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是什么朝代
武则天是什么朝代推荐文章1:唐朝都城是长安,武则天为何长驻洛阳,以此作为神都?
618年,唐高祖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将都城定在长安。但是洛阳的地位也非常重要,被视为唐朝的东都。到了武则天统治时期,洛阳的地位甚至超过长安,成为武周王朝的“神都”。在武则天执政的二十二年间,她只在长安待了两年。那么问题来了,武则天为何放弃长安,将洛阳作为“神都”呢?
一、鬼怪之说
其实从唐高宗在位后期开始,唐朝的政治中心就已经由长安转向洛阳。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七次来到洛阳,累计停留的时间长达十一年,683年12月,唐高宗李治病死在洛阳的贞观殿。临死前,李治还希望能够多活一两个月,让他死在长安。关于李治、武则天长驻洛阳的原因,《旧唐书》给出了一个非常荒诞的说法。
唐高宗在位初期,武则天夺取了皇后的位置,然后用残酷的手段迫害王皇后、萧淑妃,砍去两人的手脚,放在酒瓮之中,将她们折磨而死。之后,武则天经常在宫中见到奇异的现象,“数见王、萧为祟,被发沥血如死时状”。于是,武则天迁居蓬莱宫,可是不管用,“复见之”。所以,武则天干脆迁居洛阳,“终身不归长安”。
二、经济原因
鬼怪之说显得非常荒诞,因为武则天到了洛阳后,依然用残酷的手段对付她的政敌,从唐朝皇室到文武百官,冤死者不计其数,也没见武则天再次迁都。这说明武则天长期住在洛阳是另有原因,主要是经济方面的因素!唐朝建立后,经过贞观之治,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关中地区的人口越来越多。
关中虽然号称“天府之国”,但毕竟相对狭小,无法供应朝廷所需。而随着大运河的疏通,洛阳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地处南北运河的中点,漕运便利,可以将江南的钱粮运到洛阳。关于这一点,唐高宗李治在678年十月的诏书中做过详细的说明。由此可见,武则天长期住在洛阳也是与当时的经济状况有关的,这个问题直到唐玄宗开元后期才得到解决。
三、政治原因
除了经济因素外,武则天定都洛阳还有着深刻的政治因素。684年,也就是武则天临朝称制的第一年,她就把洛阳改名神都,同时将皇宫改名太初。之后,武则天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改制活动,她将旗帜改为金色,将尚书省改为文昌台,门下省改为鸾台,中书省改为凤阁。长安是李唐的都城,李唐的太庙、社稷坛都在那里。
武则天不愿意回到长安,因为洛阳才是她心目中武周的都城!690年,武则天称帝后,将武氏庙改为七庙,并在神都设置太庙、社稷。神都俨然成为武周的都城,而长安则变成了西京。由此可见,武则天留在洛阳,是想在政治上摆脱李唐王朝的束缚、影响。705年,武则天被迫退位,并在同年12月病死,唐中宗李显立即迁回长安,洛阳又成为东都。
参考资料:1.《旧唐书》;2.《资治通鉴》
#头条创作挑战赛#
武则天是什么朝代推荐文章2:武则天67岁即位,当了15年的皇帝,退位后活了11个月
武则天67岁即位,当了15年的皇帝,退位后活了11个月
武则天在六十七岁高龄登基称帝的壮举,打破了古代帝王即位年龄的纪录。这位出身并州文水的传奇女性,历经唐太宗时期的才人身份、感业寺的青灯古佛,最终凭借超凡的政治智慧与权谋手腕,在李治驾崩后逐步掌控朝局。从垂帘听政到改元称制,她用了七年时间铺垫权力根基,最终于公元690年建立武周政权,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女皇。
十五载执政生涯中,武则天展现出兼具铁腕与怀柔的统治艺术。她完善科举制度,首创殿试与武举,使得寒门士子得以晋身;推行均田制改革,促进农业生产恢复;同时设立铜匦鼓励告密,任用酷吏整肃异己,这种恩威并施的手段有效巩固了统治。洛阳城内明堂的巍峨穹顶,见证了她将大唐盛世推向新高度的雄心。然而晚年对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的过度宠信,成为政权倾覆的导火索。
神龙元年的宫廷政变终结了武周王朝,八十二岁的女皇被迫禅位。迁居上阳宫的岁月里,曾经每日精心装扮的帝王不再对镜理妆,任由岁月在面容刻下沟壑。李显每旬例行的问安,总见母亲倚坐窗边凝视宫墙外的流云,往昔杀伐决断的眼神已化作浑浊的暮色。失去权力光环的武则天如同离水蛟龙,在孤寂中迅速枯萎,十一个月后溘然长逝,临终前留下遗诏去帝号,以李家儿媳的身份与高宗合葬乾陵。
这位传奇女性的人生终章,暗含着权力交接的深意。主动还政李唐的抉择,既是对身后名的最后经营,也折射出晚年对李氏血脉的复杂情感。上阳宫凋落的秋叶与乾陵无字碑的沉默,共同构成了历史对这位女帝的永恒叩问——在男性主导的封建王朝中,她用八十二年光阴书写的,究竟是逆天改命的史诗,还是终究难逃宿命的悲歌?
