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起义的意义推荐文章1: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的火种

  黄花岗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武装起义之一,发生于1911年4月。它不仅是中国同盟会为推翻清朝统治而进行的努力,也是无数志士仁人为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而付出的血与泪的见证。本文将深入探讨黄花岗起义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带领读者重温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19世纪末,清朝统治的腐败与无能使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加剧,清朝不仅失去了领土,还失去了民心。甲午战争的失败更是加剧了民众对清政府的不满,许多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开始思考国家的未来,寻求改变的道路。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孙中山等人在1905年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致力于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他们通过宣传革命思想,组织起义,号召民众参与反抗运动,逐渐形成了强大的革命力量。尤其是在南方,广州成为了革命活动的中心,许多志士纷纷投身于反清斗争中。


  黄花岗起义的筹备工作可谓艰辛而复杂。1910年,孙中山在槟榔屿召开会议,决定在广州发起武装起义。这次会议为黄花岗起义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会后,黄兴、赵声等人在香港成立了统筹部,负责起义的组织与资金筹集。


  起义的计划逐步成形,统筹部设立了30处秘密据点,招募了800名敢死队员。为了确保起义的成功,黄兴等人制定了详尽的行动计划,计划于1911年4月13日发动起义。然而,因资金和武器未能及时到位,起义时间被推迟至4月28日。


  在此期间,清朝当局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对革命活动的打压,秘密机关的破获使得起义计划泄露,部分敢死队员因而散去。尽管面临重重困难,黄兴决定在4月27日发动起义,誓言不惜一切代价,点燃革命的火焰。


  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领130余名敢死队员,在广州的两广总督署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起义军的士气高涨,迅速攻陷了总督署,迫使总督张鸣岐仓皇逃离。起义军在总督署纵火,并分兵袭击督练公所等重要地点,战斗异常激烈。


  起义军在巷战中展现出惊人的勇气和决心,尽管敌人装备精良,人数众多,但他们毫不畏惧,誓言为国家的未来而战。然而,由于其他起义部队未能及时响应,导致起义军的力量分散,无法形成合力。战斗持续了一昼夜,伤亡惨重,最终起义军因缺乏支援而不得不撤退。


  黄兴在战斗中负伤,经过艰难的撤退,最终逃往香港。尽管起义失败,但起义军的英勇表现深深打动了民众,激发了更多人参与到反清斗争中。


  黄花岗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其历史意义深远。此次起义中,72名英勇的烈士为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他们的遗骸被合葬于广州的黄花岗,成为后人缅怀和纪念的地方。起义的失败并未使革命精神消亡,反而激励了更多的革命志士继续奋斗。


  黄花岗起义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当时,更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成功,最终引发了辛亥革命的全面爆发,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黄花岗起义作为辛亥革命的前奏,为后来的革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五、历史的传承与纪念:不朽的英雄精神


  黄花岗起义被视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里程碑。每年,广州的黄花岗烈士陵园都会吸引无数游客和后人前来缅怀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陵园内的烈士墓碑、纪念馆以及相关展览,向人们讲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在今天的中国,黄花岗起义的精神依然激励着我们。它不仅是对清朝统治的反抗,更是中国人民追求自由与民主的象征。它提醒着我们,历史的进程往往是由无数个体的奋斗与牺牲所推动的。正是这些革命先烈的勇气与奉献,成就了今天的中国。


  黄花岗起义所传递的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困难。无论是经济发展、社会公平,还是文化自信,都需要我们勇敢面对,积极探索解决之道。


  黄花岗起义的英雄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理想与信念的力量。他们追求的,不仅是个人的自由与幸福,更是整个民族的独立与尊严。我们在缅怀历史的同时,也应继承和发扬这种追求进步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黄花岗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它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自由与民主的理想。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铭记那些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英雄们。让我们共同缅怀那些为理想而牺牲的先烈,传承他们的精神,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黄花岗起义的故事告诉我们,勇气与信念能够改变历史的进程。让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篇章。无论未来的路途多么坎坷,只要我们心怀理想,团结一致,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黄花岗起义的意义推荐文章2:1911年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前的最后高潮

