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泉县属于哪个市
平泉县属于哪个市推荐文章1:河北平泉被授予“中国契丹文化之乡”称号
《民艺》杂志社社长刘加民(图右)将“中国契丹文化之乡”牌匾授予平泉,平泉市委书记董正国(图左)接牌。 张帆 摄
中新网承德8月24日电 (记者 张帆)23日,“中国契丹文化之乡”“中国契丹文化研究中心”授牌仪式暨“平泉市首届契丹文化研讨会”开幕式在河北平泉市举行。
平泉市地处河北省东北部,为辽宁、内蒙、河北三省区交界地,素有“通衢辽蒙、燕赵门楣”之称,平泉古称“八沟”,因康熙大帝兴赞“平地涌泉之圣地”而得名。这里有5000年的红山文化、1000年的辽金文化、300年的满清文化。作为契丹文化的发源地,契丹始祖传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城市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
平泉市契丹文化研讨会现场。 张帆 摄
据介绍,平泉自撤县设市以来首次举办契丹文化研讨会,意为充分发挥契丹文化渊源流长、人文景观资源丰富的优势,充分激活契丹文化內涵,提升综合价值,打造特色契丹文化品牌。
出席仪式的有中国民协研究员、《民艺》杂志社社长刘加民,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郑一民,大连大学东北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张景明,大连大学中国东北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王文轶,《契丹王朝》章祖贤等二十余名专家、教授。
研讨会上,各与会专家学者积极为平泉把脉支招,就如何扩大平泉影响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平泉更进一步加快契丹文化研究,促进平泉契丹文化产业发展新跨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契丹文化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部分,是草原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举办契丹文化研讨会,让沉睡的历史文化醒过来,让记忆的文化站起来。”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郑一民说,发扬契丹文化靠的不仅是学者,更需要广大民众。
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客座教授顾宇说,契丹文化之乡及契丹文化研究中心授牌以后,能够提升规格和档次,更重要的是务实。他认为,务实首先是理论方面的扎实,应该把很多契丹文化与平泉大地上发生的一些事情通过物化的形象来进行展现,从城市规划,旅游规划到文化发展规划,都应该把契丹文化作为重中之重;其次注重一些契丹文化产品的研发,形成产业链,通过打造产品,才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真正的富民,才能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让契丹文化更加深入民心。
目前,平泉市辽河源契丹文化产业园建设了涵盖辽塔、契丹博物馆、苏颂碑林等以辽文化为主题的泽州园、高标准的契丹文化饮食一条街已建成运营,制定了涵盖契丹元素的城市规划体系,在建的契丹文化始祖产业园,一期投资3亿,现基础已完成,年底之前封顶。
平泉市文广电局局长祁彦春表示,把“中国契丹文化之乡”的牌子授给平泉,表明平泉契丹文化的研究和打造得到了中国民协的肯定,对进一步挖掘契丹文化,促进契丹文化的中外交流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为契丹文化这份宝贵遗产走向世界搭起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完)
平泉县属于哪个市推荐文章2:
平泉县属于哪个市推荐文章3:“不吃草的羊 不占地的粮”——河北平泉打造绿色富民产业链绿利双赢
新华社石家庄9月2日电 题:“不吃草的羊 不占地的粮”——河北平泉打造绿色富民产业链绿利双赢
新华社记者曹国厂、王民
眼下正是山杏生产、加工的旺季。位于燕山深处的河北省平泉县,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典型山区县,在这个县贫瘠的山峦中,生长着70万亩山杏,这里的荒山因杏而绿、产业因杏而强、农民因杏而富。
在平泉县北五十家子社区,山坡上种满了成排成行的山杏,种植大户郭和正在忙着晾晒、挑选山杏。“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杏核能产五六吨,价钱能卖3块钱一斤,总计能卖3万元。”他说。
山杏仁可以制成杏仁粉、杏仁露、杏仁油,杏壳可以制作活性炭,杏肉可制作果脯和菜,杏叶可以提取医药原料和保健产品,杏树枝干可以用于制作高密度板……在当地农民看来,山杏浑身都是宝,整条产业链没有废弃物,是典型的绿色富民产业。
“种山杏投资小、好栽培、易管理,2至3年就结果,4至5年即丰产。”平泉县林果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宋佐祥说,发展山杏产业,既保护生态环境,又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找到一条好路子,山杏就是“不吃草的羊,不占地的粮”“家有山杏树,不愁柴米油盐醋”……