武则天是什么朝代推荐文章3:武则天称帝15年,82岁把江山还给李唐后没了权力,为何却无人动她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
文|雨别
编辑|雨别
《——【·前言·】——》
武则天退位之后,没人敢动她。朝中权臣,甚至她的亲生儿子李显,都无法轻易触碰她。她已不再是皇帝,也没有直接的实权,为什么还能安享晚年?
影视剧的武则天
从后宫到权力巅峰
年仅十四岁的武则天踏入了唐朝的宫廷,她原本只是一个平凡的宫女,名叫“武媚”,身份低微,只是唐太宗李世民众多妃嫔中的一位。
无论从家世还是个人才能来看,武则天与其他宫女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当时的她虽然容貌出众,却注定要过上一段普通的宫廷生活。
李世民的宠爱目光总是投向了其他更年轻、更有背景的妃子,武则天在后宫里默默无闻地度过了日子。
她被冷落,常常自嘲为“陪衬”,没有高贵的身份,也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但她并没有因此气馁,开始在后宫中积蓄自己的力量。
武则天以一种极为低调的方式,逐渐观察着宫中的每一个角落,了解着每一位宫人的性格与动向。
随着唐太宗的去世,唐高宗李治即位。此时的李治虽然年轻且雄心勃勃,但性格懦弱,体弱多病。
朝中大权逐渐落入了权臣和太皇太后的手中,武则天凭借其过人的聪明才智,逐渐从这盘错综复杂的宫廷权力斗争中脱颖而出。
李治与武则天的关系起初也并非一见钟情,作为后宫中的一员,武则天并没有太多特殊的待遇,直到她通过的手段逐渐引起了李治的注意。
与李治渐渐建立的亲密关系使得武则天开始逐步接触到更多的朝政事务,她并未急于表现自己的能力,而是通过展现自己的温柔、智慧和忠诚在李治面前积累了相当的信任。
她逐步渗透到李治的心中,成为了他最为依赖的女人。
李治的健康逐渐恶化,身体的虚弱让他难以亲自处理政事。朝中权臣们趁机逐渐掌控了朝政大权。
武则天在这一时期悄无声息地攀升到权力的高峰,她不仅在李治身边巧妙地操控着各种复杂的宫廷争斗,还逐渐开始担任更多实际的政治职务,有时候李治直接把政务交给她来处理。
公元654年,李治因病逐渐无法亲政,武则天的地位迅速上升,她几乎实际掌控了唐朝的政务,虽然名义上李治仍是皇帝,但朝廷实际的运作早已被武则天掌控。
武则天的行动迅速且果断,她不仅清除了一些朝中不利的势力,还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操作,成功地将自己的一些亲信安插在关键的职务上。
她依靠自己的权势,去迫使那些反对的权臣对她俯首称臣。
武则天借助宰相魏元忠的支持,成功除掉了一个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权臣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信,一直主张将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反对权力过度集中在武则天手里。
武则天通过一次巧妙的政治布局,利用魏元忠的支持,成功地排除了这个障碍,确保了自己在朝中的核心地位。
她不仅仅是一个皇后,而是彻底掌控了唐朝的实际政权。朝中的重臣们无不忌惮她的手腕和冷静的头脑。
她的政治风格异常果断,面对威胁时总能做出迅速而精准的反应,使得朝中的异己难以挑战她的地位。
武周建立
公元690年,唐高宗李治去世,李治的儿子李显继位,成为唐朝的新皇帝。李显应该继承唐朝的大权,武则天的权力开始受到威胁。
但朝中早已形成了武则天一家的权力网络,李显的登基代表着一股新的力量。
武则天并不愿轻易放弃自己手中的实权,她决心不再是背后的操控者。面对李显的登基,武则天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她决定自立为帝,建立一个新的政权。
历史上女性从未登上过皇位,武则天的举动让人感到震惊,也让许多朝臣深感不安。朝廷内部发生了一场空前的权力斗争,一些不满的官员准备发动政变,推翻武则天。
武则天需要清除反对者,确保自己的统治地位,她毫不手软的动用极为强硬的手段清除朝中的敌对势力。
大力整顿朝中腐败的官员,迅速清除了一些贪官污吏,她对许多不忠的权臣进行打压,甚至不惜采取极端手段,逼迫他们认错,直接将其斩杀,武则天并不容忍任何威胁她统治的力量。
