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什么时候成熟推荐文章1:梅子熟了当煮酒 小满时节饮下这口微醺的清香

  新京讯(记者 张羽)“小满”的到来,意味着正式挥别春天最后的尾巴,迎来了炎热的夏季。同一时期,南方的青梅成熟落地,进入收获期的尾声。青色的外表和爽口的味觉刺激,梅子为我们带来了夏日中的难得一口清爽。当青梅与酒相互碰撞,产生的酒气充满了独到的香味,青梅酒更是小满时节很多南方人最爱的一味佳酿。对于青梅,北方人或许觉得很陌生,新京乡村频道采访了青梅主产区的农人,在小满当日,与大家分享梅子采摘的喜悦与青梅“煮”酒的醉人清香。


  采摘青梅。受访者供图


  小满到来 青梅落地入尾声


  很多人知道青梅,但能尝到新鲜的青梅,只能是产地周边的人才有的口福,因为青梅并不容易保存,对多数人来说又过于酸爽。到了小满节气,来自广州市从化区良口镇仙娘溪村、乐明村的村民逐渐放缓了青梅采摘节奏,这里已是梅子采摘的收尾阶段。


  一个多月来,村民每天采摘青梅,往返于种植地与村内的加工厂之间。自2013年加工厂成立以来,每年如此。


  青梅。受访者供图


  青梅是我国南方的一种标志作物,因其酸爽的味觉刺激,成为炎炎夏日中消食开胃的“良方”。从采摘到加工,小小的青梅也在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中变换了多种形态。


  与很多水果相同,青梅每年的收获期仅有一次。作为一种夏季的时令果实,从4月开始,青梅陆续成熟,接连掉在地上。而若把产地向北推进,如江西、湖南,青梅的成熟期往往也会推迟至5月末。


  作为中国青梅的主要生产地区,地处亚热带气候区的广东、福建地区的丘陵、山地,都为青梅的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在从化区组织周边村民开展青梅采摘加工的工作人员廖凤连对记者表示,“青梅的生长环境要求很高,每年元旦期间是它的开花期,需要高温以及少量的水分。”廖凤连所在的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从2009年开始在仙娘溪村和乐明村开展合作社支持、培育各种农业创富项目,并将其命名为“从化项目”。


  谁敢鲜食 酸甜香气打开味蕾


  很多人好青梅这一“口”,要的便是它爽口、酸甜的滋味儿。成熟的青梅如名字那样,保留着青绿色的外观。趁刚摘下,入口更是清脆。虽然开始会有酸涩口感,但青梅的“后劲儿”则是清甜沁香。在夏季,这无疑更能打开味蕾,让人胃口大开。而青梅本身富含的各种果酸,更是能起到降血脂的功效。


  事实上,青梅由于其成熟期短、味道酸涩、不易保存的特点,鲜食青梅的方法其实并不能广泛流行。“由于青梅的口感、味道,用于鲜食的情况很少。”来自有机农夫市集项目的仙仙解释说,“关键是青梅一成熟就会落地,不及时加工的话也很容易变质,特别难保存。”


  采摘下来的青梅。受访者供图


  在广东北部的山区,就近的村民鲜食青梅,往往为的是炎炎夏日中开胃消食的效果。除此之外,多数青梅都被用于加工,如青梅酒、梅干、话梅等食品。所以仙仙表示,“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很少称青梅为水果,更多时候是作为一种加工品来看待”。


  青梅“煮酒” 夏日清凉快意


  在青梅的整个加工产品线里,青梅酒无疑最受欢迎也最为大家熟知,“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给这一杯果香美酒增添了太多豪情。


  从饮用上看,相比胀腹的啤酒、醉人的白酒,青梅酒既保留了酒的味道,又增加了青梅的水果香气。“一般我们的浸泡酒度数在40度左右,而通过两年以上的浸泡时间,青梅酒成品的度数会降低到18度左右。”廖凤连说道。


