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足手病的症状图推荐文章1:2022最新手足口病识别预防方法,看图

  每年的夏季前后,都是让家长们瑟瑟发抖的「病毒传播爆发期」。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病例暴增,全国各地预警,发布预防通知:


  多发生于5岁及以下儿童


  (尤其是1-2岁婴幼儿)


  高发期:4-7月


  第一个流行高峰:5-8月


  次高峰:部分年份的10-12月


  传染性强,多在托幼机构和学校等集体场所暴发。


  手足口病属于丙类传染病管理,潜伏期一般为2~10天,没有明显的预兆。


  如何判断宝宝感染手足口病?


  如何判断手足口病的病发程度?


  成都疾控中心发出提醒——


  发病程度自查


  判断部位一:口腔


  判断部位二:足部


  判断部位三:手部


  判断部位四:臀部及四肢


  感染手足口病,家长怎么做?


  医生建议:


  手足口属于自限性疾病。


  和大多数感染的疾病一样,不需要用抗生素,也没有任何抗病毒的特效药,都是可以自愈的,对症用药缓解症状就行。


  发烧:


  精神不佳或高热,给予退热处理,推荐泰诺林(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或者混悬液)或美林(布洛芬)。


  咽痛:


  如果咽痛严重,给予缓解咽痛的药物,比如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保证水分摄入就可以。


  出疹子


  当宝宝刚刚出疹子时可以使用炉甘石洗剂,并及时修剪宝宝的指甲,以避免刮伤疱疹。


  如果疱疹破裂,用消毒剂代替以防止感染。


  出现3种重症 及时就医


  大多数的手足口病症状都比较轻,不用特意治疗也可以自愈。


  疾控中心提醒,如果宝宝出现以下三种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精神差:患儿有无精神差、惊跳(易惊吓表现出肢体不自主抽动)、呕吐、嗜睡、头昏、头痛、抽搐、惊恐、不安、烦躁、哭闹不止、软弱无力,不喜站立异常体位姿势的表现;


  末梢循环不良:患儿有无末梢循环差,手足部位冰冷、出冷汗;


  呼吸心率节律异常:患儿有无呼吸频率加快、呼吸节律不匀或气紧。


  3 岁以下孩子,最容易发展成重症!一旦病毒侵入,就可能随着血液循环进入大脑,引发脑炎、脑膜炎、颅内高压,最快 2~4 天,就会导致死亡!


  虽然发病十分普遍,然而手足口病没有根治的办法,重在预防!!


  无药可治,重在预防


  接种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可预防EV-71导致的手足口病(该疫苗可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对其它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感染没有保护效力)。


  该疫苗接种对象为6月龄-5岁儿童,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1岁及以上儿童越早接种越好。


  接种对象:6月龄-5岁儿童


  越早接种越好


  为预防感染,家长们平时要给宝宝多吃蔬菜水果,做好个人卫生,勤给孩子洗脸洗手,做好隔离措施。


  15字防病口诀:


  洗净手、喝开水;


  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在高发季节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督促引导孩子们做好手卫生等个人卫生。如有发病现象。及时进行隔离治疗。


  隔离期间不到公共游乐设施上玩耍。


  居家隔离:治疗至症状消失后1周,一般隔离至发病后14天。


  复课要求:患病儿童要隔离期满后才能复课,诊断手足口病的儿童持学校、托幼机构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开具的复课证明方可复课,同期类似症状患儿学校严格管理,症状消失后7天或发病后14天复课。


  :第一儿科


  口足手病的症状图推荐文章2:“手足口病”爆发高峰期,发现孩子有这4个症状,请尽快就医

  大家好,我是心理医生梓宸爸爸~


  最让家长们瑟瑟发抖的“手足口病毒”又进入了爆发高峰期!高烧不退、满口水疱、吃不下睡不好……看到宝宝被病痛折磨,实在太让人心疼了!如何第一时间判断是否被传染?万一得了手足口,该如何护理?怎样预防才能不中招呢?


  这些问题成为父母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不要着急,梓宸爸爸带大家一起:打败凶猛病毒,守护宝宝健康!