  引言


  1911年,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辛亥革命的爆发不仅结束了清朝统治,也标志着中国几千年封建帝制的终结。然而,在这场伟大革命的背后,许多英勇的先烈们为了推翻满清统治,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黄花岗起义,作为辛亥革命前的一次重要起义,不仅是革命斗争的高潮,也是中国民主思想逐渐觉醒的重要标志。


  一、黄花岗起义的背景


  黄花岗起义发生在1911年4月27日,地点位于广州。这场起义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国家,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腐败无能,民众疾苦,反清的思想在社会各阶层中蔓延。


  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意识逐渐觉醒。特别是在光绪年间,戊戌变法的失败让许多知识分子意识到,唯有通过革命才能实现国家的独立与富强。孙中山所倡导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成为了当时革命者的共同信仰。无数志士仁人开始投身于推翻清朝的革命活动,成立了各类革命团体。其中,光复会是最具影响力的组织之一,黄花岗起义正是光复会的一次重要行动。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许多革命者在海外接受新思想的洗礼,回国后积极参与反清斗争。光复会的成员们在策划起义时,意识到这不仅是一次武装斗争,更是唤醒民众、传播革命思想的重要机会。黄花岗起义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孕育而生。


   二、起义的经过


  黄花岗起义的策划者主要是光复会的成员,包括邓世昌、蔡元培、李烈钧等革命志士。他们计划在广州发动起义,以此为契机,号召全国人民共同反抗清朝统治。起义的时间定在1911年4月27日,目标是攻占广州城。


  然而,起义前期的准备工作并不充分,起义的具体计划也遭遇了泄密,清政府对此有所警觉。尽管如此,起义仍然按计划进行。起义当天,革命军在黄花岗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尽管初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清军的强大火力和组织严密,革命军最终未能成功占领广州。


  起义的第一天,革命军在黄花岗地区与清军展开了惨烈的交战。清军在火力和人数上占据优势,革命军虽然英勇奋战,但在战斗中逐渐陷入被动。经过几天的激战,起义被镇压,革命军伤亡惨重,许多革命者英勇牺牲。


  起义的失败让许多参与者感到失望,但也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黄花岗起义的惨烈牺牲,成为了后续革命者们的精神动力,激励他们继续为推翻清朝而奋斗。


  三、黄花岗起义的影响


  尽管黄花岗起义最终未能成功,但其影响深远。首先,起义的牺牲精神激励了更多的志士投身于反清斗争中。许多参与者在起义后继续坚持革命,最终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力量。例如,邓世昌在起义中英勇牺牲,他的事迹在后来的革命者中广为流传,成为激励后人奋斗的榜样。


  其次,黄花岗起义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激发了民众的革命热情。起义后,许多地方纷纷响应,爆发了更大规模的反清斗争,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创造了条件。全国各地的革命团体纷纷组织起来,发动起义,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反清浪潮。


  最后,黄花岗起义也为后来的革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尽管起义失败,但革命者们总结了失败的原因,进一步加强了组织和宣传工作,为辛亥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革命者们意识到,只有通过更为周密的计划和更为广泛的群众动员,才能实现推翻清朝的目标


  四、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


  黄花岗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反清斗争的高潮,更是中国民主思想逐渐觉醒的象征。起义中涌现出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人物,成为后世人民追求自由和民主的楷模。


  在今天,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依然存在。它提醒我们,任何伟大的变革都需要无数先烈的奉献与牺牲。我们应当铭记那些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英雄们,继承他们的精神,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同时,黄花岗起义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反思。革命者们的理想和信念,至今仍在激励着我们去追求更美好的社会。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明白实现变革的艰难与复杂,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


   结语


  黄花岗起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革命事件,尽管它未能成功,但其精神和影响却在后来的辛亥革命中得以延续。我们应当铭记历史,珍视来之不易的今天,继续传承和弘扬革命先烈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黄花岗起义的历史不仅是对先烈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激励,提醒我们在追求进步的道路上,永不放弃,勇往直前。