  青梅酒。受访者供图


  度数低了,散发清香的青梅酒无疑还能成为夏日里女性的心头好。而通过浸泡的方式,青梅酒也能将青梅果中的柠檬酸、苹果酸等成分保留下来,这些成分能起到降低血脂、分解脂肪的功效。


  廖凤连介绍道,青梅酒的制作方法其实也非常简单,除了青梅和酒之外,只需要加入冰糖或盐,“根据不同人的口味,有些人喜欢酸一点,就会少放糖,有些人喜欢烈酒,那他就会选用酒精度数更高的原料浸泡。”


  青色的梅果经过酒精、糖分的作用,在时间的催化下,变成一杯杯金黄色的青梅酒。而在炎热的夏天,一杯加冰的青梅酒,叫上三五好友谈天说地,即便不会论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豪言,却也足以享受到清凉畅快的惬意。


  新京记者 张羽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


  梅子什么时候成熟推荐文章2:小满到,吃青梅,敛精气,平肝火,安心神

  小满,生长之后,丰盈之前,小得盈满即为小满。此时大地升腾着一股生长之气,小麦生长,籽粒变得日渐丰实;青梅生长,让果子更加圆润饱满……人是如此,仍然有充足的空间不断向上“生长”。


  所以这15天其实是我们体内阳气最充沛的时候,因为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能量到了顶点,就意味着开始要衰减。


  小满时,不需再过多对外索求,不求大满。反而应该沉淀下来,敛藏精气,安静成长。


  小满时节,迎来了又干又燥的新格局


  从小满到大暑这60多天时间,我们进入了丁酉年的三之气。主气少阳相火,客气阳明燥金。相火主要是指胆火,阳明燥金,说明最近天气又干又燥。


  “火”是事物生长和变化的动力,有了充足的火,万物才能正常完成生化和收藏。所以对于阳虚,怕冷,体内寒湿比较重的朋友来说,今年夏天是呵护身体的好机会。


  而对于其他朋友来说,胆火过旺加上又热又燥的天气,会给身体带来不少麻烦:


  1.胆火过旺,会连带着肝火也很旺,因为肝胆相表里。因此可能会出现失眠、月经延迟、月经量减少,眼睛发红等情况。


  2.肝火过旺,脾胃就会比较虚弱,因为肝木克脾土。容易出现呕吐、反酸、吃不下饭的情况。


  3.天气燥热,邪热便会上扰心神,让人感觉到烦心或者心痛。


  尤其要注意给自己清清肝火,照顾一下脾胃了。


  嘘字呼吸法,祛肝之邪热


  《遵生八笺》记载了很多呼吸吐纳的方法,来修养内脏,排出身体内的浊气。想要祛肝内的邪热,可以用嘘字呼吸法。


  《秘诀》曰:“嘘以治肝,要两目睁开为之,口吐鼻取,不使耳闻。”


  具体的方法是:保持双眼睁开,用鼻子吸一口长气,口念“嘘”字将气慢慢呼出,如此连续呼吸20~30遍。这种呼吸法可以祛肝之邪热,也能改善眼睛发红发痒的情况。不过,这些症状消失后,就不要再用这个呼吸法了,以免做过多损伤肝气。


  人在心情极度烦躁的时候,会借由深呼吸来让自己保持冷静。其实我们在做“嘘”这个动作时,也是一样。每一次轻轻吐气,便是把肝中的郁气给排了出去,慢慢地,烦躁的心情就会变得宁静。


  青梅,酸之正味。能平肝火,安心神


  初夏除了温热的风,还有可爱的小果子。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初夏的果子大多都带有酸味或涩味,比如青梅、樱桃、枇杷等。这些果子是植物最有营养的部分,精华内敛,能帮助身体吸收和储存营养,保护精气不外泄。所以古人在小满的时候,多食用这些小果子,能敛藏好身体内的精气,专注生长。而这其中,又以青梅的酸味最正。


