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银行网上银行
杭州银行网上银行推荐文章1:杭州银行今日股价微涨0.41% 险资举牌与业绩稳健引关注
截至3月17日收盘,杭州银行股价14.72元,较前一交易日上涨0.41%。当日开盘价为14.67元,盘中最高触及14.79元,最低下探14.63元,全天振幅1.09%,成交金额6.65亿元。
近期,杭州银行受到市场关注。根据公开信息,新华保险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受让杭州银行5.45%的股权,交易完成后将成为该行第四大股东,并承诺5年内不转让所持股份。此外,杭州银行2024年业绩快显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83.81亿元,同比增长9.61%;归母净利润169.83亿元,同比增幅18.08%,不良贷款率保持在0.76%的低位。不过,该行去年因多项合规问题被监管机构累计处罚超千万元,涉及外汇管理、债券承销等业务领域。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文源自金融界
杭州银行网上银行推荐文章2:杭州银行市净率0.64引关注 险资举牌释放长期价值信号
截至2025年3月18日收盘,杭州银行股价14.69元,较前一交易日微跌0.20%,全天振幅0.68%,成交额4.09亿元。该股市净率0.64,市盈率5.23,总市值约888.7亿元。
近期杭州银行获新华保险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受让5.45%股权,交易完成后新华保险将成为第四大股东,并承诺五年内不减持。该行2024年业绩快显示,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61%至383.81亿元,净利润增长18.08%至169.83亿元,不良贷款率维持0.76%,拨备覆盖率超过540%。上市八年来累计分红超170亿元,2024年中期分红每10股派发3.70元。另一方面,监管信息显示该行及分支机构2024年因外汇管理、债券承销等违规行为被累计处罚逾1200万元。此外,独立董事刘树浙因任期届满于3月12日辞去职务。
风险提示:银行股估值受宏观经济、资产质量及政策环境影响,需关注行业息差收窄压力及机构投资者行为变化。
本文源自金融界
杭州银行网上银行推荐文章3:浙商银行、宁波银行、杭州银行价值“称重”哪家强?
文 | 万点研究, | 阿甘,编辑 | 渔夫
作为中国经济大省,浙江在2025年开年就凭借“杭州六小龙”——深度求索、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群核科技和游戏科学持续刷屏全网。这六家科创新星分别在人工智能、脑科学、机器人等领域掀起东方浪潮。
杭州六小龙崛起的背后,是浙江对创新生态精心培育的必然结果。从国家实验室挂牌建设到“乌镇之光”超算中心跻身“国家队”,浙江不断筑牢科技创新的根基,助力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大展身手。
金融与创新紧密相连,相辅相成。金融为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助力科研成果转化和企业成长,是创新的“血液”。创新则为金融开拓新领域,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升级,提升金融效率和竞争力。金融与创新的深度融合,能够激发经济活力,推动产业升级,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
在浙江金融版图中,城市商业银行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宁波银行、浙商银行和杭州银行作为区域金融的重要代表。2月5日—3月29日,三家银行相继发布2024年度业绩主要数据。
万点研究就来深度剖析宁波银行、杭州银行和浙商银行这三家银行的业绩表现,看看它们谁在未来的区域化竞争中脱颖而出,谁又将面临怎样的困境与挑战。
宁波银行“六连冠”荣耀背后有挑战作为浙系城商行一哥,2月5日,宁波银行发布2024年度业绩快。业绩快显示,2024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666.3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20%;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1.2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23%。
与前几年两位数的业绩增速相比,2024年宁波银行业绩增速下滑明显,但270多亿的净利仍居浙系上市银行榜首。对比三家浙系上市银行来看,宁波银行以280亿的盈利遥遥领先,杭州银行和浙商银行分别以150亿和120亿分列第二与第三。2019年以来,宁波银行已连续六年成为浙江最赚钱的本地银行。
资产质量方面,不良贷款率是衡量银行资产质量的关键指标。截至2024年末,宁波银行不良贷款率0.76%。对比三家银行来看,截至2024年末,宁波银行以0.75%的不良率在三家银行中表现最为优异,杭州银行的不良率为0.76%,浙商银行则相对较高为1.38%。浙商银行风险暴露较多,这也与其在对公业务中面临的房地产和制造业不良贷款上升有关。
拨备覆盖率方面,截至2024年末,宁波银行拨备覆盖率389.25%,较上年末下降71.79%。相比之下,杭州银行同期拨备覆盖率为拨备覆盖率541.45%,较上年末下降19.97%。浙商银行拨备覆盖率178.67%,较上年末下降3.93%。
拨备覆盖率越高意味着银行有足够的资金来应对可能出现的不良贷款,风险抵御能力最强。拨备覆盖率除了是银行风险的防火墙,也是银行调节利润的储水池。对比三家银行拨备覆盖率来看,杭州银行风险抵御能力最高,同时未来业绩调节的弹性也最大。