  黄花岗起义的意义推荐文章3:黄花岗起义令各国震惊:起义人员不是富家子弟,就是留日学生

  (黄花岗起义的油画作品)


  1911年4月27日早晨,广州黄花岗起义发动前夕,四川籍革命党人熊克武奉命接应香港方面的起义人员。可是一直等到下午四点,船到了,人还看不见。


  同盟会组织松散的缺陷在这一刻暴露无遗,黄兴让位于香港的起义总部派人,那边却还想再拖一天,所以一个人都没派过来。更有甚者,原在广州的一部分人也连招呼都没打一声,就自顾自地搭船去了香港。


  黄兴集中敢死队员,一共才一百二十人,诸如分路攻击水师炮台之类,已不可能实施,只能剑发一处,主攻督署。


  所有认识喻培伦的人,都反对他参加起义:“你是炸弹专家,留下来的话更有用处,不必前去冒险。”


  (清末时的广州城门)


  喻培伦连连摇头:“让别人去牺性,我的人格何在?再说我是为了革命才研制炸弹,现在做出了炸弹,让大家拿着炸弹去冒险,我倒不去,那怎么行。”


  有人劝他,说又不少你一个。


  喻培伦不乐意了:“别小看我,我一个人比你们几个都强。”


  4月27日下午五点,在两广总督的衙门前,来了一顶四人抬轿。递上名片,是驻广州的法国总领事。


  门卫没看出任何异样,遂抬手放行。


  他们没想到,从“总领事”到四个抬轿的“轿夫”,都是革命党人,领头的便是熊克武。


  “总领事”来访,张鸣岐必定要出来迎接,到时熊克武便甩出炸弹,实施刺杀行动。


  黄兴已将起义军分成两路,由他自带一路敢死队守在督署前门外,喻培伦则率另一路人马埋伏于督署后门外。按照事先约定,一听到熊克武的炸弹声响,两路人马即一前一后冲入接应。


  (电影《辛亥革命》中的起义场景)


  炸弹响了,前门敢死队在黄兴的率领下,一手持短枪,一手拿大刀,口袋里装满炸弹,吹着号角冲了进去。


  后门的喻培伦亦闻声而起,他说自己一个能顶几个,实在是毫不吹牛,其掷弹技术的熟练和准确无人能及,仅用两颗炸弹,就在院墙上炸开了洞口,众人沿着洞口一拥而入。


  然而其实熊克武并没能炸到张鸣岐,炸的是包围上来的警卫。


  张鸣岐如今不仅是两广总督,还代理广州将军一职。广州将军一般都由满人担任,由汉人代理该职以前没有先例,然而张鸣岐并不为此而高兴,相反忧心忡忡,时刻担心步孚琦的后尘。


  正因为天天悬着颗心,张总督已如惊弓之鸟,在安全防范上极为谨慎。熊克武他们虽混过了门卫,但在直入衙门二堂时还是被警卫瞧出了破绽。


  督署内一场混战,熊克武冲入三堂找张鸣岐,却遍寻无人。这家伙已经溜掉了,匆忙之下,连家属都未能顾及。


  抓不到张鸣岐,起义军只能先行撤退,就在这时,李准率水师发起反击。


  (电影《辛亥革命》中的林觉民)


  喻培伦可谓神勇无比。广州房顶上有可通行的走道,他独自在上面蹿来蹿去,只要官军一冲过来,就猛投炸弹,打得官军再也不敢轻易靠近。


  相持到半夜,起义军决定分散撤退,也就从这时候起,熊克武再也没见到喻培伦。


  失散之后,熊克武的处境十分危险,他不是本地人,连广东话都不会说,随时可能遭到逮捕。只能说,那并不是一个最黑暗的年代,彼时的老百姓尚有淳朴厚道的传统,虽然大多数人都像鲁迅《药》中所描述的,对革命缺乏了解,但没有人会下作到去向官府告密,相反,更多的人还伸出了援手。