什么是“手足口”?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的传染病。5~7月为高发时期,喜欢潮热的环境,5岁以下儿童最容易中招。


  当婴幼儿和儿童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手、玩具、毛巾等物品,或者吸入了含有这些病毒的飞沫,进食了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都能被感染。


  另外需要警惕的是,成人也是传染源!成人是儿童手足口病的超级传染源!因为大人被感染后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所以容易造成隐性传染。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外出回家后,先洗手换衣服,再接触宝宝;平常不要和宝宝共用毛巾、餐具等。


  有很多老人,甚至是爸爸妈妈,在给宝宝喂饭的时候喜欢吹凉以后喂给宝宝吃,如果大人飞沫中含有病毒,很容易传给宝宝。


怎么判断宝宝是否中招了?

  如果宝宝突然有发热、流口水、哭闹、拒绝吃东西,手脚出现红点或疱疹等现象,家长要警惕宝宝是不是得了手足口病。


  “手足口”症状辨别:主要分为轻症和重症。


  大多数宝宝患病后症状轻微,主要有下面3个症状。


流口水:宝宝可能无缘无故流口水;发热:起病急,体温多在38℃以上,1~2天恢复正常,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皮疹:发热1~2天后,口腔黏膜、唇内或咽峡部出现疱疹,疱疹破溃后会出现溃疡。

  轻症的话只要护理得当,一般7~10天就会痊愈,但是如果发现孩子有这4个症状,家长们一定要重视。


持续高热(体温大于39°C,退热效果差)神经系统异常(嗜睡、呕吐、头痛、易惊、烦躁、激动、肢体抖动、肌阵挛抽动)呼吸异常(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呼吸不规则)循环障碍(冷汗、心率减慢)

  手足口病最重要的就是预防重症,年龄越小的宝宝越可能出现重症,尤其是3岁以下的宝宝。


万一得了手足口病,该如何正确护理呢?

  万一宝宝中招了,也别慌,这样护理好得快。得了手足口病的宝宝一般都要熬过“高烧——出疹——口腔疼痛”这三大难关。很多新手妈妈都是第一次经历手足口,心疼又紧张,难免手忙脚乱。学会正确有效的护理方法,能让宝宝舒服一些,加速痊愈的过程。


  1、发热护理


  如果宝宝体温高于38.5℃,可以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这两种药物有一定的止痛效果,能一定程度上缓解疱疹和溃疡造成的疼痛。


  2、口腔疱疹


  手足口病最需要注意的是嘴巴里的疱疹,破了之后,有一个溃疡阶段,接触唾液就很疼,不仅会让宝宝很难受,还非常影响孩子的进食进水。


  护理小妙招:


保持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或用软布蘸生理盐水轻轻擦拭。口腔溃疡护理:可使用维生素AD滴剂,或将维生素B2粉剂直接涂抹在口腔糜烂部位,也可遵医嘱使用开喉剑,减轻宝宝痛苦,促进溃疡面愈合~

  3、饮食调理


  因为口腔内的疱疹会使宝宝疼痛难忍,严重影响宝宝的饮食和胃口。孩子不肯吃东西,妈妈简直愁断肠,我们要记住“温凉、软糯、清淡”这三个关键词。


  可以喂宝宝吃一些软烂或流质、半流质的食物,以清淡可口、易消化为主。酸奶、果汁也可以适当吃点。避免过咸、过酸的食物,刺激伤口。


  4、皮肤疱疹


  如果疱疹未破溃,可以选择涂抹炉甘石洗剂;如果疱疹破溃,可以涂刺激性小的碘伏,并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梓宸爸爸提醒:爸爸妈妈们记得给宝宝勤剪指甲、保持患处卫生,勤换干净衣物。另外,抗生素、抗病毒药,并不是万能药。手足口病,大多数情况是自限性疾病,跟感冒一样,没有特效药,也不一定非得吃抗生素、抗病毒药。给娃用药,一定要遵医嘱。


远离手足口,预防是关键

  事前预防远比事后补救有效,也会避免“宝宝受罪,妈妈受累”的情况。主要有2个预防的小妙招,妈妈们可以学起来。


  1、日常防护是基础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建议要做到以下4点:


勤洗手,不喝生水,避免和手足口病患儿接触,降低感染风险;不吃生食,避免病毒细菌从食物中进入人体;定期对居住环境和物品进行消毒,注意玩具的清洗;多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及时清理垃圾,保持环境卫生。

  2、接种疫苗很必要


  预防手足口病的最好办法是——接种疫苗。“手足口”可以接种EV71 疫苗(二类疫苗),对肠道病毒71型(也是最危重症的一型)感染的保护率达90%以上!尽早接种手足口疫苗,能有效减轻因感染EV71病毒而引发的手足口重症及死亡率。


  EV71疫苗属于第二类疫苗,需要家长自费、自愿选择接种。6月龄~5岁的儿童都可以接种,一共需要接种两剂,两剂之间需要间隔1个月。鼓励家长尽早带宝宝去接种,最好在他1岁前完成两剂接种,以便尽早发挥保护作用。


结语

  手足口之所以这么容易被传染,是因为它的潜伏期有2~10天。很多孩子感染了,处在潜伏期,没有直接症状,不能及时被发现,更不会及时被隔离,因此很容易发生接触感染。建议在当地流行的高峰期,家长们尽量少带或不带孩子去公共场所拥挤处。


  部分图片于网络,侵删


  持有护师证和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专注宝宝护理和儿童教育,每天给大家分享现代化科学育儿知识和经验。


  口足手病的症状图推荐文章3:手足口病进入第二个高发期,孩子有这6种症状,需马上就医

  最近这段时间,估计每个家长都是一边兴奋一边焦虑的“矛盾体”。


  兴奋的是“万兽归笼,举国欢庆”,终于能够有点自己的时间了;


  焦虑的是,一旦入学,小朋友们接触的环境变得复杂,不少疾病也慢慢开始“找上门”来。


  “手足口病”就是其中的一种,而且这段时间它也进入了每年的第二个高发期,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躲过,但有时候又会不小心“中招”。


  不过话说回来,咱与其惶恐,倒不如多学一些应对知识。


  所以今天,我就跟大家好好聊聊手足口病的那些事。


手足口感染症状与疱疹性咽峡炎的区别需要就医的情况家长护理疾病预防01感染症状

  怎么判断孩子是否得了手足口呢?


  手足口病引起的发热通常会持续2~3天,体温一般低于38.5℃。


  在舌头、牙龈和/或两颊内侧等口腔部位出现水疱,痛感明显,这些水疱初期为细小红点,后形成溃疡。


  多数患儿手掌、脚底会出现皮疹,皮疹通常不痒,有些皮疹带有水泡,其他部位如臀部、膝盖、肘部、躯干等也可能出现皮疹。


  皮疹不发痒,偶有疼痛,一般3~5天就会消退。疹退后不脱屑、无色素沉着、不留瘢痕。


  看到这里,不少家长也许疑惑了,怎么手足口病看起来和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很像呢?


02与疱疹性咽颊炎的区别

  手足口还有一个近亲,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疱疹性咽峡炎。


  之所以说它们是近亲,是因为引起这两种疾病的病毒非常相似,甚至有些是相同的(如下图所示)。


  但是两种病到底有那些不同呢?


  1 症状不同


  相同点: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感染后,口腔的咽部和软腭都会长疱疹。


  不同点:


  感染手足口的孩子,除了口腔咽部和软腭有疱疹外,通常在孩子的口唇、手和脚,包括肛门周围,也会长有透明小水泡,有时膝盖和手肘也会有皮疹。


  而疱疹性咽峡炎是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症状主要表现为咽部出现小红点,然后形成水泡,后期水泡溃破,形成了溃疡。


  2 哪种更可怕


  疱疹性咽峡炎极少出现重症患儿,而手足口却有1%左右的重症病例,尤其是 3 岁以下的孩子,有可能会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严重时个别患儿甚至会死亡。


03这些情况要重视

  虽然一般情况下,手足口病会在7天左右自愈,但也有很小比例发展成重症,比如脑膜炎、心肌炎等。但如果宝宝出现了以下情况,马上带孩子就医:


  持续不退的高热;


  精神萎靡或者烦躁;


  易惊;


  无力;


  呕吐;


  呼吸增快等......


