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可再生资源推荐文章1:准备好和塑料说“再见”吗?

  北京市朝阳区慧谷阳光小区居民在奥北再生资源回收站里领取袋子。 本记者 彭训文摄


  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可降解塑料包装袋。 :金发公司官网


  珠海万通化工有限公司塑料改性车间内,工人正在忙碌。 董学腾摄


  通过奥北环保公司研发的程序,用户可查看资源收运路线、附近投放点。 奥北公司供图


  一些塑料制品将被禁用,你准备好了吗?国家发改委等9部门日前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公布了禁限相关塑料制品的细化标准。今年1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印发实施。意见提出到今年底,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地的商超、书店等场所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随着各地禁限塑料制品力度不断加大,公众、塑料制品企业等准备好跟塑料说“再见”吗?替代产品能否跟得上?如何实现塑料资源循环再生?本记者进行了调查。


  居民、社区、物业、回收企业说——


  “资源化利用塑料,咱能出一份力”


  8月21日中午,提着一个被各种塑料瓶、泡沫装得满满的白色袋子,北京市朝阳区慧谷阳光小区居民李阿姨走进楼下的再生资源回收站——一个10多平方米的半地下房间。


  来到门口,李阿姨拿出手机扫门上的二维码,门上方显示屏出现口令,在手机上输入口令,门自动打开。屋内,几个装满可回收物的袋子已整齐摆放。另一边墙上,一排新袋子挂在发袋机上。李阿姨放好袋子,再用手机扫描新袋上的二维码,“啪”,发袋机锁扣弹开,李阿姨取走了新袋。李阿姨说:“以前家里的废塑料都混着扔进垃圾桶,现在这个小站24小时开门,回收的东西种类多,还有一些收益,很方便。”


  回收站建设得到社区、物业大力支持。慧谷阳光社区主任刘春红表示,小站的建设有望破解此前社区遇到的一些垃圾分类难题,若试点效果好会进一步推广。负责该小区管理的北京阳光嘉业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承担了小站建设和维护费用。该公司项目负责人修宗泉说,公司引入奥北环保公司提供专业服务,为业主参与垃圾分类提供了便利。这种模式能够实现垃圾减量化,还能减少居民把塑料垃圾放在楼道里带来的安全隐患。


  塑料,人们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到。随着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业态发展,中国塑料制品特别是一次性塑料用品消耗量持续上升。根据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向本提供的数据,2019年中国产生废塑料6300万吨左右,废塑料总体回收率为30%,在全世界排名前列。


  做好垃圾分类,关键在于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塑料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如果能回收利用,将极大减少资源能源浪费。然而,由于不同塑料的回收价值、分拣成本差异较大,如何对塑料进行分类回收再利用,一直是待解难题。


  “我们的初心是用技术创新解决垃圾分类问题,而不是靠收废品挣钱。”该小站的运营方——奥北环保公司北京地区负责人卢斌表示,回收站采用智能化的自助式管理模式,将智能技术运用到包括塑料制品在内的可再生资源回收、清运、分拣、收益统计等流程,居民从买袋子到回收再到最终确认收益,一个二维码就能轻松搞定。


  该小站目前提供的14种可回收资源中,其中PET瓶、PE瓶、泡沫、硬质塑料、塑料袋膜等5种为塑料,以干净、干燥、无异味为回收原则。


  写字楼也可以参与回收。在北京东城区东环广场,发袋机安装在大楼前台,业主只需把袋子送到银达物业公司指定的区域即可参与回收。


  在北京市朝阳区香河园街道光熙门北里北社区,奥北回收站已运行了一年多。小区现有2000多户居民,有500多户参与其中。谈起变化,社区党委书记张红霞颇有感触:“现在塑料、泡沫等资源基本都进了回收站,而且社区老人、年轻人都参与进来了,对其他垃圾进行分类的意识也提高了。”


  研发企业说——


  “传统塑料‘下岗’了,生物降解塑料能接好班”


  随着全国禁限塑时间表确定,各地陆续推出多项禁限塑政策。当传统塑料“下岗”,谁来替代它们?《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提出,推广使用可降解购物袋、可降解包装膜(袋),在餐饮外卖领域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袋等替代产品;加强可降解替代材料和产品研发等。


  目前市场上的可降解塑料能接好班吗?在一些研发企业或许能找到答案。


  这些天,在位于广东珠海的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珠海万通化工有限公司车间,工人们正忙着生产可完全生物降解的购物袋、快递包裹袋、农膜等塑料产品。经过16年研发,这家企业已拥有6万吨生物降解聚酯合成及配套的改性专用料年生产能力,掌握生物降解塑料多项核心技术。


  这些白色、黑色的塑料产品看上去和普通塑料没什么区别,但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表现差异很大。