她利用酷吏们来帮她“肃清”政敌,通过酷吏的“帮助”,她打压了不少权力大的官员,包括一些曾经亲近的宫廷重臣。这些重臣的被削权或者被处死,让武则天的权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武则天大力推动科举改革,旨在通过科举选拔更多有才干的人才,从而巩固政权的基础。她鼓励平民通过科举制度进入官场,让一部分贫苦家庭的子弟能够有机会为国家服务。
她还对唐朝的经济政策进行了改革,通过减轻百姓的负担鼓励农耕,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她的改革措施促进了国家的稳定。
在武则天的治下,唐朝国力不断增强,经济逐渐恢复。所有这些成绩的背后,仍然是她强硬的政治手腕与令人敬畏的威权。
主动“退位”的战略布局
公元705年,李显开始重新复位,李显虽然曾经是唐朝的皇帝,但因武则天的高压统治,他一直没有实际的权力。在武则天的支持下,李显名义上是皇帝,实际上却一直是她的傀儡。
随着李显的复位,武则天的统治面临了越来越多的挑战。朝中一些权臣开始谋求自己的利益,暗中支持李显夺回实权。
李显终于得以复位,这对武则天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冲击。
面对这种局面,武则天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主动退位,将皇位交还给李显。她并没有选择与李显继续争斗,而是顺势而为,以确保自己的政治地位。
武则天深知自己已年老体衰,若继续强行掌权,只会加剧朝廷内部的不满与动荡。
退位之后她仍然保持着极高的威望,不仅没有被完全抛弃,反而依旧在幕后掌控朝政,继续对李显和朝廷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武则天的亲族仍然掌握着朝中的重要权力,尤其是她的儿子武三思等人。这些亲族成员借着武则天的余威,依然控制着关键的官职和军队。
李显虽然名义上恢复了帝位,但事实上他依然无法完全摆脱武则天家族的影响。武则天的亲族成为了朝中的一股强大力量,李显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他们来稳住政权。
虽然年事已高,武则天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她在退位后依然能够保持极大的权力。朝廷中的大臣们,尽管形式上尊重李显,但依然畏惧武则天的影响力。
她虽然没有了皇帝的头衔,但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股无形的力量。
李显在面对母亲时,也常常表现出对她的极高敬意。李显甚至不得不听从母亲的建议。在他即位后的初期,武则天的亲族依旧牢牢掌控着朝政,李显在面对母亲的权力时总是显得无能为力。
武则天不仅仅是因其母亲身份被尊重,更多的是她在长期的政治斗争中积累的威望。在她的心里,李显所面临的每一次挑战,几乎都能在她的智慧和深谋远虑中找到解决之道。
这种强大的心理暗示,使得李显等人无论如何都不敢轻易触碰她的底线。
在她的影响力下,唐朝政权依然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她的亲信仍然占据着关键岗位,而她也在幕后通过儿子和亲族维持着对朝政的控制。
武则天虽然早已退位,但她的晚年生活并非完全安逸。她的健康开始急剧恶化,身体的衰老也让她不得不开始减少与外界的接触。
她从宫中走出来时,面容已经开始憔悴,不再是那个曾经在朝堂上风光无限的女皇帝。
李显亲自来见她,看到母亲的变化。面对儿子的惊讶,武则天忍不住落泪:“我从房陵把你接回神都,固然是要把天下托付于你,而五贼却贪求事功,把我惊动到这里。”
李显悲痛欲绝,跪地请求宽恕,这一场景在宫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也让武氏家族的权力得以继续。
即使已经退位,她依然保持了对李显的巨大影响力。即使在她临终时,李显仍然对她心存敬畏,母亲的一句话足以让他心生悔意并作出自我批判。
武则天是什么朝代推荐文章4:李治是被武则天操纵的懦弱君主吗?7月15日649年唐高宗登基称帝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李治是被武则天操纵的懦弱君主吗?7月15日649年:唐高宗李治登基称帝。
很多人认为唐高宗李治是弱智,完全依靠武则天支持大唐的辉煌。
真实的历史不是这样,都是电视剧的胡编乱造。
李治是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在历朝历代的皇帝中也相当突出。