  除此之外,如果宝宝发热超过3天,精神状态和进食情况都不太好,或出现其他让我们感到不安的情况,也应该尽快就诊。


04家长护理

  如果孩子不慎感染了手足口,该如何护理呢?


  目前虽然没有针对性较强的特效药,但手足口是病毒引起的自限性疾病,大多数情况下5-7天就可以自愈。


  不过因为孩子嘴里长了疱疹,而且会伴随发烧,所以就需要家长在日常护理上特别多加注意:


  1 发热护理


  手足口引起的发热一般会持续2~3天,家长要注意适当给宝宝退烧。


  如果宝宝体温高于38.5℃时,可以给宝宝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


  且这两种药物有一定的止痛效果,也能一定程度上缓解疱疹和溃疡造成的疼痛。


  如果宝宝体温高于38.5℃时,可以给宝宝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且这两种药物有一定的止痛效果,也能一定程度上缓解疱疹和溃疡造成的疼痛。


  2 口腔护理


  因为口腔内的疱疹会使宝宝疼痛难忍,所以在饮食上,家长更要注意尽量喂食烹饪软烂或流质、半流质的食物,且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为主,避免过咸、过酸等刺激性较强的食物,刺激伤口。


  3 皮疹护理


  如果宝宝身上的疱疹未破溃,可以选择涂以炉甘石洗剂.


  但如果疱疹破溃,也可以涂刺激性小的碘伏,并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05手足口怎么预防?

  手足口病来势汹汹,家长们要做好预防措施,所有爸妈都应该牢记这几点:


  1 勤洗手


  虎口处都不能放过,除此之外,记得帮助孩子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


  不仅仅是孩子,大人外出回家后,也要先洗脸、洗手后再接触孩子;尤其要注意的是,给孩子换完尿布,一定要洗手后再去做饭或照顾其他孩子。


  提醒一下家长,清洁洗手并不代表要消毒,应避免消毒产品(湿纸巾、酒精、紫外线等)使用,避免消毒剂的慢性摄入及肠道菌群、自身免疫力的破坏。


  2 勤通风


  平时在家,也要经常开窗通风,防止病毒一直在室内传播。


  3 少去人口密集场所


  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口密集的地方;同时,孩子在幼儿园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健康情况。


  4 接种疫苗


  目前预防手足口,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接种疫苗。


  疾控中心建议,6月龄~5岁的孩子建议尽早接种自费的EV71疫苗,尽量在12月龄前完成2次接种。


  由于肠道病毒71型EV71是导致重症手足口病例的主要病毒。


  因此,EV71疫苗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防止重症手足口的发生,故建议适龄孩子最好接种。


  对于5岁以上的宝宝,由于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发病率显著降低,目前暂不推荐接种。


  所以,咱家长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一些专业的科普知识还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我们都不希望宝宝感染手足口,不过看完这篇文章,咱完全就可以做到临危不乱啦~


  口足手病的症状图推荐文章4:手足口进入秋季高发期!还能放心送去幼儿园吗?

  转眼开学一个月了,暑假里被上蹿下跳的猴崽子们闹得脑壳儿疼的妈妈们,总算清静了几天。


  结果呢,生活真是不给人喘息的机会。这才刚上学没多久,宝宝就开始生病,一点都不让人省心啊!


  之前以为手足口病只是春夏季高发,秋天总可以安心了吧。没想到,秋季开学后,又迎来了手足口病小高峰!


  一些幼儿园刚开学不久就纷纷停课,还来不及出去high的妈妈外婆们只能继续在家带娃。


  各地疾控中心也发布通告,提醒家长们注意防范手足口病。这篇是糕妈今年第三次唠叨手足口了,没办法,操心呀。


  虽然每年都在讲手足口病的预防,但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依然居高不下。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18年8月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来看,手足口病仍然占据了丙类传染病的第一名。


  另外,根据今年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日前发布的7月份疫情概况来看,北京市1~6月发病病例比去年同期上升了45.27%。


