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推荐文章1:体大思精 孜孜以求
【读书者说】
范成大是南宋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他诗词兼擅、文备众体、风格多样。很难想象,其文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整理和校笺。而今这一遗憾已经填补,2022年底,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苏州大学吴企明先生的《范成大集校笺》,对范成大诗、词、文进行了深度整理和校笺,在校勘、辑佚、笺注、人事交游和评论等方面有新的进展和突破。综观全书,有以下四个贡献。
首先,突破前人校辑樊篱,为学界提供了精准齐备的石湖文本。20世纪80年代,富寿荪先生对范成大诗词做过校勘,他校《范石湖集》,用的是清代顾嗣立刻本作为工作本,以黄昌衢刻本、《宋诗钞》中所收的石湖诗作为参校。顾刻本和黄刻本都是清康熙年间的刻本。富先生校勘后,仅写出“校记”,列出异文,对顾本原文未加校改,因而顾本很多错字、漏字,都没有得以订误补漏。本次吴先生的整理工作,校勘的底本虽仍用顾本作工作本,但吴先生除了采用了两个明人的本子——明弘治十六年金兰馆铜活字本和明长洲吴氏丛书堂钞本,加上清初顺治年间的董说钞本之外,还选用了《瀛奎律髓》《宋诗钞》《诗渊》作为参校本。这样,将石湖集的参校本数量大为增加,年代向前大大地推进。特别是《诗渊》一书,这是一部明初编纂的、专收诗词的大型类书,该书收录的范成大诗有近千首,占了范成大诗集的一半,而且《诗渊》的成书年代较早,和《永乐大典》的时间相当,极富校勘价值。《石湖集》宋刻本共有一百三十六卷,但此书早已失传。范成大诗词在后世有流传,因此,对范成大作品的辑佚,主要是对其文章的辑佚。前人已做了不少工作,吴先生在前人基础上又做了新的辑考,他根据《宝真斋法书赞》《宋会要辑稿》《黄山纪胜》等典籍,辑得范成大佚文十六篇。
其次,突破前人侧重史学的笺注方式,全方位地做好石湖集的诠解工作。石湖诗以前有过注本,是清人沈钦韩完成的。但是,沈注偏重于史学,注语过于简略。针对这种情况,吴先生放开手脚,广泛搜集资料,将它当作无人笺注过的集子来做好笺释工作。一是多学科并举,用哲学、史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地理学、文献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知识,笺注、解读石湖诗词文。二是强化文学元素,重视诠解石湖诗词中的诗史知识、诗人生平、诗词体式、诗词技法、艺术风格等。对其文章的注文重视诠解石湖散文的不同文体特征、写作技法等。三是采用“以范注范”的方式,即用范成大的笔记《骖鸾录》《桂海虞衡志》《吴船录》等来注释范诗。诗中有关苏州的人名、地名,用范成大所著的《吴郡志》来进行注释,非常贴切。四是运用宋元方志,不使用时序过晚的地理书。我国历代行政区域多所更易,地名迭变,所以,注释唐宋时代的文学作品,宜用宋元方志。
再次,突破前人研究以偏概全的思路,全面评价范成大及其文学创作。前代对范成大历史和文学方面的成就评价往往比较简单,不够全面。如范成大多次出任地方官,在各地兴利除弊,但前人只偏重他使金的成绩。对范成大的文学创作,前人评论的多是他的诗,少谈词与文。吴先生认为,对范成大的历史贡献,我们要重新评价:范成大是南宋杰出的政治家,为人正直、勠力国事、仁政爱民,历年所上奏疏如《论邦本疏》《论勤政疏》都表现了他的民本思想;他不计安危,冒着生命危险出使金国,求陵寝地及更定受书礼,与金国君臣廷辩,忠贞爱国、大义凛然;他做过东南西三个方面的边疆大臣,在桂林、成都、明州任职期间,临民布政、训练士卒,为巩固边疆作出重要贡献。吴先生认为,对范成大文学方面的成就,我们也须重新认识:范成大是“南宋四大家”之一,留存的诗有两千多首。他是诗歌创作的多面手,既写律诗,又写长篇古诗、歌行体诗;既有李白的雄奇,又有杜甫的沉郁;既有唐风,又有宋韵。由于他的文集失传,留存下来的文章散佚在各处,人们一般很难见到,历代评论也很少。此次结集,必有裨益于后学。
最后,突破前人注解忽视范成大交游的缺失,将人事交游作为范成大研究的重中之重。范成大一生接触了很多人,他在昆山读书十年,做过京官十年,做过京外官员十年,最后退隐十年,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爱好广泛,工诗善书,喜欢绘画,与很多诗人唱和,为各种书画题跋。他的方外朋友也很多,结交很多僧人道士,和他们相谈甚欢。不弄清这些人的生平、仕履、思想,就无法深入理解范成大作品的内容。吴先生利用自己的学术专长,尽最大努力,为石湖集中出现的各类人物做好资料汇集和交游研究。
本书笺注者吴企明先生是令人景仰的学界前辈,已届耄耋,仍潜心学术、弘扬传统,在唐宋诗词、史料笔记、书画批评等领域,给学界贡献了诸多著作。这次他对范成大集的校笺和研究,既全面又深入,并为此甘坐冷板凳,花了六年时间,倾注了无数精力和心血。相信本书的问世,将给予范成大以全新的认识,对宋代文学和江南文化的研究,起到极大推进作用。
(:钱锡生,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推荐文章2:南宋四大诗人