资本充足率方面,截至2024年末,宁波银行的三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资本充足率15.32%、一级资本充足率10.63%、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84%??。同期,杭州银行的三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资本充足率13.63%、?一级资本充足率10.99%、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88%。浙商银行三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资本充足率12.61%、一级资本充足率9.61%、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38%。
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衡量其稳健性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银行的资本充足稳定对其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其中,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资本实力与风险抵御能力的重要指标。
综合对比来看,杭州银行与宁波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处于同一水平,而相比之下浙商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要低于前两家银行。综合不良率、拨备率、资本充足率等综合指标来看,宁波银行与杭州银行各有千秋,浙商银行则在风险抵御方面相对薄弱。
宁波银行的不良率最低,资产质量可谓是浙系银行业的“优等生”。特色化业务方面,宁波银行零售业务转型也颇具看点。截至2024年上半年,宁波银行零售AUM为1.1万亿,成功突破万亿大关,较年初增长了11.6%。私行AUM为3122亿,相较年初增长19.25%,占整体零售AUM比重进一步提升至28.35%。
虽然零售业务转型亮眼,但是宁波银行也并非没有挑战。三季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该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降22.76%。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作为衡量银行中间业务含金量的关键指标,尽管该行在财富管理、代客交易等业务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下降也充分说明,市场环境的变化对宁波银行中间业务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除此之外,宁波银行区域集中度风险也不容忽视,截至2024年上半年,该行浙江省内收入占比超过80%。作为中国的重要经济大省,宁波银行除了面临与浙商银行、杭州银行等本土银行的竞争之外,更大的威胁来自于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全国性股份制银行。
行业竞争加剧叠加净息差和净利差持续下行,也给宁波银行业绩增长带来了压力。市场竞争加剧和监管政策趋严的背景下,宁波银行需要寻求新的增长点以应对业绩增长的挑战。这些挑战对其业务发展和盈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宁波银行需要积极应对,优化贷款定价策略,加强风险管理,提升客户服务质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杭州银行:“特长生”到“优等生”还有多远?聊完老牌冠军之后,作为浙系上市的后起之秀,杭州银行部分指标已经实现对宁波银行的反超。虽然整体距离宁波银行仍有一定差距,但是这家以杭州命名的本地城商行,如同杭州这座城市一样,成为浙系银行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还是先看营收与净利,业绩预告显示,2024年杭州银行实现营业收入383.81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61%。实现净利润169.8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08%。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31日,两市已有35家A股上市银行披露了2024年经营业绩。杭州银行18.08%业绩增速仅低于浦发银行、青岛银行,排行第三。
考虑到浦发银行净利润连续三年下降,青岛银行净利润仅有42.64亿元,不足杭州银行净利润的“零头”,杭州银行18.08%业绩增速含金量颇高。但与自身对比来看,2021年—2023年杭州银行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9.77%、26.11%、23.15%。
截至2024年上半年,杭州银行在浙江地区的营收占比接近80%。??依托浙江区位优势,深耕区域经济,让杭州银行获得了不俗的业绩增长。随着利润蛋糕的不断做大,杭州银行也在面临利润基数不断增大之后的降速困扰。因此,能否打破地域限走出浙江,也将成为观察杭州银行利润增速的重要参考指标。
业绩增速保持领先的背后,净息差是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银行在存贷款业务中的利差水平。截至2024年末,杭州银行以1.95%的净息差位居第一,宁波银行稍逊一筹,为1.85%,而浙商银行则以1.65%的净息差垫底。