  “卉木皆感春气而生,独梅开以冬,葢东方动以风,风生木,故曲直作酸,则酸者木之性,惟梅之味最酸,乃得气之正。”


  因为古人认为,一般果树在春天开花,而梅在冬天开花,到初夏果实成熟时,已经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春天,得到了“春之全气”,所以梅子的味道特别酸,气也特别足。


  酸属阴,专入肝胆,能补肝血,平息肝火,疏散肝胆湿热。中医中说道“肝欲急,酸以柔之。”像是今年这个胆火肝火皆旺的夏季,就很适合吃一些青梅。


  另外如果夏天心火过旺,手心手脚会发热,经常失眠、做梦,睡不好觉,也可以适当吃一些青梅,把心阴养足了,自然就不怕心火过旺了。


  不过注意,酸养心阴,不养心阳,心阳不振,感觉心胸憋闷、心悸不宁的人,不要吃太多啦。


  青梅+紫苏,是古人公认的黄金搭配


  紫苏和青梅的搭配,是一对黄金组合,自古便有之。


  ''三伏取熟梅捣烂,不见水,不加盐,晒十日。去核及皮,加紫苏,再晒十日收贮。用时或盐或糖,代醋亦精'' ——清代医家顾仲《养小录》


  古书当中并没有详细记载如此搭配的原因,我后来也尝试过用青梅搭配其他的食物,但都没有紫苏好。猜想紫苏性味辛温,可以中和梅子的酸性,搭起来吃不那么伤胃。


  另外夏天的时候,由于贪图凉爽,古人会衣着薄衫,在院中乘凉,难免会招惹风寒。紫苏叶能降气平喘,祛痰止咳,对于风寒感冒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而对于经常吹空调的我们来说,把紫苏和青梅放在一起吃,便更有必要了。


  为这个夏天,做一瓶紫苏青梅酱


  青梅虽有诸多好处,但因为酸味太正,吃多了容易伤胃。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加上红糖的甘甜,制成酸甜口感的青梅酱。


  酸味属木,甜味属土,木和土是相克的关系。酸味和甜味放在一起,能抑制彼此的偏性,比较平和,适宜常吃。这样,酸味生津止渴,能化解甜味的滋腻;甜味补益中气,又能缓解酸味的收缩之性,是再适合不过的了。


  食材:青梅2000g / 红糖500g / 冰糖1000g / 紫苏1g / 盐适量


  做法步骤:


  1、将青梅用清水清洗,用刀在青梅上轻轻划一小口,放入盆中加入清水漫过青梅,放盐浸泡2个小时,这样可以去除青梅的苦涩味。


  2、将泡好的青梅去核,放入锅中,不加水开大火熬煮,熬沸之后转小火,直到果肉成绵软的糊状,再加入红糖、冰糖、紫苏,一起小火熬煮大概30-40分钟。


  3.冰糖的甜度太高,全加一种的话会甜的发腻,淹没了青梅的酸。红糖甜度不高并自带甘蔗的清香,和冰糖混合加入,让青梅酱的味道更柔和,既不会甜的发腻,也不会太酸。恰到好处的融合了酸甜两味。


  4、熬煮到青梅酱开始变黏稠就可以关火啦,趁热装入玻璃罐中,盖上盖子,倒扣放置至冷却,放入冰箱冷藏。


  熬酱的时候,到处都弥漫着青梅的香气,咕噜噜的气泡好像让夏日也沸腾了起来。做好之后,可以涂抹在面包上,也可以浸泡在苏打水中,每天打开玻璃瓶,舀一小勺来吃,就像是开启了初夏般青涩纯美的味道。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梅子什么时候成熟推荐文章3:

  梅子什么时候成熟推荐文章4:21日9时23分小满: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新华社天津5月19日电(记者周润健)“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当太阳到达黄经60度时,小满节气到了。北京时间5月21日9时23分将迎来小满。此时节,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说,每年公历5月20日或21日,为小满节气之始,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第二个节气。此时节,小麦灌浆饱满,进入乳熟后期,但尚未完全成熟,只是“小得盈满”,故称“小满”。


  由于“麦秋”在即,丰收有望,北方麦农欣喜无比:“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而南国水乡则是另一番景色:“我爱江南小满天,鲥鱼初上带冰鲜。一声戴胜蚕眠后,插遍新秧绿满田。”小满时节的“成熟之美”,并不只有风吹麦浪,还有杨梅、枇杷诱人馋涎,“长是江南逢此日,满林烟雨熟枇杷”。


  从气候特征来看,小满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相继进入夏季,日照时间长,空气干燥,日均气温在22摄氏度以上,降水也开始增多,南北温差进一步缩小。


  面对这样的天气特点,公众应如何养生保健?罗澍伟结合养生保健专家建议指出,小满时节,昼长夜短,万物繁茂,生长旺盛,人体生理活动也处于旺盛时期,营养消耗多,各种疾病经常出现;小满后气温明显升高,雨水充沛,闷热潮湿,湿邪与暑热结合,易患皮肤病。因此,要注意“未病先防”,从增强机体的正气和预防热邪、湿邪两方面入手,及时补充各种营养,防止病邪侵害,使五脏六腑受损伤。


  饮食方面,应坚持健脾养胃、滋阴补气、祛暑化湿的“清补”原则。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动物蛋白、植物蛋白、时令果蔬等均衡摄入,及时补水,注意肌肤的保湿护理;少食辛辣、生冷、肥甘厚味以及各种升发之物,以防皮肤病、眼疾、口腔溃疡等疾病出现。


  在五行中“夏”属火,对应脏腑为“心”,所以进入夏季的养生关键是养心。要做到规律生活,适量运动,清心节欲,清淡饮食,吃好睡好,保持平和愉悦的心态。


  : 新华网


  梅子什么时候成熟推荐文章5:梅子成熟话“梅雨”

  梅雨季是江淮流域一年中降雨最集中的时期,也最易发生雨涝灾害。这一时期正是小麦等作物收割、水稻插秧的大忙季节,梅雨不仅直接影响夏收夏种等农事活动,同时也和人民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梅”是一种生长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特产水果,也叫做青梅、梅子等,“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那么,这不搭界的水果和天气现象是如何跨界联系在一起,又成为一个气象专业名词的呢?直白地说,是“碰巧”了!


  在每年的6—7月间,我国江淮流域会出现一段20天左右的连绵阴雨天气,这时也正是梅子黄熟季节,由于每年它们的节律基本一致,因此,自古人们就把这段时期的降雨称为“梅雨”并沿用至今,这种阴雨连绵的天气也叫做“黄梅天”。“梅雨”期间少有晴天,降雨连绵不断,同时气温高,这是“梅雨”的典型特征。潮湿高温的天气很容易使物品发霉,所以也有将“梅雨”称为“霉雨”的,但这个称谓很少用。


  “梅雨”不是想有就有,它是发生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区的天气气候现象,只出现在我国长江中下游至朝鲜半岛南部和日本西南部这一带状区域,大致是北纬28度至34度之间,为东亚季风气候区所特有,而世界同纬度其他地区是没有梅雨现象的。在我国,梅雨主要分布在北纬28度至34度之间的江淮流域,东西界限大致为东至华东沿海,西至湖北宜昌。


  我国东部地区春夏主要雨带规律性地由南向北推进造就了梅雨。6月中下旬到达长江中下游一带,并在这一地区稳定少动,长江中下游地区就迎来了阴雨绵绵的季节——梅雨季,宣告“入梅”;7月中旬左右雨带再次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历时20多天的梅雨结束,称为“出梅”,随即这一地区进入炎热的盛夏季节。梅雨的雨也有其独特性,是大范围的大型降水过程,而不是局地的小范围的天气现象,因此,降雨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降雨过程频繁,大雨、暴雨时而出现。