虽然李治不属于三皇五帝的超级皇帝,也是5000年皇帝中排行靠前的。
作为大唐第三位皇帝,李治面临的难题也有很多,表现得却不错。
在内政方面,父亲太宗时期,仍然传承南北朝时代的一些残酷的政策,非常害民。
而李世民时期,由于国家衰败,朝廷需要财富和无偿劳力,没有废除这些政策,人民相当不满。
李治刚刚上位没多久的永徽四年(653年),江浙一带就爆发了陈硕真领导的农民起义。
李治认为,大唐国力已经有很大发展,要尽量减少人民的不满。
于是,李治进行了大刀阔斧进行了改革,全面废除民众的苦役和劳役,将国家强行征用的土地还给农民。
此举,大大稳定了国家的局势。李治统治的整个时期,大唐内部没有明显的内乱。
另外,李治认为国家的稳定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以保证人民在制度框架内做事。
他刚刚上位,就编成《唐律疏议》。《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历朝历代,对李治的《唐律疏议》评价很高。《唐律疏议》不但影响了中国以后的各个朝代,甚至对周边各国也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唐律疏议》,大唐建立了全国范围的法律秩序。人民知法以后开始自觉遵守法律,导致犯罪率大降。史载,有一次,大理寺卿唐临向李治告说:监狱中在押的犯人只有五十多个,其中只有两人需要判死刑。
内政如此高明,对外如何呢?
李治也非常厉害。
从隋代开始,中国同东北高句丽王国进行了长期的血战。
隋炀帝时代、唐高宗李渊时代、唐太宗时代,中国付出巨大的代价,并没有彻底打垮高句丽。
而李治时代,大唐巧妙利用高句丽的内讧,将其彻底消灭。
要知道,高句丽和传统的敌人不同。这是一个农耕文明国家,距离中国又不远,一旦发展起来就很容易形成强大的敌人。
所以,摧毁高句丽有着很大的意义。
在消灭高句丽的同时,大唐还顺手消灭了百济,又歼灭了日本援助百济的强大舰队。
由此,大唐成为东亚农耕文明中,毫无异议的霸主。
这边,大唐彻底消灭强敌西突厥,力量直接进入西域。
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李治时期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三十二年。
皇帝并不需要自己有高超的军事能力,或者内政能力,但一定要会用人。
李治这方面特别出色,提拔了很多著名大臣,比如:辛茂将、卢承庆、许圉师、杜正伦、薛元超、韦思谦、戴至德、张文瓘、魏元忠等人。
他是个勤勉的皇帝,将李世民时期的三天一次上朝,改为一天一次。皇帝上朝可不是轻松的事情,需要处理许多重大政务,稍有失误就会有灾难性后果。李治终日忙于朝政,这也许就是他才33岁,眩晕病越来越重的原因。
可以说,李治为武则天甚至李隆基,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作为承上启下的皇帝,李治做得很好。
很多人认为李治无能,导致被武则天架空操纵。
李治之所以放弃部分权力给武则天,主要是病情实在严重,双眼经常看不到东西,根本无法看奏折。
而武则天掌权时期,李治始终保持着最终决策权。
仅仅李治病情恶化到双目几乎失明,才被迫交给武则天完全掌权。即便如此,李治也绝非晚唐时期的傀儡君主。
在位最后一年,李治仍然可以任免宰相,也能出面压制武后的亲信,李义府、许敬宗等人。
资料中这么写:上元二年,唐高宗病情加重,希望暂时退居幕后,让武则天代管国事。郝处俊表示反对 “大唐江山是高祖、太宗传下来的,陛下怎么能完全交给武后管呢?”对此,中书侍郎李义琰也表示赞同。见状,唐高宗不再坚持。此后郝、李二人当上了宰相。
李义琰担任丞相期间仗势欺人,李治将其大骂一顿以后,强迫他退休。
要知道,当时距离李治病亡只有几个月了。
李治死前,对性格懦弱、才能平庸的儿子李显很不满意,甚至想将皇位传给孙子。在官员表示没有先例的时候,李治仍然坚持自己的主张,官员们只能表示同意。
最终李治身体状况急转直下,无力进行政治布局,这才草草作罢。
在李治时期,武则天的娘家武家人虽有较高的官职,实权并不多。
李治死后,掌握大权的武则天,刻意扶持武家人上位,这才出现武家只手遮天的情况。
李治最终之所以将权力逐步交给武则天,实在是迫不得已。
儿子李显无能,孙子年龄又小,同老辣的妻子武则天是无法相比的。
大唐相对稳定,内外敌人还是存在。李显执政后期,大唐就出现了经济危机,朝廷花费很大精力才涉险过关。外部敌人虽被打得七零八落,强敌吐蕃等又在迅速崛起,西域的敌人强悍,大漠的胡人也无法彻底消灭。