南宋四大诗人,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是中国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诗人的合称。
他们摆脱了当时“江西诗派”的牢笼,写出了一批思想、艺术各有特色的作品,在当时影响很大,呈现了宋代诗歌第二个繁荣时期。
01
尤袤
尤袤(mào)(1127——1202),字廷之,小字季长,号遂初居士,晚年号乐溪、木石老逸民。宋靖康二年(1127)生于无锡书香门第中。5岁能为诗句,10岁有神童之称,15岁以词赋闻名于毗陵郡。
绍兴十八年(1148年),尤袤登进士第。初为泰兴令。孝宗朝,为大宗正丞,累迁至太常少卿,权充礼部侍郎兼修国史,又曾权中书舍人兼直学士。光宗朝为焕章阁侍制、给事中,后授礼部尚书兼侍读。卒后谥号“文简”。
尤袤勤奋政事,政绩斐然,忧国忧民,直言敢谏。
尤袤年七十,方致仕归家。在无锡束带河旁的梁溪河畔造了园圃,题名乐溪。嘉泰二中(1202),尤袤病逝, 终年76岁。
尤袤一生的主要成就在于他的诗歌创作和收藏了大量图书。
可惜,尤袤的大量诗稿和其他著作以及3万多卷藏书,在一次火灾中全被焚毁。我们现在见到的他的59首诗是由他的清代后裔尤侗从一些方志、类书中搜集到的。
从这些残留诗篇的思想内容上看,尤袤与陆、杨、范三位诗人一样,都对当时南宋小朝廷一意偏安、屈膝投降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对山河破碎、人民遭受异族压迫是十分忧愤的。
尤袤的诗歌写得平易自然,晓畅清新,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生辞的典故之句。
尤袤一生嗜书,早有尤书橱之称。他对于图书“嗜好既笃,网罗斯备。”凡是他没有读过的书,只要他得知书名,就要想尽办法找来阅读,读后不仅要做笔记,借来的还要抄录收藏。
由于尤袤酷好收集、珍藏书籍,加上他曾担任过国史馆编修、侍读等公职,有机会借阅朝廷三馆秘阁书籍,能够更多地抄录到一些一般人所难以见到的书。
因此,他的藏书十分丰富,其中善本、珍本亦很多。他的好友陆游曾在诗中描写他的藏书是“异书名刻堆满屋,欠身欲起遗书围。”
尤袤曾把家藏书籍“汇而目之”编成了《遂初堂书目》一卷。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版本目录,对研究中国古籍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遂初堂书目》把图书分成44类,从这本书目中可看出,尤袤的藏书包括经、史、子、集、稗官小说,释典道教、杂艺、谱录等等的内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尤袤十分重视收藏本朝书籍,约占他所收藏史籍总数的三分之一。
他收藏的北宋《国史》,九朝具备,北宋《实录》不仅齐全,而且有多种版本。可惜尤袤藏书在他死后因宅第失火,焚之一炬。仅留下《遂初堂书目》一部。
02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郡治在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诗人。他父母早亡,家境贫寒。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初授户曹,又任监和剂局、处州知府,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出使金朝,为改变接纳金国诏书礼仪和索取河南“陵寝”地事,慷慨抗节,不畏强暴,几被杀,不辱使命而归,并写成使金日记《揽辔录》。
后后历任静江、咸都、建康等地行政长官。淳熙时,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意见相左,两个月即去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卒谥文穆。
他从江西派人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
其诗题材广泛,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他使金途中所写的七十二首绝句,如《青远店》、《州桥》、《双庙》等,反映了北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他们的民族感情。
爱国情感激昂悲壮。其《催租行》、《后催租行》、《缫丝行》、《劳畲耕》等揭露封建剥削的残酷,表现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他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描绘了农村景物、风俗人情和农民生活,风格清新明快,优美流畅,富有韵味,有民歌之特色,是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这类诗在南宋末期产生极大影响。他的文赋在当时也享有盛名。词作情长意深,与秦观相近,后期作品则近于苏轼。
