分。可是在我的记忆里每年到了“分钱”的时候我家基本都没有,而且还要“胀支”,因为我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所以,一年下来父母赚取的工分不够家里的开销。后来第一次“扭亏为盈”那一年是分了五毛钱。
童年的记忆里没有买过玩具,一件都没有。烟火Q、弹弓、毽子、蝈蝈笼子、爬犁、冰尜、捕鸟的夹子等等玩具都是自己制作。每一样都是百玩不厌,甚至夏季雨后弄点泥巴摔泥泡也能玩上一下午。
童年的伙伴很多,因为每家都有几个孩子。偶尔也会发生打架事件,可是大家都不会“记仇”,再大的矛盾不会超过三天友谊就会恢复如初。那时候也从来没有发生过因为孩子之间打架而发生讹人事件。
对于东北平原上长大的孩子,相对一年四季来说,我们更喜欢冬季。冬季大地被白雪覆盖,最大的好处就是不会因为玩闹摔倒弄脏衣服而被老妈武力教育。还有呢,就是不用放学后去地里给家里的大鹅割草了。
冬季玩的方式也更多。什么打雪仗啥的那就太普通了,最喜欢冬季出现的树挂了,赶上合适的气温,出了树挂,那真是太漂亮了。因为不但是树上,野外的一切都被包裹上一层白色晶体,阳光一照,非常的漂亮。和小伙伴玩游戏或者打赌,输了的人要自己站在树下,然后狠狠地踢一下树,树上的树挂就落了下来,看着小伙伴的狼狈样开怀大笑。当然。每次玩下来,最终基本都是狼狈不堪的,毕竟不可能总是赢的嘛。
不知道闰土当时怎么做的,能在雪后捕鸟,我记得小时候也那么做过不知道多少次,一只鸟也没捕到。家里的老母鸡到是每次都很开心的把我们准备的捕鸟粮食都给吃了。
但是野兔子还是有的。雪后(要雪下的大一点)和几个小伙伴各自带上家里养的狗,向茫茫大地出发。只要发现捕捉到的几率很大,几只狗几番围堵下来后,野兔也就只能原地跳了。而且野兔有个习惯,一般是跑三轮后基本还会回到原地。
至于打出溜滑,踢毽子,打冰尜,拉爬犁啥的那就是日常的活动了。
时光荏苒,不觉中已过不惑之年。每每闲暇时,偶尔也把残存在记忆里的童年往事十分珍惜的拿出来品味一番,然后更加珍惜的收藏在记忆更深处,留待下一次把玩。
70后的童年回忆推荐搜索词:
1.70后的童年回忆人生感悟
2.70后的童年回忆句子
3.70后的童年回忆老照片
本文标题:70后的童年回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