这种情况下,将皇位草草交给军政能力低下的李显,对于国家来说是灭顶之灾。显然,武则天来监国是必须的。
站在李治的角度来看,武则天是李显的亲妈,自古以来没听说过,亲妈会篡了儿子的位。
即便武则天能够权倾一时,最终还是会将大权还给儿子。
只是,李治小看了自己的老婆,做梦也没想到武则天会自己称帝。
想了解自己的枕边人,其实比了解整个国家都困难。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请通知删除。
武则天是什么朝代推荐文章5:武则天简介
中文名:武曌(武瞾、武照)
别名:武则天、武媚娘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广元
出生日期:公元624年2月17日(甲申年)
逝世日期:神龙元年(公元705年12月16日)
职业:皇帝、政治家、诗人
信仰:佛教
主要成就:废唐,改国号为周;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
代表作品:《臣轨》《如意娘》
谥号: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
年号:证圣圣历神功久视神功神龙
享年:82岁
在位时间:690年―705年
陵寝:乾陵
生平简介:
武则天(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媚娘,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
唐中宗复辟,恢复唐朝,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武则天上位: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在长安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唐太宗最初非常宠爱她,赐名“武媚”,但不久便将她冷落一边。武则天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升,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唐太宗的儿子后来的高宗李治建立了感情。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死后,武则天和部分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入长安感业寺为尼,但是她与新皇帝唐高宗李治一直藕断丝连。
唐高宗即位后,他的妃子萧淑妃专宠,永徽二年,皇后复召武则天入宫,企图“以毒攻毒”,这年武则天26岁。武则天回宫后的确迅速打败萧淑妃,获得高宗的宠爱,第二年便升为昭仪(二品),后还生下了她的第一个儿子李弘。后来,武则天不满昭仪之位。开始动起了当皇后的念头。王皇后和萧淑妃结成一派,和武则天周旋于后宫,后来武则天设计不惜牺牲自己的孩子杀死了王皇后,自己成为了皇后,而后又害死萧淑妃。
武则天攻于心计,心狠手辣,兼涉文史。
武则天的长女出生后才一月之际,王皇后来看过她的女儿之后,她就亲手把女儿给掐死,并嫁祸于王皇后,高宗一气之下把皇后打入冷宫,后来被武则天暗中杀死。
当时朝廷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元老大臣势力强大,唐高宗的权力受到很大限制,外廷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很多大臣反对唐高宗废王立武,武则天前进的道路也因此充满艰辛。唐高宗企图借“废王立武”重振皇权,打击元老大臣势力。
永徽六年(655年)高宗立武氏为皇后,武则天随后做出一系列举动:残忍地虐杀了王皇后和萧淑妃;让自己的儿子李弘做了太子;为高宗出谋划策,采用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罢黜了褚遂良、韩瑗、来济,最后除掉了长孙无忌。至此,高宗基本实现了君主集权。
唐高宗的身体每况愈下,繁重的国事必须由武则天来决断。于是武则天又有了新的想法。上元元年(674年)武则天撺掇高宗以孝顺的名义,把祖宗封了个遍。追尊唐高祖李渊为神尧皇帝,他的皇后窦氏为太穆神皇后;追尊唐太宗李世民为文武圣皇帝,长孙皇后为文德圣皇后。于是为了避讳,唐高宗自称天皇,武皇后改称天后!可见武则天这时的欲望有多大!