范成大的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当时流传着“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
杨万里《石湖居士诗集序》说:“(范成大诗)大篇决流,短章敛芒;缛而不酿,缩而不僒。清新妩媚,奄有鲍谢;奔逸隽伟,穷追太白。求其支字之陈陈,一唱之呜呜,不可得世。”
生平详见《宋史》卷三八六。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等。本书选其诗《州桥》、《四时田园杂兴》(选四)和《横塘》及词《秦楼月》(楼阴缺)。
03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
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
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
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
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
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
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他继承并发展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作品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
04
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吉水县)人。南宋杰出的诗人。
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授赣州司户,后调任永州零陵县丞,得见谪居在永州的张浚,多受勉励教诲。
孝宗即位后,张浚入相,即荐万里为临安府教授。未及赴任,即遭父丧,服满后改知奉新县。
乾道六年(1170)任国子博士,开始作京官,不久迁太常丞,转将作少监。淳熙元年(1174)出知漳州,旋改知常州。
六年,提举广东常平茶盐,曾镇压沈师起义军,升为广东提点刑狱。不久,遭母丧去任,召还为吏部员外郎,升郎中。
十二年(1185)五月,以地震应诏上书,极论时政十事,劝谏孝宗姑置不急之务,精专备敌之策,坚决反对一些人提出的放弃两淮、退保长江的误国建议,主张选用人才,积极备战。次年,任枢密院检详官兼太子侍读。
十四年(1187),迁秘书少监。高宗崩,万里因力争张浚当配享庙祀事,指斥洪迈“指鹿为马”,惹恼了孝宗,出知筠州(今江西高安)。
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绍熙元年(1190),为接伴金国贺正旦使兼实录院检讨官。终因孝宗对他不满,出为江东转运副使。
朝廷欲在江南诸郡行铁钱,万里以为不便民,拒不奉诏,忤宰相意,改知赣州。
万里见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遂不赴任,乞祠官(无实际官职,只领祠禄,等于退休)而归,从此不再出仕,朝廷几次召他赴京,均辞而不往。
开僖二年(1206),因痛恨韩侂胄弄权误国,忧愤而死,官终宝谟阁文士,谥“文节”。
杨万里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他在给皇帝的许多“书”、“策”、“札子”中都一再痛陈国家利病,力诋投降之误,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他为官清正廉洁,尽力不扰百姓,当时的诗人徐玑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投杨诚斋》)。
江东转运副使任满之后,应有余钱万缗,但他均弃于官库,一钱不取而归。他立朝刚正,遇事敢言,指摘时弊,无所顾忌,因此始终不得大用。
实际上他为官也不斤斤营求升迁,在作京官时就随时准备丢官罢职,因此预先准备好了由杭州回家的路费,锁置箱中,藏于卧室,又戒家人不许买一物,怕去职回乡时行李累赘。
后来赋闲家居的十五年中,还是韩侂胄柄政之时,韩新建南园,请他作一篇“记”,许以高官相酬,万里坚辞不作,表示“官可弃,‘记’不可作。”以止数事,可以想见其为人。诗人葛天民夸他“脊梁如铁心如石”(见《南宋群贤小集.葛无怀小集》),并非谥美之辞。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推荐文章3:古诗賞析
南宋诗人楊萬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乃是千古传诵的名诗之一,也是我極其喜愛和欣賞的。每逢细讀此诗,不由沉醉怡悦。現将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分享给朋友们。