  “相对于几百年才能消失的‘白色垃圾’,在堆肥条件下,全生物降解制品能在30天内被微生物分解90%以上,以二氧化碳和水的形态进入自然界;在非堆肥条件下,垃圾处理厂未处理干净的部分全生物降解制品将在2年内逐步降解干净。”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战略项目总监郭德凡表示,公司生产的生物降解塑料符合国际、国家权威标准。他表示,在使用全生物降解制品过程中,我们依然要做好垃圾分类、定点弃置、集中处理,不应随意丢弃。


  那么,塑料制品要达到什么标准才算生物降解呢?国际相关标准规定了4项测试:一是生物降解测试,材料能被微生物分解并转化为二氧化碳;二是崩解测试,材料能在堆肥过程中崩解,不存在“白色污染”;三是生物相容性测试,堆肥残留物不能对生物生长过程产生负面影响;四是重金属含量测试,不能含有重金属,对堆肥残留物产生影响。只有同时通过这4项测试,才能被认可为生物降解塑料。


  价格是影响可降解塑料推广应用的一大因素。据了解,一个生物降解塑料袋的价格一般是普通塑料袋两到三倍。


  郭德凡表示,全生物降解制品价格主要取决于研发成本和合成单体价格、加工生产效率等,随着政府出台禁限塑令,更多研发力量参与,行业规模化效应扩大,价格会逐步降低。


  业内专家说——


  “解决塑料污染,需打通上下游产业链”


  “在北京中关村南大街乙四十八号院,我们观察到,一位居民自备一次性手套,把厨余垃圾倒入厨余垃圾桶里,再把垃圾袋放入‘其他垃圾’桶里。”


  近来,一些环保组织成员组成垃圾分类观察团,借助蔚蓝地图App的垃圾地图功能,动员志愿者随手拍小区垃圾分类工作。


  在垃圾分类中,居民会把厨余垃圾和装厨余的袋子分开投放吗?牛奶盒投进“其他垃圾”箱还是“可回收物”箱?泡沫上的胶带要撕掉吗?这些废塑料的处理是观察团的观察点之一。


  北京自然之友公益基金会零废弃项目政策主任谢新源是志愿者之一。他说,如果垃圾袋采取生物降解塑料材质,需要考虑好衔接问题。一方面,生物降解塑料完全降解需要满足工业堆肥的温度、湿度、菌种等特定条件,因此建设工业堆肥设施是改用可降解垃圾袋的前提。另一方面,目前很多居民使用普通塑料袋作为垃圾袋,如果这些塑料袋进入厨余桶,会影响厨余垃圾处理,因此相关部门应协调好可降解塑料袋和垃圾分类的关系,教会居民正确投放可降解塑料袋和普通塑料袋。


  专家建议,明确可降解塑料的使用范围和适用级别。例如,与食物接触的包装物、装厨余垃圾的塑料袋等,应优先考虑使用可降解塑料。对于大规模使用可降解材料难度较大的行业,应推广可重复使用的制品。


  塑料污染涉及面广,治污需齐抓共管、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到2025年,应基本建立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基本形成多元共治体系。


  产业链咋打通?行业协会可以发挥作用。今年6月底成立的绿色再生塑料供应链联合工作组被认为开了个好头。工作组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两个行业协会牵头,16家产业链龙头企业共同发起。


  “解决塑料污染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把源头减量、产品设计和中端回收、加工以及后端再生产品应用等各环节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利于塑料回收和再生的闭环。”该联合工作组副组长王永刚说。


  据了解,工作组首要工作是搭建一套完整的再生塑料标准体系、认证体系和检测体系,覆盖再生塑料的全生命周期,科学评价和指导绿色塑料产品的设计、生产。比如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将建立塑料制品易回收、易再生设计和评价指南和再生塑料清洁生产评价、绿色再生塑料评价指标、绿色再生塑料—产销监管链要求等。


  “要从根本上解决塑料垃圾污染问题,还得靠减量和循环利用。对于那些采用循环利用包装、共享布袋等耐用品重复使用的做法,更值得下大力气创新和推广。”谢新源说。


  他山之石


  日本《塑料资源循环战略》一瞥


  2019年5月,日本政府发布《塑料资源循环战略》,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塑料减量化。减少一次性塑料使用;加快开发、利用塑料制品的替代品;加快开发环境负荷较小、能多次使用的新型包装;倡议大众使用发展共享经济;通过维修保养延长物品使用寿命。


  二是塑料回收、循环和再利用。高效分类回收、利用塑料资源;通过协同合作和优化设计来降低费用;完善国内资源循环体制。


  三是使用可再生材料、生物质塑料。提高生物质塑料实用性以替代化石燃料源头的塑料;低碳产品认证等,促进消费者普及使用再生材料、生物质塑料;装可燃垃圾的指定袋原则上应使用生物质塑料。


  四是海洋塑料对策。防止塑料垃圾流入大海导致污染;推进可替代品创新等。


  五是国际合作。积极推进全球范围内的检测、研究网络建设等。


  日本政府制定了相应时间表:在减排方面,到2030年,累计减少25%的一次性塑料排放。在再生利用方面,到2030年实现塑料再生利用增加1倍(约200万吨)的目标。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


  什么是可再生资源推荐文章2:观中国|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那么快,为什么国际上还是“看不见”?