资产规模方面,截至2024年末,杭州银行总资产达21125.9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73%,首次站上“两万亿”台阶。贷款总额9374.99亿元,同比增长16.16%;存款总额12725.51亿元,同比大增21.74%。存贷款规模较上年末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其中,存款增幅创近年来新高。
特色化业务方面,做专做细“科技金融”大文章,通过打造科创金融品牌特色实现了业务差异化突围。截至2024年末,杭州银行已累计服务科技型企业近2.4万家,服务专精特新企业超3000家,服务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开户超8500家。此外,在2024年杭州独角兽、准独角兽榜单中,杭州银行市场覆盖率达90%。这不仅体现了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也为其自身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从硬币两面来看,科技创新支持带给杭州银行稳定利润增长的同时,我需要正视科创企业的风险滞后性。不同于传统行业,科创企业发展具有较大的风险性,近年来国家为了加大金融业对科创企业的扶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对科创企业的不良容忍度。
杭州银行本身资本充足率不高的情况下,对科创行业支持力度过大,除了会引发未来不良率上涨压力之外,资本扩张速度过快也会让其面临较大资本补充压力。需通过可转债或定增等方式补充资本,以支持其业务发展。
除此之外,在自身合规性建设方面,杭州银行也面临不小的压力。企业预警通显示,2024年全年杭州银行累计罚没金额达1216.72万元。相比之下,宁波银行2024年累计罚没金额不足700万,为浙系三家上市银行中最低。浙商银行2024年累计罚没金额超1400万,为浙系三家上市银行中最高。
大额罚单方面,2024年11月,杭州银行因未对交易单证的真实性及其与外汇收支的一致性进行合理审查、违反规定办理资本项目付汇、违反规定办理结汇业务、违反外汇账户管理规定和违反外汇登记管理规定被国家外汇管理局浙江省分局处罚645.50万元。也是三家浙系上市银行唯一超过500万的大额罚单。
信任是金融行业的基石,是金融机构声誉和品牌价值的核心。大额罚单犹如一记记警钟,对于处于业绩高光期的杭州银行而言,只有不断完善内部管理体系,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完成由特长生向优等生的华丽蜕变。
浙商银行:在负重前行中不断积蓄动能作为浙系三家上市银行各项指标相对落后的浙商银行,3月28日,浙商银行发布2024年年。告显示,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为676.50亿元,同比增长6.19%。净利润为151.86亿元,同比增长0.92%。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年披露数据测算,浙商银行第四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51.59亿元,同比增长8.17%,环比下降11.93%。实现净利润22.81亿元,同比下降0.61%,环比下降53.51%。四季度业绩下滑较快,也拖累了浙商银行全年的业绩表现。
从规模指标上看,截至2024年末,浙商银行总资产3.3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78%,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1.8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21%;总负债3.1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7%,其中,吸收存款余额1.9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87%。
浙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陆建强表示,2024年浙商银行坚持金融的政治性、人民性,深化金融功能回归和使命提升,践行善本金融,推进减费让利、惠企利民,努力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在服务国家战略落地中交出良好业绩。
特色化业务方面,浙商银行在低谷期也不缺少亮点,截至2024年,浙商银行供应链金融规模突破5000亿,稳居行业前三,这表明其在供应链金融服务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跨境金融业务增长30%,依托浙江外贸优势,其在跨境金融服务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与自身的特色优势相比,浙商银行在多项细化指标中对比中垫底,也说明了该行面临的问题较多。资产质量方面,浙商银行对公业务风险敞口大,地产与制造业不良双升,这也进一步加剧其资产质量压力。同时,该行净息差行业垫底,这使其盈利能力受到较大限制。
2024年浙商银行也在不断加快不良资产处置速度,通过多种方式化解房地产和制造业不良贷款,降低资产质量风险。同时,积极向轻资本转型,优化业务结构,提高非息收入占比,降低对传统对公业务的依赖,提升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总之,宁波银行、杭州银行和浙商银行在2024年各有优劣,面向未来的挑战与机遇,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补齐短板,积极应对风险,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浙系银行“三剑客”的差异化突围战通过对宁波银行、浙商银行、杭州银行2024年业绩的分析,可以看出三家银行在业务重点和发展成果上差异明显。杭州银行在盈利提升方面表现突出,在支持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宁波银行零售与小微业务占比超过50%,零售业务转型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同时具备更好的风险管控能力。浙商银行则以对公业务为主,不断累积供应链金融与跨境金融品牌护城河,为自身发展注入了转型动力。