诗正文曰“毕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枼無窮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萬里乃是南宋文學家,诗人,官員。他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杨萬里曾一度在朝廷作官,后辞职,入佛门修行。隐居在杭州城外一名为“凈慈寺”的寺庙中。在夏日的一天,他的一位朋友名叫林子方的前去寺庙看望他。二人倾心交谈。林子芳在寺院住宿了一晚,次日清晨,杨萬里将朋友送出寺外。二人一同沿着邻近开满荷花的西湖行走。望見西湖的优美景色,楊萬里即作此诗。
诗的题目与起頭一句,先陈明了作诗的地点和时節时刻,第二句说明西湖夏日風光有着与四时不同的独特之美。接下来末后两句,可称传神之筆,千古绝句,诗句仅用14个字就描寫出早晨西湖荷花的美好景象:在夏日的早晨,朝阳升起来,西湖四围寧静不见人影。举目望去,明媚的阳光照耀着西湖中广阔無边的荷花。盛开的荷花,亭亭玉立,映着阳光,显(顯)得分外娇美紅艶,盈盈欲滴,富有神韵。湖面水波荡漾,碧绿的莲枼与天相接。空气明透无纤尘,微风吹过湖面,弥漫着淡淡荷花的清香……真是诗中有畫,畫中有诗啊!每逢讀這二句,总使人心神陶醉,得着至美的精神享受,仿佛直身进入了优美的景致中留恋忘返。
意境是诗的靈魂。细细品味诗句的内涵,使人生出丰富的遐想。這首诗,不仅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熱爱和赞美,还寄托了美好的思想情感。在這清新美好的早晨,沐浴着朝阳,觀赏着荷花,的心里也充满着光明喜悦和希望,不由升起了对人生未来前景的憧憬和向往。同时,诗中所描绘的西湖荷花美景也是心里西方極樂净土的聖境,总之此诗是优美动人,意蕴無窮的,有着神奇的魅力,令阅者倾倒。(全文完)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推荐文章4:诗意犍为
李 鹏
一字对一城,并不多见,四川犍为是之一。字典里对于“犍(qián)”的解释,只有“犍为”这一个地名。这是一个从汉代就有的古老名字。
“犍为山水冠巴蜀”,犍为地处浅丘,山迤逦多姿,有千壑之叠翠而无高峻之逼寒;居岷江下游,水穿城而过,有奔涌之开阔而无湍急之凌人。水依山行,山傍水延,城楼巍巍,宛然如画。
犍为旧有“八景”,八景之一的云亭晓烟,位于县城东南子云山上。相传2000多年前,扬雄曾结庐于此,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为此写下“西蜀子云亭”。清晨登上子云山,晨光初曦,紫气东来,层峦叠嶂隐于云海之中,美不胜收。
来到犍为,常回响的是历代文人留下的隽永华章。其中名气最大的当数李白的《峨眉山月歌》。约1300年前,诗仙李白仗剑出川,顺岷江而下至犍为清溪。时正深秋,清溪水遥印峨眉月,诗仙心动神摇,遂唱《峨眉山月歌》。诗歌既描“山月半轮”之清美,又绘“影入平羌”之灵动;既抒“夜发清溪”之豪迈,又叹“思君不见”之忧愁。一江碧水,连接“峨眉”与“三峡”,名山大川意境壮阔。2024年,犍为举行“岷江之声”——古郡犍为第二届诗歌会,艺术诠释《峨眉山月歌》,引来观者无数。
诗仙离开300多年后,苏东坡也来到犍为。面对规模宏大的王氏书楼,他提笔写道:“树林幽翠满山谷,楼观突兀起江滨”。和诗仙一样,东坡先生也留下了遗憾。这一次,他没能见到书楼的主人。后来,苏东坡终于在异乡见到了书楼的主人。相似的遭遇、乡音乡情,让他们倍感亲切,短短几年间交往甚多,留下一段文坛佳话。
岷江边的犍为,自古就是重要的码头,航运发达,贸易繁荣。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路过犍为,留下《犍为江楼》。“河边堵立看归篷,三老开头暮欲东”,当年码头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之景和“跑船人”坚毅质朴之象呼之欲出。站立在江楼之上,放眼望,犍为江山如画,诗人发出“种落尘消少公事,胜裁新语寄诗筒”之感慨。令人欣喜的是,如今,岷江犍为航电枢纽已巍然屹立,千吨级轮船从犍为顺江而下通达世界指日可待。
傍此一方饱含诗意的山水,工作与生活都是享受。清晨,行走在岷江边,薄雾从江面飘来,云蒸霞蔚、宛如仙境。傍晚,散步在滨河路,月亮从黄旗山升起,照亮山河、静谧安详。
《 人民日 》( 2025年01月08日 20 版)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推荐文章5:| 诗词日赏《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宋代〕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大不相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像与天相接,阳光下的荷花分外鲜艳娇红。
注释
晓:太阳刚刚升起。
净慈寺:全名“净慈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林子方: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毕竟: 到底。
六月中:六月的时候。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同:相同。
接天:像与天空相接。