  当时民间纷纷传说,革命党是一群很奇怪的人。他们原本都是有家有室的读书人,却甘冒“诛九族”的危险去“造反”,更令人惊异的是,历朝历代的造反者,不是想当皇帝,就是为了追求升官发财,唯独他们竟然不是奔着这个去的。


  (台湾 电影《碧血黄花》,林觉民起义前写“与妻书”)


  从自己朴素的人生哲学中,老百姓得出结论,这些人干的一定是好事情,自然也都是一些好人。包括黄兴在内,从广州脱险的革命党人大多得到了广州居民的收留和掩护。熊克武也是如此,事后,在地下党人的帮助下,他被转移到香港,从而转危为安。


  其他人就没有如此幸运了。四川籍党人中,喻培伦、但懋辛先后被俘,除但懋辛幸免于难外,喻培伦等均被处决,后被集体葬于广州城外的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因各国对广州起义的内幕尚不知情,两广总督张鸣岐特地将“造反土匪”们的经历和照片打印成册,分送各国驻广州领事馆。各国领事不看犹可,一看履历,喻培伦这些人不是富家子弟,就是留日学生,“中国正在发生革命”的传闻由此得到证实。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


  早逝的年轻人没有一个是土匪,他们全是怀抱救国救民理想的优秀分子和热血青年。随着他们离去的脚步,古老帝国的风铃在不断摇晃,向人们传递着一种难以抑制的悲伤。


  广州起义又失败了,但这是最后一次失败,不到半年,武昌起义便宣告成功。


  选自关河五十州作品《川军》


  黄花岗起义的意义推荐文章4:残酷镇压黄花岗起义,拥护袁世凯复辟,投日当汉奸儿孙却都是栋梁

  在清廷时期,两广总督可是职权最高的封疆大史之一,管理着广西和广东两省。在清廷前期,总督都是满人蒙人担任,很少会放权给汉人担任。毕竟总督有着军事管理权,而根据惯例都会由旗人担任,就算是汉人也一定是汉八旗中的。


  不过自从曾国藩开始后,汉人总督就多了起来,到了庚子国变后,南方督抚均由汉人把控,"东南互保"就是汉人督抚一手制造的。原本督抚的任免权都被皇帝牢牢把控,但到了后期只要花钱就能买到,张鸣岐就是以这种形式得来的总督。他于1875年出生在商人家庭,他的父亲曾多次科举考试,但一直没有考中,无奈选择了从商,有钱了后花钱买了个小官,但他还是期待儿子能够争口气,实现自己未了的心愿,能够走上仕途之路。


  张鸣岐也十分的聪慧,在父亲的管教下很早时就已经能言辩知事理,不过他有一个特点就是骄傲自大,认为自己无所不能。1894年时考上了举人,一时间神气了很多,不过到了第二年他在会试时就落选,之后去往南学读书,他本人十分自负,经常以张良自居。他善于巴结权贵,之后在别人的介绍下去往岑春煊的府邸上任职,也正因得到了贵人的帮助,他在官场中才能顺利提升。


  此人是岑毓英儿子,其父在慈禧落难时,亲自带着几千人前去勤王,让落魄的慈禧十分感动,对他进行了各种提拔,之后担任云南总督,可以说备受慈禧的认可。而岑春煊作为他的儿子,在很早时就已经被光绪重用,担任布政使时张鸣岐前来投靠,在一番勘察中发现其有能力,因此这之后就被当成心腹看待。也正因张鸣岐的帮助,让他的职位也快速提升,担任巡抚、总督,每次升迁他都立功,甚至还有一次和慈禧对话,让其赞赏不已。


  1903年4月,岑春煊担任两广总督,而此时他则是担任总文案一职,并没有什么权利。不过到了1904年5月,李经羲为了能拉拢岑,请求让张兼任他的幕僚,这之后张鸣岐就获得了两个封疆大史的重用,这两人接连的举荐他,到了1905年他就已经是广西布政使,正式的走上台前。其实也正是岑李两人的内斗,才有了他的上位。1907年他就已经广西巡抚,可以说是一方大员能量颇高。