为使林农有稳定收益,平泉县借助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实施财政奖补、部门资金打捆等措施扶持,建立了以林果总站为龙头、技术推广站为依托、村级专业合作组织为重点的三级科技服务网络。近年来,平泉县与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院校合作,研究山杏改良技术,成立了山杏行业协会,先后组建了8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得到有效发展。
平泉县成功构建了“山杏—杏核—杏仁(杏壳)—杏仁露(活性炭)—工艺品”循环经济产业链。具有“买三北、卖全国、深购远销”的我国北方最大的杏仁集散地——平泉县北五十家子交易市场,杏仁年交易量达4万吨,约占全国交易量的40%,产品出口到韩国、日本、丹麦、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平泉县林业局副局长高秋海说,全县从事山杏产业的企业达到46家,其中活性炭企业36家,生产各类果壳活性炭4.6万吨,占全国果壳活性炭总量的2/3。全县山杏产业每年产值达10.2亿元,每年给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
平泉县属于哪个市推荐文章4:产业“造血”科技帮扶——河北省平泉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纪实
北方也能种火龙果?11月26日,在河北省平泉市采访时,科技日记者的这个“问号”被拉直了——中国北方火龙果产业示范园区2万余平方米的高标准大棚里,一条条碧绿的枝干从一米来高的架子上垂下来,一颗颗红色的果实点缀其间……
“火龙果一次种植受益25年,是扶贫的好产业。”园区负责人林大龙介绍,在市委、市政府产业扶贫的好政策下,他们用科技手段在“南果北种”上作出了有益探索,并带动一批贫困户脱贫致富。
2017年底,平泉市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但两年来,他们不松劲、不懈怠,坚持“脱贫不松劲、摘帽不摘责”,用创新助推产业发展,让百姓长期稳定增收致富。
从“政府管”到“产业管”
邹德富个子不高,一说话就笑。但4年前的他可不是这样,走路低着头,见人绕着走。由于贫困,妻子带着孩子离开,备受打击的他几乎放弃了生活的希望。然而通过市里派来的扶贫干部的帮扶,邹德富开始种植食用菌,当年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2019年纯收入更是达到18万元。
邹德富的脱贫要归功于平泉市近年来探索并实践的“三零”精准扶贫模式,即按照“园区+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思路,推进扶贫产业园区建设,让贫困户零成本投入、零风险经营、零距离就业。2016年,作为贫困户的他在附近的食用菌产业园区免费租赁了两个菌棚,实现了零成本投入和零距离就业。
那么,什么是零风险经营呢?在绿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业园区,负责人高文秀介绍,贫困户领养领种食用菌,只用干通风、浇水和采菇等低风险工作。园区负责菌棒生产、技术管制和产品销售等环节,进行全产业链的“技术包办”。
“我什么都不用管,只要专心生产就行。”邹德富说,如今自己已经租赁了6个菌棚,并雇用了3个工人,当起了小老板。
平泉市委书记董正国说:“为了真正让贫困户脱贫不返贫,最理想的状态是逐步由‘政府管’变成‘产业管’,通过让产业造血、园区输血、资金活血,让贫困户个个有事做、家家有活干、生活更富裕。‘三零’模式就是建立防贫减贫长效机制的一个有益探索。”
提升群众“自我造血”能力
都说“人过四十不学艺”。由于贫困,47岁的邹德富小学都没毕业,但如今只要一有时间,他都会津津有味地读起食用菌种植书籍,并定期参加园区组织的技术培训。
“现在我手头宽裕了不少,可也不能就这么靠政策‘养着’,得多学点技术。现在还年轻,我要大干一场。”他笑着说。
对此,平泉市市长曹佐金说:“我们实施了全民素质提升、全民致富、全民健康‘三大工程’,从素质、产业和健康三个方面确保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脱贫能致富。全民素质提升工程重在‘志智双扶’,要让老百姓提升自身‘造血’能力,具体就是要扶思想观念、扶自我发展技能、扶科学文化等素质,让老百姓有一个想致富、能致富的好头脑,这是实现稳定脱贫不返贫的基础。”
邹德富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在河沟子村尚泽果业园区,记者见到了负责人、市里的科技特派员张宇明。
为帮助周边群众走上致富路,张宇明一方面按照“三零”模式,吸纳贫困户种植果树,一方面邀请专家到园区进行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果品贮藏、加工、销售、育苗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使他们成为懂技术、会管理、能营销的新式农民。
近年来,为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平泉市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分期分批组织食用菌种植、设施菜栽植、果树管理等培训班,培训农民3万人次以上,贫困群众自我“造血”能力显著增强。
科技让脱贫工作坚实前行
食用菌是平泉的一张亮丽名片——产业综合实力全国第一,从业人数已达3万多户、12万多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6%来自食用菌。
这靠的是科技的力量。
科技特派员梁希才是平泉市食用菌行业的领军人物。从1983年投资1000元成功搞起500袋平菇试验开始,梁希才一方面带领群众致富,一方面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先后引进、试验、示范、推广食用菌新品种30多个。