  中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日前突破10亿千瓦大关,水、风、光、生物质发电规模均位居全球第一。但从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来看,可再生能源占比仍然很低。未来中国可再生能源的部署会呈加速态势,在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造、创新和产业服务中心的同时,也将为全球能源转型做出巨大贡献。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已达10.02亿千瓦,首次突破10亿千瓦大关,在2015年底基础上实现翻番,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43.5%,比2015年底提高10.2个百分点。其中,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发电装机分别达到3.85亿千瓦、2.99亿千瓦、2.82亿千瓦和3534万千瓦,均持续保持世界第一。


  这是中国能源转型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也是全球能源转型的大事件。


  图片:中国日


  事实上,中国自2004年起就在水电开发领域领跑全球,自2012年起就在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领域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而目光回到2005年,中国刚通过可再生能源法时,风电光伏装机只有106万千瓦。在此后短短15年的时间里,中国的风电光伏装机总规模增长到了5.9亿千瓦。


  得益于可再生能源法、极具雄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有力的上网电价政策,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呈直线式增长。


  在保障电量需求上,“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风电光伏在新增电量中的占比稳步提升,分别为2.7%、11.7%和27%。中国坚定推进能源转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力度可见一斑。


  图片:中国日


  在此过程中,可再生能源产业在中国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中国的可再生能能源产业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的超越。自2017年起,中国已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装备制造大国,形成了全球最完备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并随着自主技术创新而逐步发展为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第一方阵。


  在全球前10的风电制造商中,中国占据7席;全球前10的光伏制造商中,中国占据6席;在动力电池领域,中国占据了全球前10中的7席。


  然而,尽管进步巨大,可再生能源在中国一次能源供应中的占比仍然很低。2020年,中国的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占比仅为15.9%,除核电以外,水、风、光、生物质发电总量的占比仅为13.68%。


  这或许可以回答为什么中国能源转型取得巨大成就、但国际社会却看不到的悖论。


  图片:新华社


  让我们还是用数据来回答这一悖论。2020年中国风电、光伏装机年净增加1.19亿千瓦,对应年满发电量1900亿千瓦时。同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49.8亿吨标准煤,新增风光装机产生的发电量对应的一次能源占仅比为1.1%。而截止2020年底,作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模范生,德国的可再生装机总规模不过1.3亿千瓦,英国的可再生能源装机不过4800万千瓦。


  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当之无愧的世界制造中心,工业化和快速城镇化对能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这意味着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的提高,以及最终完成对化石能源消费的替代,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中国政府做出的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已为这一过程划定了明确的终点。


  中国双碳政策的落地,为可再生能源的未来发展打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根据10月底中国政府发布的“双碳”目标顶层设计政策文件,2060年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要达到80%以上。除了一小部分来自于核电以外,主力都将来自于可再生能源。


  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可再生能源的部署会呈逐步加速的态势。我们预测,“十四五”时期,仅风电光伏的年均容量增加会达到1.2亿千瓦,“十五五”时期会达到1.4亿千瓦,而“十六五”时期会达到1.6亿千瓦。这意味着,再过7年,即到2028年时,中国将出现下一个10亿千瓦新增可再生装机。


  图片:东方IC


  中国在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造、创新和产业服务中心的同时,也在为全球能源转型做出巨大贡献。


  一是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对全球可再生能源成本的快速下降做出了巨大贡献,未来中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创新能力将进一步为全球可再生能源经济性的改善提供强大助力。二是中国的太阳能和风电装备出口份额全球最大,分别占到全球出口总量的28%和13%,直接推动了全球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快速部署。三是水电、风电和光伏项目一直是中国海外电力项目“篮子”中的重要力量。据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中心的数据,2000-2021年间中国海外电力投资的36.6%是水电、风电、光伏等可再生项目。


  近年来,中国制订了更加严格的对外投资绿色工作指引和“一带一路”绿色项目发展指南,中国参与的海外电力规划项目重心已转向可再生能源,水、风、光等项目容量占比超过50%。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在可再生能源装备制造、技术创新、市场部署和系统整合方面的鲜活经验与成果,都是广大“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在构建电力基础设施,保障可负担的现代能源服务方面中值得学习、借鉴的“最佳实践”。