无字丰碑的秘密:
无字碑位于武则天和高宗和葬于乾陵(今陕西乾县),整个陵园规制仿照唐京长安城。
墓前有两块碑,一块是高宗的墓碑,上有武则天的题词:另一块是武则天的无字墓碑。
一个迷信文字的女皇石碑却没有刻一个字。其说法有几种: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还有一种说法,武则天的儿子恨透了自己的母亲,她本写好碑文,却被她的儿子藏在了墓室之中,留下一块无字碑。也有学者认为,石碑原本计划刻字,但武则天死后政局动荡,各派政治势力,始终不能对武则天作出适当的评价,因而便不了了之。还有一种说法,因为武则天既是皇帝又是皇后,别人不知如何写碑文,所以没有文字。
对于武则天历来褒贬不一,李白把武则天列为唐朝“七圣”之一。
宠幸男宠之谜:
《旧唐书》中记载的较为有名的武则天的面首(男宠)有薛怀义、张易之、张昌宗、沈南等,他们都是相貌英俊、体格健壮的男人,能够满足武则天的荒淫欲望。
武则天的男宠数量很多,为了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公元698年,武则天成立了控鹤监。公元700年初,她又将控鹤监改为奉震府,由张易之、张昌宗二兄弟管理,俨然成为历代皇帝的“三宫六院”,张氏兄弟就像是东西宫的“皇后”、“贵妃”,成为武则天“妃嫔”的总管。
历代名人评价:
宋代洪迈《容斋随笔》:“汉之武帝、唐之武后,不可谓不明”。
清代赵翼:“女中英主”。
赵翼评价武则天私生活:“人主富有四海,妃嫔动千百,后既为女王,而所宠幸不过数人,固亦未足深怪,故后初不以为讳,而且不必讳也”。
岑仲勉:“武后任事率性,好恶无定,终其临朝之日,计曾任宰相七十三人”。
郭沫若:“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
宋庆龄:“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但就家庭角色而言,不难看出武则天也是个好妻子”。
毛泽东:“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提拔过不少人,也杀了不少人。刚刚提拔又杀了的也不少”。
家世
始祖:姬武,周平王少子
八世祖:武念,北魏归义候
七世祖:武洽,北魏晋阳公
六世祖:武神龟,北魏祭酒
五世祖:武克己,北魏大中正、司徒,越王长史
高祖父:武居常,北齐镇远将军
曾祖父:武俭,北周永昌王洛议参将
祖父:武华,隋朝东都丞
父亲:武士彟,五十九岁逝世。
母亲:杨氏,一说名牡丹,号太真(贞)夫人,封荣国夫人,九十二岁逝世。
兄弟姐妹
长兄:武元庆
次兄:武元爽
姐姐:武顺,字明则,即后来的韩国夫人。死后追封郑国夫人。
妹妹:名不详,嫁郭孝慎
丈夫
第一任丈夫兼公爹:唐太宗李世民
第二任丈夫:唐高宗李治。
子女
长子代王李弘,后封为太子,死后谥“孝敬皇帝”
次子潞王李贤,李弘死后,封为太子,死后谥“章怀太子”
三子唐中宗李显
四子唐睿宗李旦
长女安定思公主,早夭,麟德元年追封安定公主,谥曰思。
次女太平公主,名不详,现有人根据《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认为她的本名是李令月。
武则天是什么朝代推荐搜索词:
1.武则天是什么朝代的
2.武则天是什么朝代谁的皇后
3.武则天和李世民是什么关系?
本文标题:武则天是什么朝代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