  今年可谓是手足口病的高峰年了。


  虽然大部分患病的宝宝症状都比较轻微,7~10天就会自愈。不过得了手足口病,长了水疱会让宝宝比较痛苦,而且传染性很强,也会让家长很担心。


  所以,秋季的这个手足口小高峰,爸妈们也别放松警惕做好预防哦。


  手足口本质是传染病嘛,所以远离生病的孩子,高发期少去公共游乐场所,是最重要的。


  此外,我们还向大家提供几个性价比很高的预防措施,所有爸妈都该记一下:


  1、 洗手


  洗手是最好的预防!不仅要给宝宝勤洗手,家人们也都要一起洗。浸湿双手,搓上洗手液或肥皂后,手心、手背、指缝间、手指、虎口处都不能放过。


  洗完后,用干净的纸巾或者专用的毛巾擦干。


  另外,所有宝宝可能会放进嘴里或舔到的东西都要保持清洁,包括玩具、家具等等。


  2、消毒


  肠道病毒最怕紫外线和高温煮沸式消毒,可以用这两种方式给宝宝的东西和家居用品消毒。


  3、 通风


  疾病高发期,尽量少带宝宝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平时在家,也要经常开窗通风,防止病毒一直在室内逗留。


  4、 疫苗


  6月龄~5岁的孩子建议尽早接种自费的EV71疫苗,尽量在12月龄前完成2次接种。由于71型肠道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的最严重病毒,EV71疫苗能起到很大的防护作用。


  但是,因为病毒多种多样,例如今年北京市的CV-A6型就比较多,即使接种过疫苗的宝宝可能也还是会患上手足口病哦。所以不要以为打了疫苗就万事大吉了,依然要做好预防措施。


  5、隔离


  疾病高发期,尽量少带宝宝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如果宝宝不幸感染,等痊愈后最好在家继续隔离一周,以防传染给别人。


  万一宝宝中招,家长们也别太着急。手足口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自限性疾病,跟感冒一样,没有特效药,也不用吃抗生素、中成药、所谓的抗病毒药;如果体温太高宝宝难受,你可以给孩子吃退热药物。


  患病期间,最重要的是做好家庭护理,等待自愈——


  饮食安排:嘴里的疱疹会让宝宝很疼,拒绝进食。妈妈可以给宝宝吃一些温凉的流质或较软不需咀嚼的食物,缓解不适。比如冰牛奶、冰淇淋。像热饮、酸性食物(柑橘类、番茄等)就暂时不要给孩子吃了。


  伤口护理:手、脚长了疱疹,应保持该区域的清洁和裸露。用温水和肥皂轻柔清洗皮肤,并拍干。如果水泡破裂,可以局部涂聚维酮碘液消毒。


  这些情况要重视:虽然大部分情况下手足口病的症状都很轻,跟普通感冒差不多。


  但是有很小的比例会发展为重症,比如脑膜炎、心肌炎等。重症是无法预防的,一些很危重的病例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可能这就是手足口病让人害怕的地方。


  早期发现重症并及时送医非常重要,如果你的孩子在3岁以下,家长要特别注意。


  在刚发病的几天里,如果有以下症状:持续不退的高热、精神萎靡或者烦躁、睡眠过程中一惊一跳、呕吐,请不要犹豫,立即带孩子去急诊。如果医生怀疑有脑膜炎,可能要做腰椎穿刺,请不要抗拒,听从医生的安排。


  假期出行高峰期要来了,家长们更要重视预防咯。一旦中招,很可能牵连一大波小朋友了。记住勤洗手,防止病从口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非常重要!


  (本文部分图片自网络)


  参考资料:


  1.


  2.


  3.


  4.


  5.


  6.


  7.


  8.


  9.


  口足手病的症状图推荐文章5:崔玉涛谈常见病手足口病又来了,症状、治疗、预防一个都不落

  近期,手足口病再度来犯,因为此病前期症状不明,且具有传染性,不少宝爸妈在我们文章下面留言,需要详细了解手足口病的应对措施。(点击查阅?【崔玉涛谈养育】孩子不同阶段的“需钙量”,如何“补钙”,杜绝“被缺钙”)


  手足口病因为其特殊性,让部分宝爸妈闻其声就备感忧虑。今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手足口病的常见症状、护理和预防措施等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不再惧怕手足口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