  图片:中国日


  什么是可再生资源推荐文章3:

  什么是可再生资源推荐文章4:不可再生资源有哪些?(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区别)

  地球上能为人类提供衣食住行所需的物质原料的资源叫做地球资源。在地球长久的历史中,自然界中存在不可再深资源跟可再生能源,那么,不可再生能源有哪些呢?不可再生资源跟可再生能源有什么区别呢?一起跟着金菲仕小编来看看。


  不可再生资源有哪些


  不可再生资源主要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例如泥炭、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


  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区别


  可再生能源是指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各种自然生态系统、山林、草原、水生生物等非枯竭资源,其中太阳能资源就属于可再生能源,此类资源可以通过自然功效或人为活动进行再生或升级,而成为人类可反复利用的自然资源,也成为非耗竭性资源。


  不可再生能源是指人们在综合利用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可再生的生态资源。这种资源应该在地球长期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在一定阶段、一定地区、一定环境下,经历一个漫长的地质时期。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比,它的产生非常缓慢,与其他资源相比,再生速度非常缓慢,或者几乎不可再生。


  以上就是关于不可再生资源有哪些?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区别的全部内容,作为光伏支架厂家,我们利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实现由光转电的过程,能够给人类带来更多的保障。


  什么是可再生资源推荐文章5:劳动力最大的可再生资源

  劳动力资源的悖论:农民贫困的结构性困局与破局之道


  一、人口规模与贫困陷阱的吊诡逻辑


  中国农民占总人口40%(2024年统计),却仅创造15%的GDP,这种“人口红利”与“收入洼地”的矛盾,揭示了全球产业链分工的残酷真相。从印度到印尼,农业人口占比超40%的国家,其农民收入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0%以上。劳动力规模与经济回的反比例关系,印证了发展经济学中的“内卷化陷阱”——当某一产业劳动力无限供给时,边际收益必然趋近于零。


  二、劳动力资源的双重属性异化


  1. 可再生性背后的系统性贬值


  全球制造业平均时薪中,中国农民工仅为德国的1/10(2024年国际劳工组织数据)。这种“人力资源”向“人力成本”的异化,源于技能培训的系统性缺失——全国仅35%的农民工接受过职业教育,导致他们在全球价值链中被锁定于低端环节。


  2. 资本积累的隐性剥夺机制


  农民工通过“候鸟式迁徙”支撑城市化进程,2023年其创造的GDP超15万亿元,而自身工资性收入仅占32%。这种“剩余价值转移”持续40年,累计达200万亿元,相当于农民为城市化贡献了两座“三峡工程”。


  三、全球产业链中的“人口诅咒”


  1. 比较优势的陷阱


  发展中国家依赖廉价劳动力参与全球分工,导致产业升级动力不足。如越南纺织业雇佣200万工人,人均日薪仅4美元,而德国工业机器人密度达346台/万人,制造业增加值是越南的27倍。


  2. 技术替代的加速


  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渗透率已达18%,预计2030年将替代4000万传统农业劳动力。这种“机器换人”趋势,正在瓦解传统的人口规模优势。


  四、制度创新的历史镜鉴


  1. 东亚模式的启示


  日本通过《农业基本法》实现规模化经营,使农户收入10年增长300%;韩国新村运动将农村教育投资占比从1960年的8%提升至1980年的25%,为工业化储备人力资本。


  2. 拉美教训的警示


  巴西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导致“中等收入陷阱”,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1/4,农村基尼系数长期高于0.55,社会动荡加剧发展成本。


  五、破局路径:构建劳动力价值重估体系


  1. 技能提升闭环


  实施“金蓝领”工程,中央财政投入200亿元推动“学历+技能”双提升。江苏昆山试点“企业新型学徒制”,使技术工人月薪突破8000元,验证了人力资本投资的乘数效应。


  2. 土地要素激活


  浙江义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后,农民年均分红超3万元;成都“土地银行”模式使土地流转效率提升40%,释放沉睡资产价值。


  3. 全球价值链跃迁


  山东曹县电商集群带动10万农民转型“数字新农人”,2024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5000亿元,证明传统劳动力可通过数字化实现价值重构。


  结语:从“人口规模”到“人力质量”的跨越


  农民贫困的本质,是劳动力资源在全球产业链中被系统性低估的结果。唯有通过职业教育打破“低技能陷阱”,通过土地改革激活要素价值,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劳动生产率,才能将人口规模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这不仅是经济命题,更是文明命题——当每个劳动者都能获得与其贡献匹配的回,中国现代化才能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


  什么是可再生资源推荐搜索词:

  

  1.

  

  2.

  

  3.

  

本文标题:什么是可再生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