除了上述成绩之外,三家银行业还面临着一些共性风险。净息差持续收窄,对三家银行的盈利能力构成普遍压力。同时,经济提质换挡下,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速放缓,也会对三家银行的资产质量与业务发展构成影响。此外,金融监管趋严,合规方面监管加强,也对三家银行的业务运营和创新带来挑战。
在浙江这片“民营经济第一省”的肥沃土壤上,宁波银行、浙商银行、杭州银行等浙系本土金融机构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基础,三家银行在浙商金融江湖中各具代表性,同时也面临着不同机遇与挑战,交织构建了一个复杂的金融生态。
展望未来,浙江地区的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宁波银行、浙商银行、杭州银行应继续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巩固特色业务优势,深化差异化竞争策略。若能正视自身问题,积极变革,定能在浙商金融江湖中续写新的篇章,为浙江乃至全国的金融经济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实现自身发展与区域经济繁荣的双赢局面。
杭州银行网上银行推荐文章4:指数基金成代销增长“胜负手”,杭州银行、青岛银行跌落百强
近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称“中基协”)公布了2024年下半年基金销售机构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百强名单(按权益基金保有规模排名,下同)。2024年下半年,各渠道在主动权益、股票指数和债券类基金代销侧重有所分化,导致公募基金代销市场的银行、券商、第三方“三足鼎立”格局进一步演化。
蚂蚁基金在非货币、权益、股票指数基金保有规模均稳居市场第一,是唯一非货币基金保有超万亿的机构,招商银行、天天基金非货币基金保有规模分别以9504亿、5744亿位列第2、第3。天风证券、国都证券与国盛证券3家券商跻身百强之列,而中植基金、杭州银行、青岛银行掉出了榜单。
2024年下半年,百强榜单中股票指数基金环比增加25.3%至1.7万亿,成了各渠道代销保有规模增长“胜负手”。其中,东财财富(含天天基金,1389亿)、中信证券(1090亿)、华泰证券(1087亿)的股票指数基金保有规模分别排名第二至第四,仅次于蚂蚁基金(3201亿),规模大幅领先排名第五的银河证券(543亿),头部优势明显。
股票指数基金和债基推动规模增长
主动权益基金随着股市回暖遭赎回
据中基协数据,2024年末,公募基金代销机构非货币基金保有规模为9.54万亿,环比上半年末增加7.6%。
细分看,权益基金保有规模回升至4.85万亿,环比增加2.6%,其中股票指数基金规模为1.7万亿,环比增加25.3%;剔除股票指数基金的主动权益基金保有3.15万亿,环比下降6.6%。伴随2024年9月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推出,股市出现回暖,主动权益代销保有规模下滑,或源于此前高点认购投资者回本后的赎回,而股票ETF规模和代销保有则迅速上量。
2024年债券市场稳健上行,债券类基金也受到市场青睐,债券类基金保有规模(非货币基金扣除权益基金,下同)为4.69万亿,环比增加13.3%,代销机构非货币基金保有规模普遍提升。
整体来看,随着股市回暖,主动权益基金率先迎来赎回潮,股票指数基金成为代销机构保有规模增长“胜负手”。
公募基金销售保有量市占率变化。(数据:中基协)
银行权益基金主导地位被削弱
杭州银行、青岛银行跌落百强榜单
2024下半年,公募代销机构百强榜中银行上榜23家,环比减少2家,杭州银行、青岛银行掉出了Top100名单。分类看,银行非货币基金保有规模为4.21万亿,环比增加4.3%,渠道占比44.2%。其中,权益基金规模为2.03万亿,环比下降4%,渠道占比42%;债券类基金规模为2.18万亿,环比增加13.3%,权益基金和债券基金环比增速呈现“一减一增”态势。
银行渠道权益基金保有规模下滑来自主动权益基金、指数基金增长内部分化。2024年下半年,银行系主动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1.84万亿,同比下降7%;其中,广发银行、招商银行、南京银行主动权益基金保有规模下滑速度较快,分别较2024年上半年下降36.4%、17.2%、17.2%。
2024年下半年前30大代销机构保有量及环比增速。(数据:中基协)
另一方面,2024年末,银行股票指数基金规模1923亿,环比增加了43.6%,增速在三大渠道中最高,但市占率最低,仅占11.4%。其中,南京银行、光大银行、工商银行股票指数基金环比分别增长200%、91.7%、72.4%,增速居前。
债券类基金方面,浙商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邮储银行债券类基金保有增速位列银行系前四,分别环比增加148.3%、65%、46.8%、38.3%。
对于银行在代销基金方面的布局,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赵然指出,2021年前,随着资本市场上涨,银行以不断的新发认购推动主动权益保有规模增加;2021年后,市场调整叠加“产品赚钱而投资者不赚钱”痛点显现,投资者风险偏好下行,银行代销重心转向固收类产品。