  梅雨季是江淮流域一年中降雨最集中的时期,也最易发生雨涝灾害。这一时期正是小麦等作物收割、水稻插秧的大忙季节,梅雨不仅直接影响夏收夏种等农事活动,同时也和人民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多数年份梅雨正常来去,但有的年份梅雨也会很“任性”,早来晚走、晚来早走、走了又来或干脆不来,有的年份梅雨少得可怜,有的年份又多得惊人,气象上称之为“早梅雨”“特长梅雨”“晚梅雨”“短梅”“倒黄梅”“空梅”“枯梅”等。这些异常梅雨往往是造成严重雨涝或干旱灾害的祸首。


  1954年我国江淮流域出现百年一遇特大洪水,这次大水就是由持续时间特别长的梅雨造成的。该年的5月下半月长江中下游一带雨水已经很多,6月初梅雨即开始,不时有大雨、暴雨出现,直到7月底才出梅;长江中下游地区5—7月降雨量一般都为800~1000毫米,接近该地区正常年份全年的雨量,部分地区雨量多达1500~2000毫米,相当于当地一年半的雨量,造成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有的特大洪涝灾害。1991年5—7月江淮地区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同样是由于梅雨异常造成的。这一年5月18日梅雨就开始了,比常年提前一个月,甚至比1954年的梅雨还早了20天;梅雨期长达近2个月,也超过了1954年;梅雨期间降雨区域集中,降雨强度大,累计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的有20个站,其中江苏兴化1294毫米、安徽岳西1274毫米、安徽庐江1243毫米。1991年梅雨期雨量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广、灾害之重均为历史上少见,直接经济损失超过700亿元。此外,1998年长江大洪水,也是由特别长的梅雨造成的。


  有的年份梅雨期虽然很短,同样会发生严重暴雨洪涝灾害,这和降雨强度有关。如1999年,长江中下游6月23日入梅,较常年偏晚;7月2日出梅,早于常年;梅雨期仅9天,是历史上少见的短梅。但就在这短短的9天内,暴雨不仅频繁光顾,而且强度大,造成严重洪涝灾害。江苏和安徽的南部、江西和浙江的北部一带地区出现了6~8天的持续暴雨和大暴雨,6月份降水量达到常年同期的2~4倍;上海龙华6月降水量达725.5毫米,成为1873年有气象记录以来6月降水量极值,至今未被打破。


  和特别长的梅雨相反的是,有些年份梅雨来去匆匆,没有集中降雨时段或降雨时段很短,雨量也不大,难得出现大雨或暴雨,这就是“短梅”或“少梅”;有些年份则从初夏开始,长江流域一直没有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初夏凉爽天气过后直接转入高温酷热的盛夏,这样的年份称为“空梅”。这样的年份常常有伏旱发生,有些年份还可以造成大旱。如1978年属于“少梅”年,6月8日入梅,15日出梅,梅雨期仅7天;6—8月长江中下游大部地区雨量一般只有100~30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3~5成,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导致出现大范围干旱,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2000年是“空梅”年,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中旬开始就出现了持续高温少雨天气,7月份大部地区降雨量仅50~100毫米,其中江西、安徽的部分地区只有20~50毫米,局地甚至不足10毫米,雨量普遍比常年偏少5~9成,加上高温酷热,蒸发剧烈,致使旱情迅速发展,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出现严重伏旱。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梅雨的异常会造成灾害,但梅雨带来的丰沛雨水,滋润了万物,丰富了江河湖库水量,江淮流域能够成为鱼米之乡,“梅雨”也是功不可没的。


  梅子什么时候成熟推荐搜索词:

  

  1.

  

  2.

  

  3.

  

本文标题:梅子什么时候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