无穷:无边无际。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映日:太阳映照。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
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注释引用:百科
赏析
当杨万里在淳熙十四年(1187)的某个清晨步出净慈寺,西湖六月的晨光在他眼中裂变为两重时空:既是送别挚友林子方的物理坐标,也是士大夫精神困境的诗学隐喻。这首看似明快的七绝,以"毕竟"二字撬动传统送别诗的抒情范式,在"无穷碧"与"别样红"的色彩狂欢下,暗涌着南宋知识分子对仕途抉择的深层焦虑。
视觉革命中的政治密码悄然藏匿于莲荷意象。诗人用"接天"构建垂直维度的权力象征,莲叶向天际延伸的轨迹,恰似士人渴望接近皇权的心理投射;而"映日"则通过光学原理将荷花染上皇家专属的赭红,暗喻中枢机构的特殊恩宠。这种将自然景象编码为政治话语的技艺,较之传统托物言志更为隐晦,与杨万里"诚斋体"中"死蛇弄活"的创作理念一脉相承。当林子方欣然赴任福州时,诗人笔下的西湖盛景实为精心设计的认知迷宫:留在临安方是"映日"之花,外放地方终成"接天"之叶。
时空折叠术在诗中完成三次跃迁。首句"毕竟"的突兀强调,将线性时间压缩为心理瞬间,制造出闪电般的审美顿悟;"四时同"的否定判断,又将六月从季节循环中剥离,升维为独立存在的诗意空间。最精妙处在于"无穷碧"的空间叙事,荷叶的平面延展被"接天"转化为立体攀升,这种违反透视规律的视觉处理,实为诗人对友人仕途选择的焦虑外化:地方任职看似广阔天地,实则远离政治光谱的核心波段。
色彩政治学在末句达到巅峰。"碧"与"红"的互补色对比不仅是光学原理的文学转化,更暗合宋代官服的颜色制度:四品以上服紫,五品服绯,六品服绿。诗人以"别样红"暗示中枢官员的身份特权,用"无穷碧"隐喻地方僚属的群体困境。这种将色彩符号植入送别场景的笔法,较之王维"渭城朝雨"的清新更显现实主义的冷峻。当晨光穿透荷瓣,每一缕光线都成为权力结构的显影液。
声景蒙太奇的运用打破送别诗常规。全诗未闻折柳之曲,不见劝酒之言,却在"接天"的视觉轰鸣与"映日"的光波震荡中,构建出超越听觉的立体声场。这种"无声胜有声"的美学实践,既是对白居易"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隔空回应,也是对宋代日益精细的感官文化的诗学反叛。莲叶摩擦的沙沙声、晨光流动的滋滋声,共同编织成拒绝明言的政治谏书。
创作背景
淳熙十四年(1187年)的某个清晨,杨万里在杭州净慈寺送别挚友林子方,彼时林子方由直阁秘书外放福州知州,这一人事变动看似升迁,实则是士大夫阶层在权力中心边缘化的缩影。林子方作为皇帝近臣,本可借"直阁"之位参与中枢决策,其外调折射出南宋朝廷对革新派势力的微妙制衡,既需能臣治理地方,又忌惮京官结党。杨万里时任秘书少监,虽与林子方有上下级之名,却因元老重臣的政治挤压,形成"共处权力外围"的特殊同盟。
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县)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他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展露文学天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及第后,历经宋高宗至宁宗四朝,曾任广东提点刑狱、秘书监等职,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为官期间,他整顿盐茶市场、平复地方盗乱,在广东任提点刑狱时更以“仁者之勇”受孝宗赞誉,其治政风格以清廉著称,任江东转运副使时曾将万缗余财尽归国库,晚年归隐时仍居陋室避风雨。
作为“诚斋体”创始人,杨万里突破江西诗派窠臼,以“活法”理论革新诗学,主张“自然成文”。他一生创作两万余首诗歌,现存四千二百余首,题材涵盖山水田园、家国情怀与生活哲思,语言浅近活泼如《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亦不乏《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恢宏意象。其诗学理念融合理学与禅悟,认为诗歌应如《诗经》般“矫天下之具”,以审美体验引导人心向善。
政治上,他力主抗金,在《千虑策》中系统提出薄赋敛、结民心的治国方略,晚年因拒为权臣韩侂胄作《南园记》而罢官归隐,临终前仍痛斥其误国行径。今江西吉水建有杨万里公园,其雕像高1127厘米,象征其生年,成为融合文化传承与自然景观的地标。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推荐搜索词:
1.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分别是谁
2.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中爱国主义诗人是
3.范成大与谁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本文标题: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