1999年,他创办了平泉市食用菌研究会,建立了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完整的科研产业链,对平泉市食用菌产业的科技贡献率达到了70%。
如今,平泉市已建有李玉院士工作站,形成集科技研发、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市场物流、品牌打造等为一体的食用菌全产业链条。
不仅食用菌,其他产业也在依靠科技不断前行。
张宇明介绍,“我们按照国家苹果产业体系最新模式,最高标准建园,品种有寒富、岳红、契丹红等矮化中间砧抗寒品种。如今河沟子村已形成河北一流的北方寒地大苹果矮化密植基地。”
不仅如此,张宇明还牵头创建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果产业创新团队示范基地,成立北方冷凉地区果品研发中心,与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农林科学院等单位共同开展研究。
有了科技作支撑,平泉的产业“造血”之路,越走越宽。(记者 张强)
:科技日
平泉县属于哪个市推荐文章5:走进县城看发展:河北省承德平泉市
#头条创作挑战赛#
走进县城看发展:
今日分享:河北省承德平泉市
平泉市简介
平泉市,河北省辖县级市,由承德市代管,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河北、辽宁、内蒙古三省(区)交界,东邻辽宁省凌源市,西连承德县,南靠宽城县,北接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历史曾称“八沟(拉不败的哈达,填不满的八沟)”,平泉因清康熙帝兴赞“平地涌泉之圣地”得名。
平泉市历史悠久,是红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群生息繁衍。老獾洞遗址的发现,把平泉的历史追溯到了五万年前。它令人信服地说明,早在五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踏上了这方沃土,开始在这里生息繁衍了。并且诸多历史遗存和浓郁的辽文化气息,将平泉与契丹这个曾经统治中国北方200多年的神秘民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57.1亿元。
主导产业和规划
1、平泉县被授予“中国食用菌之乡”称号。该县食用菌生产覆盖全县二十个乡镇,近三万五千农户,生产总量达到三千多万盘(袋)。依托中科院“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平泉将成为全国食用菌改良中心。全县先后荣膺“中国滑子菇之乡”、“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强基地县”、“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等多项国家级殊荣。
2、坚持以“1+2”特色产业引领转型升级,文化旅游医疗康养产业蓄势发力,实施康翔医疗器械生产、契丹始祖文化产业园等亿元以上项目11个,山庄老酒文化产业园被评为承德市首个国家4A级工业旅游景区,柳溪镇薛杖子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3、平泉县食品医药产业突破升级,谋划实施杏林春晓苦杏仁苷萃取、振帮果蔬汁加工等精深加工项目18个,完成投资11.8亿元。华素菌菇合成肉、金稻田菇精生产、中润食用菌加工等项目,实现全市食用菌深加工领域历史性突破,被评为省食品产业强市。
4、平泉县特色装备制造产业日益壮大,依托省级绿色环保制造业示范区优势,谋划实施军山数控高精密非标件加工等项目50个,完成投资13.5亿元 ,达纯智能空气净化设备制造等5个项目达产达效,产业集群实力进一步增强。
5、平泉县现代服务业快速拓展提升,美食街建成投用,第二届美食节圆满举办,“契丹印记夜市”等商圈正式运营;累计实施百步兴物流园等项目24个,完成投资14.8亿元;直播带货、网络平台等新业态健康发展,地方产品网上零售额突破1.1亿元,物流吞吐量达2225万吨,有效促进消费回升。
6、平泉县“四金五化”寒地苹果产业发展模式被列为河北省农业成果转化、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科技专项。目前,“四金+五化”产业模式技术成果转化率达到93.2%,标准化生产率达到89.6%,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4.3%,带动平泉、承德市等地发展寒地苹果产业6.8万亩,增加经济效益2.6亿元,辐射带动河北、内蒙、辽宁、新疆发展现代林果产业18万亩。
7、平泉是“中国活性炭之乡”,是全国最大的果壳活性炭生产基地,年总产量3.5万吨,占全国的34%左右。拥有“绿世界”、“华净”等多个活性炭产品知名品牌,目前,结合文化产业发展,正在实施总投资10亿元活性炭文化产业园项目,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活性炭产品研发及文化、旅游观光等相关产业,把平泉活性炭产业做成特色鲜明、生态健康、驰名中外的高效产业,力争建设成为国内最大的果壳(核)活性炭生产基地、销售基地、研发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炭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平泉县属于哪个市推荐搜索词:
1.
2.
3.
本文标题:平泉县属于哪个市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