  当时广西的局势比较混乱,张鸣岐一方面则是进行拼命的清剿镇压起义军,另一方面却在推举新政,开办了多个农场,也设立了学校,修建铁路等,看似追求新政,赢来了不少人的好评。当然他还请来了不少留日军官组建了新军,从而扩张军事实力。他还接纳那些同盟会的成员,让其在各岗位任职,还经常将革命的口号放在嘴边。


  到了1907年时,岑春煊失势被迫下台,但他立马将目光看向了李经羲,并通过此人认识了袁世凯等人。到了1910年时,两广总督在革命党人的冲击之下,位置坐不太稳。张鸣岐立马拿出了两百万元贿赂奕劻,在其的安排之下顺利的当上两广总督。此时的他也露出了丑陋的嘴脸,4月27日时,黄花岗起义爆发, 不过在这之前张鸣岐已经得到了消息,他和水师提督李准联合起来,依靠对方的部队进行了镇压,结果革命党人的损失很大,七十二人为此牺牲。


  而后张鸣岐再次掀起了镇压起义军的屠杀,引发了很多人的不满,百姓们也对他的两面派痛斥不已。而在1911年10月25日,革命党人将将军风山杀死,一时间局势颇为紧张。而各地绅士纷纷劝导应该妥协,11月8日,张鸣岐宣布广东独立,他担任都督一职,不过当天夜里他却携带款项逃到日本。


  到了1912年袁世凯上位后,他又赶回北京投奔对方,因善于巴结很受重用,没多久就再次成为了广东巡按使,1915年他还积极的拥护老袁,吹鼓复辟的好处,之后还被封了一等伯,等到袁世凯死了后,他立马奔向法租界避难。在1931年他还和白坚武和日本特务进行勾搭,而在全面抗战后,他更是加入了汉奸组织,1945年日本频频作战,他竟然为鬼子祈福,可见其丑陋嘴脸,等日军战败后他吓得一命呜呼。


  不过他有五个孩子,全部是国家栋梁,特别是三子张镈是在非常有名的建筑大师,人民大会堂就出自他之手,小女儿是化学家,孙子是中科院院士。


  参考文献:《清末两广总督张鸣岐》


  黄花岗起义的意义推荐文章5:黄花岗起义,未来可做国家栋梁的人才,却作为普通小兵慷慨赴死

  今天是辛亥革命106年纪念日,笔者在这里向那些为了中国的自由而洒尽热血的革命先烈,表示衷心的致敬。


  在武昌起义之前,曾发生了一场震撼全中国的起义——黄花岗起义。这场起义规模并不大,只有数百人参加,但是这次起义的意义却十分深远,直接动摇了清朝的统治。


  

  那么,规模如此之小的起义,为何能带来那么大的意义呢?这是因为,同盟会在这场起义中损失极大,多名骨干牺牲于战场。要知道,这些人都极具才能,一个人能顶几十人、甚至数百人。未来都是可以当军长、省长的人才,然而在这次起义中,却带头冲锋陷阵,像一个小兵一样牺牲了。


  实际上,在黄花岗起义前,孙中山、黄兴等人的革命事业已经陷于最低潮。首先,孙中山等人利用会党势力,发动了多次起义,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革命者对;其次,清朝的宪政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大多数中国人都倾向于改革,革命的空间越来越小。甚至连刘师培、章太炎等革命者都在向清廷示好,希望得到赦免,回到主流社会,参与宪政建设。


  

  为了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孙中山、黄兴决定抛弃不靠谱的会党,集结革命党精英,联合倾向革命的新军,在广州发动一次大规模起义,提振革命党的士气,推翻满清政权。


  首先,孙中山在华侨中大规模地筹集资金,聚集了史无前例的巨款,并用之购买了大量武器弹药。同时,同盟会还从日本、南洋和中国各地聚集了大量精英组成“选锋队”,带动新军起义。若起义成功,黄兴和赵声即带领军队阻止北伐,力图解放南京。