券商指数基金代销保有规模占近六成
中信证券、华泰证券保有规模破千亿
2024年末,券商非货币、权益、股票指数、货币类基金代销保有规模分别为1.89万亿、1.31万亿、9739亿、5830亿,环比分别增长18%、12%、26%、34.9%。
尽管从公募基金代销保有规模来看,券商仍低于银行及第三方机构(尤其在非货币基金口径下),但券商在指数基金代销方面优势明显。截至2024年末,券商股票指数基金在百强榜单中合计占比57.2%,显著高于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的占比(27.1%)。
竞争格局方面,2024年下半年,共有56家券商进入公募基金销售保有量百强榜,较上半年增加3家。其中,天风证券以32亿的权益基金保有规模位居第97名,国都证券、国盛证券均凭借30亿的权益基金保有规模成功进入百强,分别位列第99名、第100名。
在股票指数基金方面,中信证券、华泰证券、银河证券股票指数基金保有规模分别为1090亿、1087亿、543亿,分别位列第2、3、6名,市占分别为2.8%、2.8%、1.4%;蚂蚁基金保有规模3201亿,市占8.22%,遥遥领先于同业;东方财富旗下的天天基金保有规模925亿,市占2.38%,排名第4。
数据:中基协
蚂蚁基金代销保有量绝对领先
中植基金掉出百强榜单
2024年下半年,公募基金代销保有百强机构中,第三方机构在非货币基金保有规模为3.27万亿,环比增加5.8%;权益基金规模为1.4万亿,环比增加3.5%;债券类基金规模为1.87万亿,环比增加7.5%;此外,股票指数基金保有规模5121亿,环比增加17.4%。
竞争格局方面,2024年下半年,公募基金代销百强机构中第三方机构上榜21家,环比减少1家。蚂蚁基金无论在非货币、权益、股票指数基金保有规模均稳居市场第一,是唯一非货币基金保有超万亿的机构;蚂蚁基金股票指数基金保有量环比增加20.9%至3201亿,推动其权益基金保有量环比增加6.8%至7388亿,在公募基金代销市场稳居行业第一。
2024年上半年,中植基金以44亿的权益基金保有规模位居百强榜第79名,但下半年已掉出榜单。2024年下半年,中植基金所属的“中植系”出现了爆雷事件。2024年8月,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将中植企业集团原董事局主席高某某等49名犯罪嫌疑人以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移送审查起诉。
此外,北京汇成基金保有规模名次在百强榜单中下降幅度最大,由43名下降至55名,其权益基金保有规模由215亿下降至118亿,环比下滑45.1%;其次是长量基金,名次由87名滑落至98名,权益基金保有规模环比下滑20.5%,非货币市场基金保有规模下滑24.1%,股票指数基金保有规模下滑83.3%。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黄顺威
杭州银行网上银行推荐文章5:杭州银行“链订通”上线 依托信用数据精准滴灌中小企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杭萱
近日,“链订通”产品全新上线,这是杭州银行开发的又一款供应链金融产品。至此,杭州银行以链销通、链订通为主打的“链易融”品牌,可精准覆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各类生产经营环节的融资需求,有效满足企业采购、工程、中标各类订单融资,让供应链金融真正惠及链上中小民营企业。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民营经济强省,民营企业多,中小企业多。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杭州银行作为本土法人银行责无旁贷。该行以供应链金融为切口,切实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
新上线的链订通,是基于核心企业与上游供应商的订单及真实贸易数据,为核心企业产业链上游供应商发放的小额贷款。链订通可以帮助供应商提前收回货款,缓解资金压力。对于供应商来说,签订订单即可在线申请融资,到期回款由系统智能匹配,不影响账户日常结算使用。
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供应链脱核模式,支持供应链上民营中小微企业开展订单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等业务,为核心企业“解绑”。
杭州银行积极落实中央和地方相关部署,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更好地利用产业链上的交易流、资金流、物流信息为客户提供更精准的金融服务,不断丰富产品矩阵及产业链服务客群。其中,链订通所属的“链易融”品牌,正是杭州银行深挖产业链数字价值,激活产业链数字信用,积极探索供应链脱核模式的重要创新。
除了链订通,杭州银行已有的链销通,是基于核心企业与下游客户间的真实贸易数据,为核心企业产业链下游客户发放小额贷款的产品。链销通具有系统快速出额、全流程线上操作的优点,能够将产业链数据资源转化为金融资源,缓解下游经销商资金压力,同时协同渠道共成长,切实起到固链稳链的重要作用。
下一步,杭州银行将继续扎根产业“链”,打造“易融”新生态,不断丰富“链易融”产品体系和应用场景,借助交易数据搭建信任桥梁,精准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以及供应链协同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杭州银行网上银行推荐搜索词:
1.杭州银行网上银行登录入口
2.杭州银行网上银行认证方式
3.杭州银行网上银行官网
本文标题:杭州银行网上银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