  1911年4月8日,世界各地的革命志士从五湖四海赶来,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为了祖国的自由和富强奋不顾身。他们有同盟会炸弹大王喻培伦,庆应大学的高材生林觉民,有在日本学习陆军的方声洞,辞别病重父亲参加起义的冯超勷,有经验丰富的清朝军官饶国梁,有出身的农民的陈发炎和陈清畴;有华侨、耶稣会传教士李炳辉……他们虽然出身不同,人身轨迹迥异,但在广州,这座春意盎然的大城,他们的人生轨迹都汇聚于一点——为了国家,死在广州!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名叫做温生才的革命者不幸打草惊蛇了。他在1911年3月,用手枪刺杀了广州将军孚琦。广东巡抚张鸣歧认为,这是起义的先兆,于是便派人收缴了新军的枪机,下令全城戒严,派出大批警察、侦探加强巡查。革命军储藏军火的地点多处被破坏。


  起义面临失败,黄兴、喻培伦等人心急如焚,一开始,黄兴准备放弃起义,图谋再举。然而喻培伦却慷慨地说:“花了华侨那么多钱,同志们从日本、南洋、内地各处赶来,决心拼搏,但举事一缓再缓,怎能让人不灰心!如果我们不发动起义,如何对得起为我们出钱出力的华侨?如何对得起我们受苦受难的同胞?就算是只剩我一个人,我也要把起义进行下去!”


  

  黄兴受到喻培伦激励,热血沸腾:“余人可迈步出五羊城,唯我克强一人必死于此耳!”革命者林文马上说:“即使起义不成,也可以做一场大刺杀!震撼国人,余死无憾矣!”


  1911年4月26日,广州起义正式爆发,数百革命者在黄兴的带领下,兵分四路进攻清廷。然而广州新军的武器已经被收缴,所以无法响应同盟会的起义,所以革命者们只能依靠自己了。


  下午5点30分,臂缠白布、脚着黑鞋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枪声,喻培伦肩挎两包自制炸弹,一边冲锋,一边向张鸣歧的卫队投掷。炸弹爆炸,清军卫队立即死伤一片,张鸣歧逃入衙门内,跳窗逃跑。起义者们没有抓到张鸣歧,于是在督署四处放火。


  随后,清军大队人马杀到,革命党与清军进行了激烈搏杀,正所谓“枪声喧于急雨,弹烟浓于乱云,呐喊震天,血花溅地,此惫彼兴,前赴后继。”


  部分新军参加了起义,谁成想他们没有臂缠白布,黄兴等人以为他们是敌军,双方展开对射,死伤惨重。同室操戈,真是令人痛惜。


  

  由于清军越来越多,革命党人渐渐不支,多名起义者牺牲,林文、韦树模四兄弟、徐维扬等人牺牲,喻培伦、林觉民等人重伤被俘,随后慷慨赴死。黄兴两只手指被打断,艰难地杀出重围,撤回了香港。轰轰烈烈的广州起义失败了。


  在这次起义中,同盟会损失惨重,我们的国家同样也损失惨重,未来中国的栋梁之才,就这样横七竖八地躺在广州街头,真是令人悲伤至极、痛惜至极。


  战斗结束后,广仁善堂在革命者潘达微多次冒死哭求之下,收集72名起义者尸体,埋葬于红黄岗。潘达微又以“红花”不雅为由,改名“黄花”,取黄花晚节之意。由此本次广州起义又被称为“黄花岗起义”,牺牲者也有了专有名词“黄花岗烈士”。


  

  黄花岗起义后不久,武昌起义就爆发了,腐朽的满清王朝土崩瓦解。孙逸仙先生亲自拜谒了烈士们的坟墓,他这样写道:“吾党精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心,乃大兴奋,怒愤所积,如怒涛派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如今,黄花岗的烈士仍静静躺在他们的陵墓里,他们为之奋斗的祖国早已自由而强大,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而这些,都是这些舍生忘死的革命先驱之力!


  黄花岗烈士千古!辛亥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黄花岗起义的意义推荐搜索词:

  

  1.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意义

  

  2.黄花岗起义的意义和影响

  

  3.黄花岗起义的意义书上

  

本文标题:黄花岗起义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